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杨陵随想(外几篇)

精品 杨陵随想(外几篇)


作者:贺绪林 童生,559.1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521发表时间:2012-09-09 11:03:09

杨陵随想
  
   兀立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硕大的呈覆斗形的墓冢,这便是隋文帝杨坚的陵墓——泰陵,当地人也称为杨陵、杨家陵,里边长眠着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和他的皇后独孤氏。
   隋文帝是一位功过是非都很突出的帝王,是他结束了自东晋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剧局面,实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全国大统一。但他晚年多猜忌,妄杀功臣、大筑宫殿、出征高丽、劳民伤财,以至民怨沸腾。仁寿四年(公元604年)被太子杨广刺杀于仁寿宫大宝殿(今陕西省麟游县西五里天台山上),年63岁,谥文皇帝,庙号高祖,葬泰陵。
   相传这堆封土是隋朝大军每位士兵捧一抔黄土堆积而成。果真如此,那气势是何等的壮观!昔日那陵园内外的城廓,以及用于祭祀的各种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这堆封土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荣耀。
   秋风飒飒,野草萋萋,我站在冢前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荒凉冷落之感。“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脑海里蓦地闪出了《红楼梦》里《好了歌》中的两句,心潮越发地不能平静。
   杨陵远没有黄陵那么闻名于世,然而却是故乡的骄傲。我的故乡因它而得名——杨陵。
   儿时,听父亲说杨陵里有许许多多的金银珠宝,还有一匹金马驹,每到午夜时分就跑出来绕墓驰骋,更深夜静时还能听见系在金马驹脖子叮当作响的铃铛声。遗憾的是不到夜静更深,我就昏然入睡了,铃铛真的响起来我也不会听见,为此我常在醒后追悔不已。
   稍长一些,便知道金马驹一说是杜撰的故事,也懂得了“文物”一词的含义。我问父亲为啥国家不挖开陵墓把宝贝取出来。父亲自然回答不出这个问题。我十分失望,但还是为家乡有座帝王陵墓而自豪。
   一日,与朋友们一起谈天。古今中外,天南海北,不觉我夸耀起家乡来。一位友人要我说出家乡的佳处,我便提起了杨陵。友人笑道:“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只能埋皇上。” 我的心不禁一沉,为何如此小瞧陕西人!友人见我变颜失色,自觉失言,急忙解释,连谈话也失了兴致。
   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长安、咸阳建都,这就使关中的土地上颇多帝王将相之墓冢。连出生在河南的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死后也葬在陕西,可见秦川是块风水宝地。
   秦川南有终南山作屏障,北倚莽塬,西有大散关,东有潼关,渭水西来,从中穿透,浇灌着八百里平原。秦川之地得天独厚、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后稷、周文王、秦始皇、司马迁、隋文帝、唐太宗、白居易……这些名垂青史的人物都曾在这块黄土地上留下他们不灭的足迹,为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祖先如此英雄,而子孙后代呢?面对祖先怎能不让人汗颜惭愧!是今不如昔?是一代不如一代?还是昔日的风水宝地失去了钟灵毓秀之气?
   冷静下来想,比起祖先我们自愧弗如。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引以自豪的三秦大地除了文物古迹尚堪凭吊,还有什么东西值得夸耀?和沿海的省份相比,我们落后了一大截。作为秦人的一分子,我深感愧对祖先。
   面对这座帝王的陵墓我默默地祈祷。我期盼着老陕们能重振昔日的汉唐雄风,期盼着三秦大地能再度辉煌,期盼着秦人秦地再次崛起。然而,我十分清楚上苍是不会保佑我们,长眠地下的隋文帝也无力保佑我们。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杨陵这块黄土地曾经孕育了中国农业始祖后稷,她虽是弹丸之地,却前挹太白之秀,后负周原之美,襟渭带湋,三水环绕,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是镶嵌在八百里秦川的一颗明珠。而今的杨陵已发展成为中国唯一的农业科学城。一年前,国家在杨陵设立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把“杨陵”更名为“杨凌”。一字之改,显示出了国家、陕西发展开发杨陵的决心。
   我坚信秦川依然是块风水宝地,钟灵毓秀之气常存;杨凌这颗明珠,将会发出更加璀烂夺目的光彩。在这春风得意的年代,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一定会涌现出一代无愧于时代的风流人物!
   我拭目以待!
  
   仰望后稷
  
   来杨凌一游,不能不去看一看农神——后稷。
   农神的雕像矗立在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的大院中央。雕像高约五米,用花岗岩雕成,气势颇为雄伟。农神发髻高挽,美髯垂胸,微微仰头,面含微笑,炯炯有神的目光射向遥远的东方,裸露的左臂十分健壮,抱着一捆成熟的禾穗。
   初到杨凌的朋友大多感到惊讶,常常提出疑问:为何农神后稷的雕像如此显赫地出现在杨凌?
   杨凌虽是弹丸之地,但追溯她的历史,却要比古都西安还要悠久。杨凌地处渭河中游, 湋水自西向东汇入漆水,漆水又自北而南流入渭河。这块黄土地肥沃得用手一捏能冒油,因此成为远古时先民们农耕的定居区。史书记载:黄帝的姬姓部落最早居住于姬水旁,以河为姓。专家考证,姬水很可能就是今天流经武功、杨凌的漆水河。关于后稷的诞生,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后稷的母亲姜嫄是有邰氏之女,一日外出踏青,踩了巨人留下的脚印,便有了身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姜嫄生下的男孩被认为是怪异不祥,就把孩子丢弃到小巷里,牛羊避而不踏;又丢到山林里,虎狼不食;再丢到寒冰上,群鸟展翅为其御寒。姜嫄深为惊奇,感到这孩子不同寻常,遂抱回抚养,所以为孩子起名——弃。
   弃聪敏好学,喜好农耕。他种的庄稼生长良好,穗粒饱满。《诗经》对后稷作务的庄稼进行了极力地描写:“实方实苞”(苗儿齐整又旺盛);“实种实袖”(长得高又大);“实发实秀”(慢慢地育出穗儿);“实坚实好”(颗粒饱满成色好);“实颖实栗”(禾穗沉甸甸产量高)。由于后稷作务的庄稼十分出众,周围的民众都来向他求教,尧帝就举他为农师,并尊他为“后稷”(稷是尊敬之称,在“稷”前面加个“后”字,是周人对德高望重的祖先的一种尊誉)。《诗经、思文》云:“思文后稷(想起后稷先王),克配彼天(功德能配上天),立我承民(养育我们百性),莫能尔拯(谁来受你的恩赏)。”后世人对他更是敬仰万分,尊他为“农神”。
   杨凌东北去十余里的武功镇现在还有教稼台遗址,相传这里曾是农神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文革期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教稼台惨遭破坏,荡然无存。1987年由武功、杨凌两地许多有识之士倡仪呼吁,并募捐资金,重修了教稼台。新落成的教稼台仍在原来的遗址上,高12米,周长24米,形体依旧。教稼台的台体为氐斗形,是很有讲究的。古人有天星应地表的观念,而在二十八宿中唯有氐宿呈斗形,《步天歌》中说:“氐,四星似斗测量米,亢池六星近摄提,三三相连十欠一……”斗量五谷与农业关系至为密切,这是其一。《史记??天宫书》载:“氐为无根”。古人认为角宿,亢宿以氐宿为基底,好像树之根。如果说我国人常以龙为中华的象征,那么亢(金龙)的根基,恰与我国的千年来一直以农立国的历史相一致。由此可见初建教稼台时,设计者是煞费了一番苦心。
   1982年国家开始在杨凌兴建农业科学城,并把农神的雕像矗立在杨凌城内。从此,杨凌这颗明珠开始熠熠发光。
   每当我站在农神雕像前,一种高山仰止,日月同辉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这位先祖是尧舜时代的农业革命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是他,向先民们传授了种植庄稼的本领,使得我们的祖先同茹毛饮血的愚昧生活彻底告别,跨入一个崭新的文明时期。农神,他当之无愧。
   星移斗转,时序更迭。四千多年过去了,古教民稼穑之地已发展成为新兴的农业科学城。这是冥冥之中上苍的安排?还是历史的巧合?
   今天,农神在天有灵,看到这块黄土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定会喜笑颜开。你看,农神那慈祥的面容不是溢满舒展的微笑么。
  
   西望绛帐
  
   杨凌西去12公里,便是绛帐。
   绛帐这个地名源于汉代,因东汉时经学家、文学家马融在此讲学而得名。
   马融(公元79-166),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人(今陕西杨凌五泉乡人。有史书说他是今陕西兴平东北人,笔者以为考证有误。今五泉乡有茂陵村,五泉乡以前一直隶属扶风县,且五泉茂陵距他讲经学之地绛帐仅有十余里。因此,说他是杨凌五泉人更为可靠。孰是孰非,有待史学家进一步考证。)马融的祖父马严是马援的哥哥,故说融为伏波将军马援的侄孙。《后汉书、马融列传》云:“融为人美辞貌,有俊才”。今西安人挚恂(字季直),好学善属文,隐居终南山不做官,名闻西北。马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关中出大儒,由马融始。
   马融生于官宦之家,官场险恶,因而专心儒学,不追逐仕途,但当他在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汉阳(今甘肃甘谷县东南)隐居时,看到羌族入侵便毅然出征,报效国家。他对友人说:“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实亡躯,殆非老庄所谓也。”他忧国忧民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马融曾官拜校书郎、仪郎、南部太守。但因他为人耿直,不善拍马奉迎、结党营私,几次被罢官,甚至被流放蒙古草原。汉桓帝大赦,马融才回到洛阳。复职后,即辞官称病还乡。
   马融回乡后,不问政事,把全部心血用在教授门徒培养人才上。他在任校书郎时,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经文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当时关中内外慕名求学者甚多。马融将毕生所学传授于弟子,桃李遍天下。《后汉书?马融列传》载:“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他对弟子要求很严,生活上却多关怀,关中穷苦弟子,拿不起学费者即免之。他为人豁达开朗,不拘小节,弟子们尊敬他爱戴他,许多人都成为东汉和三国时代的大儒。
   马融讲经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使门徒不知疲倦,不为歌舞所引诱而分心。《后汉书?马融列传》又载:“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所谓“施绛纱帐”,是说马融讲授经学时,用紫帐隔挡,前面授课,后边有歌女演唱跳舞,学生不为诱惑。相传,马融曾在今绛帐镇筑高台、修房舍聚徒讲学。授课时,堂屋内仍用紫纱帐挡开,后边鼓琴,配以女乐,随歌而舞;前边听课的学生则专心致志,目不斜视。这也是马融晚年最为引以自豪和最快乐的事。该地因此得名“绛帐”,名噪关中。
   马融晚年,为权臣梁冀所逼,撰奏章弹劾正直大臣李固(今汉中人),又作大将军“西第颂”。违心而羞愧,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郁闷而卒于茂陵家中,终年88岁,遗言薄葬。关中生徒及农众前去吊唁者甚众,以表对这位关中大儒的哀思。
   马融生前除讲学注群经外,兼注《老子》、《淮南子》,另有赋、颂等21篇,还有著作若干,但大多已佚。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今杨陵五泉乡毕公村有汉伏波新息候祠,祠前有石碑两通,一通为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立,上书“汉伏波将军马援、东观著述马融、威候马超故里”。另一通为马氏后裔马琪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重修始祖汉伏波将军家庙碑记》,其中记述了明末清初从军云贵的先祖关于始祖世系的遗言。
  
   古道绿野亭
  
   沿西农路南行,穿越陇海铁路,跨过渭惠渠有一村,名曰:徐西湾。此村北曾有一条千年古道。路的方向从西南到东北,土质艰硬,杂草难生。相传这是北宋大儒张载走过的路。那年月没有汽车,张载从家乡眉县横渠出发,北渡渭水,骑驴到武功县绿野亭去讲学。天长日久,踩出了这条小道。圣人驾鹤归天,这条路也数百年寸草不生。
   张载(公元1020-1077),字子厚,北宋哲学家,风翔眉县(今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青年时代学过兵法,欲结客收复洮西失地。嘉祜年考取进士,任崇文殿校书。熙宁初,宋神宗曾召见问政,王安石也曾向他请教变法。张载答道:“公与人为善,人以善归公。”宋史说他曾移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精思,又说他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从者甚众。晚年曾出任同知太常礼院之职,因不满官场,以疾辞归,卒于路途,贫无所有,门人买棺葬之。
   张载生前与武功县主簿张山甫友善,于神宗熙宁年间应张山甫之邀来武功讲学,寓于绿野亭。一时从学者甚众,影响很大。史载:“绿野亭原在武安王(汉关羽谥号)庙后稍北崖下,有古洞。”赵文杰在诗中叙述道:“城南步百路西村,四五常开小洞门。绿野有名亭已废,荒碑少字石犹存。经霜松老乾坤影,绕带河流今古良,仰止横渠寻未得,日中立马到黄昏”。吕楠也在诗中赞扬张载:“昂求曾夙夜,人亡道未涯,执礼西仲尼。表时脱支蔓,订顽那有私,赡依真气象,无复梦中疑。”
   明孝宗弘治八年,户部尚书李瀚以御史巡按来到武功。绿野亭年久破败,从学诸生请求李尚书能予修复。李尚书与陕西提学副使杨一清计议,杨一清以为武功知县宋学通有良治,重视教育,且能举民,便把修复绿野书院的事委托给宋学通。在开始建绿野书院时,宋学通考虑到横渠先生当年讲学的绿野亭地方狭窄,便于稍东的葆贞庵互换,故今之葆贞庵乃昔之绿野亭,今之绿野书院乃昔之葆贞庵。

共 10870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纵读此章节,我觉得他的散文最突出的一个特色还是重感情,抒情浓郁,高昂着一种生命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特别是语言细腻突出散文特色,如秦腔一般,高昂处慷慨激越长歌当哭,低回时真情如诉以墨作泪,如古人所说的“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写人状物、抒情达意都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景物描写,弘扬了地域旅游文化。给地方带来经济效益。评论家谢有顺说:“散文渴望自由,它的无法归类,正好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让散文行使更多的职能,生活的多样多形态与心灵的丰富多彩,都应该在散文中等到反映,得其散文自由的神髓。作者散文,无论从抒情还是议论,都把握恰到好处。让读者百读不厌。题材广泛,篇篇精湛。感谢友情投稿旋转木马。【编辑:诗人夏红雪】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20910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诗人夏红雪        2012-09-09 11:04:22
  激越长歌当哭,低回时真情如诉以墨作泪,如古人所说的“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写人状物、抒情达意都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景物描写,弘扬了地域旅游文化。给地方带来经济效益。评论家谢有顺说:“散文渴望自由,它的无法归类,正好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让散文行使更多的职能,生活的多样多形态与心灵的丰富多彩,都应该在散文中等到反映,得其散文自由的神髓。作者散文,无论从抒情还是议论,都把握恰到好处。让读者百读不厌。题材广泛,篇篇精湛。感谢友情投稿旋转木马。感谢友情投稿旋转木马。
夏红雪,六九年生人。陕西省作协会员。在各大城市报刊发表诗歌二百余首,散文五十篇。
回复1 楼        文友:贺绪林        2012-09-09 21:06:14
  谢谢红雪!互相学习。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