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赏析朱自清先生的两篇散文(散文)

精品 『流年』赏析朱自清先生的两篇散文(散文)


作者:竹韵清心 童生,54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88发表时间:2012-11-15 15:12:34

『流年』赏析朱自清先生的两篇散文(散文) [如梦似幻秦淮河]
   ——赏析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前几日,去书店闲逛,看到了一本《朱自清经典作品选》,翻开目录,《荷塘月色》、《背影》、《匆匆》、《春》等经典散文一一收录在内,自然是欢喜得爱不释手,就顺便买了回来。
   回到家,迫不及待地翻开书,一眼就看到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忍不住读了起来。
   这篇五千多字的散文,是朱自清和友人俞平伯两人于同年8月夏夜坐船游览秦淮河旖旎绝伦的夜景后,于1923年10月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在文章中,作者紧扣秦淮河夏夜的独特景致,用“桨声灯影”作为标题,将夜幕中灯光、月色和水色等景色的变幻作为描写对象,特别是对不同水域灯光及月色的描写非常细致入微,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秦淮河上旖旎迷人的灯火变幻、灯月辉映的绝妙美景。
   我觉得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也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从始至终以夏夜河上的景色描写为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还能从中感受到秦淮河久远的历史。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的点明了游览的时间:“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具体的时间是“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为后面描写秦淮河的夜景埋下了伏笔。既然是乘船游览,那自然要对这个船做介绍;既然是夜幕中的船,那船上也必然有灯,而且是灯彩。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景色的描写,“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刚刚拉开夜的帷幕,船上的灯彩发出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一个“晕”字,极尽写出了灯光散射的朦胧,而朦胧的灯光中水波的细微变化,也被作者用一个“逗”字来表现,由此可见作者文字驾驭能力之强,同时,也应和了题目中所写的“桨声灯影”这一主题。
   紧接着,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秦淮河的水,“秦淮河的水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初看,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漾漾的柔波是那样的恬静、委婉,这样的景色,就让他们有了一些水阔天空的联想和憧憬;当灯火辉煌时,阴阴的水又变化为沉沉的,暗淡的,从船上偶尔射到水面的灯光,随着微波荡漾,如梦似幻,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不让人心醉么?于是,作者用“梦的眼睛”,来总结了这段水色灯光的描写,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的韵味。
   在听到飘来的歌声时,作者用了不多的言语来写,很自然让读者感受到夜晚秦淮河上笙歌曼舞一片景色。“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我们可以想象出,听着远处飘来的歌声,感受着从河面上吹来的凉凉的微风,看着河面上灯光映射着泛起的粼粼波光,此情此景,如何不让人心荡神摇,无疑作者的心境是非常恬淡惬意的,就连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份怡人的景致。而这段对歌声的描写,又为后面拒绝歌妓的点歌要求而内心矛盾的心理埋下了伏笔。
   出大中桥外,这才真正进入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这就是繁华的秦淮河的夜景,也正是作者此行的目的。河里热闹的景色,作者也费了一些笔墨去写,但我觉得更出色的地方,则是后面那一大段逐层展开的灯光与月色的描写——这才是真正的美景,这才是此次之行的最大收获。
   “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火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昏黄的灯光,淡淡的月色,同时辉映在这一片热闹的秦淮河上,形成了一片旖旎的美景。就连那一弯月亮,也被拟人化成了一位顾姿生盼、婀娜多姿的姑娘,从树影中洒下斑驳的清辉,似乎在窥视着如此美好的景色。岸边的垂杨树,还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都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垂杨树的枝条在微风的吹拂下袅袅摇曳,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胳膊相互交缠着,而老树自然就是精神矍铄的老人。于是,灯月相互辉映交融,缠绵的月,渺渺的灯光,通过这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描写,就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璀璨的秦淮河夜景的真实写照。
   后来,就遇到了使得作者感到非常为难和矛盾的事情,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难解的纠纷”。秦淮河的夜景中,除了灯光、月色和桨声外,还有一种声音,那就是歌妓的歌声,而在文章的前面,作者对歌声也有寥寥数笔的描绘,那是一种非常朦胧惬意的感受。但当可以真正听歌时,作者却碍于道德的压迫,拒绝了点歌的要求,这样的心理描写,把内心矛盾揭示得淋漓尽致,也使得作者由欣赏如梦如幻的美妙景致,很自然的回归到现实,心情也由惬意演化为怅惘的变化过程,昭然揭示出来。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心理的对比变化,当作者坐船返回时,也就很自然的流露出留恋的情思和萦念。
   朱自清先生是非常善于写散文的,特别是善于景物的描写,从他的散文《荷塘月色》、《春》等都可以反映出来。他的这篇文章,也是以“桨声灯影”的景物描写为主线,为我们描摹出浓妆艳丽的秦淮河风貌,并能够从声、光及色彩中准确抓住秦淮河的特色,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并能将自己的情感,很自然的融入到文字中去,做到情景交融,在平淡中见神奇,淡雅而不俗气,明丽中不见雕琢的痕迹,不失为一篇精美的散文佳作。
   这本书的后面有一段话,关于对经典一词的解释,“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无疑,这篇文章是经典的,虽说文章所写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秦淮河的景色,至今读起来仍然让人心动神怡和向往。
  
   [深深的情相牵,浓浓的爱暖心田]
   ——赏析朱自清的散文《冬天》
   喜欢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他的散文,读起来总是那么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而朴素的文字中,又流露出浓浓的真情和真意,让人感动和唏嘘。通常,能够以情动人的文章,总会让人感动和难忘,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应。那篇曾经打动了无数人的散文《背影》,就是最好的佐证。同样,读他的散文《冬天》,我也感受到了从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这篇一千一百多字的小散文,用白描的手法,淡淡的勾画出似乎不相关的三个冬天里的场景。
   第一幅画面,是描写了冬天的晚上,父子四人在一起吃白煮豆腐的场面。一间阴暗的老屋子里,昏黄的“洋灯”下,熏得乌黑乌黑的小锅还有炉子,以及冒着热气的嫩白的豆腐,还有和蔼的父亲和三个孩子,这就是冬天里最温馨的画面。
   “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的仰着脸,觑着眼睛,从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的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在这样的画面中,父亲显得那样的笨拙和可敬,让我想起了《背影》中朱自清对父亲的描写,特别是父亲在穿过铁道去买橘子的情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这看似笨拙的动作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多少的关爱和亲情。在这寒冷的冬夜里,父子之间的亲情,兄弟之间的亲情,就这样淡淡的不显山露水的流露出来,不经意间想起来,也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无私的关爱和温情。
   第二幅画面,是描写了冬天的夜晚,和朋友一起在西湖上坐小划子的事情。皎洁的月光下,湖面上还有点小风,软软的水波映着淡淡的月光,周围的山只剩下了淡淡的影子,而山下还可以看到一两星灯火。在这样的夜晚,很多人都进入了香甜的梦乡,而他们几个人坐在一只小伐子上,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朋友们之间真挚的友情,不用太多的言语,也不用太多的表白,一切全在这微笑中体现了。虽然这只是10多年的事情了,但现在回忆起来,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纯纯的温暖的友情,一份深切的牵挂总会留在心底。
   第三幅画面,是描写一家人在台州过冬天的故事。由于台州是个山城,作者刚好和家人又住在山下,这里的人不多,平常听到的只有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见到天上飞过的一两只鸟影。可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一家人常常坐在家里,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这是多么温情的画面,这是一家人最幸福快乐的时刻。即使依旧是冬天,心里也会常常想起妻子微笑的影子,那幸福的爱情和亲情,就像春风一样溢满心田。“现在她死了快四年,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淡淡的一句话,却饱含了对妻子的多少深情和怀念。朱自清对妻子深情,在他的另外一篇文章《给亡妇》中也有流露和体现。看这样的文章,总是会让人感动,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深情和爱恋。
   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这篇散文中,三个温馨的充满着浓浓的真情和关爱的场面,就像三颗闪亮的珍珠,被作者用一根亲情友情爱情编织起来的红线串了起来,而这三种情感是人间永存的主题,正是这三种感情,才使得寒冷的冬天也洋溢着暖意。文章题目《冬天》,似乎和主题没有多大关系,但这个看似随意的题目却使得文章更加有韵味。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文章最后这句话,也成了此篇散文的“神”和“点睛之笔”。

共 43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如梦似幻秦淮河]提起秦淮河,好多人脑中会蹦出“纸醉金迷” 、“六朝金粉”这样的字眼,而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再次展现了浓装艳丽秦淮河的风采。看了这篇文,特意去网上将朱自清先生这篇文搜出来细细咀嚼了一番。奇异的“七板子”船,温柔飘香的绿水,飘渺的歌声……如诗如画,意味隽永。作者的这篇文,从景物描写入手,由水到歌到秦淮河夜景,细致入微地逐一分析了朱自清先生写法高妙之处,尤其是结尾对先生作品特色的总结,可见作者对其作品解读深刻,见解独特。[深深的情相牵,浓浓的爱暖心田]一直很喜欢朱自清的这篇《冬天》,那样的清新,那样的质朴。不刻意着墨,但父子、朋友、妻儿的亲情却浓浓地流了出来。写父子亲情,作者以《背景》来衬托;写妻子之情,作者以《给亡妇》相对照,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美文,荐阅。【编辑:素心如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16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2-11-15 15:15:34
  两篇很有特色的赏析文字。只是感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引用稍微多了一点儿,夺了赏析文字的彩,再精简一下,会更精彩。个人意见,不知是否恰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回复1 楼        文友:竹韵清心        2012-11-16 14:24:40
  谢谢素心如玉编辑精准的按语,这是两年前的旧作,是飞雪帮我注册并编发进来的,谢谢指正,将会在以后的写作中注意。
2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2-11-15 15:16:06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美文。问好作者,祝安好。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回复2 楼        文友:竹韵清心        2012-11-16 14:27:30
  谢谢,辛苦了,问好!
3 楼        文友:施云南        2012-11-15 20:51:29
  这两篇文章,我也很喜欢,朱自清的文章,我都很喜欢,真正的美文。
我无所凭依,只有文字,是战斗的武器。
回复3 楼        文友:竹韵清心        2012-11-16 14:26:38
  问好施云南,朱自清的散文大家都喜欢,谢谢共鸣。
4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2-11-16 19:17:1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