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大筐小篼 >> 短篇 >> 情感小说 >> 【筐篼文学·微小说】婚宴

精品 【筐篼文学·微小说】婚宴


作者:孟浪 举人,5315.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43发表时间:2012-08-18 10:31:04

【筐篼文学·微小说】婚宴 这里是油田采油厂的家属院,大凡采油厂,都地处荒寒,家属院也就建得很有开拓性,凭空而起似的,在原本苍茫的一片野地,硬生生地扎下根来,井架,抽油机是源头,由这源头衍生出来一条条活的支脉——家属院,这才真正是繁茂的好景象。
   家属院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规模,社区医院,学校,幼儿园,邮电局,银行,商店一样不缺,紧凑地,错落地交织于住户之间,这些各有门道,各有通行规则,始终和人隔窗相望的行业便染上些寻常通俗气息。邮局里邮戳踏实而响亮地盖上去的声音一忽表达的是随整个世界而荡起的流动,一忽又表达了囿于此地的不甘。社区医院呢,医生们都集中到药房谈天说地,偶尔进来一个来看病开药的人,弄不清哪个门诊大夫,哪个是挂号的,哪个是领药的,一脸茫然地对着窗口里的那几张脸权衡,挂号的顺手把单子给了值班医生,病人才恍惚着跟了他去门诊,大部分是感冒发烧的小病,啥病也没有的只直截了当地说:给我开点龙牡壮骨冲剂。医生年纪还不大,却消磨了志气,懒洋洋地写着几种药的名字。学校,幼儿园那种有节律的喧哗,随着上课,下课的钟声而蛰伏和苏醒着,在家里便可听见孩子们做操的声音,并不嫌吵闹,反觉得是天籁。早晨吃过饭,时间还尽够下得楼来,悠闲地在林荫道上走,顺路送孩子上学,顺路去菜市场买菜,一天的日程,所有的活动,跑不出家属院去,秋天的黄昏,夕照把一切映得冷静而清晰,浮起来的尘埃渐渐沉下去,院里的生活,尤其显得寂寞,却是安乐的。
   过年过节的时候,家属院门口自然地形成了大集,做生意的都是附近村庄里的农人,这集市也就有了乡村古朴的气质,能寻得到在城里难以见到的传统食品和小手工制品。仔细逛逛,搜寻搜寻,也别有趣味。和城里人比起来,家属院的人觉得自己是乡下人,可和这些风尘满面,衣着简朴的农人比起来,他们又觉得自己也可称为城里人了。
   虽自觉是乡下人,可意识却一点儿不落后,有电视,有网络,有参与的热情,如觉得到底隔了一层,且有班车,一个小时就到城里了,几番的去,几番的回来,就像把城市的意象延伸到这里了一样,只不过到了这里便是末端,梦醒了一样的烟消云散。
   家属院里有一片平房区,住户大多是退休的老人,房间面积不大,只六十几平米,每家一处院落,为了增加住房面积,各家就在院子里接盖了小偏房充当厨房和卫生间,虽看起来格局一致,但走进去,却各有千秋,全讲究在后盖的偏房上了,有的阔气,有的简约,有的设计巧妙,有的勉力为之,有的暗晦寂静,有的鸟语花香。可见出各家过日子的情志。
   平房区里有一家的小儿子终于要结婚了,小儿子快三十了,长得高大,白净,一双细长单眼皮的眼睛原本看起来应是温雅的,但眼神不行,邪气,凶狠,乍一看,吓一跳,但看久了,就虚下去,萎下去。使整个人显得流气,消沉,颓唐。这家的老人都年过六十,老头在前线当了一辈子工人,老了累了乏了,啥也不想干,整天在外面袖了手闲逛,老太太是随夫从农村转过来的所谓家属工,操持了一辈子家务,这会儿也觉得该歇歇了,却还得侍候老的小的吃喝,见人就怨叹命不好,糖尿病,高血压,一身病,还怨叹生下小儿子这个魔头来,天天在家里好吃懒做,不交生活费,还不安心上班,老太太把这孩子艰难的成长史数落了不知多少遍以证明自己的不易:有点傻,上学不行,交往的净是无恶不作的朋友,要不是我管得严,追着打,早进监狱了,上到初中就不想再到学校去,没办法,只好把他送到武术学校,先后学过烹饪,美容美发,电气焊,他心比天高,但学啥也没学成,到头来,还是啥也不通,好在他命还算好,赶上油田招劳务工,好歹有个稳定的工作,开始在前线干活,嫌苦嫌累,脾气又臭,和领导吵一架,人家不要他了,把他赶到物业上看大门,一个月那几个钱还不够他在外面喝酒的,大小伙子,看大门,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最让老太太烦心的还是小儿子的婚事,说给他介绍这个,那个的都看不上。听的人心里笑:你家儿子这个条件还挑人家姑娘呢?能找到就不错了。还得找那种农村的要求不高的才行。
   果然找了一个家在农村的女孩儿,小儿子还犹豫,嫌人家管他管得太宽,又很愤恨城市女孩子的势利:一上来就问在城里有房子吗?好像要嫁给房子似的。连带着愤恨天底下的女人们,又觉得他现在还没挣到大钱,连自己都养活不起,哪能再养个女人,我傻吗?就决意地不结婚:结婚有什么意思?哪有一个婚姻是幸福的?可是不多久,那女孩儿就怀孕了,女孩儿的母亲虽是个农村人,可走南闯北做生意,什么没见识过,小儿子在家里是穷横的,到了女孩家里,就显出幼稚没经验来了,让人家三言两语就打击得没话说,反而觉得娶了她的女儿是荣幸,要不然,他得打一辈子光棍。小儿子回到家来就骂,骂完却也无计可施,只好同意结婚。
   这老俩口过日子越来越松懈,一个只管吃了饭去逛,一个只管牢骚满腹地凑合着做家事,一家三个人只有老太太一个人在忙,就冤屈得大骂,说跟了老头一辈子吃苦受累,说儿子这么大人了除了吃啥也不会做,骂得那两人一分钟不爱在家呆,她骂得无趣,也去打麻将了,家里弄得像垃圾场。这回小儿子忽然要面对结婚这么一件大事,松懈的日子只好暂时紧起来,惶惶然地商量着怎么办?小儿子说现在城里都用婚庆公司,省事,还排场。虽是这么说,他在家里实在没发言权,工作这么多年,他非但没存下钱,还不得不白吃白喝父母的退休金。老太太和麻友们,邻居家商量的结果是,婚庆公司太贵了,她那些老朋友里有熟识婚仪的,可以请来主持,至于司仪,车队,订酒席,自有主持的人来安排,酒席就订在厂食堂,便宜还实惠。老头本就没什么主张,一向不会操心,这次就一切听从老太太的,继续做个袖手的人。
   消息传到城里的哥嫂那里,都觉得很突然,没听说他有女朋友啊?他不是发誓不找了吗?但消息是确实的了,日子都准了,通知他们到时候一定回去。
   回去的那天,阳光明媚,五月的天气不冷不热,门口那几家杂货店开放式地把大红的礼盒搬到街面上来,好像在欢迎他们回来,家属院也因周末的到来而露出素朴的热闹,有着和城里不同的清新安宁,两个人都觉得是个该有喜事的日子,不由得精神抖擞,推门进去,小院里人语喧哗,很有气氛,两三个通晓婚嫁之事的老人在给老爸老妈讲解着,神情严肃,见多识广的样子。老爸如果插句话,老妈立刻尖锐地反对,说他啥也不懂就不要瞎掺和,老爸也不恼,退到圈外,乐得不管,嫂子叫过爸妈,老头老太分不出来神似的,虚应一声,继续着忙里忙外地招待客人。
   虽说是第二天才举行婚礼,但这前一天好像比婚礼那天还重要,因怕第二天有什么闪失,各种细节都得想到,商量到,相同的话题扯来扯去的,哥嫂身份是特殊,但到底是外来的,也帮不上太实质的忙,嫂子保持着微笑的恣态端茶倒水,心里始终是局外的,摸不清他们跑来跑去都在忙什么,哥哥觉着自身的责任,父母毕竟老了,他是这家的大儿子,这种事该冲到前面去的,但是他想冲却是冲不进去,人不熟,细致的地点也不熟,只好不得要领地瞎跑,最后看不过去房间的脏乱,索性打扫起卫生来了。傍晚,指挥这事的一位老人召集大家开会,挤了一屋子人,嫂子在外围无聊地站着,心想结婚就是两个人的事,怎么竟需要这么多人忙,说是忙,又没有看到他们真做什么,只是激昂地聊着,有时候还聊跑题了,嫂子觉得他们有点借题发挥,借着人家的婚事聚会,实际在排解自己。那指挥不过是普通的苟着腰的老人,但被人围绕起来,好像添了威仪似的,说话格外有精神,振作里有着努力压抑的拘谨,他平时一定不这么说话,在这个冷清的家属院里一定很难得有这么让人指东道西的机会,他认真得如同领兵的将军,低头念着纸上的名字,指派所要做的事儿,没有念到哥嫂,大概是新来的,还没有落实到纸条上去,哥哥很有主人翁意识,既使没安排什么事给他,他也觉得他什么都该做,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吧,嫂子却很茫然,后来触到手提袋里厚厚的红包,心想,最重要的事就是把这个送给新媳妇,对新媳妇,虽说没见过面,却也没有什么好奇心,把红包送掉,就算完成任务了。
   准新郎一直没露面,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嫂子觉得很荒诞,一屋子人忙的事不都是为了他吗?他自己反倒清净了,婚礼或许真的是做给人看的一件事,再是堂皇隆重究竟于婚姻有什么意义呢?
   这一夜这家人都没睡什么觉,哥嫂新换了地方不适应,再者他们的房间堆满了糖果瓜子花生鞭炮红纸,黑暗里也喜气洋洋的,让人不安。老头老太太被客人搅得早已过了睡觉的时辰,但第二天早晨,都很振奋,都有事到临头的紧急感,嫂子起得早,到外面转了一圈,被婆婆指派着取前一天就订好的油条,待会帮忙的人要在这里吃早饭,嫂子不解地想:不知是哪里的风俗,主事的人家已忙得热火朝天,他们好好的不在家吃饭,偏要凑这个热闹,给人添麻烦。
   贴喜字的任务也被哥嫂承揽下来,倒不是觉得这件事有多讨巧有趣,就是觉得在这么个热闹场面无事可做,真是挺可怕的,唉,在人家的婚礼上拼命寻事做,我们这是怎么了?
   新娘真像是乡村那种传统女孩儿,特别是穿着红衫绿鞋,被新郎背进来的样子,很有点娇羞气质,身材丰满,也不像城里女孩瘦得像根棍儿,浓眉大眼,化过妆以后显得洋气,但表情是受着拘束的,尽量微笑着,眼睛里有几分冷,或许怀孕初期的不适使她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有点疲惫吧。
   也不知前一晚是怎么周密安排的,安排到半夜,哪知今天的婚礼还是出差错了,首先是娘家人和婆家人坐混了,乱成一团,结果是把婆家人请出雅间,坐到大厅里了事,再就是司仪有点不靠谱,竟把婚礼上的名字念错,念成了另一对人的,好在新娘新郎也被这个从未遇到过的场面弄懵了,重新纠正,再念一次名字,也就过去了。
   婚宴办得差强人意,到底是食堂,菜的味道太一般,很家常,服务也不到位,服务员甚至要客人自己端菜,免费的水也不给倒,客人只好自助。
   开始吃起来以后,吃客渐渐放松,畅开了喝着,聊着,有一位先是挑剔这婚礼的种种不成功之处,说着,说着,触景生情,想起自己孩子比这小儿子还大几岁,连朋友也没谈呢,自己就这一个儿子,年岁是奔着七十了,眼看着无望看到第三代,越说越郁闷,酒喝多了点,借着人家的婚礼竟撒起疯来,又唱又哭的,向人控诉他的苦,周边的人都害怕地躲开。
   吃到后来,人们纷纷骚动起来,嫂子不知这是怎么了,站起来看,原来大家都带了塑料袋来,在抢着装馒头,包子,饼,自己桌上的装完了,又到邻桌去装,手慢的待要装时,都空了。
   这时,来了一个讨饭的赖在食堂门口不走,发出各种怪声,以嫂子参加其它婚礼的经验,这是要红包呢,就等着谁给他个红包息事宁人算了,里面装十块,二十块的都行。可就是没有人给,场面已经很难看了,嫂子实在看不过去,想自己身上有零钱,就向婆婆要红包,哪知婆婆拉住她,说什么也不给。就任凭他闹下去。
   这真是个很闹的婚礼。回来的路上,哥嫂都觉得累,重要的是,红包在新媳妇刚接来的时候给过了,任务圆满完成。哥担心弟弟婚后的日子怎么过,这姑娘是没工作的,又添个孩子,他那点工资,刚够他喝啤酒,吃羊肉串的。难道一家三口啃老?又埋怨弟弟不上进,劳务工那么年了,转正还没考过去,唉。
   转过年去,哥嫂又回去,见弟弟一家两口变成了三口,不用说买不起房子,也租不起房子,挤在父母家,孩子还因妈妈做月子时生气回了奶,只好吃奶粉,这又是一项重大开销。这日子可怎么过呢,奇怪的是,并没见他们有愁苦之色,照样喝啤酒,吃羊肉串,享受一样也没少,日子还是一样过。
   怎么能说过不下去呢。
  

共 45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表面看这是一篇很普通的文字,而实际深邃的要义在文字之外啊,不敢说当今社会依老啃老为时尚为流行,但至少这样的事例不为少数。所以如其说这是一篇微小说不如说这是生活众生相的一个点,更确切的说是切中了现实生活的要害。虽然是以小说的形式呈现,而恰是细心的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善于采集创作素材,经过精心剪裁提炼,使之呈现出醒己达人的深刻要义,更多的是呈现出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系及人生价值的沉重的思考。美文,荐赏。【编辑:静听】【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X0120818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贺小鱼儿        2012-08-18 10:34:05
  怎么有说过不下去呢,很好。
2 楼        文友:静听        2012-08-18 10:34:09
  呵呵,老友相见分外亲切。遥握,念安……
淡然静美悟禅花
回复2 楼        文友:孟浪        2012-08-18 22:11:51
  呵呵,遥握,问好,季节交替之时,保重身体哦
3 楼        文友:静听        2012-08-18 10:38:22
  感谢老友无私呈现美文共享共赏!祝福依然……
淡然静美悟禅花
4 楼        文友:古蒲        2012-08-18 21:24:12
  祝贺精品!!!
我是您不经意间忘却的一个人,您是我无意之中想到的一个人。
5 楼        文友:静听        2012-08-19 20:30:00
  再品佳篇!祝贺精品!
淡然静美悟禅花
6 楼        文友:静听        2012-08-19 20:30:17
  静听,奉上点点心意,献宝于【文游榜】之上。使更多的读者分享您无私呈现的佳篇!
淡然静美悟禅花
7 楼        文友:静听        2012-08-19 20:30:37
  感谢您无私呈现美文共享共赏!筐篼文学精品榜为您珍藏!
淡然静美悟禅花
8 楼        文友:如鱼得水        2012-08-25 13:27:06
  这样的事例还真不少呢,这种现状真令人忧虑。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