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青春客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客栈散文】1968年的乡下婚礼

精品 【客栈散文】1968年的乡下婚礼


作者:王爽 举人,5643.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64发表时间:2012-11-17 13:47:16

【客栈散文】1968年的乡下婚礼
   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青年的结婚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岁,十六七岁就结婚的很多,仅我们火烧泡子我就能举出好多个早婚的例子。如果过了二十还没结婚,一般不是家庭成分不好,就是家里太穷,或者本人有什么缺陷。一旦耽搁下就不好办了,只能把选择标准一降再降。那些信迷信的长辈人,在过年时就会嘱咐还没有定亲的年轻人,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搬动一下荤油坛子,称为“动荤(婚)”。认为这样做,就可能在新的一年里喜结良缘。
   在那个年代,家长是绝对不允许子女自由恋爱的。你背着家长自己搞对象,那就是没把家长放在眼里,让家长没面子,让外人笑话。因此,男婚女嫁,必不可少的是通过媒人给介绍,带双方家长同意后,才最后问你本人的意见。但你本人的意见已经无足轻重了,家长不同意这门婚事,你自己愿意也是白扯。家长如果认为可以,你自己即使不同意也不好使。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不自主,你爱咋咋地。那时候,谁敢背着家长自己偷偷处对象,那纯属是欠打。
   媒人并不是谁都能做得来的,一般都是德高望重而且能说会道,还要善于处理问题,化解矛盾。首先得有一定的威望,差不多人人都敬畏的人。别看媒人挺风光的,还两头儿抹油嘴巴,但其中也有好多难缠棘手的事,双方互不相让的时候,媒人一到场,就都得消停地靠边,都得给媒人面子。得罪了媒人,还想不想找对象了?其次是必须能言善说。做介绍的时候,充分做到扬长避短。当然缺点也别落下,落下了就是隐瞒不报,弄不好会让人埋怨你一辈子。为此常常是避重就轻地将缺点一带而过。如果日后较起真来,媒人会说,这个我可是跟你们说过的。第三是在关键时候媒人要砍得开,能把事摆平。在给人介绍对象过程中,当双方出现矛盾或遇到卡壳的时候,媒人要像个屯大爷似的站出来,把问题一一摆平,这时的媒人是个判官。如果拿不出来态度做不了主,就就别想当这个媒人。
   在媒人分别到男女两家游说之后,双方家长便会通过走亲戚会朋友的方式开始暗访,打听了解对方家境、人品及相貌。如果感觉与媒人说的没有什么大的出入后,下一步就可以“合婚”了,就是由媒人把写有女方生辰八字的“庚贴”送到男家,男家再找算命先生或懂得一点属相生克的人,给推算双方属相命相是否相合,还有成婚后对父母是否有相克相妨的地方,如无不吉才可以“订婚”。据说更早的时候是把二人的“庚贴”置于男方家的祖宗神位前,三日内家中如无意外才视为可行。
   正式订婚,也叫“相亲”,我们这里叫“相门户”。
   一般是女家到男家相看,也有两家互相过去相看的。前往的“代表”除本人外,还有父母及长辈近亲,通常都是六人、八人或十人……以双数为吉。双方及亲属代表见面后,嘴上都是客套、寒暄和拉家常,而各自的心里却在暗中了解、考查和面试对方……
   磕了两把瓜子抽了两袋烟之后,媒人分别叫过双方家主事的人私下征求意见,如无异议便进行下一步——过聘礼。女方家便把早已准备好的彩礼单子拿出来交给媒人,上面一一罗列着索要的聘礼。那年月还没有冰箱、彩电、洗衣机,更没有金银首饰什么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已经最时髦的四大件了,但一般人家也很难把四大件凑齐。同时还得要一些布料、衣物、服饰什么的,另外还少不了加上一笔钱。
   这时的媒人,会站在男方家一边,认真审核并会删掉一些,女方在力争的同时,又不能不给媒人一点儿面子。然后媒人再把这个彩礼单子重新整理后,递给男方家长。媒人再站在女方家这边,与男方家讨价还价。
   争持几个回合之后,如果女方家索要的与男方家答应给的出入不是很大,媒人就会折中拍板,说:“差的这些由我负责。”说是这么说,其实是给大家一个台阶下。如果女方家不答应,最后男方家还得给。又不是媒人家娶媳妇,凭啥媒人出这个钱?此时如果出入很大又僵持不下,很可能是出现了别的问题。比如哪一方没有相中另一方,到了这一步,一般不好直接说不同意这门婚事,就在聘礼上毫不让步,最后达到把这个婚事搅散为目的。
   如果双方对聘礼基本达成一致后,就由未过门的媳妇给公公婆婆各装上一袋烟,这时公公要赏钱,叫“装烟钱”,婆婆也要赏给一块布料,叫“压婚布”。
   接着就可以放桌子吃定亲饭了。席间双方家长互换酒杯而饮,称为“换盅”,又因这是初次以亲家的关系正式相聚,也有称之为“挂钩”的。
   此后如无变故,两家就要正式商定结婚之事。由男方家把“合婚”时推算好的成婚吉日告知女方家,称为“送日子”,随后便是“过聘礼”,筹办结婚。
   我对婚礼印象最深的,是六十年代末,我家前院老李家的三小子娶媳妇。
   那天母亲去帮厨,临走时嘱咐我:“你可不要去坐席呀,咱家没有钱,只写两块钱礼帐。”我没有吭声,心里很不高兴。好容易赶上个礼拜天,又不让我去坐席,因此作业也没有心情写了。
   当迎亲的鞭炮声传来,我还是忍不住跑了过去,看看热闹总可以吧。送亲的来了三套大马车,头挂马车的马笼头上带着一串铃铛,还要五彩的布,很威风。来的新亲有好几十人,人人都穿戴得很体面,场面很热闹。新娘子由送亲和迎亲两个代表一边一个搀扶下车,大门那里放一只炭火盆,新娘跨盆入门。听大人们说,这意思是以后的日子就会红红火火了。
   那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讲究“破旧立新”,一些老的仪式开始被废除,一切从简。李家的窗外挂着毛主席像,窗前摆了一张写字台式的地桌儿,上边放了四个盘子,里面分别是香烟、糖块、瓜子和花生什么的,新郎新娘隔着桌子面对毛主席像站好,由主持人给证婚,内容就是结婚登记证是的话。然后两位新人交换礼物,其实就是各自拿出一条花手绢进行交换。最后的仪式是向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礼,大概以此代替作为“拜天地”了。此时,早已凑到前边看热闹的半大孩子们,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只等主事的人说“礼毕!”,大家就呼啦围过来,抢桌子上的香烟糖果,常常会推搡得连滚带爬。可惜那时我太小不敢上前,只能眼巴巴地看大孩子们抢。
   接着就是新娘子进屋“坐福”了。坐福时要用新褥子叠双层铺在炕上,新娘子坐在中间,坐北朝南。这时有人给呈上脸盆梳头洗脸,一般由懂这些规矩的娘家嫂子指挥,要改梳已婚妇女发式,再用鸡蛋滚一滚脸,涂上胭脂。然后新娘才可以下地,一边给李三父母点烟一边称呼“爹抽烟!”“妈抽烟!”,李三父母就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改嘴钱”。往下新娘子就以点烟的形式招待亲戚朋友了。这里还要补充一下“坐福”之后下地的下法,从炕里下来,是不能自己下的,要由小叔子抓着新娘坐着的褥子一角往下拽。李三没有弟弟,只有一个比我大一些的妹妹,结果有个管事的把在一旁看热闹的我给抓住了。我只好在那些婶子大娘的帮助下,卯足了劲,红头涨脸地把新娘子坐着的褥子拽到炕边,记得当时那漂亮的新娘子还对我笑了一下!
   没有什么仪式了便开始放席,屋里屋外摆了二十多张桌子。流水席一般都得放四五拨,一张小方桌围坐四个人。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每桌四碗菜,四碗汤,简称八碗席,这在当时就已经是高标准了。通常情况下,四个菜分别是尖椒干豆腐、芹菜炒粉、拌凉菜和四小块肉泡在汤里的红烧肉。四个汤分别是麻花汤、粉皮汤、鸡蛋汤和下水汤。
   头一席是招待新亲的,本屯子的要等娘家人吃完走了,才能放二拨席。我想我都来了,不吃人家也认为你吃了,干脆就别“装”了,吃吧。可我又没有耐心在那里傻等着,就去账桌子那边看看。
   我父亲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而且一些冷僻的姓氏他都掌握,是当地办喜事必不可少的账房先生。办喜事人家这一天要在院里搭灶台,屋里屋外要摆流水席,而且人多杂乱,因此账桌子大都放在家境好一些的邻居家。父亲提前将一大张的红纸裁成16开本,用红纸捻个细绳订好。接着倒少许清水于砚台里用墨块研墨,研好了墨,父亲便在账本的封面上写“鸿喜礼账”四个大字,下边注上新郎新娘的名字和干支纪年某月某日。账本的书写,用过去的竖版方式,如果张三的礼是5元钱,就写张三/礼洋/伍元。李四的礼是一对枕巾,就写李四/礼物/枕巾一对。记忆中送礼物的不多,礼账上基本都是现金。账房先生负责记账,东家还要安排个经管钱的,这个人一般是东家信得过的近亲。记账的和经管钱的要相互配合,收一笔记一笔,共同对东家负责。
   等娘家人走了,便开始放第二拨席了,这时也会给账桌子上一份酒菜,以前我经常随父亲在账桌上贴桌吃席。这次我过来呆一会,没有人来写礼的时候我就翻看一下账本,看到还有几份写一元礼钱的,其实我家礼钱两元也不算少,一般都是两元。
   那天李三媳妇的娘家人饭后没有马上走,第二拨酒席就不能开始,账桌子上酒菜就迟迟不到。我等不及了,就又跑回李三家看个究竟。结果正好赶上娘家人往出走,新娘子在哭嫁,这也是个约定俗成的仪式。后来我猜想,新娘子哭的缘由可能有三种,远离了做姑娘时父母的疼爱,对昔日同村姐妹们的离别,还有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茫然不知吧。
   此时正好在放第二拨席了,于是我直接找了个位子,饱吃了一顿。我感觉母亲在上菜时,好像看到了我。
   晚上,母亲回来就埋怨我,说我不听话,告诉不让我去却偏去。
   父亲就问我,怎么不等着在账桌子那里吃呢?
   我说,我都六岁了,咋好意思还在账桌子那里贴桌呀!再说,我今天还拽新娘子下地了呢,凭啥不让我坐席?
  
   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那时的婚礼也是很有趣,随着年代的更新,婚礼的场面也在不断改进,而六十年代的那个婚礼便永远定格在记忆里。
  
  

共 37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提起婚礼,便会想到那热闹非凡的喜庆场面。作者细腻的文笔,记叙了留在记忆里的六十年代男女青年,从相识、定亲到结婚的全部过程。给人们展示了人类一个时期的婚姻状况与婚礼的场景,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婚姻使回顾资料。可见作者对流年婚姻了解的程度,佳作,推荐共赏!【编辑:秋天的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17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亲亲梅朵        2012-11-17 14:31:30
  那时的婚礼蛮有趣的,可惜没有亲自参加过,呵呵!问安!
回复1 楼        文友:王爽        2012-11-18 08:36:07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却没有了趣味。比如过去写信后盼信,现在一个电话,一条电信或一句QQ留言就就找到了、知道了,反倒索然无味了。难怪老祖宗说,蜜吃多了并不甜啊!呵呵
2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2-11-17 14:52:46
  看着娜婚礼的图片,便也随着作者的思绪回到了那场婚礼之中,现在想起来那时的人真的很傻,现在要是再举行一场那样的婚礼,一定会惊动新闻夜航,转播给全国人民看。描写的文笔之细腻,喜欢。佳作,问好王爽哥哥,盼新作!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2 楼        文友:王爽        2012-11-18 08:38:39
  现在结婚的应该扮一把古装,坐一把花轿。一定好玩儿。呵呵
3 楼        文友:付慧        2012-11-17 17:28:53
  使劲地看照片不是王老师呢,欣赏好文章,拜读了.
回复3 楼        文友:王爽        2012-11-18 08:39:46
  当兵的是不是你们户长啊?呵呵
4 楼        文友:陈谷子        2012-11-17 19:39:24
  六岁的事,还能记忆犹新,可谓记忆超群。六岁以前的事,我记得住的极少,而且只有片断,一个完整的也没有了。
回复4 楼        文友:王爽        2012-11-18 08:41:25
  四岁时候的梦有两个还记着呢,真的。
5 楼        文友:乐痴        2012-11-17 22:05:55
  我们这儿的婚礼也大同小异,好些习惯农村现在依然沿用。文笔质朴细腻,读之仿若身临其境。欣赏老师佳作!祝福!
记住美好,忘掉烦忧,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5 楼        文友:王爽        2012-11-18 08:42:25
  谢谢朋友的来访点评!问好!!!
6 楼        文友:铁禾        2012-11-17 23:05:55
  拜访文友,为作品献上一点积分,祝写作快乐,期待新作品!
铁禾
回复6 楼        文友:王爽        2012-11-18 08:43:34
  谢谢朋友的支持和关注!问好!!!
7 楼        文友:沃土老农        2012-11-18 11:18:09
  婚礼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爽哥佳文,细腻具体,可做资料留存。赞!
回复7 楼        文友:王爽        2012-11-18 12:51:17
  谢谢刘老师来访点评!!!
8 楼        文友:付慧        2012-11-20 01:11:18
  切,那时你还是个小毛孩,啥事都懂了?哈哈哈
回复8 楼        文友:王爽        2012-11-20 08:38:19
  跟你一样,早熟啊!呵呵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