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到光明的地方去

精品 到光明的地方去 ——寄语普天下的青少年


作者:hjdhh@163.com 布衣,20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29发表时间:2012-08-16 15:56:18
摘要:恢复高考制度的1976年,发生在湖南一个贫困山村的真实故事,一个学校、一帮民办教师、一群贫困的孩子,在艰难困苦中发奋读书的感人事迹,为了家乡那片贫瘠的土地呵

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少年,如果没有在心中树立起美好的人生理想、找准自己的坐标、选定前进的方向并不断努力奔向自己设定的奋斗目标,那么,他就容易陷入到“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纠结的问题里而难于自拔。而当一个人失去了理想和奋斗精神,那么,他的人生,对于他自己和家庭,对于国家和民族,对于整个人类世界,确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他的生命存在只不过是在白白消耗掉地球资源——人类生存和繁衍下去的有限资源。
   ——寄语普天下的青少年
  
   一、 穷苦中追问人生意义的农村孩子
  
   在他心爱的年轻美丽善良的班主任文静老师去世后的最初3个月里,11岁的少年经常沉浸在跟文静老师一起生活的美好情景中,而每当他从过去美好生活的意境里醒来,心底里便会陡然升起一股莫名的惆怅,伤感至极无奈之下,一个人只好仰天大哭一场。1975年放暑假后,回家乡学校担任了两年多教师的小姑,终于随军去了姑父所在的部队。文静老师突然撒手人寰,加上小姑远离家乡而去,使我们的孩子直感到他的心里是空荡荡的了,生活的精神支柱轰然坍塌,整个闷热烦躁的夏天他都是在茫然不知所措的情绪中度过。
   一个平日里勤于帮父母做家务和在生产队放牛、插秧、扮禾、割草为家庭挣工分的懂事的孩子,突然间变得懒散起来,做什么事都漫不经心,像走失了神一样。在这种精神恍惚的状态里,有一天,他忽然觉得,生活已是那样的索然无味,我也要跟祖辈父辈一样一辈子在这种贫穷的环境里艰难的求生存,这样的生活实在叫人提不起精神来呀,我的妈妈!人生苦短。一时间,他不知道一个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想起去年过世的曾祖母活到了85岁,死后一把黄土埋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什么都没有了。11岁的少年那时真的不知道在贫困之中熬85年的曾祖母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她是为了养育后代吗?养育后代又有什么意义?人生只有几十年,几十年后她的后代同样要像她一样死去,同样是什么都不知道了什么都没有了……人生的意义难道就是为了辛辛苦苦不断地繁育后代又不断死去,就像这大千世界里所有的有生命的并能不断繁殖后代的生物一样?!人生的意义是为了国家吗?可是国家又为了谁呢?如果说国家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使存在这个国家的所有民族都能很好地生存和繁衍下去,那么,国家存在的意义跟曾祖母生存的意义又有什么区别呢……
   穷苦农家一个11岁的孩子追问人生意义的逻辑推理已经走到了尽头,因为按照他的思维逻辑,全世界全人类的生命存在都无意义可言。此时此刻,他完全被虚无意识包裹起来了。他的父母不知道,谁也不知道。在对人生感到绝望的暮色沉沉的深秋里,11岁的孩子好几次徘徊在学校后面山坡上文静老师的衣冠冢之前,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让灵魂追随心爱的老师而去。
   值得庆幸的是,当他从藏在小姑随军前送给他的那个已经洗得发白的黄色军用书包里抓出那把断肠草的时候,他犹豫了下来……生存的本能意识在不断唤醒他:“为什么文静老师觉得生命有意义呢?她爱孩子爱大自然爱美丽的杜鹃花……如果不是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的意外事故而死去,她肯定不会自寻短见。随军去部队之前,小姑的生活不是也一直过得很艰苦么,为什么她也不认为生命没有意义反而活得有滋有味呢?如果说一个人活着没有什么意义,那么选择去死的意义又何在呢?更加毫无意义!我还这么小,如果就这样突然死去,岂不是无缘无故给父母亲和所有亲人带来一场内心的巨大痛苦和悲伤。父母的养育之恩尚未报答,反而让白发人伤心地送黑发人,这样的死有什么意义,只能说明这个孩子对父母对亲人狠心——没良心啊……”想到这里,我们的少年才发现,他不但不能死,而且现在还没有资格去死。从虚无主义意识的包裹中奋力挣脱出来后,少年长嘘了一口气:“死神,从此请你离我远去!”
   可是,活着,总得活出一些意义和光彩来呵。于是我们的少年将过去那些早已破灭的人生梦想全部拾回来,重新审视和筛选了一遍。他依然清楚地记得小学发蒙的那天祖母对他说的那番话:“伢崽,要好好读书,发狠(家乡方言,包含‘下很心’和‘认真’两个方面的意思)读书,将来长大后能够像你的大叔和小姑一样出去工作,一辈子吃国家粮,那该多好!”可是,目不识丁而又从不问政治为何物的祖母哪里知道:现在已经不是发狠读书的年代了。
   小学发蒙的1971年,正赶上“批林批孔”运动,批到第二年还在批“克己复礼”和“三纲五常”。作为毛主席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天天手拿红宝书的堂堂中国的副统帅,竟然叛国逃敌,毫无疑问该批。但是当时一个7岁的孩子怎么也弄不明白;批判林彪,为什么还要加上已经死去了一千多年的孔老二呢?懵懵懂懂的孩子,在唱完“打倒林彪,打倒孔老二”的口号歌之后便去问老师。当时老师的解释是:林彪叛国逃敌之际,在他的书房里写了4个字——“克己复礼”,这4个字是孔老二发明的,意思就是说“要克制自己,恢复二千多年前的周礼”,可见其篡党夺权的狼子野心。闹了半天,还是没有搞懂,因为当时他不懂得什么叫周礼,更不懂得周礼跟篡党夺权有什么必然的内在关系。再问,老师不耐烦了,随口甩出一句“说了你也不懂”。其实当时的民办老师自己并不懂什么叫周礼。因为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在师大教育系读二年级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周礼,回想起自己孩童时代的鲁莽,他感到当年苛求自己的老师了,内心里不免有着丝丝的歉意。至于“三纲五常”,批了很久,谁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它跟“批林批孔”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批它。他只记得当时生产队里一个年轻小伙子结婚,闹新房的男女老少要他面对新娘子作表态发言,新郎官冲口而出:“要在狠批‘三纲五常’的运动中听新娘的话!”众人大笑而散(这是真人真事,不是我的捏造,当事人还健在。不信,我可以给你一个电话号码)。
   “批林批孔”和批“三纲五常”的运动,还没有叫停,1973年紧接着又要跟“王帅反潮流”和学“张铁生交白卷”。跟王帅反潮流,老师没有搞懂,学生更没有搞懂,因为谁都不知道王帅反的是什么潮流。学“张铁生交白卷”,在不崇尚读书的年代,很多农村孩子倒是学会了,就是期末考试不做题,一张考卷原封不动的交给老师,随便老师给个分数。因为那时的农村家长们都懒得理会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当时的农村社会,也确实没有多少现实意义。跟“王帅反潮流”和学“张铁生交白卷”,老师们不来劲,学生们不久也感到索然无味,1974年便来了一支“兴奋剂”——批判《园丁之歌》。因为孩子们不知道《园丁之歌》这株大毒草到底是什么东西,根据上级的要求,老师们带领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到家乡小城的电影院观看了话剧《园丁之歌》,师生们来回步行了60里路。第二天双脚起了燎泡的很多孩子都懒得站起来跟着老师空喊批判园丁之歌的口号,因为在孩子们看来《园丁之歌》其实并不是什么大毒草。
   1975年,没有来新的政治运动,可是,文静老师去世了,小姑随军去了部队,他的小学也快毕业了。回想自己读五年小学,在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和繁忙的支农活动中,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鼓噪声里,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多少知识。而且,读小学一年级时他已经知道,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的高考制度已经被废除,通过读书考大学到城市去生活的这条路早已走不通了。祖母当初的期望和他最初在心中树立起来通过读书去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理想,也就最先破灭了。因为生产队的粮食产量低,水稻单季产量平均不到300斤,“爱国粮”要送去一半,一年到头主要靠红薯、土豆、苦荞麦等杂粮果腹的孩子,读小学二年级时便失去了将来当一个公社好社员的理想。通过看小人书和连环画在心中树立起来的长大后当侦察英雄和战斗英雄的理想,跟他的小学三年级一起走了。因为他知道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出不了侦察英雄和战斗英雄,村上的几位小伙子去部队当了三年兵,回来照样当农民。
   在文静老师和小姑的感染下希望将来当一名教师的理想,在批判《园丁之歌》的一片叫喊声里,早已不知躲到哪里去了。五年制的小学快毕业了,在小学时代曾经树立的人生理想也都彻底破灭了。这便是11岁的少年在心爱的老师逝去和亲爱的小姑远离家乡后,生活的精神支柱轰然坍塌的内在原因。将破灭的理想重新拾回来审视一番,少年哑然苦笑了一阵,他甚至有点瞧不起自己的幼稚了。思来想去,要想脱离农村去城市生活,也许长大后报名参军去部队是唯一的一条现实途径,像姑父一样在部队努力成为军官。十八岁且身体健康才能报名参军,现在离报名参军的时间还有六年多,读两年初中读两年高中离报名参军还差两年多。想到这里,少年的心里开始有着那种度日如年的忧虑,尽管如此,也只能朝着这个理想目标走,因为在这个当口,一个集体化时期的农村孩子已别无选择。
  
  
   二、乡村少年的迷茫和民办教师的志言
  
   一个人不能选择他出生的家庭,但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一个人对自己人生道路所作的抉择,往往带有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痕迹”,因为他的内部心里矛盾运动倾向受三方面教育因素的相互影响。但所有的教育影响作用在特殊的个体身上都是主动的接受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这才有了教育结果的差异性。如果都是被动的接受,那么所有的孩子成了机器人。所以,即使偶然的因素或突然的事件改变了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我们也可以用教育和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来作出解释——告诉你为什么。一个人,只有在努力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并不断自我更新的前提下,才能把握自己,及时调整思维的罗盘,作出保持正确人生航向的抉择。
   ——题记
  
   1975年到1976年,英家垅学校经历了一些变故:文静老师去世了,小姑随军去了部队,2位年老的男公办教师60岁办了退休手续仍然在学校干了2年,身体状况欠佳,回乡里的老家养老去了,1位55岁可以退休的女公办教师,干到58岁才回去抱孙子。到年底,英家垅学校少了5位老师。上面没有公办老师派来,所以1976年春季开学前,学校和大队党支部报请公社联校和公社党委同意,由大队党支部公开推荐了村里社员都公认的5名优秀青年(都是高中毕业生,成绩和人品、人格、人体都比较好)担任英家垅学校的民办教师。我们的小主人公的大哥,刚满19岁,是其中的一员。
   大哥已经知道弟弟的人生奋斗目标,所以在他小学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曾多次提醒他:在和平年代里,没有文化知识的战士是不可能提拔为军官的。大哥的意思很明确,不要拖着小学未毕业的尾巴上初中。在大哥的指导下,少年将1至5年级的语文、算术课本分别装订成两大册,集中时间,按照顺序,从头至尾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复习。通过系统的复习,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汉语拼音读不准,普通话不标准;二是算术中的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有难度。算术中的问题在大哥的帮助下解决了。因为学校的老师都只能用不标准的普通话教学,而且方言很浓,所以汉语拼音和普通话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好的。原来的老师中,只有文静老师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是她的标准普通话在那种方言很浓的语言环境中反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出于入乡随俗和易于跟师生交流感情的考虑,文静老师在乡下学校的两年,反倒跟他们学会了不少家乡的土话。因此,小学生们根本没有在意跟老师学好普通话。虽然小学遗留下来的普通话问题,直到后来他考上大学离开了家乡的语言环境才逐渐解决,但是通过大哥指导下的系统复习,他的小学知识基础可以说比较牢固了。
   1976年秋,一个晴朗的夜晚,村里的一帮年轻人和英家垅学校的年轻老师们,从邻村看完露天电影后,齐聚在英家垅学校的操坪里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但是今晚他们谈论的话题不像往常一样是刚刚看过的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而是粉碎“四人帮”和国家即将恢复的高考制度。虽然说粉碎“四人帮”在当时是我国亿万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但是我们的少年却不已为然,并不怎么关心。因为在他的逻辑意识里,只不过是中国又出现了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又要来一场批斗运动罢了。高岗、饶漱石、胡风、彭德怀、刘少奇、陶铸、林彪,不是都被打倒了么?邓小平也曾被打倒过。“四人帮”跟打江山的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相比,跟那些元帅和将军们相比,资历很浅,被打倒更不足为奇。在1981年中央作出《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前,在毛泽东主席逝世不久和还在“按既定方针办”的政治环境里,当时一个12岁的农村少年,不可能知道自己的类似联想是错误的。所以,他对大哥和老师们关于粉碎“四人帮”后中央人事变动的话题,同样没有多少兴趣。也难怪少年对政治和政治运动的疲倦,从读小学一年级开始,他便不断参加政治运动,但是现实的贫困生活状况却并没有因为政治运动的发生和中央的人事变动而得到改变。使他感到不可思议和难过的是,上半年“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未过门的大嫂亲自带领工作队的人将母亲种在房前屋后的豆角、辣椒、黄瓜、丝瓜等菜秧瓜藤一古脑儿全部扯掉了,还说革命就是要从自己家里革起——大嫂的父亲是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母亲心里发苦,集体化时分给农户的自留地少,那是她为一家9口增添的一点可怜的下饭菜啊!可是带队的是未过门的儿媳妇,不能不给面子,母亲不但心里有苦发不出,反而还要堆起笑脸对工作队的人说“是啊,是啊,媳妇的工作要支持,革命就是要从自己家里革起”。自此,少年对要给自己造成贫穷困苦的所谓“革命”及空喊口号的政治运动,彻底失望了。

共 807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两位老师相继离开让穷苦的农村少年失去了精神的寄托,恍惚中11岁的孩子陷入了与年龄不符的沉思,人生在他眼中失去了意义,在放弃生命的最后瞬间从迷茫失意中幡然醒悟,然而生存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时代里,可资学习的除了语录与晦涩难懂的口号,再就是白卷和批斗老师的光荣,有志向的少年不甘心就这样就这样荒废一生,逝去的老师影响着他,知识决定命运的信念鼓舞着他,拣起书本刻苦攻读,大学,知识,未来,织成美丽的光环,这个少年如一只幼小的鸿雁,向着光明之处不断的飞翔。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文化革命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一个少年内心成长的过程把那个年代中人们的迷茫与空洞,把醒悟后的奋发生动深刻的展露在读者面前。文中数次提到老师对少年的影响,在这个伟大的职业面前,人类的灵魂在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净化,人是需要精神寄托的,在精神榜样的鼓舞下总会有一群又一群的新生力量在苏醒在成长,文字朴实,情节严谨,非常具有感染力,欣赏。【编辑:瞳若秋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X0120816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瞳若秋水        2012-08-16 15:59:18
  在作者的笔下,一颗青涩的灵魂跃然纸上,他的茫然,他的失意,他的醒悟到他的奋发,让我们看到他一步步的成长,少年,总是彰显着无限向上的力量,问好作者。
秋水横波远836239137
2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2-08-16 20:22:50
  久远年代的故事,散发着美酒般的芬芳;奋发中的青年,理想是他们成长的翅膀,而老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借此机会向全天下的老师们致敬!
爱好文学,坚持写作,广交朋友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