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大马哈鱼的悲壮之旅

精品 大马哈鱼的悲壮之旅


作者:一渔夫 探花,1511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944发表时间:2012-10-30 15:26:47

我对大马哈鱼怀有深深地敬仰之情,是它们在洄游时的那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一直坚持下去,不辞千辛万苦,不惧万般艰险,即使在这次洄游失去了性命,也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那种精神。
   大马哈鱼,亦作大麻哈,学名鲑鱼,是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出产的一种名贵的鱼类。实际上,鲑鱼的种类很多,全球大约有上百种,几乎北半球的河流溪涧中都有鲑鱼的出没,仅黑龙江及乌苏里江就出产四种鲑鱼。除了大马哈鱼以外,还有哲罗鲑、细鳞鲑及雅巴沙鲑,所不同的事,大马哈鱼是江海洄游鱼类,而后三种鲑鱼则是淡水间洄游鱼类。由此可见,鲑鱼不过是一种笼统的称呼,内涵特别大,并非是某种鱼类的专有名称。
   那么,人们为什么把这种鲑鱼叫做大马哈鱼呢?据传说,唐王东征时来到黑龙江边,正逢白露时节,唐军被敌人团团围困,一时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唐王一筹莫展,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这时有位大臣向他禀奏道:“何不奏请玉皇大帝,向东海龙王借鱼救饥呢?”玉帝接到唐王德禀奏,令东海龙王派黑龙带领鲑鱼前来协助唐王镇守黑龙江。唐王的人马有了鱼吃,力量倍增,大获全胜。马原来是不吃鱼的,自从东海龙王借鱼给唐王以后,马便开始吃鱼了,但也只吃鲑鱼。后来人们便把这种鲑鱼叫“大马鱼”,后来才改称“大马哈鱼”。当然,这不过是一传说而已,无从考证。
   大马哈鱼身体呈纺锤形,头部略带翠绿,头骨为软骨,背部有蓝灰色的斑点。由海洋进入淡水以后,随着季节的变化,它们的身体形状也发生着一定变化。白露前后第一批进入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身体呈浑圆形,肥大而矫健有力,体重一般都在7、8斤以上,大的个体可达到20多斤,甚至超过30斤重。而秋分前后上来的大马哈鱼,则个体比较小,身体颜色也由蓝灰色变成黄褐色。这时候的雄性大马哈鱼发生的变化最大,鼻端显得特别突出,向下弯曲,呈鹰嘴状。寒露以后,大马哈鱼的身体越来越消瘦了,体色也有黄褐色变成了黑色,雄鱼还露出两颗尖尖的大牙,摸样变得狰狞而恐怖。
   大马哈鱼基本可以分为两个种属:一种是以太平洋种属为代表的大马哈鱼,如中国、俄罗斯、日本及朝鲜出产的大马哈鱼都是这个种属;另外一种是以大西洋种属为代表的大马哈鱼,如北美的阿拉斯加、加拿大、美洲西南海岸及欧洲的冰岛、芬兰、挪威等地所产的均属于此种。从大马哈鱼的分布情况来看,除了热带以外,几乎整个北半球的河流中都能够寻觅到它们的踪迹。饭店里那些被切成薄薄的鱼片拼装成盘,下放冰镇上桌被称之为的“三文鱼”的鲑鱼,其实便是出产在北冰洋附近的一种大马哈鱼。
   众所周知,大马哈鱼出生在江河里,生长在海洋中,长大成熟后,再成群结队地游向产卵地。它们在洄游旅程中,几乎什么东西也不吃,只依靠体内积累的营养和返回到故乡去繁衍后代的坚强信念去冲击逆流,搏击风浪,勇往直前。
   在整个漫长的迁徙途中,大马哈鱼会碰到数不清的浅滩、暗礁和瀑布,还有许多捕食大马哈鱼的动物和鸟类等待在它们的归途上,更有人们的鱼叉和渔网在等待着它们。在一些浅得刚没过石头的水湾处,大马哈鱼只能侧扁着身子向前游动,甚至蹭着江底的砂砾挣扎着前进;有许多的大马哈鱼会瘁死在急流瀑布和暗礁下,或者丧生在棕熊的利爪和鸟类的尖喙下,可是为了回到它们的出生地去繁衍后代,大马哈鱼一路逆流而上,昼夜兼程,没有任何艰难险阻能够阻挡住它们返回故乡的决心。在这场义无反顾地艰难跋涉中,大马哈鱼历尽了种种磨难,千般坎坷,身体上布满了累累伤痕,尽管最后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大马哈鱼能够游回到它们的出生地,但是从踏上这条艰难的征程那天起,它们便凭借着一种本能,一条信念,朝江河上游不停地游动。可以说,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动物为了繁衍后代,为了种族的延续,为了使自己后代的生命能够诞生在它们认为最安全的地方而付出像它们这样巨大的代价!它们明明知道有近百分之八十的生命都将葬送在这场回归途中,百分之百的生命都会终结在这次死亡之旅的路上。可是它们为了下一代的出生,仍旧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归的征程。
   历尽了千辛万苦、身上布满了累累伤痕的那些大马哈鱼终于抵达到它们产卵地,顾不上喘息片刻,马上开始寻找水流清澈、砂砾底质的河段作为它们的产卵场。这时候,雌大马哈鱼开始侧扁着身体不断地用尾鳍怕打着砂砾,利用流水的冲击,形成一个个圆形的浅坑,修筑产卵窝子。而雄大马哈鱼则一直伴随在雌大马哈鱼的左右,身体不时地与雌鱼摩擦,片刻不离地守护在自己伴侣身边。如果它们发现有别的雄大马哈鱼企图靠近自己“妻子”时,会立即冲上前去,将试图入侵者赶走。雌大马哈鱼修筑好产床后,把鱼卵排在产卵窝里,随后雄鱼也将精液排在里面。等到鱼卵受精以后,雌鱼则反复用尾鳍拨动起砂砾,将那些受精卵埋藏起来。
   产完卵的大马哈鱼已是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几乎体无完肤了。但是它们仍不会像别的鱼类那样,产完卵后便纷纷离去,而是一直徘徊在产卵窝子附近,看守着自己的鱼卵,直到连饿带累,体力彻底耗尽,死在这块它们祖祖辈辈完成生殖使命的地方。在它们的整个生殖过程中,大马哈鱼的生殖是十分残酷的,以自己的死亡作为代价。但是,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惨烈的生殖方式,才更能体现出一种伟大的“母爱”嘛!
   大马哈鱼短暂而伟大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那些受精卵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在冰雪覆盖下的江河中安全地度过一冬,等到来年冰雪融化的季节,胚体孵化出了小大马哈鱼,它们在父母生命结束的地方开始了新生命——在自然界中生与死的衔接不仅如此紧密,也是如此的残酷。孵化后的小大马哈鱼在它们出生的窝子里逗留一个月左右后,开始索食,随流归入大海。它们在海洋里生活四五年以后,等到性发育成熟,便会像它们的父母一样游回到江河里去产卵繁育后代,进入到新的一番生命轮回。?
   大马哈鱼肉味鲜美,肉泽鲜艳而丰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江、海鱼味儿兼而有之,香而不腻,一直是人们特别喜欢的鱼类之一。大马哈鱼有很多种吃法,甚至可以用大马哈鱼做出一桌丰盛的鱼宴。如清蒸大马哈鱼、干炸大马哈鱼快、葱烧大马哈鱼段、豆瓣原汁大马哈鱼、烤大马哈鱼、大马哈鱼心炒肝炒青椒、生拌大马哈鱼片等等。尤其是同江、抚远一带的氽大马哈鱼丸子,更是别具特色。
   汆大马哈鱼丸子,先要把鱼肉剁成肉泥,然后兑凉水用筷子朝一个方向搅成糊状。剁鱼肉时,锅内加水烧开,然后将搅好的鱼肉一勺勺舀入开水锅里,等到鱼丸子全部漂浮起来,放一把香菜便可以出锅了。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表面发亮,口感软嫩,吃两口丸子,喝几勺汤,清香余口,美味无穷,一直是黑龙江中下游及乌苏里江沿岸居民们十分喜欢享用的一道鱼类菜肴。不过,大马哈鱼营养价值最高的,还要数大马哈鱼子了。
   大马哈鱼子大如黄豆粒,颜色金红,晶莹剔透,放入嘴中,一咬一股水,味道十分鲜美。大马哈鱼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磷酸盐钙质、卵鳞脂、维生素D等。每六粒鱼子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营养成份,是高级滋补品。加工好的大马哈鱼子酱更是名贵,尤其是同江、抚远等地出产的大马哈鱼子,颗粒饱满,好于日本、俄罗斯等国出产的鱼子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素有“红珍珠”之称。经过深加工的大马哈鱼子酱,不仅在国内市场上有所销售,还远销到美国、日本及东南亚的市场,成为黑龙江省渔业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大马哈鱼浑身全是宝,鱼肉和鱼子可以食用,鱼皮还可以制革,用来缝制衣服、装饰品和兀拉鞋,一直是渔民们重点的主要捕捞对象。而过去生活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人,更是和大马哈鱼有着不解之缘,并以其为衣食的主要来源,所以解放前当地人又称赫哲人为“鱼皮部落”。
   原来,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及库页岛的赫哲人没有年月日的概念,见大马哈鱼到来一次,便知又是一年,盖以来鱼一度为一岁。另外赫哲人及沿江鱼民还以大马哈鱼来观察节候。所以大马哈鱼不仅是纪年的工具,更是观察节候的重要依据。有意思的是,每年大马哈鱼溯流而归之前,江边便有一种小飞蛾,几乎满江边都是,似乎在报告大马哈鱼回归的消息。而且这种飞蛾越多,这年的大马哈鱼也就越多。因为这种蛾子只有大马哈鱼要上来时才有,当地人便称这种蛾子为:鱼蛾。
   大马哈鱼溯江而上时,江里几乎捕捞不到别的鱼,全是大马哈鱼,一网能捕捞到十几条,或者几十条。《盛京志》上说:“秋八月自海迎水入口,驱之不去,充积甚厚,土人竟有履鱼背渡江者。”“履鱼背渡江”显然为夸大其词。鱼再多,也不可能踩着鱼脊背过江!另外有位前苏联作者曾称这样写过,大马哈鱼沿着黑龙江溯水而上时,鱼多得能别断船桨。别管怎么样形容,都是在说明当时的大马哈鱼之多。
   我国大马哈鱼的产区主要在黑龙江省的抚远、饶河、同江、虎林等县(市),尤以抚远县为最多。抚远县一年中的最高产量是1963年。那一年的总捕捞量为1158万尾,仅扶远县的海青一个小镇最高日产量便多达5万余尾,是其它各县望尘莫及的。抚远县之所以成为捕捞大马哈鱼的主要产地,产量一直位居全省之首,主要是扶远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该县的南面是乌苏里江,北面是黑龙江,处于两条主产大马哈鱼的江之间,这样渔业生产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和经济的主要来源,从建国后到1976年,抚远一直被称为“渔财政“县,可见其鱼之多。只是由于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和渔民们的过量捕捞,大马哈鱼的产量连年来不断减少,到上个世纪末,几个县的年捕捞量只有几万尾。对此,黑龙江省政府一方面不断加大保护力度,设立禁渔期;一方面逐渐扩大大马哈鱼人工繁殖的科学试验,对大马哈鱼进行人工繁殖,设立放流站,把人工孵化出来的小大马哈鱼放回江里。随着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马哈鱼必将会重新洄游到自己祖先曾生存过的地方,再创渔类经济和文化。

共 39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完全文,觉得既是美的散文,也是受用的科普之作,作者在为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能掩卷深思;在为我们打开一个科技频道,开阔我们视野。文章很长,丝毫没有冗长之感。作者对大马哈鱼的来历、特征、种类、习性、作用等都介绍到位,特别大马哈鱼的精神,也值得我们深思。很感于作者笔之神韵,推荐共享。问好,感谢赐稿。【编辑:燕麦乡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030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麦乡人        2012-10-30 15:28:38
  我也很喜欢看《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深有同感。
在祖国开花的季节里,有我放飞的思绪和风筝。
2 楼        文友:夏冰        2012-10-30 22:45:40
  知识性趣味性兼具,赏读问候!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