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黑龙江鲟鱼家族

精品 黑龙江鲟鱼家族


作者:一渔夫 探花,1511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015发表时间:2012-10-31 19:18:23

黑龙江流域只有两种鲟鱼:一种是达氏鲟,也叫鳇鱼;另外一种是史氏鲟,当地人称之为七粒浮子。而从达氏鲟的生活区域上划分,又可以分为三个种群,即黑龙江河口种群,黑龙江河道种群和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种群。
   达氏鲟身体呈圆锥状,腹面扁平,吻尖突出,呈三角状。它的身体呈淡黄色,或者灰黄色,腹部白色,是一种极其凶猛的食肉性底层鱼类。平时多栖息在江河一些水流比较平稳、沙砾底质的地方,很少到浅水区域活动。别看鳇鱼个体很大,但它们觅食却一直十分活跃,一年四季几乎都在进行捕食,主要不是对象是鲤鱼、鲫鱼和雅罗鱼等,甚至连性情凶猛的哲罗鱼、细鳞鱼和鳡条鱼等也都可能是它们的捕食目标。每年秋天当大马哈鱼溯流而上的时候,鲟鱼更是趁此大开杀戒,捕食那些肉味肥美的大马哈鱼。到了冬天,它们主要活动在江水的深处,到了第二年的春夏之交,那些生活在河口或沿海淡水水域的达氏鲟便会溯流而上,到黑龙江及诸多河流中去产卵。而每年的这个季节,那些生活在河道种群的鲟鱼也会游向它们的产卵地。
   七粒浮子也是一种食肉鱼类,长相和鳇鱼十分相似,吻尖突出,呈锐角或钝角形,嘴两旁各长有两对扁平须,浑身几乎全是软骨,属于软骨硬鳞鱼。达氏鲟和史氏鲟的最大区别是:七粒浮子的须前方长有若干疣状突起物,也是当地人称之为七粒浮子的原因。除此之外,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七粒浮子还会掠食青草或者用其它素食充饥。
   鲟鱼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起源于白垩世纪,曾与恐龙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至今已有一亿五千多万年了,也是现存于世极为稀少的活化石之一。别看生活在黑龙江中的这两种鲟鱼外貌长得十分相似,但它们的个头相差得简直太远了,有着天壤之别。鳇鱼(达氏鲟)是黑龙江中体形最大的鱼,体长可达五米以上,重达两千多斤;而七粒浮子最大只能长到一米半长左右,体重只有一百多斤,是鳇鱼体重的十分到二十分之一。而在黑龙江中可以长到一百多斤重的大鱼,几乎比比皆是。如鳡鱼、哲罗鱼、怀头鱼等,甚至个别的鲤鱼、狗鱼、青鱼也能长到七八十斤重以上。从个头和体重上来说,七粒浮子确实和鳇鱼无法相比。但是,它们仍属于同一种类鱼,不过同祖不同宗罢了。
   黑龙江是鲟鱼的故乡,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那是一个初夏的傍晚,勤得利农场渔业队有两个赫哲渔民驾驶着马嘟噜(一种小型机动捕鱼船)回家。在他们返回渔村的途中,要经过一大片淤沙冲击成的浅滩。当时他们谁也不曾想到,这时候有一雄一雌两条鳇鱼正露着半截灰黄色的脊背,在沙滩旁的浅水中做交尾前的戏嬉。突然而至渔船的马达声惊动了两条正在嬉水的大鳇鱼,一条吓得惊慌失措地逃回到深水里,而另外一条则慌不择路地一头窜上了沙滩,搁浅在那里。那两个赫哲渔民正好开着马嘟噜赶到沙滩旁,看见那条搁浅的大鳇鱼,赶紧驾驶渔船抢滩上岸,一个人骑在鱼背上,将鱼死死地摁住,另外一个人急忙扣住鱼鳃,两个幸运的渔民竟赤手空拳生擒了一条五六百斤的大鳇鱼。
   事情同样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那年六月的一天中午,有十几条几百斤或上千斤的大鳇鱼组成的鳇鱼群,露着青灰色的脊背,扭动着身体,浩浩荡荡地逆水朝上游游去。当时有好多人在江边洗澡,或者洗衣服,这些人都看到了当时那种壮观的场面。后来还听人说,过鳇鱼群的时候,当时那段江面上有好几只渔船在撒网打鱼,见突然出现这么多大鳇鱼,吓得那些渔民赶紧起网,划船躲到一边去了,没有一个人敢过去下网捕捞鳇鱼的。
   鲟鳇鱼不仅个体巨大,而且肉质鲜美,几乎没有鱼刺,特别受人欢迎。尤其是用鳇鱼子加工成的鱼子酱,更是以其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而风靡国际市场,历来被欧美国家奉为国宴中的珍品。
   鲟鱼卵呈黑褐色或灰褐色,成熟卵为圆形和椭圆形,直径在3.5毫米左右。成熟期的鲟鱼出子率特别高,可达到鲟鱼体重的20%到25%左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每公斤鲟鱼子酱的售价,已经高达一千多美元。这些年来随着黑龙江中野生的鲟鱼产量越来越少,鲟鱼子酱在国际市场奇缺,价格更是一路攀升,扶摇直上。因其价格昂贵,一直被誉为“黑色软黄金”。
   除了鲟鱼子特别名贵外,肉也十分鲜美。吃鲟鱼主要是吃其头、尾和骨髓。而吃鲟鱼头和尾,主要是吃其中的软骨,据说鲟鱼的软骨不仅可以使人增加钙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鲟鱼的骨髓当地人叫鳇鱼筋,特别筋道,是黑龙江有名的“四大鲜”之一(黑龙江边一直有这么一种说法:开江的鲤子,封江的胖头,怀头肚儿,鳇鱼筋)。鳇鱼全身都是宝,除了鱼肉和鱼子可以食用以外,它的皮还可以制革,缝制衣服。解放前,生活在黑龙江下游的赫哲人,就用鲟鱼皮做衣服。但是,由于鳇鱼的个体特别大,再加上它们的性情极其凶猛,捕捞鲟鳇鱼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生产,弄不好就会被大鳇鱼把渔船撞沉,或者被它那巨大的尾巴击翻。尽管这样,生活在黑龙江下游的赫哲族渔民,还是从很早以前便开始捕捞鲟鳇鱼了。
   据史料记载,从明代开始,生活在黑龙江下游及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渔民为了完成朝廷的贡赋,已经开始划着快马子渔船投掷渔叉捕捉鲟鳇鱼了。而到了清朝,更是每年都必须向皇帝进贡鳇鱼。据说清朝皇帝看见黑龙江赫哲人进贡的大鳇鱼,禁不住地赞叹道:鱼之皇也!这样,鳇鱼也便被称之为“皇鱼”。后加上鱼字旁,便写成现在的鳇鱼。当然,这些都不过传说而已,无从考据。
   捕捞鳇鱼的快马子渔船,是用白桦树皮制作的,宽不过一尺半左右,十分轻盈。渔船的两头都有高翘尖,只有一支两头带有桨叶的木桨,横端在怀中,行进中,一边各划一下,前行、倒退和转弯都十分方便。但是船体太小,载重量也非常小,只能乘坐一个人。到了每年的五月末或六月之初,黑龙江水变暖以后,鳇鱼便会漂浮到江面上来,或是游到江中的江滩附近的浅水中交配产卵,繁衍后代。鳇鱼这种独特的“咬汛”方式,使渔民很容易发现它们的行踪,也为捕获鳇鱼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每逢这个季节,赫哲族渔民便会划着轻捷的快马子渔船,悄悄地靠近正在热恋中的鳇鱼群,瞅准目标,站在快马子渔船上,奋力地将渔叉投掷出去。
   那时,不仅渔民捕获鳇鱼使用鱼叉,其它的一些大型鱼类也许要靠投掷鱼叉来捕获。这样一来,投掷鱼叉也便成了当时渔民下江捕鱼前的必修课,从少年时代便开始练习,等他们下江捕鱼时,基本上都成了投掷鱼叉的好手,只要把鱼叉投掷出去,很少有叉不准目标的时候。大鳇鱼被鱼叉叉中以后,场面特别惊险刺激,被叉中的大鳇鱼会带着鱼叉从江水中跳跃起来,再重重地落回到江水里,砸起几米高的水花。落水以后,鳇鱼也不会有片刻安宁,不住地在江水中翻滚,横冲直撞,甚至直接攻击渔船。这时候快马子渔船若不赶紧躲开,常常会被激怒了的大鳇鱼撞翻,或被鱼尾猛地击沉。渔民叉中鲟鳇鱼后,马上躲在远处观察动静。他们即使躲得再远,也不用担心被叉中的大鳇鱼会跑掉。因为渔民使用的渔叉,是由叉头和叉柄两部分组成,而叉柄和叉头之间衔接得又不是很紧密,处于一种似接非接状态,用根绳子把它们连结在一起。叉中鳇鱼以后,鱼叉的叉柄和叉头会自动分离,叉头刺在鱼的身体上,叉柄则一直漂浮在江面,无论被叉中的鳇鱼游到什么地方,即使深藏在水下,渔民只要划着快马子渔船跟紧漂浮在江面上的叉柄,也不用担心目标会丢失。
   鳇鱼寻找不到攻击的目标,会迅速潜到水下,想办法尽快逃掉。但是它绝不会想到还有漂浮在江面的叉柄一直指示着它逃遁的路线,为渔民通风报信。这时候,那些打鱼人一直划着渔船跟随在后面,尽量弄出一些动静,吓唬躲藏在水下的鳇鱼,不给它丝毫喘息机会,一直穷追不舍。若鲟鳇鱼游动的速度稍慢下来,渔民还会捞起叉柄,轻轻地抖动几下,以便让它再快速游动起来。直到把鲟鳇鱼累得精疲力竭,实在没有了力气,渔民才悄悄地划船靠到被叉中的鳇鱼跟前。即使这样,一个人划一只小船,要制服一条大鳇鱼也十分困难。到了大鳇鱼跟前,轻易不敢去刺激它,要先想办法给它戴上笼头,然后带着绳子迅速划船离开,靠到岸边,找一棵粗壮的大树,把拴鱼的绳子捆在上面。只要系好了绳子,即使再有本事的鳇鱼也没有办法逃掉了。
   由于划快马子渔船捕捞鲟鳇鱼特别危险,渔民后来又发明了用快钩捕捉鲟鳇鱼的方法。
   快钩一般都是由专门手艺人制作的,制作快钩的人被渔民尊称为“钩匠”。制作快钩的过程并不十分复杂,不过是先把铁在炉里烧红,用锤子锻碾成细丝,弯出钩,再锤打出锋利的钩尖。一趟快钩全部制做完成以后,需要再次进炉烧红,然后装在一只泥坛子里,端到一只盛满清水的桶上,将泥坛猛地击碎,让所有的快钩在瞬间落入清水中,这样淬火才能均匀。经过淬火以后的快钩,更是无比锋利,鲟鳇鱼只要从下钩的地方经过,被其中的任何一只快钩挂住,鱼便会胡乱扑棱起来,想赶紧逃命,结果越扑棱滚到鱼身上的快钩就越多。别管多大的鲟鳇鱼,只要被快钩钩住,几乎都无法逃生。这种捕捞鲟鳇鱼的方式,比用鱼叉方便多了,也安全多了,直到上一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黑龙江下游的渔民仍在使用快钩捕捞鳇鱼。
   快钩,当地人也叫滚钩。前苏联著名作家维.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中描写的那场人和鳇鱼在江水里搏斗的场面,就是用快钩钩住的一条大鳇鱼。不过,他写的《鱼王》一书中,这种钩不叫快钩,而叫排钩。
   下滚钩,可以在冬天镩冰窟窿后,下在冰的下面,也可以在明水期划着渔船下激流上。不过在明水期划船遛滚钩却十分危险,弄不好人反而会被滚钩钩住,被鱼带到江里。《鱼王》中那场人和大鳇鱼在江水中惊心动魄的搏斗场面,也时常会在现实捕鱼生活中发生。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初期,勤得利农场渔业队曾发生过这么一起事,有一位姓尤的赫哲渔民在渔船上遛钩时,不小心被滚钩钩住了,差点丢掉了性命。
   那天,老尤和渔船的大把式在江里下了一趟滚钩,第二天去遛钩时,发现钩住一条四五百斤重的鳇鱼,并且很快地拽到江面上。可能那条鳇鱼被钩住的时间太长了,当时特别老实,翻着白肚皮躺在水里,一动不动。老尤也没有多想,把鱼慢慢拽到渔船跟前,伸手过去想扣住鱼鳃,再把这条大鳇鱼拖上渔船。没想到,他刚扣住鱼鳃,那条大鳇鱼突然拼命地折腾起来,使劲儿地扭动身体,鱼尾巴猛烈地击打着江水,带动着无数的快钩上下胡乱地飞舞着。一看事情不妙,老尤刚想松手把鳇鱼放开,等它老实下来再往船上拖。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其中有一把飞舞的快钩挂在了老尤的手上。只听到他“哎呀”一声惨叫,连人带鱼一起跌进江里。
   落水以后,老尤只来得及挣扎一下,喊了声救命,便被鳇鱼带着直沉江底。幸亏当时在渔船后面掌舵的大把反应快,急忙抓住正在往江底出溜的钩纲,连鱼带人又拽了上来,这才救了老尤一命。
   老尤大难不死,但右手却落下了残疾,再不能下江打鱼,只落下了个“鳇鱼剩”的绰号。用滚钩钩鱼,大鱼小鱼都抓,即使有些鱼没有被滚钩钩牢,侥幸得以逃脱,也会被锋利的滚钩购得遍体鳞伤,轻者伤及皮肉,重的则会被钩断脊椎,或者鱼泡儿,很难再存活下来。滚钩太伤鱼,黑龙江已经不允许下快钩了。但是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肯定还会有人不惜铤而走险,下滚钩钩鱼的。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农场捕鱼队有兄弟二人在江里镩冰窟窿下了一趟快钩,两人趁着一个风雪交加的黑夜到江边去遛钩。到了地方,他们镩开冰眼,提起钩纲,马上知道钩住了一条大鱼。这两个人站在冰上,使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把这条鳇鱼拉到冰窟窿跟前,才发现他们钩住的这条鳇鱼实在太大了,根本无法把它从冰窟窿里拖上来。两个人找根粗壮的柳木棒子横在冰窟窿上,再把已经拽到冰上的鱼尾巴用绳子拴在柳木棒子上,觉得万无一失了,才连夜赶回到村子,悄悄喊上几个人又去了江边。那几个人用冰镩子重新扩大了冰窟窿,这才把钩住的大鳇鱼拖到冰上,用两三张爬犁连夜拉回村子,卖给了鱼贩子。这哥俩那天晚上钩到的大鳇鱼竟有八百多斤重,而且还是一条母鳇鱼,卖了几万元钱,发了一笔大财。但是,他们绝不会想到,这件事很快败露了,兄弟俩的非法捕鱼所得不但被农场公安分局没收了,还被关了十五天拘留,真是得不偿失呀!
   随着胶丝尼龙淌网的出现,用快钩捕捉鲟鳇鱼的方式在黑龙江被禁止了,淡出了捕鱼的历史舞台。现在黑龙江下游捕捉鲟鳇鱼,全部改用了胶丝淌网。
   鳇鱼上网以后,便拼命挣扎,想挣脱渔网的束缚赶紧逃命。等它挣扎得精疲力竭以后,便会浮到江面上,翻着白肚皮歇息,再想办法寻找逃脱的机会。那些有经验的渔民往往就逮住这个机会,开始悄悄地往回收网,等到把鲟鳇鱼拉到渔船跟前,用大锊钩猛地砍进鱼的身体里,然后把渔网放开,任凭鲟鳇鱼带着渔网满江乱跑。等到鲟鳇鱼彻底没有力气了,再收网把鲟鳇鱼拽上渔船。除了可这种办法以外,还可以悄悄靠到鲟鳇鱼跟前,用船上的大斧头,或是一根粗壮的木头棒子猛击鱼头,使鲟鳇鱼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再趁机给它套上笼头。除此之外,还有挑鱼筋,用网圈等方法。无论使用什么办法,都是以捕上鳇鱼为目的。

共 624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当年被誉为鲟鳇鱼故乡的黑龙江,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于是就有很多传说、故事,但是给人们留下最多的是对他的沉思。谢谢赐稿。【编辑:欣雨文萃】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031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施云南        2012-10-31 20:13:11
  鲟鱼我好像都没有看见过啊,真是很长见识啊。
我无所凭依,只有文字,是战斗的武器。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