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思路花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思路·散文】寻找乌洛侯国

精品 【思路·散文】寻找乌洛侯国


作者:鸿鸣 秀才,2231.8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39发表时间:2012-09-15 07:22:23


   寻找乌洛侯国
   在拓跋鲜卑离开大兴安岭后,有另一个民族不仅延续并发展了鲜卑民族的渔猎文化,还在大兴安岭脚下建立了中原帝国的附属国——乌洛侯国。关于乌洛侯国,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在嫩江流域或大兴安岭一带,但具体在什么位置,始终是一个迷。让我们慢慢拂去历史迷雾,探求历史真相,去寻找这个当年在我国东北的乌洛侯国。
   一、
   我的故乡在大兴安岭和嫩江平原的交界处,就是现在的龙江县七棵树镇发达村。这里的西部是蜿蜒起伏的大兴安岭,东部是一望无边的哈拉海草原,一直到初中毕业以前,我一直生活在这里。
   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发达村还是发达乡,在乡东南10余里路的地方,有一个名字叫土城子的村。那时候全乡的初中生都集中在乡中学读书,在我的同学里,有几位家是土城子村的同学。有一次我很好奇,问同学,你们那里叫土城子,是不是那里真有古城啊?同学告诉我,他们村确实有个古城,好象是金兀术修的。那时收音机正热播刘兰芳评书《岳飞传》,这个和金代有关的古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很遗憾,我一直没有机会去这个古城去看一看。等我后来去看这个古城的时候,已经是30年以后的2009年7月了。
   随着自己知识量的增加,后来我知道了这个古城的一些情况。该城位于龙江县七棵树镇发达村土城子屯西南500米处,平面近似于椭圆形,周长在2100米左右,是黑龙江西部地区,仅次于泰来塔子城和克东蒲峪路故城的第三座辽金古城。要知道,这样面积的古城,在古代也是一个有相当级别的重镇或重要城市。在城内曾经发现过具有明显金代特点的青砖、布纹瓦等建筑材料,以及轮制泥质灰陶片等遗物。从此我知道这个古城确实和金代有关,并对这个古城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2009年6月28日,碾子山登山节那天,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和碾子山区政府组织,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召开了中国.碾子山金长城研讨会。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学术研讨会,并在会议交流了两篇论文《金乌古迪烈统军司考》和《试论金长城防御体系的建立》,在这两篇论文里,我从不同角度,都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认为发达村土城子古城是辽金时代的庞葛城,也就是后来金朝在后方为维护统治,管理来降的乌古部和迪烈部人,所设的乌古迪烈统军司治所。
   说实话,我这个观点的提出,确实有点另类,因为早在几年前,国内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就云集齐齐哈尔市,召开学术研讨会,证明了齐市附近梅里斯区境内的哈拉古城为金代庞葛城,后来的金代乌古迪烈都统军司设在此处。这一论证,把齐齐哈尔建城时间,从清代的300年提前到了金代的800年,更加说明了齐齐哈尔具有悠久的历史。我这个观点的提出,等于全盘否定了这些专家学者观点,所以也引起了这次与会专家的注意。当时中国长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先生参加了这次金长城研讨会,他在会后,对黑龙江段的金长城一些重要城址进行了考察,然后又来到龙江县,专门对发达村土城子古城进行了实地考察,当时,我陪同董先生一起前往,我也第一次看到了我一直心往的发达村土城子古城。
   当我来到这个古城遗址附近,发现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古城的痕迹了,但也给我留下很大的震撼。在古城内正在铲地的老乡指点下,知道了古城的大致范围。周长2000多米的椭圆型古城,位于该村西南一块特别平坦的土地上,城桓已经基本不见,在城内,只发现一些陶片。这和我考察过的其他金代古城,如金上京遗址,蒲峪路故城根本不一样。特别是金上京遗址,黄土夯筑,虽然经过海陵王迁都焚毁,以及蒙古战火燃烧,但保护完好。蒲峪路故城也是一样,很具有城市模样,而这里却是一片平地。这固然和当地群众取土破坏有关,但也让我怀疑,这个古城不仅仅是辽金时代的古城,从它毁坏的程度上看,这个古城的历史应该更加悠久,它在辽金以前,很可能就是东北某个民族建立的城市。于是,我把目光扫向了历史上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或部落。
   二、
   当我把目光注意到了东北其他少数民族或部落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鲜卑石室的发现者—米文平。
   我第一次知道米文平的名字,是在1986年初,当时我还在大学读书,一次跟随我的老师,金史研究专家陈国良先生,去哈尔滨参加黑龙江省历史与方志讲习班,在那里听了很多东北史专家讲课,知道了有一个原来当过记者、后又改行研究北方历史的叫老米的人,发现了鲜卑人东迁到鲜卑山时的故地,即发现了鲜卑石室。
   原来,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我国东北历史上最早的民族有四个系列,即东胡、夫余、肃慎和汉族。其中东胡族位于东北西部。后来经过演变,又分为四小系,分别有乌桓、鲜卑、契丹和室伟。其中鲜卑族先后入主中原,南北朝时期有拓拔鲜卑建立北魏,宇文鲜卑建立北周。西汉初年,东胡鲜卑被冒顿单于击破,只好向东迁居于鲜卑山,而后至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时,右校尉耿夔又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又向回迁徙,占据了匈奴故地,遗留下来匈奴人有十余万之众,都号称是鲜卑人,这样一来,鲜卑就逐步强盛起来。以后鲜卑人开始不断南迁,向中原地区发展,并相继建立了一些王朝。可是时间一长,鲜卑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原来在东北什么地方,只知道曾经在鲜卑山生活过。
   米文平原来是记者,历史学家翦伯赞(《内蒙访古》的作者)去内蒙考察时,他作为记者曾经陪同,当时翦老把内蒙比喻是中国历史王朝的后院,并推测鲜卑石室有可能就在大兴安岭的北侧。这些都给米文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对历史的喜爱,在50岁的时候,毅然改行,去呼盟文物管理站做了一个人的站长,开始了对东北地方史的研究。
   根据《魏书》记载,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中国以后,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使者对太武帝说,鲜卑拓跋氏的发祥地大鲜卑山,就在如今他们的乌洛侯国,他们国家的西北部有个大石室,就是大魏的祖先们开凿的祖宗庙堂。拓跋氏南迁后,就再未回去过。现在这座庙堂依然完好如初,当地老百姓遇到为难事常去祈祷,有求必应,神灵如在。拓跋焘大喜,认为自己一统天下也是托祖先的佑护。于是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去祭祀。由乌洛候使臣做向导,李敞率队伍跨过长城,越过燕山,涉过难水,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一直走进莽莽苍苍的北方大森林里。找到了这个石室,在这个石室前举行了盛大的祭祀典礼,礼毕,又命匠人在洞内石壁上刻下了201字祝文后离去。
   大鲜卑山何在,无凭查考。千百年来,史学界众说纷纭,甚至有人竟认为鲜卑山之说,不过是史书上的一个神话,在现实里并不存在,而成了千古之谜。可是鲜卑石室的出现,为寻找鲜卑山提供了坐标,如果找到了这个石室,也就确定了鲜卑山。
   结果这一使命在米文平老师手中得到了完成。米文平先生曾经激动地描述了他发现鲜卑石室的经过,“1980年7月30日下午,大约3时30多分,我请了两位史学界友人一同来到嘎仙洞。我们一边说着一边靠西侧洞壁往里面走。三人并排,没走多远,就在我左侧不足1尺远的洞壁花岗岩表面,有凹道映入我的视线,像个“四”字!我右侧两位友人目光立时聚过来,“是!四字”。我们看出下边还有“年”字,上边还有“太平真君”等字,下部又看出有“岁七月”,第二行,第三行……左边一片影影绰绰全是字。这些字句正是《魏书·礼志》所记那篇祝文的内容。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嘎仙洞就是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旧墟石室”。1537年前鲜卑人的遗迹,竟藏在这不见天日的深山老林里。今天,就在此刻,重现于世。我叫大家“快来照相!”记录下这“千载难逢”的一瞬。”那种欣喜激动的心情由此可见。
   嘎仙洞就在今鄂伦春旗阿里河镇附近,鲜卑石室的发现,证明了大兴安岭北段就是鲜卑山,这里就是鲜卑人东迁到这里的故地。
   鲜卑石室的发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它同时也为东北历史上的其他少数民族,特别是我们要寻找的乌洛侯国,也提供了坐标。
   三、
   乌洛候国在北魏时期,是北魏一个附属国。最早见于《魏书·乌洛侯传》:“乌洛候国,在地豆于之北,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其国西北有完水,东北流合难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难,东入于海。又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巴尼大水,所谓北海也。”这段话,给我们描述了乌洛候国的地理位置。难水,《旧唐书、室韦传》写作望建河,即今为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的上游部分,在发现嘎仙洞的阿里河西北。北海则应该是呼伦湖或贝尔湖。前面提到的乌洛候国使臣,在朝拜北魏王朝时,曾经报告其国家西北有北魏先祖的石室。而史书上的乌洛侯国则明确记载有:“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1980年,鲜卑石室的发现,证明了石室的位置在阿里河镇附近,即嘎仙洞。这里距代都(大同)“四千五百余里”,不言而喻,乌洛侯国自然应当在今嘎仙洞的东南,在甘河、雅鲁河之间,齐齐哈尔以西到大兴安岭一带,而这一范围,恰恰就是是我们今天的甘南县、龙江县和梅里斯区这一广阔的地区。
   我们再看一看乌洛候国的风俗习惯,也可以在今天找到他们生活的痕迹。据《魏书·乌洛侯传》记载:“乌洛候国,其土下湿,多雾气而寒,民冬则穿地为室。”从这可以看出,乌洛候国气候寒冷,土地湿润。有很多雾气,正表明这里地湿水多,产生大量雾气。“民冬则穿地为室,”根据古书记载,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至少在一两千年前,就有了“夏则剿居、冬则穴处”的居住习俗。所谓“剿居”,是在林中树木距地一定高度搭设住处;而“穴处”则是住在“穿地为穴”的屋子里。这种地穴或半地穴式的房子一直沿续到民国以后,满、赫哲、鄂伦春等民族冬季住宅都曾有这种形式,东北民间称为“地窨子”或“地窝棚”。说明那时乌洛候国的人们在冬季就已经居住在地窨子里。
   史书还记载,乌洛候国“夏则随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麦。无大君长,部落莫弗皆世为之。其俗绳发,皮服,以珠为饰。民尚勇,不为奸窃,故慢藏野积而无寇盗。好猎射,乐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可见,北魏时的乌洛侯国,养了很多猪,能种谷麦,人民尚勇还好狩猎,乌洛侯人的生活方式与经济形态,主要以狩猎业、畜牧业为主,并兼营农业。是个部落形式的国家,而且其国人能歌善乐。
   史书上的这些记载,在今天的龙江县发达村土城子古城附近还能找到一些痕迹。发达村土城子古城位于哈拉海草原西部,往西就逐步进入大兴安岭。哈拉海草原原来是个大湖,那里湖水荡漾,水草肥美,芦苇飘逸,很适合与农耕和鱼猎。解放后,将这个大湖的水排走,变成了现在的哈拉海军马场。最近发现的亚洲最大的哈拉海湿地,就是这一地区,现在也是其土下湿,多雾气。这里是沙土地,适合种植谷物,附近的哈拉海乡,现在也是出产龙江小米的主要基地。这里的水中盛产蛤蚌,附近的发达水库现在也有很多蛤蚌,当地人称其为嘎拉,而蛤蚌中可以产生珍珠。这里的农耕环境适合养猪,这些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特点,都符合史书上对乌洛候国人的记载。在这一地区,除了发达土城子以外,再没有一个面积如此之大,历史如此悠久的古城。按照有国必有都城,既然《魏书·乌洛侯传》称其为国,那么乌洛候国就必然有都城,而这个都城,就是现在的龙江县发达村土城子古城。
   隋唐时,乌洛侯又称乌罗浑、乌罗护。乌洛浑,按现代蒙语“乌拉”为山、“浑”为人,现代蒙语由东胡后裔鲜卑、室韦等语发展而来,其意义就是“山中人”。说明乌洛侯已经西迁进入大兴安岭。史书后来虽然不见乌洛侯,但在辽代又出现了乌古。乌古又作乌古里、于厥、于厥里、于骨里。有学者认为这就是乌洛侯、乌罗护、乌罗浑的延续。金灭辽以后,为安置前来投降的乌古人和敌烈人,又在当时的庞葛城,也就是现在的发达村土城子古城安置他们,建立都统军司,迁移到外地几百年的乌洛侯又以乌古人的身份回到了祖先居住地。
   当我又一次站在发达村土城子古城前时,我的心里又是一阵感慨,这里虽然已经没有城市的痕迹,可在这里,北魏时期的乌洛候人在这里建立起了他们的国家。辽金时期又沿用此城,称之为庞葛城,并在金代安置回归故里的乌洛候人,设置乌古迪烈统军司。历史就这样在循环中不断向前发展,而发达村土城子古城也正是这一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共 48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乌洛候国在北魏时期,是北魏一个附属国。最早见于《魏书·乌洛侯传》:“乌洛候国,在地豆于之北,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其国西北有完水,东北流合难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难,东入于海。又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巴尼大水,所谓北海也。”不言而喻,乌洛侯国自然应当在今嘎仙洞的东南,在甘河、雅鲁河之间,齐齐哈尔以西到大兴安岭一带,而这一范围,恰恰就是是我们今天的甘南县、作者通过认真细致的考究来证明乌洛候国就必然有都城,而这个都城,就是现在的龙江县发达村土城子古城。以此来说明历史是在循环中不断向前发展,而发达村土城子古城也正是这一段历史的最好见证。文章对研究城市历史的发展很有价值的。【编辑:蓝心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20915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心儿        2012-09-15 07:23:56
  一篇很有价值的城市历史研究的文章。问好作者!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