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散文】心中的灯盏

绝品 【海蓝·散文】心中的灯盏 ——谨以此文献给我为之骄傲的母亲!


作者:王爽 举人,5643.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425发表时间:2012-07-18 17:25:05
摘要:儿时的每一个夜晚,靠屋墙而搭建的编席案子前,总是挂着一盏昏昏欲睡的煤油灯,身材瘦弱的母亲坐在案子上,“哗啦、哗啦”地编席子。这情景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萦绕至今,挥之不去。每每回想起,心里便涌出一股莫名的情思,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母亲,如同我生命中的的灯盏,已陪伴我走向了中年……

【海蓝·散文】心中的灯盏
   一、煤油灯下
   儿时的每一个夜晚,靠屋墙而搭建的编席案子前,总是挂着一盏昏昏欲睡的煤油灯,身材瘦弱的母亲坐在案子上,“哗啦、哗啦”地编席子。这情景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萦绕至今,挥之不去。每每回想起,心里便涌出一股莫名的情思,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母亲,如同我生命中的的灯盏,已陪伴我走向了中年……
   那是父亲自制的一盏煤油灯,偶尔会被母亲手里的长席条无意地抽打得一闪,偷懒似的眨下惺忪的眼睛。我常常看着看着就困得挺不住了,便委屈地央求母亲:“妈,别编了。”于是母亲从案子上下来,给我脱掉衣服,盖好被子,然后用一只手一下一下拍我的肩背,嘴里哼着摇篮曲哄我睡觉。我很想让母亲搂着睡,就说:“妈,你也睡吧。”母亲说:“你先睡,等你睡着了妈再编一会儿。”
   夜里醒来,听到奶奶的鼾声和忽远忽近的鸡叫声,同时还夹杂着翻动席条子的“哗啦、哗啦”声。我揉了揉眼睛,望见母亲还在煤油灯下编着席子,见父亲尚未回来,便问:“我爸在场院干活咋还没收工?”母亲抬头抿了一下发髻,说:“收工后去赶集卖席子了。”说话间,我发现母亲开始重新“起头”又新编一张席子。
   “妈,你不困吗?”我有些心疼地问。
   “困也不行呀,咱家还欠着生产队的口粮钱呢!”母亲不再抬头低声说。
   一个六口之家,上有老下有小,仅靠父亲单薄的双肩难以支撑,他在生产队挣的工分有限,远远不够全家一年的口粮,多亏母亲有编席子的手艺。我家在屯子里属于编席子大户,母亲每年都能编上七八十张席子,换回的工钱足以贴补家用。母亲白天操持家务,农忙时到队上去干活,夜晚就在煤油灯下编席子,一编就是二十几年。漫漫长夜里,只有那只如萤豆般闪亮的煤油灯陪伴我任劳任怨的母亲。
   虽然那时每家的的境况都大抵相同,但我和两个姐姐,包括后来出生的两个弟弟,谁也没有受过冻,挨过饿,不但没有辍学务农,而且相继读了高中,享受了和别人家孩子一样快乐幸福的童年。
   以后的岁月里,我常常有一种奇怪的思维:感觉母亲和煤油灯仿佛是不可分割的。漆黑的夜色下,母亲编织的不是普通的席子,而是一张张富有魔力的飞毯,承载着我们兄弟姊妹奔向自己理想的天空。
  
   二、省级劳模
   母亲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姥爷和姥姥受旧传统思想的影响,特别重男轻女,认为女孩子早晚得是人家的人,读书没有用,不如在家多干几年活更划算。
   而比母亲小两岁的大舅,小时候则娇惯得很,上学头两年还得由母亲陪着。陪读期间母亲虽然没有课本和文具,但她聪慧过人,在一旁凭记忆也认识了一些字,还学会了简单的算术。大舅上三年级的时候,不再用人陪了,姥爷就开始让母亲在家编席子。那些年,姥爷一家省吃俭用,将所有卖席子的钱,全部用于买耕地了,恨不能一下子发家致富。结果这些地有的种一两年,有的连一年都没有种就赶上解放了。评定家庭成分的时候,基于地多的原因,本来可以定为贫农,结果被定为中农。
   母亲从小就看不惯有钱人家对穷人的剥削,她敢说敢做有一副侠义心肠。解放初,母亲看到共产党才是真正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于是加入了党组织。那时政府刚刚建立,斗争形势还比较紧张,白天搞土改,晚上还要开会到很晚,常常半夜到家。后来母亲就在屯子里姐妹们中发展共青团员,晚上结伴一起去参加会议。姥姥对此十分不满,半夜里母亲回来叫门,她就不让姥爷给开门,还威胁母亲说,你就给我惹祸吧!万一国民党打回来,先杀咱们全家。
   在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母亲有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她吃苦耐劳,工作突出,受到各级党组织的好评。1953年,母亲被评为“吉林省农业丰产模范”。母亲说,当时是省委书记周光和省长栗幼文发的奖状奖章,曾在胜利公园门前的画廊上,登过这些省级劳模的光荣榜,每个人的大照片下都写着各自的名字。
   母亲对此唯一的遗憾是,当时让她上台发言时,由于文化水平有限,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她怯场紧张得不行,因此讲得不是尽如人意。
   回来后,母亲继续在乡里做妇联工作,后来因得了半年的病,便把工作交给了别人。
  
   三、探望父亲
   父亲读师范毕业后,回当地学校教学,由于思想上积极进步,工作上又比较出色,不久便担任了学校的团总支书记。在那个年代,按说出身贫农家庭,祖上历史又清白的父亲,如果没有什么波折坎坷,将会一路辉煌,前途无量。
   然而不久的大鸣大放运动,将父亲的命运彻底改变。父亲喜欢读书看报,见多识广,当组织上鼓励大家给提意见时,父亲提出一条关于中苏边界的言论,于是在随后的抓辫子时被列为反苏。当时中苏关系还没有闹僵,与苏联老大哥正相处得如一盆火。因此,反苏比反共的罪名还要重。已经停职审查的父亲,和其他“右派分子”一起,被送往一个乡镇的砖厂,接受劳动改造。
   那一年大姐才刚刚两岁,奶奶已年近花甲,而且老姑还在上中学的。家庭的担子一下子全落在母亲的肩上。
   这时有些亲戚朋友就劝母亲说,孩子他爸这辈子已经彻底毁了,为你的将来着想,趁早跟他离婚吧。组织上也有领导找母亲谈话,要求母亲站稳阶级立场,跟“地富反坏右”之列的父亲划清界线。但母亲心里明白,反右运动扩大得有些过了,她坚信父亲是被冤枉的。因此母亲力排众议,并没有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不但没有与父亲离婚,而且定期去砖厂探望父亲。这些在砖厂改造的右派,每天要用手车推往砖窑里送砖和出砖,吃的是定量,干的是重体力活儿。因此母亲每次去探望父亲,都要带上一袋子炒面,并鼓励父亲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出来。
   回到家,母亲照顾老的,侍弄小的,还要供上学的。母亲举步维艰地支撑这个家,为了得到亲人的照应,母亲干脆把家从学校附近搬到姥姥家住的屯子。
   由于母亲的鼓励,父亲得以积极地改造,一年后就摘掉了“右派”的帽子,分配到县里的银行工作。然而父亲毕竟是属于有过污点的人,在单位里待遇偏低,常常受到歧视。一怒之下,父亲辞职回家当了农民。
   不久,母亲也因病不再做乡里的工作。
  
   四、接外甥媳妇
   一天,后院的二舅来找母亲,说他儿媳妇跟婆婆发生口角,气得回娘家好几天了,儿子又太窝囊不敢去老丈人家接。母亲问清了原委后,就说:“知道了,忙你的去吧。”
   午后,社员们陆续下地了,母亲便带我来到二舅家。二舅妈非常热情地把我抱到炕上,还从柜子里的一个竹筐中翻出来一块月饼递给我,又翻出半盒有海绵嘴的香烟给母亲点上一支。母亲并不待见二舅妈的殷勤,开始低一声高一声地数落她,并且越说情绪越激动。再看平时嚣张的二舅妈此时竟像个挨老师批的小学生,低眉顺眼地在那里吧嗒、吧嗒地吸吮着长长的大烟袋,后来还有眼泪顺烟袋杆流了下来……
   第二天,母亲带我去了前屯表嫂的娘家。表嫂的父亲有些拘谨的样子,好像也很惧怕母亲,我有些暗自窥笑,又感觉这个老头儿很是脸熟。母亲和表嫂的父母叽咕好半天,说些什么我不屑一听,却一直在思量心中的迷惑:在哪里见过这个老头儿呢?
   吃饭时,虽不算丰盛,但桌子上也摆了几个炒菜,他们又很讲究地给母亲倒了一盅酒。只有那老头儿陪我和母亲坐在桌子旁,其他家人都没有过来。母亲说:“让他表嫂也吃,吃完饭跟我一起回去。”那老头儿为难地说:“想留姑娘帮家里再做几天活儿。”母亲说:“泼出盆的水,嫁出门的女,那是人家的人了,不是你家的长工。”然后一仰头将酒猛地喝下去,把酒盅往桌子上用力一顿,问那老头儿:“又半年多没有带‘尖帽’了吧?”
   哎呀!我一下子想起来了。去年母亲抱着我在大队开党员大会时,台上批斗的那个地主老头儿不就是他吗?好像有人提出再把地主老太太也整来,母亲就讲情,说算了,你们就不怕那病老太太死在台上啊?
   见母亲生气的样子,那老头儿的手有些抖,他二话没说,也把满盅酒喝下去,之后就喊我表嫂:“英子,吃饭。”
   媳妇接回来,母亲和二舅妈交代一番,接着嘱咐表哥:“以后你要是再敢欺负媳妇,我就不让她跟你过了。”然后当着表嫂的面,狠狠地打了表哥几笤帚疙瘩。按说应该挺疼的,但我分明看到表哥咧着大嘴在偷偷乐。
  
   五、帮人借钱
   有一天,我家正在吃晚饭,后屯子有个远房的五姥爷来了。刚坐下,母亲就问:“五叔,你这个时候来,肯定是有什么急事吧?”
   只见五姥爷双手捂着头干洗了一下脸,然后抬起眼帘说:“淑范啊,五叔遇到难处了。”
   母亲问:“是没米下锅了还是没钱看病啦?”
   五姥爷回答:“都不是啊。你是晓得的,我家你大兄弟二十四五了,好不容易有人给保媒。”
   母亲说:“这是好事,啥时候结婚呀?”
   “眼下就想张罗结婚,只是彩礼钱还没有凑够。”五姥爷又犯难地低下了头。
   母亲忙问:“还差多少啊?”
   五姥爷说:“差50多块呢!在我们那屯儿求借遍了,也没凑够。我实在没辙,只好回咱们老屯看看。走了几家,都没有啊!”
   “这青黄不接的时候,真难为你了。”母亲说着,又回头问父亲,“听说谁家最近‘上官猪’没有?”
   那时候,每家每年都要养一头猪卖给供销社,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俗称“上官猪”。
   “噢,西头新搬来的周二家刚刚上了一头官猪。”父亲见母亲问他赶忙回答。
   母亲盛了满满一碗饭,给五姥爷摆到眼前,可愁眉苦脸苦的五姥爷却将饭碗一推,说:“这火都上大了,我哪吃得下呀!”
   母亲说:“瓦飞天高总有落地的时候。你在这等着,我去看看。”
   也就一袋烟功夫,母亲便回来了,把手里攥着的50块钱递给五姥爷。五姥爷眉心舒展地把钱揣起来,然后用颤抖的手端过饭碗说:“可把五叔饿坏了。”
   吃完了饭,五姥爷嘱咐父亲说:“大姑爷子,你大兄弟结婚那天,你过去帮着给写礼账,然后把这钱你就直接带回来。”
   母亲笑着说:“行了,赶紧回去交差吧。”
  
   六、缝纫机前
   母亲心灵手巧,做的针线活在屯子里是数一数二的。我家那台半新的缝纫机,是母亲年轻时学裁缝用的。母亲做活麻利,从裁剪到缝纫,个把小时就把一件上衣拿下,做条裤子就更不在话下。热心善良的母亲,农闲了她却特别忙,不是张家求做一件褂子,就是李家求做一条裤子,缝纫机旁永远有一堆成品或是半成品的针线活儿。
   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已够她操劳的,加之为屯邻缝纫,母亲几乎很少有喘歇的时候。但凡来取衣服的人将衣服试了试,觉得可心,道声谢便走了。也有个别的不懂事,竟是肥了瘦了的挑刺,似乎这样就不用领情了。这时的母亲也会反唇相讥说:“以后去成衣铺做吧,那里不光做的好,做坏了还能赔你。”
   我的二表姐与母亲相处得极好,常常跑二十几里的路来和母亲学做针线活儿,她尤其崇拜母亲的为人处世。一天,无意中听见表姐对母亲娇嗔地说:“舅妈,我将来如果能有你这样的婆婆该多好!”
   看着母亲给屯邻们做的衣服有成百上千件,不但义务劳作,还常常搭一些兜布、扣子或缝衣线什么的,而我们连一件像样的衣裤都做不起,父亲一件补了又补的上衣竟穿了8年。于是,那年春天我就和二姐商量,琢磨出来一条妙计,这样明年正月里咱姐俩就可以有新衣服穿了。
   第二年春节临近,我们开始实施计划。我拿出二姐偷偷记的账本,从屯东头至屯西头,按家收了一年来母亲给他们做衣服的手工费,不论件数儿,给一块钱就可以。有做得多的就很自觉地给了两块。极个别人说手里没有钱,我就不干,说着就脱鞋上炕,还不走了呢。
   第二天,我偷出家里的布票,和二姐从供销社扛回来一大卷子蓝斜纹布料。
   结果我和二姐都挨了母亲的巴掌。母亲数落我们:“一个屯子住着,有个求借也是应该的。你咋这么不是物儿,人家还以为是大人打发你去要的呢。”
   父亲上工时对大伙儿说:“孩子太不懂事儿了。”
   生产队的记工员接过话题说:“我看孩子一点儿都没有错。做衣服不耽误别的活吗?以后谁求大姐做衣服,就到我这里给人家过几分工,反正我是不嫌麻烦。”
   母亲做衣服的手艺娴熟精密,屯邻门做衣服照来不误,母亲也仍是不要工钱。不过他们开始不约而同地到生产队记工员那里,把自己一天挣到的工分过到父亲的名下。
  
   七、照看孩子
   由于上世纪60年代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因此在两个姐姐之后,我又带领两个弟弟相继来到这个世界。
   记得我小时候有个发烧感冒的,父母怕当地赤脚医生给治耽误了,就抱着我去公社的卫生院看病。十几里路,父母轮换着抱我走,数次看病打针的经过,已经没有太深的记忆了,只记得在父母的怀里数着路旁的电线杆子。一路上我因病痛心里焦灼不断地哭闹,母亲就哄我说:“再数电线杆,数完十个就差不多到了。”

共 672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哗啦、哗啦”编席子的声音,成了我童年的催眠曲,昏昏欲睡的灯盏陪伴着我和母亲。 “妈,你不困吗?”“困也不行呀,咱家还欠着生产队的口粮钱呢!”偶尔的一两句对话,打破夜的寂静,成为温暖如春的童年回忆……就是这盏自制的煤油灯,偶尔会被母亲手里的长席条无意地抽打得一闪,偷懒似的眨下惺忪的眼睛。我常常看着看着就困得挺不住了,便委屈地央求母亲:“妈,别编了。”于是母亲从席案子上下来,给我脱掉衣服盖好被子,拍我的肩背哼着摇篮曲哄我睡觉。漫漫长夜里,只有那如萤豆般的煤油灯,陪伴我任劳任怨的母亲。母亲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她吃苦耐劳,工作突出,1953年被评为“吉林省农业丰产劳动模范”。母亲曾骄傲地对我们说:“是当时的省委书记周光和省长栗又文发的奖状和奖章,这些劳模的大照片,都上了胜利公园大门两侧画廊的光荣榜。” 这便是我的母亲,我为之骄傲的母亲!细腻中简单着真理,平凡中锻造着奇迹!一篇不长的散文,浸透着儿子对母亲强烈的爱意。这爱意是对母亲最好的褒奖,更是对母亲无私的付出最完美的解读。母亲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她有着中国传统妇女身上最崇高的品德。她自强不息承担着家庭的重任,成为子女们前行的动力。她的顽强成为子女未来的精神财富。文章就是这样在字里行间中渗透着亲情的温暖,这灯盏温暖孩子们前行的脚步,这灯盏照亮了子女前行的方向。温暖的文字,打动人心的亲情,包涵了多少对生活的悟。亲情在方寸之中酝酿,铭记于心永远是那盏灯火的光明。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锦妤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718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锦妤        2012-07-18 17:27:05
  “哗啦、哗啦”编席子的声音,成了我童年的催眠曲,昏昏欲睡的灯盏陪伴着我和母亲。 “妈,你不困吗?”“困也不行呀,咱家还欠着生产队的口粮钱呢!”偶尔的一两句对话,打破夜的寂静,成为温暖如春的童年回忆……就是这盏自制的煤油灯,偶尔会被母亲手里的长席条无意地抽打得一闪,偷懒似的眨下惺忪的眼睛。我常常看着看着就困得挺不住了,便委屈地央求母亲:“妈,别编了。”于是母亲从席案子上下来,给我脱掉衣服盖好被子,拍我的肩背哼着摇篮曲哄我睡觉。漫漫长夜里,只有那如萤豆般的煤油灯,陪伴我任劳任怨的母亲。母亲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她吃苦耐劳,工作突出,1953年被评为“吉林省农业丰产劳动模范”。母亲曾骄傲地对我们说:“是当时的省委书记周光和省长栗又文发的奖状和奖章,这些劳模的大照片,都上了胜利公园大门两侧画廊的光荣榜。” 这便是我的母亲,我为之骄傲的母亲!细腻中简单着真理,平凡中锻造着奇迹!一篇不长的散文,浸透着儿子对母亲强烈的爱意。这爱意是对母亲最好的褒奖,更是对母亲无私的付出最完美的解读。母亲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她有着中国传统妇女身上最崇高的品德。她自强不息承担着家庭的重任,成为子女们前行的动力。她的顽强成为子女未来的精神财富。文章就是这样在字里行间中渗透着亲情的温暖,这灯盏温暖孩子们前行的脚步,这灯盏照亮了子女前行的方向。温暖的文字,打动人心的亲情,包涵了多少对生活的悟。亲情在方寸之中酝酿,铭记于心永远是那盏灯火的光明。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锦妤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回复1 楼        文友:王爽        2012-07-18 18:48:25
  其实,这只是写了母亲的几件事。有一天我突然想,应该给母亲写一本书,因为有太多太多的这样的故事了。
2 楼        文友:锦妤        2012-07-18 17:28:30
  仔细看了此文,温暖的感动让我多次停了下来,浓浓亲情的文字,包涵了多少说不出的母子亲情,唤起人心中最温暖的感动。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回复2 楼        文友:王爽        2012-07-18 18:56:34
  这几天来到江山,感触很大——以锦妤社长为首的编辑们,太负责任了!太辛苦啦!这个家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会把我的文友,我的学生们陆陆续续召集过来的。再谢嫣儿的引荐,再谢锦妤社长和编辑们的关照!!!
3 楼        文友:大连儒艮        2012-07-19 22:20:03
  令人动容的一篇,很棒~~有这样的母亲真是妹妹的福分~~赞一个哈~~爽儿妹妹~
喜山尤爱海,善水乐搏击,习文习诗作,心淡风疏竹。
回复3 楼        文友:王爽        2012-07-20 08:51:05
  谢谢朋友的来访留言,更感谢大哥的鼓励。呵呵,敬礼鲜花!
4 楼        文友:乐玫        2012-07-20 14:50:55
  这个我在你的文集中读了。
让生命的每一刻花香都有快乐的光芒!
回复4 楼        文友:王爽        2012-07-20 15:22:44
  呵呵,你读到的一定是2000字的,这个是6000字的,第一次露脸。
5 楼        文友:周春雨        2012-07-21 11:23:31
  才华超群!向你学,求长进。
回复5 楼        文友:王爽        2012-07-21 20:10:41
  周大哥过奖了,您的文字才更给力。
6 楼        文友:刘春梅        2012-07-23 20:00:15
  母亲永远是我们心中最亮的那盏灯。
回复6 楼        文友:王爽        2012-07-23 20:43:20
  谢谢春梅的来访留言!
7 楼        文友:老老兵        2012-07-24 09:25:33
  伟大的母亲!
回复7 楼        文友:王爽        2012-07-24 14:31:01
  谢谢老战友!
8 楼        文友:梓迎        2012-10-16 21:13:36
  真实感人,,母亲案头那盏灯会永远明亮你前行的路。欣赏了!
回复8 楼        文友:王爽        2012-10-16 21:36:47
  呵呵,你的六奶也不差。
9 楼        文友:夏冰        2012-10-16 22:16:36
  平实朴质,母亲的形象十分鲜明,那一点一滴细微的言行,折射出打动人心的人性光辉,不仅仅潜移默化着儿女们的心灵,而且也影响着我们的心灵。母亲的精神内蕴已经不仅仅是个体的,而是涵盖了很多,是许许多多母亲的代表。值得一读的文。问候!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回复9 楼        文友:王爽        2012-10-16 22:53:44
  谢谢夏冰老师的高度评价。感动您的点评!敬礼!!!
10 楼        文友:沃土老农        2012-10-17 07:58:00
  不愧是绝品!赞!
回复10 楼        文友:王爽        2012-10-17 17:43:03
  谢谢刘老师的鼓励。问好!
共 16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