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指间杂文】浅议中国佛教的归向

精品 【指间杂文】浅议中国佛教的归向


作者:能读懂 秀才,222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54发表时间:2012-08-18 06:24:27

自东汉明帝求法,印度佛教算是正式进入中国,几经辗转,一般认为分为三支。往西,和藏族原有的原始宗教融合,形成藏传佛教,在内蒙,青海,西藏等地成为单一的世俗化的宗教;另一支是在我国云南地区的小乘上座部佛教,和南亚地区一样,佛教成为单一的世俗化“国教”;进入中国中原地区的佛教,基本上是印度佛教后来形成的一个派别:大乘佛教,习惯上就叫做中国佛教,学术界称为“汉传佛教”。
   中国佛教自两晋、南北朝兴起一直到唐朝,是所谓的鼎盛辉煌时期,出现了天台宗、三论宗、净土宗、华严宗、法相唯识宗、密宗、禅宗等有影响的大乘宗派。唐以后,以后各宗派相继衰退,唯有禅宗一枝独秀,后与净土宗“合流”,一直延续到清末。僧团和学术界基本上对这个看法没有什么异议。
   其实,这个“辉煌”只是表面现象。
   中国佛教从来也没有达到像犹太、基督教,印度教、回教那样的“国教”状况。这几个宗教在信教地区具有独一无二的权威地位,无论从世俗行为还是文化习惯、人的精神层面宗教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从形成宗教、被承认,一直延续到现在,藏传佛教和南亚,我国云南的小乘上座部佛教情况类似。中国佛教的归向一直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中国佛教如果要延续下去,进一步,为一般老百姓,也就是佛教说的“众生”所真正接受、理解,归向恐怕只有净土宗了。有几点可以大概的说明这个结论:
   一,佛教进入中国,相对于其他宗教的传播情况和佛教小乘南传、藏传情况遇到的文化背景是大相径庭的。印度的婆罗门教、犹太教在民族形成的初始就已经形成宗教,其文化的成长、发展就是宗教文化的发展。从一开始,世俗权力的合法性就建立在宗教的认可上,最高权力机构就是宗教的祭司团。基督教在初期虽然遭到罗马当局的残酷镇压,可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过程中并没有遭到来自世俗习惯和文化的抵抗,当时整个罗马帝国除了犹太民族有宗教,其他地区都只存在着原始鬼神崇拜,顶多也就是从希腊引进的原始宗教,也根本没有有根基的民族文化层面的干扰和融合。所以,当东罗马帝国皇帝终于接受基督教,宣布其为“国教”,立刻毫无障碍的得到整个罗马帝国的响应(当时罗马帝国的版图几乎涵盖了整个欧洲,西亚),以后的岁月里,宗教的权利取代世俗权利。可见,一个宗教如果要在传播地区得到广泛认可,成为不可取代的信仰,必须满足几个条件:首先,统治者必须完全皈依;其次,没有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或是本土文化上还没有对居住地人们思想观念形成广泛的影响;第三,没有本土宗教的抗衡(原始宗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第一和第三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二点的影响不可忽视,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前面说的四大宗教和南亚的小乘佛教能从创始一直延续到今,与这三个条件的具备是密不可分的。
   二,从宗教本身来看,即从教义的受信度来衡量。一个宗教能够被普遍接受,同样也必须满足几个条件,这从前述几个流传几千年的宗教可以看出。第一,必须简单易懂。犹太教的经典是旧约几部经书,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叙述人类的历史,二是上帝的教诲,语言通俗,没有晦涩的哲学说教;基督教只是比犹太教旧约多了几部由耶稣徒弟回忆录,即记录耶稣言行的福音书,福音书的语言更是容易为一般民众接受,全是耶稣劝人为善,救人于水火的故事;婆罗门教经典主要是四部吠陀经典(佛教的很多内容都是从这几本经典中发展,取舍而来的),吠陀经典是用诗的语言写成,虽然富含哲理(比如人们很熟悉的“奥义书”和“薄伽梵书”),却没有晦涩的说教,文字优美易懂;伊斯兰教则只有一本可兰经,可兰经包含了信众的世俗行为和信仰规范所必备的全部内容,但也只限于这一本,并没有深奥的哲学内容;南传小乘佛教的经典只有四部阿含经,即佛教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宣扬人生皆苦,并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形式宣传解脱苦难。相对于大乘,小乘认为唯佛与佛最后才能成佛,除佛以外,人最多修炼到达罗汉的果位,也就是说,不必经历那么艰难,漫长的成佛之路。第二,也许是最重要的:必须使信众能产生可以信赖,依靠的力量,要能产生安全感。信仰本身就是极其丰富和难以描述的精神活动,人类在物质世界不能找到的,在转向内心精神世界的时候也就是寻找精神安慰的港湾,这个港湾必须是能让人有安全感,从而得到思维、心灵的净化。
   从这两点来简单的看看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对其归向就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
   自春秋战国到秦统一,中国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灿烂时期。先秦诸子中对后期中国人思维,影响最大的主要有道家(因为后来道教将老子奉为教主,以老庄的那种崇尚自然,玄虚空幻的思想为其教义的主流,所以一般也将其称为道家)、儒家和法家,可以说一直到现在,这三家的思想还在影响,左右我们的思维。影响最大的当属儒家。秦推崇法家,汉初取法道家,但是汉武帝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儒家思想一直是被奉为中国的正统,儒学是中国科举取士唯一学说。当然,老庄学说也为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所青睐,道儒一直是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基础。必须提一句的是,法家学说虽然自秦后鲜见于世,但是自秦开始,无论哪一个朝代,虽然统治者都是表面上大力宣扬儒家学说,但实行统治的手段无一例外的是法家思想和手段,所谓“阳儒阴法”是也,孔孟也因此背了两千多年的“黑锅”。这是另一个话题,这里就不岔开了。
   佛教进入中土,首先,没有遇到来自宗教方面的干扰和抗衡,因为中原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所以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其思想逐渐进入文化阶层的思想当中,自然而然的,教义也慢慢的被接受。其次,统治阶层对待佛教的态度颇为有趣:允许,推崇,但不皈依。梁武帝虽然将佛教规定为国教,自己取名为“三宝奴”,似乎是皈依了,其实他治国的基本理念还是以儒学为正统,道教在他的心目中并不亚于佛教,“山中宰相”,道士陶弘景几乎一生都在为他炼丹。历代皇帝虽崇佛的很多,皈依的却一个也没有。历史上虽然也有几次“灭佛”,但很快的就被纠正过来。知识阶层崇佛的也是相当多,实际皈依的寥寥无几。儒学,老庄思想在国人心中,思想上早就打下了不可抹去的烙印。
   所以,佛教必须面对的是早已根深蒂固的儒道思想。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文化和佛教都有着不可思议的圆融性。其他宗教的解脱救赎行为都必须依赖万能的神(上帝)来完成,佛教却是必须依靠自己,与排他性极强的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有着根本的不同。自明帝求法到两晋这个时间段,恰逢道家求长生的思想与炼丹、服石在士大夫们中盛行,老庄的玄学虚空极受推崇,几乎无人不谈空。佛教进来了,尤其是大乘空宗的般若类经典很快收到士大夫们的欢迎。从传过来的般若类经典,和以印度中观派的“三论”为主的学说中的,关于“智慧”(般若),终极实在(实相)和无明的探讨,论述与道家的那个可言说的“道”、无极;儒家的天等极为相似。佛教,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佛学,很合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口味,人们感觉佛教谈空似乎更彻底,更有思辨性。随着大量佛经的翻译面世,佛学很快就与儒道学说齐肩,相互糅合,一直到唐中叶,佛教经历了一个鼎盛时期。这期间,佛教宗派林立,主要是前面提到几个大宗派,佛教思想与儒道学说融合的非常圆满,某些教义,教规和观念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人的思想,习俗当中去了。遗憾的是,除了禅宗和净土宗,其他各宗都先后衰落。
   综上所述,衰落的原因,首先是佛教从来没有成为统治阶级依靠的思想基础!其次,佛教的学说,思想在面对强大的,根深蒂固的儒道学说面前,只能求其圆融,要想取而代之,则完全是不可能的。
   那么佛教自身的原因呢?
   说到宗教,基本上都可以说是“出世间”的,但是佛教的出世间是“完全彻底”的。佛教彻底否定了世间的一切。佛陀悟道后的说教,首先就是“四圣谛”,而第一谛就是苦谛,世间万般皆苦,人生是苦是全部佛教的出发点,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快乐,感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是要以更大的苦为代价的,这与老庄的自然和谐,儒家的人性学说是根本对立的。在儒道哪里,自然、世间、人生可快乐的事情太多了,庄子那里,变蝴蝶,变鱼可以找到快乐;孔子对苦日子拥有者超脱的快乐:“贫而乐道”。这就是佛教与儒道学说的根本不同,所以中国的知识阶层虽然也念佛说空,但是并没有全盘接受佛教,更不用说皈依了。
   佛教思想不能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基础和上层知识阶层的完全认可,当然也不会在普通百姓中形成真正的影响。另外,信佛首先要皈依三宝,三宝中第二是佛法,佛法讲究教、理,行,证修学次第,不可偏废其一。教,理对知识阶层来说问题还不大,一般百姓,那可就如同面对天书,行和证,那可就太难为人了,通过苦行,到最后证得,道路长的简直难以想象(以几十亿年为最小单位),对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平头百姓那都是难于蜀道的。这是佛教难以成为“国教”的一大阻碍。
   除了禅宗和净土宗,中国佛教其他宗派几乎都有重教轻宗的倾向。有宗分析的透彻,系统建构精密,逻辑严谨,但是,能真正弄明白的不多,就是僧人里恐怕也难找出几个;空宗将印度中观派的中道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论述卷帙浩繁,想要厘清,穷一生恐怕也难。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人注意到了,鸠摩罗什说过:秦人好简,所以他翻译佛经时就尽量把不必要的符咒,咏叹,重复的东西删除。学问僧尚且如此,即便有心向佛的广大百姓对佛教教义的茫然,敬而远之就在情理之中了。
   禅宗出现,一扫佛教繁琐枯燥的教理,在宗的方面,提出“教外别传”,“教”在这里是指教义,教理,由佛陀和大弟子摩诃迦叶之间的小动作,微笑表情来指出悟道的路径,不用言语表达,教义当然不需要,这个传下来的法门被命名为“教外别传”。禅宗跳出了教义的条条框框: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只要有心,留意,生活中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突然悟道,解脱成佛。虽说“不留文字”,禅宗也有话头禅的分支,所以就有了三两句话,一首小诗,几句偈子,说说参禅悟道的心得。人们突然发现,原来佛教修炼这么容易啊!很快得到知识阶层的热烈欢迎,禅宗就因此一直延续到现在。
   禅宗修炼的简单,到了临济宗“临天下”的时候,真是到了连话语都嫌多余的境界,举手投足,任何一个动作,甚至眼神都可以是悟道的表现。虽然这样,禅宗,佛教仍然主要在知识阶层,统治阶层圈子里面打转转,一般百姓并不太在意,烧香磕头并不只是佛菩萨一家。这又如何解释呢?其实提到这个问题,就接触到了宗教最基本的问题:信教的目的。
   信仰宗教是为了解决人无法解决的心灵,精神层面的困惑,恐怖和无奈。人面临的最大的困惑,恐怖和无奈就是面对死亡。困惑是不知道死后有没有另一个世界,如果没有,人们大多数的态度是回避,不去想,因为如果认真的思考起来,精神世界的崩溃是很恐怖的;如果有,那么那个世界是什么样的,通往美好的另一个世界的路该如何走?无奈是因为人在面对死亡时感觉到了的那种弱小,无能,所有宗教都是为了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产生的。所有宗教都宣称有另一个世界,都有无比美妙的天堂和恐怖的地狱,都教导人们必须行善积德才能去哪个美妙的天堂,否则就是下地狱。除了佛教,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在基督教和犹太教那里是上帝,在伊斯兰教那里是安拉,在印度教那里是梵天,来决定,帮助人解决这个问题。神是人可信赖,可依靠的不可取代的力量,信他,精神就能得到安慰,心灵有所依靠,有安全的归宿感,此生不能遂愿的,下世可以指望,而佛教没有这样的神,佛菩萨只是用言语来教导人们该如何做,人的最终归宿完全有人自己的业报来决定,而成佛的道路又是那么艰难和漫长。禅宗呢,虽然简单有趣,但是找不到可依靠的神明,悟道又是那么虚无,不可捉摸,精神层面的恐惧和无奈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所以禅宗到了明朝,开始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与净土宗“合流”的局面。
   净土宗有着与印度,西方宗教极其相似的教义和修炼法门。从两晋的庐山慧远开始,净土宗就初具雏形了,与慧远交好的名士谢灵运等在庐山成立了专门念佛的社团,史称“莲社”,这一帮子名士修炼只是专门称念佛号,相信西方有阿弥陀佛为教主的极乐世界(即西方净土),不求成佛,只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事情就简单多了,非常适合一般人的习惯,修持主要是念佛,并不困难。净土宗 信奉的经典只有三部非常简明的佛经,内容不涉及繁琐的论证,只有称颂佛祖和阿弥陀佛的颂词。并告诉信众,阿弥陀佛发誓要度人去极乐世界,并以自己的愿力来帮助信众脱离苦海,这就等于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信赖、依靠的力量,非常接近其他宗教的模式。净土宗修炼只有念佛法门,经典简练,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神--阿弥陀佛的帮助,往生到与西方天堂无异的极乐世界,用一句俗话来表示就是“有奔头”了。其实早在大乘佛经刚翻译进来不久,莲华经里就已经有了菩萨的“愿力”来救苦救难,在“观音菩萨普门品”里,佛陀告诉信众:在有困难,遭灾时,就可以念诵“观音菩萨”来消灾避难,玄奘在其“回忆录”里明确的记录,西行途中几次遭遇危险,就是靠着一心念诵观音名号才得以化险为夷。所以历代高僧大德,不管他原来是什么“宗”,最后大都选择净土归宿,比如法相宗的创始人玄奘,临终前就明确表示愿往生弥勒净土(由“未来佛”弥勒主持的兜率天)。明末四大高僧虽然都是禅僧,但都明确表示自己的净土归向,并公开倡导“禅净双修”。现在中国的各大寺院虽然可以看到很多仍然是禅宗的“牌号”,但是院墙上,大殿四周无不写有“南无阿弥陀佛”的字样,这可是只有净土宗才有的称号。一般信众,或者说是老百姓,没人不知道念“阿弥陀佛”,只知道有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只要信,行善,死后就可以去那极乐世界;平时修炼只要念佛,念念大悲咒;读经就读“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所以净土宗早就成为民众心中佛教代名词了。可以明显的看出,禅宗提倡的修炼法门,似乎已经是人们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成了净土宗的一个辅助法门了。
   宗教要取得广大普通民众的认可,只有符合信众习惯,满足信众精神的需求才能得到发展。中国佛教自进入中土,两千多年的历程说明,从教义高深,繁琐,重教轻宗到禅净双修,到净土为主,禅修为辅的局面,是必然的,只有这样,佛教才能真正成为宗教,而不是一门学问,中国佛教最终的归宿应当也是净土。

共 571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以儒释道为主流的多种文化的有机融合,不管什么宗教传入中国首先面临的是与中国本土文化儒道融合的问题,因为从汉代以后可以说儒家已经成为国教,是自上而下普遍推行的教育,但并不像西方许多国家那样是一教通天下,在中国宗教的权力不能凌驾到世俗权力之上,而是皇权高于一切,宗教在世俗的地位甚至在天上的地位很多也要由中国的皇上来下圣旨才能承认。所以,虽然西方的许多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都传入中国,但并未出现他们在西方国家传教出现的局面,也没有达到他们在西方国家传教所达到的目的,一切东西一到中国就中国化了,如果存在的话就一定带有中国特色了。本文分析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几个宗派的简单发展情况,着重分析了为什么在中国佛教的十几个宗派越来越归向禅宗和净土宗而其他宗派却渐渐的名存实亡的一些因素,对中国文化的主流特点也做了一些论述,颇有学术探讨的意义,推荐朋友们鉴赏思考!-------秋林【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817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林        2012-08-18 06:33:22
  宗教实际上在世间取得了两个目的,一个是给想真心修炼回升的人一个道路,再一个就是能够使人类的道德保持在一个相当好的阶段。因为无论哪一个宗教,只要是正教都要求人做好人,只是不同的宗教要求人做好人的做法和说法不同而已。耶稣叫人要做好人,佛教的要求的核心是叫人修善,而摩西的十诫也是这个目的,而中国的儒道历来要求人重德行善,其实是殊途同归。
语境就是一切------荣格。
2 楼        文友:凝石头        2012-08-18 08:50:59
  佛教有说“不二”,同一楼的秋林所言,世间法万千,殊途同归。每论宗教,石头总是喜欢从他的教义上来看,只要是正教,便是值得去赞扬的,至于宗教传播途中,总归会遇到各种的人或事,产生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变化,那也是没奈何的。
3 楼        文友:艄夫        2012-08-23 18:34:40
  光从佛教方面看佛教,会以为中国佛教真的很了不起。
   但是,退一步,去看古代中国的文化状态,就会明白,中国古代文人对任何外来的思想都是吸收重于排斥,并比较尊重。而这种尊重,更是为佛教的自我宣传找到了凭藉。
4 楼        文友:艄夫        2012-08-23 18:40:19
  佛教之所以在印度失去信徒,因为,原始佛教梵我一如的无神论,在释迦牟尼佛去世之后,就被佛教徒将佛祖造像并神化的做法给否定了。所以,印度人宁愿相信改良了的婆罗门教,也不愿再信佛了。
   故而,佛教到了中国,大力改变宗旨,成为以华严、天台、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5 楼        文友:艄夫        2012-08-23 18:52:57
  其实,佛教的思想者以及信徒,更应该经常反思一下如下的一些很肤浅的问题:
  
   一、有谁客观规定过信佛就一定比信基督、信道、信伊斯兰更有意义,更高级一些呢?
  
   二、有谁规定过,佛的存在就一定比普通老百姓的存在更有意义,更高级一些呢?
  
   三、佛教教义,是不是存在很多前言后语之间以及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矛盾呢?
  
   四、谁说佛教修炼中的某些状态,与吸毒者(此处只是举例比喻,不是贬低。)的兴奋,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