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逝水流年*散文』舌尖上的乡愁——豆折

精品 『逝水流年*散文』舌尖上的乡愁——豆折


作者:燕剪春光 进士,1087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206发表时间:2012-10-05 22:45:58

『逝水流年*散文』舌尖上的乡愁——豆折 有人说:所谓乡愁,大约就是怀念故乡美食的味道!在怀念故乡的时候,很多人往往都会通过吃过的旧味道开始品味细节。
   前段时间看《舌尖上的中国》,激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的追忆,小时候在故乡品尝过的一道道别具特色的美食在记忆里飘香,在舌尖上萦绕。
   难忘故乡美食,最忆是豆折。
   没错,就是豆折,有的地方也叫豆粑。它是真正的民间特产,用大米和荞麦加工而成,千百年来绵延不绝,至今依然“养在深闺人未识”,只有在故乡的餐桌上方能觅到它的踪影,嗅到它的芳香。
   故乡在赣北,属于丘陵地带。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田地并不多,出产仅能自给自足而已。种植最多的农作物就是水稻,所以故乡的特产基本上是以大米或糯米为原料,如米粉耙,年粑、麦芽糖、粽子等,豆折也不例外。
   豆折这名称的来历最早可能与豆子有关。听母亲讲,我奶奶的娘家彭泽,就是用大米混合绿豆来制作豆折,口感稍差一些。可能是我们的祖先在实践中,逐渐积累了经验,觉得用荞麦掺入大米制作的豆折更有筋道,所以故乡的豆折是一种改良了的土特产,与别处的豆折不尽相同。
   每年的农历冬腊月,是一年的农闲季节,晚稻早已收割完毕,荞麦也已经成熟,除了除草积肥之外,基本上没有多少农活可干。这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制作豆折,俗称“煎豆折”。
   用来煎豆折的上好燃料非干松针莫属,它具有易燃烧、易熄灭的特点,便于掌控火候。由于大人有更繁重的事情要做,采集干松针算是比较轻便的活,一般就落到了老人和孩子身上。
   深秋季节,松涛阵阵,松树上的松针像花瓣一般簌簌地落下,漫山遍野像是铺上了一床红色的毯子。每逢周末,我总是和一群小伙伴,肩担小箩筐,手拿竹扒勾,翻山越岭,一边找寻着野果子,一边采集干松针。
   几周以后,家中柴房已经被彤红的干松针塞得满满的,既可以用它来引火做饭,也为煎豆折准备好了充足的燃料。
   准备煎豆折的大米和荞麦粒是一项很繁重的体力活。早些时候,没有机米的机器,只能用石臼舂米,碾子碾米,然后用米筛一遍一遍筛,才能将大米和荞麦弄干净。母亲说,人口多的人家,每年要煎一百多斤米的豆折。可想而知,这舂米、筛米的任务有多艰巨。
   随着机械化的普及,人们逐渐从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现在基本上各村都有了机米的机器,机器一响,金灿灿的稻谷瞬间就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这是我们的先民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备好了燃料和原料,便可以选定好日子煎豆折了。煎豆折倒不要选什么吉日良辰,而是要选择晴朗的天气,还有就是各家各户要错开日子。选择晴朗的天气是因为煎好的豆折大部分要晒干留存到来年春天吃;错开日子是因为煎豆折是一项大工程,仅靠自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忙。
   煎豆折的前一天,先要用冷水将大米和荞麦分别浸泡好。大米和荞麦的比例,大致是五比一。如果荞麦太少,煎的豆折没有韧性,容易破碎;荞麦太多则没有必要,荞麦是经济作物,产量少,比较珍贵。
   大米和荞麦浸泡差不多一天,便混合到一起磨浆。在我离开故乡之前,乡亲们一直都是用石磨磨浆,用机器打浆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用石磨磨浆的情形。一般是两人配合,一人站着推磨,一人坐着,用小勺子一勺一勺地将浸泡好的大米和荞麦送进石磨上面的小洞里。这种活叫做下磨,一般是妇女儿童干的。推磨主要靠男人,当然也有女人推磨。随着石磨轻盈的转动,白花花的米浆形成一个圆形瀑布,流泻到石磨底下放置的大木盆里。木盆里的浆越来越多,不多时就成了一个白色的小湖泊。
   这种磨浆的活也是很累人的,如果没人替换,会累得腰酸背痛。我小时候,父亲常年在外地做木工,家中里里外外的事都是母亲一人操劳。十岁左右,我就开始帮着母亲下磨。那种一刻不停、循环往复的活计确实枯燥又乏味,还没干一会儿,就感觉手腕酸得不行,就想偷懒。
   看着母亲把磨推得飞快地旋转,觉得很是好玩,也想去推。母亲笑着说:“你来试试!”我便果真去试。我使出吃奶的力气,勉强推了几圈,就再也推不动了。年龄稍大些,偶尔也帮着推磨,但毕竟是读书之人,四体不勤,干一会儿就坚持不住。后来离家上学,再也没有参与过这种活动。
   等米浆全部磨好了,煎豆折才算正式开始。
   农村用砖头砌成的土灶,一般支了两口大铁锅。负责在灶台上煎豆折的是村里年富力强且又能干的妇女。我家里的豆折基本上由我母亲自己负责主煎,中间会有其它婶婶们顶替一会。
   她将两口铁锅刷得油光铮亮,用一只勺子搅动灶台上小木桶里的米浆,满满地舀一勺,手腕一转,在铁锅上方画一个圆圈,“滋滋”几声,烧得滚烫的锅里就布满了米浆。她急忙用事先备好的一个大河蚌壳由下到上将米浆涂抹均匀,盖上锅盖。然后,她又转到另一口锅,像刚才一样,搅浆、下浆、抹匀,还没有来得及喘一口气,先前那口锅里的豆折已经熟了。她揭开锅盖放置到另一口锅上,两只手熟练地将热气腾腾的豆折边沿抓住,往上一提,一个像圆月一般的豆折就起锅了。“啪”的一声,圆形豆折准确地落在了早已在一旁待命的簸箕上。如此轮流下浆、起锅,动作娴熟而潇洒,就像魔术师变戏法一样。
   负责用簸箕运送豆折的当然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我们一人拿一只簸箕,争先恐后地、兴高采烈地,将一张张圆圆的豆折运往厅堂里的大晒框里摊凉。一个个屁颠屁颠地,那兴奋劲与除夕夜没什么两样。
   煎豆折进行得顺利与否,与烧火技术也密不可分。一个好的烧火者与主煎人配合默契,可以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需要旺火的时候,火势正猛;不需要大火的时候,火正好渐渐熄灭。这样煎出来的豆折刚好熟透却又不会粘锅变糊。
   我们整个大家族,不管谁家煎豆折,一般都是二婶烧火。她个头矮小,不适合主煎。印象中,她的烧火技术还不错,常常得到母亲和三婶的称赞。
   事实上,刚开始煎的豆折是不会被运走摊凉的,是供大家现吃的。也就是故乡所说的“吃活豆折”。
   现吃的豆折两面都要烙得金黄,吃起来味道更加香浓。
   第一张豆折即将出锅,母亲问:“这一张谁要吃?”
   “我要!”
   “我要!”
   “我要!”
   几个声音同时响起,几双小手举得高高的。一眼看过去,全是孩子们红扑扑的脸庞。
   结果往往是靠得最近的手举得最高的那个孩子得到第一个机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你要什么菜?要不要辣椒?”母亲又问。
   随着那个孩子的回答,母亲麻利地将炒好的菜和辣椒酱摊满了豆折的半边,接着横着一对折,又竖着一对折,用锅铲一铲,往瓷碗里一放,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活豆折就可以开吃了。
   其他孩子看着那个幸运的孩子狼吐虎咽的样子,不停地咽着口水。不过不用等多久,每一个孩子都吃上了。
   于是他们就会互相询问着:
   “你吃的是萝卜虾米馅,还是青菜猪肉馅的?”
   “辣椒酱辣不辣?”
   “我等会儿还要吃一张酸菜馅的。”
   待孩子们全都吃上了,才轮到大人。大人们可就矜持多了,“你先吃吧,我还不饿。”你推我让,直到最后一个人吃上了,大家才感到心安理得。
   煎豆折一般从下午的后半晌动工,开始的时候,人并不是特别多。到了晚上,人越聚越多,场面越来越热闹。大家各负其责,有条不紊。有专门负责换浆的。只要主煎人一声吆喝:“浆快没了!”就有人端着满满一桶浆,撤换下刚刚空出的浆桶。
   有专门负责卷豆折的。大冷的冬天,豆折经过短时间的冷却,就不再互相粘连,于是有人就像折纸一样将一张张圆月似的豆折折叠成长条型,像码干柴一般层层叠叠地码起来,到最后,竟有点像一座四方塔了。
   天将要擦黑,在田地里干活的男女劳力才收工。今天,他们不用回家开火做饭,径直来到煎豆折的人家。他们家的老人和孩子早已在这里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一进门,便感受到了一股暖烘烘的气息。在主人的热情招呼下,他们挨着桌子坐下来,慢慢吃上一张或者两张活豆折,然后几个人同时摆开阵势:切豆折。
   切豆折必须有较好的刀工,最讲究的是快速、均匀。先将折叠成条形的豆折两头切下来,搁置一旁(切下来的部分俗称豆折头,无论是煮来吃,或是炒来吃,都别有一番风味),然后像切萝卜片似地,“嘟嘟嘟嘟——”片刻功夫,一张长条形的豆折便成了回形针似的豆折饼,轻轻抖开来便是一根长长的豆折丝。
   他们边切边聊天,时而哈哈大笑,其中还夹带着小孩的嬉闹声,老人的唠叨声,以及从厨房里飘出来的各种声响,在静静的寒夜里,交织成一曲繁杂而喧闹的乡村奏鸣曲。
   夜深了,孩子们都困了,有的哈欠连天,有的已经伏在桌上睡着了,但是他们绝对不肯回家睡觉,因为他们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的压轴戏——吃“毡帽汤”。
   “毡帽汤”其实与毡帽毫无关系。我特意打电话询问过母亲,母亲说:“老祖宗就是这样传下来的,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所谓“毡帽汤”,是用豆折头为主要原料煮成的浓汤。待所有的米浆都煎完了,所有的豆折都切成了丝,主人为了慰劳大家,用豆折头,配以各种辅料,如猪肉、虾米、蔬菜之类,熬一锅热腾腾的浓汤,每人盛上一碗,喝进肚里,顿时所有的困乏、寒冷都一扫而光,浑身上下暖融融的,说有多舒畅就有多舒畅。
   第二天一早,要将切成丝的豆折搬到晒场上摊开晒。只要晒上两天,就成了可以保存一年以上的干豆折,春节时用来待客,春耕时用来做早餐,方便又美味。
   我在外面漂泊这么多年,每年都能收到从故乡捎来的干豆折,但再也没有吃过那香浓的活豆折了,再也没有喝过那热乎乎的“毡帽汤”了,再也没有体验过那热闹、温情的煎豆折的场景了。
   我怀念故乡的豆折,它承载着故乡人的勤劳和智慧,善良与淳朴,也承载着我儿时欢乐与美好的记忆。
   豆折,是我永不老去的乡愁。

共 39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能同时在文化和商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有人说,那是因为这部大型记录片“以精致的视觉呈现触动了观众的味蕾。”就在刚才,我读完了作者笔下的这篇散文,我想说,是因为这部“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情感”制作而成的大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缱绻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况味,搅动了深藏在国人心中的那一抹浓浓的乡愁。 这篇散文有着独特的立意,娴熟深婉的运笔,通透豁达的语言,可谓文质兼美。《舌尖上的中国》激起了“舌尖上的乡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遥远的情愫,它绵延了千年,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存活在我们的脑海中,跳跃在我们的味蕾上,有一种味道,在我们的生命中萦绕,那是一种乡愁,是对故土浓到化不开的思念。 作者文中所提到的“豆折”是儿时所品尝过的一道美食,它在记忆里飘香,它在舌尖上萦绕,它包裹着故乡的味道。 在这篇文中,作者详尽地介绍了制作豆折的主要原料——大米和荞麦;原料的配比——大米和荞麦的比例是五比一;煎豆折的燃料——干松针;煎豆折前的准备工作——前一天先要把大米和荞麦浸泡在冷水中;煎豆折的天气——要选在一个晴朗的日子…… 除了这些,作者还描写了记忆中制作豆折时的细节,譬如,用石磨磨米浆的情形、母亲煎豆折的顺序和手法,乡亲在切豆折时的热闹场景,孩子们用簸箕运送豆折的快乐,等待着豆折出炉时的渴望…… 看过了这些生动的场景,感觉这篇散文在细节的描写上是相当成功的,这极富生活情趣的文章读来是那么的真实,这些文字仿若是一座通向故乡的独木桥,在四处飘荡的炊烟里,在沉沉的暮色里,渐渐沉醉。作者怀念故乡的豆折,因为“它承载着故乡人的勤劳和智慧,善良与淳朴,也承载着我儿时欢乐与美好的记忆。”因为“豆折,是我永不老去的乡愁。”因为,那些如“豆折”一般的美食虽然平淡,却是记忆中的一部分,抹也抹不去,变也变不了,朴实又亲切,让远在异乡的游子想念起故乡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种味道,那眼眶,便不由自主泛起星星点点的泪光。 十分欣赏作者笔下的这篇散文以及文章的标题——《舌尖上的乡愁》,极美的篇章,极深的内涵,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美文,倾情推荐!【编辑:纷飞的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006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2-10-05 22:50:33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能同时在文化和商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有人说,那是因为这部大型记录片“以精致的视觉呈现触动了观众的味蕾。”就在刚才,我读完了作者笔下的这篇散文,我想说,是因为这部“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情感”制作而成的大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缱绻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况味,搅动了深藏在国人心中的那一抹浓浓的乡愁。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0-06 10:59:48
  谢谢雪洋洋洒洒的美按!辛苦了!敬茶一杯!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2-10-05 22:50:47
  这篇散文有着独特的立意,娴熟深婉的运笔,通透豁达的语言,可谓文质兼美。《舌尖上的中国》激起了“舌尖上的乡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遥远的情愫,它绵延了千年,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存活在我们的脑海中,跳跃在我们的味蕾上,有一种味道,在我们的生命中萦绕,那是一种乡愁,是对故土浓到化不开的思念。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2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0-06 11:03:36
  谢谢雪的鼓励!这些事印象太深了,突然有一个契机,激活了内心深处的记忆,写起来顺手一些。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2-10-05 22:51:02
  作者文中所提到的“豆折”是儿时所品尝过的一道美食,它在记忆里飘香,它在舌尖上萦绕,它包裹着故乡的味道。
   在这篇文中,作者详尽地介绍了制作豆折的主要原料——大米和荞麦;原料的配比——大米和荞麦的比例是五比一;煎豆折的燃料——干松针;煎豆折前的准备工作——前一天先要把大米和荞麦浸泡在冷水中;煎豆折的天气——要选在一个晴朗的日子……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3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0-06 11:06:19
  豆折确实挺好吃的,无论新鲜的活豆折,还是晒干的豆折干;也无论是炒来吃还是煮来吃,都别有风味,且是地道的健康食品。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2-10-05 22:51:24
  除了这些,作者还描写了记忆中制作豆折时的细节,譬如,用石磨磨米浆的情形、母亲煎豆折的顺序和手法,乡亲在切豆折时的热闹场景,孩子们用簸箕运送豆折的快乐,等待着豆折出炉时的渴望……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4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0-06 11:08:56
  有些细节我本来不是很清楚,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特意打电话问妈妈,比如大米和荞麦的比例,为什么叫“毡帽汤”等。
5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2-10-05 22:52:22
  看过了这些生动的场景,感觉这篇散文在细节的描写上是相当成功的,这极富生活情趣的文章读来是那么的真实,这些文字仿若是一座通向故乡的独木桥,在四处飘荡的炊烟里,在沉沉的暮色里,渐渐沉醉。
   作者怀念故乡的豆折,因为“它承载着故乡人的勤劳和智慧,善良与淳朴,也承载着我儿时欢乐与美好的记忆。”因为“豆折,是我永不老去的乡愁。”因为,那些如“豆折”一般的美食虽然平淡,却是记忆中的一部分,抹也抹不去,变也变不了,朴实又亲切,让远在异乡的游子想念起故乡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种味道,那眼眶,便不由自主泛起星星点点的泪光。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5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0-06 11:12:53
  我们怀念故乡的美食,更多的不是为了饱口福,而是怀念那样一种生活场景,那份浓浓的亲情和乡情,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乡愁。
6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2-10-05 22:52:40
  十分欣赏作者笔下的这篇散文以及文章的标题——《舌尖上的乡愁》,极美的篇章,极深的内涵,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美文,倾情推荐!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6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0-06 11:13:57
  再次感谢雪的深度阅读和解析!祝假日愉快!编写愉快!
7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2-10-05 23:50:58
  家乡虽然遥远,那却是生命的起点。“豆折”,一道平常的美食,成了作者描写的标杆,成了作者怀念家乡和永不老去的乡愁。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大变革,把一个人过去的岁月无奈的留存身后。少小时的温暖,如今的牵挂,常常使人怀有升华的感激。
   现代人有着“身体故乡”和“心灵故乡”的感触,故乡意味着是我们的财富。忆起的美食,其实就是珍视那一份乡愁。舌尖上的乡愁,真是美。感谢作者的创作,欣赏了!
回复7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0-06 11:16:50
  谢谢洞天的阅读和美评!是的,无论我们身在哪里,故乡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港湾。遥祝假日愉快!秋安!
8 楼        文友:风逝        2012-10-06 08:33:52
  春光姐笔下的豆折好诱人,做豆折吃豆折的场景好动人,潜藏文中的乡愁好感人,飞雪的美按好醉人……文按兼美,百读不厌!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8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0-06 11:19:47
  谢谢风的阅读和精彩留评!有机会跟我一起去体验一次“煎豆折”的过程吧,那也是一种民俗文化。问候文安!
9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2-10-06 09:28:4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回复9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0-06 11:20:18
  谢谢流年!
10 楼        文友:温柔小娴        2012-10-06 15:19:07
  作品由麦家作品《舌尖上的中国》引出,取名为《舌尖上的乡愁》,特别吸引读者的眼球。一篇好的散文除了立意要深刻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题目的选取了,这属个见。更细一点说,这篇作者写的是家乡的豆折。怀着一种恬静的心情一一叙述,从豆折的做法衬托出故乡的人文风貌。细微之处可见记忆中的那份暖,那份暖表现在乡亲们互相帮忙的和谐,那份暖表现在孩子们争抢活豆折时的场面,大人们慈爱的表情,疼惜的言语,就表现在一举一动之中。
   这篇文字语言精练,透出深处对故乡味道的惦念,对失去的那种和谐的怀念。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是冰冷的,再也体会不到乡亲们那样纯朴,和善,热情了。这篇作品所描绘的画面感极强。拜读,欣赏。问好燕子姐姐。
一个热爱文字而不靠文字过活又不甘平凡的伪小资,一个不断在文字中寻找自我完善自我的80后母亲。喜清宁,崇尚简单。
回复10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0-07 09:52:15
  谢谢小娴的认真阅读和精彩评论!遥抱一个。
共 18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