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伊人一瓣】小谈“捣浆糊”与“腔调”

精品 【伊人一瓣】小谈“捣浆糊”与“腔调”


作者:隔水望伊人 举人,5762.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956发表时间:2012-11-22 20:24:25

从九十年代末开始,上海方言 “捣浆糊”一词在社会上流行。近日,我们的几位在京的朋友相聚聊天时,对“捣糨糊”都听不懂,说这上海话像外文,弄不清楚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便求教解释:这浆糊薄薄的怎么捣法?我们告诉他们:其实很简单的,这沪语的意思不是去捣真的浆糊,是和稀泥、装傻、糊弄人、瞎混混的意思。朋友听了我们的解释才恍然大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上海话情系着很多老上海人的情结,这种方言带有悠久的海派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地域文化的传承。“捣浆糊”一词在上海滩的人流中随处可见。比如生意场上双方谈价钱,一旦对方价格不合自己的胃口,就要开口说对方是“捣糨糊”,这意思就是指对方胡乱开价;如果对方开了价格你胡乱地砍价了,也会被对方说成是别来“捣浆糊”。这就是相互间的不信任而导致的寻开心语言,虽不是骂人,但似乎有点不雅观。
   又如朋友间聊天说到某一位朋友善于“捣糨糊”,意思是指他很会吹牛,口才很好或比较风趣;在娱乐场所如果某人在“捣糨糊”,这是指桑拿浴室或KTV包房或会所服务有虚假,有时是指该地方有提供色情什么的服务;在学术上评价某一篇论文“捣糨糊”,指作者胡乱作文企图蒙混过关,或指作者抄袭之类;在网络评价优秀或推荐、绝品的文章,如果看了不满意的时候就会说:这个编辑在“捣浆糊”,但有时候也会是赞扬某人很会做事的,或很有办法的就会说:这个人人缘关系好,和领导处事会“捣浆糊”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从历史看,“捣糨糊”的鼻祖要数是春秋的南郭先生了。那时,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邀请了三百多位乐师一起演奏。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一直混在乐队中,还谎称自己的音乐能让鸟兽翩翩起舞,连植物听了也随乐而动。他假装很投入地混在里面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捣糨糊”。过了几年,爱听吹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个人独奏。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害怕有欺君之罪,只好偷偷地溜走了。这样,南郭先生就捣不成糨糊了。
   在今天的社会上,“捣浆糊”在商界也随处可见。社会上有一些商家为了短暂的企业盈利而捣浆糊的。去年的“醋”坛子被打翻就是一例。据有关报导:山西醋产业协会副会长透露说:市场上销售的真正意义上的山西老陈醋不足百分之五,也就是说消费者平常喝的基本都是醋精勾兑的。这一爆炸性的消息让广大民众感到不安。一些老人听到这则新闻,开始质疑自己买的醋是否是勾兑醋,都说怎么在醋里捣浆糊。后来此事越传越烈,影响颇大。
   如果说勾兑醋还是小事情,起码不会直接伤害人的身体。那么下一则报道,更让人揪心。继今年五月蒙牛被爆出在牛奶中掺入牛尿的丑闻后,蒙牛再陷丑闻。据有关媒体报道,蒙牛驻浙江省义乌市的经理,擅自将蒙牛纯牛奶的生产日期篡改至出厂日期的六个月之后。这批遭篡改的数量多达三千箱。这种浆糊可捣不得呀。
   今年十一月十一日,很多网上商家如天猫网购举办半价促销。有心的网民发现其实打折力度不如宣传得那么大,很多商家都是悄悄地提高价格,在那一天降价促销。梦醒过来的网友才发现自己被忽悠,商家用另一种方式“捣糨糊”。还有报导称有的酒中的塑化剂超标量高达二百多的。相关责任方回应,但难平舆论质疑。相关责任人坚称酒在生产过程没有主动添加任何塑化剂产品……
   此外,还有的商店把白芝麻染成黑芝麻卖高价的,买者放入水中会一团黑色,像是游吓了一条乌贼鱼。但有些管理部门还被朦在鼓里。还有火锅店主、麻辣烫店家不惜伤害消费者身体,用“一滴香”调香的。还有回收过期药品,再倒卖出去,不顾病者的身体安危,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让人愤慨。此类现象在这里不一一列举。这些各种各样的“捣糨糊”方式虽然不同,但是都是在呼吁我们的管理部门尽快完善健全的市场经济的体制。各种各样的形式,都逃不过消费者的火眼晶晶。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旦被识破,企业形象和商业信誉都会因此大打折扣,奉劝那些怀有侥幸心理的商家悬崖勒马。
   回归正题,做人不能“捣糨糊”,就像女人怀孕一样,肚子总归会显现的是一个道理。做企业更不能“捣糨糊”,这无疑是将自己的商业信誉和企业未来赌博。失去了消费者信任,企业如何立足呢?今天在和消费者“捣糨糊”,明天消费者就让你“吃牌头”。法律会找上门来,让你吃不了端着走。让捣浆糊者没有好结果。所以要引以为戒。这不是一个名词说说的,弄得不好而是要付出代价的。
   时光已远去了二十多年,今天的上海滩又有了一个新名词叫“腔调”。有南方的文友弄不清楚这词的含义问:“朋友,你们上海总是在发明新名词,这‘腔调’又是什么意思?词典上的本意指音乐、戏曲、歌曲等的调子。但你们上海人说的不是这个意思,究竟是什么?”文友的话让我们思索。其实这个词和“捣浆糊”一样,在理解上也是褒贬不一,认识不同,理解也不同。
   在上海滩,这个词最早是从上海小弄堂里问世的,最先大概是因为有人对某些人的力事说话和表现油腔滑调的样子很反感,人们就把它从中分解出来了。至于上海人要表达的“腔调”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上还没有这种解释。词典里也只是指对“戏曲中成系统的曲调”这个解释,与上海人说的“腔调”是互不相关。
   “腔”与“调”两个字是浓缩了关于一个人是否自信、有品味、有情调、受欢迎。有人说,当上海人要夸赞一个人的时候,特别是当情窦初开的小姑娘面对自己心目中的男子的时候,往往就会对旁边的人说“这个人很有腔调的”。意思是这个人很有风度、有品味、有情调、很受女孩子欢迎的。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贬义词应用。如这个人面对你态度不好,就会说:“你这个人是啥腔调”、“你怎么会是这个腔调”。当有人做事丢三落四的时候,也就会遭到白眼,说出诸如“你这个人怎么那么没腔调的?”意思就是人家对你的这种做人行为很不放心。没腔调就是上不了台面不体面的意思,有腔调就是像模像样当作一回事的,指某方面很行 。
   除了对人外,还有对物的。 当一个人走进一个很高档的地方的时候也可以感叹“嗨,这个地方真漂亮、气派,很有腔调!”如果在广告上看到某单位如何的好,走过去一看是一般化,看了就会说:这个地方一点也没腔调的。所以腔调也语言的产生是海派文化的一种灵性体现。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上海的一种语言文化。
   随着地方语言和方言的拓展,腔调一词越传越变得有“腔调”,如今也已经传向全国。“腔调”二字的运用也越来越广。如果看过中国达人秀的观众朋友们,对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先生印象深刻。有人觉得他是上海滩里有“腔调”的男人,也有人质疑他在作秀,在装腔作势。认为他的这种“腔调”虽然路子很野,但似乎缺乏文化含量,是以讲过头的话来博取观众的眼球的。那么大家要问了什么是腔调呢?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有腔调呢?
   说到“腔调”一词,我们的脑海里想到这样一首歌:“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这是电视剧《上海滩》的主题曲,在你脑海里是否浮现一位头戴黑帽子,身穿黑西窗,脖子上挂着一条围巾,露出浅浅一笑的许文强呢?时代虽然过去,但他潇洒帅气风流倜傥的男子汉形象早已在观众心里根深蒂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公认的有“腔调”的男人。
   若你要说这是电视荧幕形象制造的,那让我们把视线拉回现实。
   在公共场所,如果你仔细观察,在人群中,不管男女,有腔调的人少,没腔调的人多。有的人在市场经济中掘金入亿,但谦逊有礼,从不摆架子,就连开的车也不是宝马和凯迪拉克,穿的衣服也是中档一列,让人感到这个人没有公鸡般的抬头高傲;有的人在职高位,但甘于和群众打成一片,受到人们的称赞,这种人是真人不露相的,看上去都没有什么架子和腔调。
   你还记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吗?他曾被评为民国四大美男子,是一位博学鸿儒而又平易近人的好总理。让人们敬重他的不是他总理的身份,而是他的亲切。记得有一次,理发师为他刮胡子的时候,他动了一下,刮破了皮,吓得理发师不知所措。周恩来主动地道歉,说:“是我不好,我刚才动了。”他用智慧化解了尴尬,用亲切赢得了民心。你能说他没腔调吗?
   义丐“谢傻子”(原名:谢海顺)靠乞讨收养八名弃婴,名满淮南城;上海奶奶沈翠英卖猕猴桃救助灾区陷困境;上海教师冯志远坚守宁夏支教四十年,捐助贫困学生,双目失明凭记忆讲课……在我眼里,他们是最有腔调的人。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生活中也不全是光明的。
   请看看采集的的一些所谓的腔调吧!一位文友告诉我们:他在年轻时遇到过一位很有腔调的单位领导。找人谈话或者有人向他汇报工作时,此人总是喜欢翘起二郎腿,夏天时还把两只脚搁在桌上,而且不穿袜子,两只大脚还趾还搓来搓去,同时还在发出一连串的指示。等谈话或工作汇报结束,他的脚依然搁在桌椅上,大脚趾还没有搓完。文友气愤地说:像这样的领导,这种腔调令人厌恶。人们会在背地里说:“这个家伙以前还可以的,如当了官屁股里冒烟了〔指有小车〕就变成了这个腔调,真想不到。”这是公开的在骂那个当官脱离群众的人。
   某音乐学院录取的专业考试上,曾被人们非常尊敬衣冠楚楚的人民教师,暗示报考的学员送礼、送钱方可录取。学生不从,就很有可能和报考音乐学院失之交臂。谁曾想这群老师是这个腔调啊?
   我们再将视线转向娱乐圈的明星,吸毒、性丑闻等屡见不鲜。在光线华丽的外表下,原本积极向上,以健康形象示人的明星不断爆出的负面新闻,不仅失去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也为自己的演艺事业平添了很多障碍。我们说这群人彻底没腔调了!
   譬如最近明星酒驾事件。“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宣传广告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还是有些明星抱着侥幸的心态以身试法,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也被大众唏嘘声一片。曾经的腔调如今成了过眼云烟。凡事也有例外。高晓松醉驾后,主动诚恳地反思己过,拍禁止酒驾的宣传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公众作出了好的榜样。看似低头认错,很没面子,但捡回了往日的“腔调”,赢得了大众的尊重和好评。
   真正有腔调的人是大方的,大气的,谦虚的,有事业心的。装腔作势会打官腔的不是腔调,只有有知识、有才华,默默无闻,谦虚好学的人才是真正的有腔调的人。可见,腔调和你所处的职位和地位没有直接的关系。职权和地位越高,不一定代表他有腔调。那么它和什么有关系呢?我认为她是和你的个人修养,待人处事有关。腔调不是名人的专利,平常人也可以活得很有腔调。
   现实生活中,还有人故意在大庭广众撒“腔调”认为有“腔调”就是有派头,有“腔调”就是有素质,有“腔调”就是有风度。但也有人这样说:嘿,做人低调一点,做人不要太傲,低调才是“腔调”。所以,我赞成这种说法,做人是低调才是“腔调”!
   总而言之,腔调是对有气质、风度、派头等人的肯定和赞美。对于那些虚有其表的人,衣着的华丽掩饰不了内心的丑陋。只有他用心地意识到自身的缺陷,用行动实践善行,才会重新被认可为有腔调的人。
   腔调和捣浆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里只作分述介绍,以便大家对这两个词有所了解,有些例子可能举得生硬些,但别无他意。
  
   〔此文与一瓣共撰〕

共 44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由“捣糨糊”一语的考据而发微,将讽喻的笔触探入到社会的机理,探入到人性的腠理,生动而深刻。【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22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隔水望伊人        2012-11-22 20:45:02
  本文是与沁香一瓣老师共同撰写的友谊篇,借以此与大家共同探讨,期待听到不同的声音。
隔水望伊人
2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2-11-22 20:45:21
  腔调和捣浆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里只作分述介绍,以便大家对这两个词有所了解,有些例子可能举得生硬些,但别无他意。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激情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3 楼        文友:述而游客        2012-11-23 09:43:15
  发个称赞贴子做随评,绝不捣糨糊;至于是不是能评出腔调,或者让人觉得是摆腔调,水平所限,不敢说。
  
   此文很好,理应加精;作者隔水望伊人是个小朋友,游客曾开她的玩笑说:“丫嫩。”那是指她的文字,(别抹眼睛哈!)才华和文笔是毋庸置疑的,也多产;只是性急,有时脑袋里创作欲望刚露头,手指便在键盘上忙活起来,忙活完了就发,难免挂一漏万;诚乃构思酝酿和修改工夫不到家也。我怀疑此文是经过沁香这个老手修改过的。(她自己好像也承认这一点。)
  
   下边也说说方言。
   中国地大语(注意:没说“物”)博,有语言学家归结为七为八,其实何止七、八!游客常在山东半岛一带转悠,仅一个烟台市,就有文(登)、荣(城)系, 海(阳)、莱(阳)系, 福山、芝罘系, 黄县、龙口系,等等显而易见的语言差别体系;这差别不仅表现在口音上,也表现在用词上。譬如,海阳人莱阳人见面打招呼:“逮了吗?”到福山他就听不懂!两地相距也不过百十公里。
   方言,是几千年人类群居于有限范围内交往交流沉淀积累的产物,不同地域(或大或小)各具特色,有它独特的生动与形象,诚为祖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发掘、保留这些熠熠发光的珍宝,和推广普通话应该双轨并行。
   方言,有不少也会转化为官话;过去如此,今后还将如此;随着信息时代信息的迅速交流,更是如此,约定俗成嘛!譬如:“你得瑟个啥!”“别听他忽悠。”“这啊 ?我们那搭老鼻子了!”“穿帮了吧?哼!”“请问,这个小大姐:到天府街咋走啊?”……这里边的方言土语,都已经融入了官话词汇。
  
   本文显然不是探讨上海方言的专业论文,不过是借两个流行了没多长时间的方言词议论一些社会现象。作者最后说:“别无他意。”其实,他的“他意”就在这里。
述而不作
回复3 楼        文友:隔水望伊人        2012-11-23 09:44:06
  谢谢游客的来访和热情的点评,问好哈!
4 楼        文友:鬼鬼郎君        2012-12-01 16:41:52
  拜读大作。在太仓呆过两年,对“捣糨糊”深有感触。
我的一切,属于文字。
回复4 楼        文友:隔水望伊人        2012-12-01 18:07:39
  谢谢来访,问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