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学联盟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联盟★散文】缅怀真大师

精品 【联盟★散文】缅怀真大师


作者:自在随缘人 秀才,269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25发表时间:2012-11-02 20:45:42
摘要:真大师已经太少,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很多珍贵的东西。缅怀真大师,就是再次唤醒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赤诚追求。就是马相伯讲的,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人叫醒。而我及有些人甘愿也做条狗,大声的叫,相信总有起作用的那天。

缅怀真大师
   (一)
  
   (注:打引号的为原文)
   我常年坚持订阅《书摘》杂志,里头介绍了一些好书的片段,因为一个人的阅读数量及范围毕竟是有限的,吸收他人之所长所见是自身增长见识的必由之路,因此就接触了以往很长时间没有接触过的很多大师的作品,及星星点点的逸闻趣事。对于大师的思想,为人,世已有公论,我自心向往之。
   但是,也有彷徨迷惑的时候,大师,固然是一个了不起的符号,由这个符号传递给人的必定是不同寻常的信息,可这些信息当中有多少是值得信赖的?有多少是值得借鉴的?有多少是普通大众应引以为生活当中之圭臬,起码也是真正有意义的东西?继而在这些传达的信息背后,就有一个问题必须首先访察清楚,谁是真正的大师?哪些又是欺世盗名,招摇撞骗的假大师?认清这些大师的真面目,才有助于后来之人甄别是非好坏,去粗取精,得益于人类真正的文化精英的真传,吸收他们的精髓,在自身的人生路上寻找到正确的路标,明了正确的方向。
   近日,看到新近一期的《书摘》,其中有一篇《真大师的群体意义》,选自《音调未定的传统》一书。作者:朱维铮。因为真的东西在如今的社会已经是越来越少为人知了,假大空的东西倒是满天飞,路人皆知,因此看到这样的题目就饶有兴趣。文章看完后,我已经不知多少次击掌叫好,也不知多少次看到精彩之处就离案而去,在房间内无数次的往返。这是我无法抑制激动的表现,因为实在是不忍卒读,生怕看完了,那种痛快淋漓的感觉就会失去。感慨一番后,再次坐下来用心的读一段,又要重复前面的举动。真个是,精彩纷呈,直击心底。这样反复多次后,文章终于看完了,却突然发现一个问题,自己对作者一无所知。这样高水平的的文章,作者一定不是等闲之辈,必定是在公众面前常露面的,而自己竟然面生,足见自身的浅陋寡知。于是,赶紧查资料,朱维铮,复旦大学的教授,大名鼎鼎的学者,著名的史学史,经学史,文学史等诸学史专家,造诣精深,见解独到,师承周予同,直袭陈寅恪孙诒让等大师。难怪我看其文是如此的精妙,观点精辟入里,遣词造句准且狠,一副老派学人的风范,让人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以及美的力量和感染力,读来沁入心脾。
   突然又发现名字下方的生卒年代,居然是(1936—2012),愕然片刻,才意识到其人已逝,不禁悲从中来,毕竟真人越来越少,真言越来越已难得听到,刚才识君,君已离去,不胜悲哀。故而,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把朱先生的文章介绍给更多的人,以此表达我对作者的敬意,更是借朱先生之文顺致我缅怀那些已然逝去的大师的心情。
   文中,我大量引用朱先生的原文,为的是不让其真意在我的取舍中流失变味,害怕挂一而漏万。同时,对先生的观点进一步引申,也是我对人生的再次理解,就像《红楼梦》里的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构诠释。对于个别精彩词句,实在佩服,就在词句之后做一点评,也是另一种对先生的敬仰之举吧。
   为文时,总有一种顾虑,会不会让人觉得有一种借花献佛的感觉,因为呈现的先生的原文较多,很有点摘抄的意味。不过又想到,自古以来,围绕“四书五经”的集注,还少了吗?哪一个不是一字不落的在引用原文,在原文的基础上引申扩展?朱先生之言虽不是圣人的经典,但在我看来也足以令人振聋发聩,品味再三,继而,受益无穷。所以,心又平静下来,觉得不管是什么方法,只要是对真善美的执意宣扬,能把先生所表达的观点思想尽可能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能对人有所裨益,形式就是次要的,故而,相信能被人接受的。
   朱先生此文是节选自他的文集《音调未定的传统》,文中着重阐述了关于大师的一些话题,观点,读来真是感叹之余,内心震动,正好也解了我对大师问题的疑惑,可能,与我有此共同疑惑的人也是有的,就一并将先生的文章奉上。
  
   “大师”的界说
  
   (上世纪中叶以后,有几十年,“学术大师”变成恶名,被指为“封资修反动权威”。直到“文革”闹得民穷财尽,这才承认“知识就是力量”。先是工艺学家和科学家,继而社会的人文的各学科的大师,都很艰辛地恢复名誉。)
   民穷财尽,还只是看得见的物质上的损失,只要政策对路,损失的会很快补回来的,三中全会以后的承包责任制,几乎是一夜之间就使局面大为改观,还是那些地,依旧那些人,过去穷的揭不开锅,吃不上饭到处流浪要饭,让自己干了,一下子人活了,地也活了,就能吃饱了,就是一个明证。但精神的损失可就大了,道德的崩溃就更为严重,根本是无法一时半刻找回来的。而且,社会的整体溃烂也是最先表现在精神层面上的,“文革”的痛就是更多的人在心上已经心力交瘁了,再也折腾不起了,也是“文革”必然需要结束的根本原因,民穷财尽还都是显的其次了。俗语讲,哀莫大于心死,“知识就是力量”没有错,但“人心更是力量”也是完全适用的,一个人再有知识,没有心劲也是不会迸发出力量的。恢复名誉就是恢复人心,人心齐泰山移,这条路就算是走对了。
   (所谓利必有弊吧。时近新世纪,我们的主流媒体和权威衙门,忽然争相封赏“大师”,甚至舆论愈非议而表彰更过分。个中缘由很复杂,有一点是无意的,即将不择手段扬名立万,看做大师的表征。)
   走极端,是我们常容易犯的错误。有时我就想,孔子恐怕真不是一般人,就是传说当中的神,因为上古时代的传说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人神共处的时代,传说未必就都是想象,捕风捉影,还是有一定缘由的。到了孔子时代神也不会一下子都走完了吧,我宁愿相信孔子就是那个留下来甘愿受尽人间磨难,把智慧之光播撒人间,惠顾人间的神,西方人叫耶稣,我们叫孔子。只有孔子早早的,在人类之初就已经看到了人的本性,自然之性,因而不辞辛劳的到处传播他的中庸之道,讲求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走极端,才是自然之道,人之道。结果千百年来,大道还是行进艰难,可见人性之某些弊端改变之难,时不时都会沉渣直泛。封赏“大师”就是走极端的表现,过去打压大师,现在就哄抬“大师”,以示对知识的尊重,实际上是粉饰太平,邀功领赏的表现,不是真的尊敬大师,而是泥沙俱下浑水摸鱼,以期达到个人或团伙的目的,没有好处,会争着捧“大师”吗?这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大师”称谓,起初出现在汉初,并非了不起的名目。在秦始皇少数以后,有机会听到秦博士伏胜年过哨声的《尚书》残篇,而后跟着讲点残篇大意的山东儒生,无不称作“大师”。历经两汉三国南北朝隋唐,直到宋元明清,文化日趋普及,人们对传统的认知日趋专精,“大师”也成了对在经史诸子的特定领域真能继往开来人物的尊称。比如清末民初,梁启超在舆论界执牛耳达二十年,可谓著作等身,却没人称他为大师。所以者何?因为前有康有为,章太炎,继有王国维,陈寅恪等,都在思想文化界堪称创业垂统的大师,尽管王,陈等生前名气远不如梁。)
   现如今,又“返祖”了,无论什么人都敢往自己头上扣“大师”的帽子。找俩人,装作被打飞的样子,叫什么“隔山打牛”,就敢自称为“气功大师”。别说隔山了,你就真挨着牛打,看牛能不能动一下还是两说。真不知这些人脑子里装的是什么,真就敢往外讲。把绿豆当药往死里吃,而且还治百病,说这话的人也是自称“大师”;在台上狂呼乱叫,歇斯底里一味煽情,也是什么“励志大师”,“演讲大师”,“培训大师”;各行各业的,知道不知道的,都是“大师”。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也有些让人脸红的零碎,比如说,爱吹牛这个毛病,古今皆有,有时越是名人越起劲,武功多高,高的没边;棋艺精湛,深似大海;医术高超,起死回生。形容一下可以,有些人还就真当真了,当回事的往下传,谎话说三遍竟成真的了,“大师”就一个一个地“诞生”。
   好不容易,祖先将“大师”的范畴从先秦的散乱状态,归结到在特定领域继往开来,创业垂统的点上来,且真正涌现出了一些真大师,并开创了一个好局面之时,突然间,像洪水决了堤,猛兽出了笼,在前所未有的利益驱纵下,“大师”顷刻之间泛了滥成了灾,这种“大师文化”恐怕贻害无穷的。当然也有被人称作大师自身却清醒的,拒绝的,倒是给这发热的浮躁世界带来了一丝清凉。季羡林,被人称作是“国宝”级的大师,老人家很清醒,专门发文拒绝“大师”的称号。越有知识越有修养的人才会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梁启超都不能叫做大师,别人是不是也要三思?季先生的学问,道德水准够不够大师级别,因为太专业,我们无法评断,但就凭拒绝大师称号一事,也足以令人尊敬了,因为现在让人尊敬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难道大师的学识都胜过梁启超吗?不尽然,有的至今尚有争议,如马一浮。不过随着现代化日进,学术分工越来越专门,谁能在专门领域做出独特贡献,并被历史证明没有他的贡献,人文教育和科学卫生等构成的总体文明史,便如缺了一角。这样的杰特之士,当然可称大师。)
   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看看谁够得上是“大师”,没有他的贡献,人类文明史便如缺了一角。“大师”就应该是这样的,才会让后人尊敬瞻仰学习,随便什么人都能称大师,会使人无所适从,甚至走入邪道。大师不宜多,如同宗教里的神,多了,信仰也就不知所云,反而乱了。基督教就信上帝,伊斯兰教就信真主,佛教只信佛祖,这样,人的精神才会集中,才能达到效果,这也信那也信,到最后就是什么都不信。大师多了,也就不称其为大师了,贬值了,有他无他都是一回事。过去全中国才一百多教授,个顶个的叫得响,谁站出来都有两下子,现在,一所大学就有这么多的教授,是教授水平整体飞升了吗?显然不是,为名为利,帽子满天飞,闹到最后就是整体的“不值钱”,居然出现了“叫兽”一词,虽然过分了一点,打击面过广,但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群体如今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本身就不够格,是假的,非要冒充真的,终究有一天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不,就有很多“大师”相继露了馅落了网,被世人所唾弃。大师也不是好当的,那得经得起锤炼,受得起考验,是世所公认的才行。
   (谁都知道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如恩格斯所形容的,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对引导欧洲走出中世纪的巨人即大师的讴歌,知道1925年才随着《自然辩证法》的问世而公表,被译成汉语的时间更晚。)
   恩格斯对巨人即大师的定调也是极高的,可见中外都是有共识的,那些想蒙人的或者正准备蒙人的最好都要引以为鉴,不然爬得太高了,跌下来就会很惨。这一点,世人都应该从佛教经典中汲取一点营养,把自己的欲望压一压,那样痛苦就会少一点。
   (然而,不过数年,1934年夏季,陈寅恪写作《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就出现了这样的说法: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贤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着以轨则也。)
   陈寅恪在学术领域绝对是大师。吴宓,那都是公认的学者,有名的桀骜不驯恃才敖广之人,对陈寅恪都是佩服之至,称陈为“教授当中的教授”。从陈寅恪的这段话你就能看出一点端倪,真正的大师是什么样的?要求别人与自身做到的都是同样的高度,才是真大师。
   (谁都知道,陈寅恪晚年曾反对当局强制研究机构学马列,却并不意味他拒绝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相传他早年留德时读过马克思著作,又曾在瑞士听过列宁演讲。因而他的历史见解出现与马克思,恩格斯类似说法,可谓所见略同,也表明他没有“凡是敌人所是必以为非”的荒唐心态。比如关于大师巨子的历史界定,就令我每读总想起恩格斯对达芬奇,马基雅维利以及马丁路德等人的赞扬,也不由得越发憎恶斯大林的假冒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爱亲人友人,是基于完全了解的基础,了解他们的所好,了解他们的品质,更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爱,所以我们爱他们。我们不喜欢一些人,同样也要了解了再说话,知道他们的言行,品察他们的为人,知道不喜欢在什么地方,才有不喜欢的理由。我对韩寒不太感冒,也是看过他的书以后才有的想法,再观他发表的言论,愈发不欣赏。有些人就不这样,从不了解对方,只听别人的只字片言,就匆忙作出结论,这样容易使自己犯错的同时又轻易伤害了别人,这是缺乏公正的做法。陈寅恪当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正因为从一个学者的角度了解了马列的思想,他才有自己的一个判断。不像很多自称马列主义者的,恰恰连马列的原著都没有读懂甚者干脆就没有看过,就盲目的信仰,这样的信仰实际上也是最靠不住的,最假的,不过拉虎皮做大旗谋一己之私利而已。斯大林都如此,而况他人?而且,自己盲目的信,还坚决打击别人的不信,要置之于死地而后已,马恩在当时的国家也没有被当局置于死地,怎么他的信仰者却要把持异见者当敌人的对待,非要往死里整而后快,可见这些人就根本没有继承马恩的衣钵,没有理解马恩的思想,只是借马恩的学说之名逞自己的一时之快。倒是这些人更应该学学陈寅恪的态度,看看大师是怎么正确对待事物的。

共 21466 字 5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晗夫认为,大师属于盛世哲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当然,这“盛世”不局限于物质的丰腴,而是精神与人格的自由。真正的大师负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特殊使命。逢盛世,可以锦上添花;遇乱世,则力挽狂澜。真大师,不仅意味着学术的金字塔,更代表着人格的珠穆朗玛。时下,我们祈盼大师,呼唤大师,呼唤即意味着缺失,既然真大师缺失,遍寻无觅处,假大师便粉墨登场,浑水摸鱼——国人素来善于掀起造神运动,世人尽知。殊不知,这种自以为是的大师,因为不能学贯中西,便缺少了普世价值,并无世界声誉,只能自产自销。好似一个体质虚脱的人,偶然食用了一点大麻,瞬间精神焕发,遂趾高气昂起来。不久,却鼻涕横流,失魂落魄,甚至轰然倒地。环境造英雄,中国出不了大师的原因,我们一直在探讨与深究。于是,我们只能想象,通过制度、社会、文化变革来模拟和重塑大师降临时的醒世情怀与自由环境。如果制度合理,如果有了足够的精神与自由,在适宜的土壤下,大师的诞生便顺理成章。作者针对朱维铮教授《真大师的群体意义》一书中的经典句子结合社会历史与现实,例举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真大师”与“假大师”之区别,抒发了对真大师的翘盼,精辟阐述了个人的见解与思辨,期间,不乏许多真知灼见,值得我们思考与品位。推荐阅读。【晗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02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晗夫        2012-11-02 20:56:01
  晗夫认为,大师属于盛世哲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当然,这“盛世”不局限于物质的丰腴,而是精神与人格的自由。真正的大师负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特殊使命。逢盛世,可以锦上添花;遇乱世,则力挽狂澜。真大师,不仅意味着学术的金字塔,更代表着人格的珠穆朗玛。
烛照现实,光暖人生;如剑如戟,直刺黑暗!
2 楼        文友:晗夫        2012-11-02 20:56:24
  时下,我们祈盼大师,呼唤大师,呼唤即意味着缺失,既然真大师缺失,遍寻无觅处,假大师便粉墨登场,浑水摸鱼——国人素来善于掀起造神运动,世人尽知。殊不知,这种自以为是的大师,因为不能学贯中西,便缺少了普世价值,并无世界声誉,只能自产自销。好似一个体质虚脱的人,偶然食用了一点大麻,瞬间精神焕发,遂趾高气昂起来。不久,却鼻涕横流,失魂落魄,甚至轰然倒地.
烛照现实,光暖人生;如剑如戟,直刺黑暗!
3 楼        文友:晗夫        2012-11-02 21:00:08
  综合,全面,深刻,理性,学习,致敬,祝好!
烛照现实,光暖人生;如剑如戟,直刺黑暗!
回复3 楼        文友:自在随缘人        2012-11-03 08:00:23
  辛苦了,兄弟。你的敬业认真,总览全局的能力令人佩服,敬酒。
4 楼        文友:施云南        2012-11-02 21:13:09
  很深奥的文章啊,真大师真是有着特别的含义啊。
我无所凭依,只有文字,是战斗的武器。
回复4 楼        文友:自在随缘人        2012-11-03 08:03:17
  您总是如此热心,令人感动,祝您好。
5 楼        文友:蔚风        2012-11-03 16:34:34
  一篇富有哲理的优美作品,拜读欣赏,祝福作者创作愉快,远握。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善于积累素材,才能使作品更加完美。
回复5 楼        文友:自在随缘人        2012-11-03 22:45:07
  谢谢您的奖掖。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