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叶集试验区隆重举行纪念台静农、韦素园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

编辑推荐 叶集试验区隆重举行纪念台静农、韦素园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


作者:黄圣凤 进士,9529.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40发表时间:2012-11-22 20:47:11

11月20号这天,人们欣喜地发现台静农、韦素园远逝的背影又走回来、
   这一天,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济济叶集,说着、讲着、怀思着、忆念着、探讨着、研究着叶集之子台静农和韦素园;这一天,叶集狭长破旧的南北老街沉默着,安详着;这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台静农、韦素园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的眼睛里、耳朵里、嘴巴里,在一群钦慕他们的研究者心坎里。
   11月20日,由上海鲁迅博物馆、叶集试验区工委统战宣传部主办,六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叶集分会、叶集未名文化研究会、叶集台静农纪念馆承办的纪念台静农、韦素园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会议邀请了上海、北京、南京、滁州等地区的著名专家教授学者三十余人,大家从四面八方会聚到大别山下、史河岸边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小镇。五十年前,台静农、韦素园就出生在这里,今天人们带着爱和崇敬走到两位乡贤的故园,研讨交流,追思怀念。
   台静农、韦素园1902年生于此,他们在叶集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中学阶段先后离开叶集,一点一点融入时代的大潮,他们参加过鲁迅发起的“未名社”,参与过进步革命活动,在文学和艺术方面都有骄人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鲜明的印迹。叶集是他们的根,台静农的文集《地之子》《建塔者》中许多作品都是那个时代叶集老百姓生活的写照,韦素园的诗文里也处处萦绕着故土的情怀,他们忘不了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可是,韦素园英年早逝,台静农也因时局的因素,滞留台湾44年之久,最后逝于异乡。他们都久久地离开了故土,可是,在2012年11月20日这一天,他们远远逝去的背影离故乡近了,近了……
   上午9时许,参加这次活动的宾主40多人来到了台静农纪念馆。该馆坐落在叶集试验区镇区办事处瓦房村境内,占地面积3亩,馆藏面积144平方米,馆内陈列了台静农的书籍、手稿、书画作品以及各种珍贵的照片数百件,是认识台静农、了解台静农、研究台静农的一个重要窗口。与会人员在此观瞻追思并合影留念。
   之后,参观团一行来到叶集试验区未名广场。未名广场位于叶集城区中心部位的观山中路与南海路交叉路口,占地101亩,总投资1400万元,虽然广场于2001年已经建成开放,但是广场的主题一直没有实体性标志。今天,借纪念台静农、韦素园诞辰110年学术研讨会之机,在这里举行揭牌仪式。在叶集老年艺术团欢天喜地的锣鼓呼声中,上海台静农纪念馆副馆长乐融先生和叶集试验区工委委员、组织人事部部长栾昌荣同志一起解开了红绫,镶嵌在红色大理石“未名广场”四个遒劲优美的金色大字展现出来,现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未名广场之所以取名“未名”,一是“未名”谐音“为民”,意为以民为本,服务群众;二是为了纪念纪念鲁迅麾下“未名社”四位叶集籍战将台静农、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所以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揭牌显得格外有意义。
   一行人在参观了叶集即将建成的文化体育广场,参观了丽人木业有限公司之后,来到位于民强路中段的原叶集民强小学旧址,这里是台静农、韦素园等人曾经就读的学校,当年曾轰动全镇的“砸佛像事件”就发生在这里,台静农、韦素园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大家在民强小学旧址,联想到很多逝去的过往,感慨万千。
   11月20日下午两点半,这次活动的核心内容——学术研讨会在叶集绿源工艺公司一楼会议室正式举行,会议由叶集试验区统战宣传部部长雷鸣同志主持,组织人事部栾昌荣部长致欢迎词。上海鲁迅纪念馆乐融馆长首先发言。乐馆长发言中回顾了台静农的生平和成就,讲到台静农和鲁迅之间很深的渊源,讲到韦素园耿直的性格,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讲到鲁迅对他的极高评价等等,告诫大家一定要记住和学习他们的精神。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余学玉教授专题谈了韦素园的文艺理论方面的成就,他从韦素园对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不同特征有很深的认识和明晰的辨析、对艺术的本质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等四个层面谈了自己的研究和所得,观点新颖,论述严谨;
   六安地委党校丁仕龙老师作了题为《弘扬四杰精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发言,他从理想、信念、道德等方面评价个台静农等人的精神品格,大家受益匪浅。
   《皖西日报》文艺部主任文济齐先生从台静农的书画方面的成就说起,研讨了台静农在国学、文学成就之外的书画印方面的成就,显示了对台静农多方位的研究成果。
   六安著名文化前辈徐航老师呼吁叶集加大力度开发未名文化,倡议建立叶集名人纪念馆,也对未名精神的传扬寄予热望。
   来自江苏淮安的徐鼎铭老师既是研究“未名四杰”的专家,也是台静农的亲属,他对叶集举行台静农、韦素园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非常赞赏,也恳请叶集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项目的落实,希望文人纪念馆能够形成气候,能够带动红色文化旅游。
   韦素园的胞侄、原新华社江苏分社高级记者韦顺先生回顾了自己撰写未名研究相关文章的经过,很谦虚地说自己研究做得不够,很多文章都是别人约稿的情况下写的,显得研究很被动。其实,84岁的韦老先生一直关心和支持者叶集的为名文化建设,作了很多工作。
   原滁州市文联主席吴腾凰介绍了自己和叶集、和大别山文化的渊源,说自己不是六安人,却是这一片热土成就了自己。他的谈话中流露出对文化和文化人的尊重,流露出对中式文化的领导同志的由衷赞美和敬畏,他对史河岸边这个小镇人们所做的文化研究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
   六安市文联主席马常地先生表达了对参会领导、专家、学者的欢迎和感谢,也表示六安市文联愿意对各地文化建设予以帮助和支持,他希望叶集试验区在推进文化强区的事情上,加大力度,他的讲话温暖人心。
   著名的未名研究专家、江苏大学法学院史挥戈女士对现代文学教学中,一提到“未名社”就语焉不详感到很遗憾,它说真正的文学是在民间的,普及和传播工作很重要,她希望政府和学校以及文化人士能够多做这方面工作,让叶集的普通老百姓都能够了解家乡,了解家乡引以自豪的人物。
   著名作家,霍邱县文广新局副局长穆志强先生说对台静农、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四位一直怀有崇敬之意,因为他们把霍邱带进了中国文学史,霍邱经济贫穷,文化并不贫穷。他归纳了霍邱文化的两次辉煌,第一次是未名四杰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辉煌,第二次辉煌是以许贵祥为代表的作家取得的成就,也涵盖柳冬妩、张子雨以及黄圣凤等霍邱籍作家群的创作成果。
   来自北京海豚出版社的年青的学者梅杰谈到,目前未名社的作品出的还很不完整,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未名社研究专著,未名研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他说了5点感想和建议:1、研究要重视第一手资料,不重复研究,不重复出版,史料的累积很重要。2、本文研究的拓展,研究要细化。3、以创作的方式来呈现地方文化,赞赏黄圣凤文艺性创作对未名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的意义。4、建议地方高校参与文化研究。5、加强和出版机构的合作、
   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院施晓燕对鲁迅和台静农的关系做了很细致的解读。资料之详实让大家不得不佩服专业研究机构的学术谨严。
   皖西文化名人史红雨先生也做了发言,他建议民办纪念馆能否转入政府管理,引进企业赞助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建议加大对文明先贤的宣传力度,要让家乡的老百姓知道、了解我们的先贤;建议编写乡土教材,以先贤之名作为路名、路标,也可以通过群众歌舞的形式加大宣传等;
   最后,六安市宣传部副部长、文联党组书记马德俊先生做总结发言,他说这次活动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举办,格外有意义有价值,他很高评价了与会人员的研讨和建议,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研讨会的会场气氛和谐而热烈,发言的同志、聆听的同志都极为认真而热忱,不知不觉,四个小时过去,天已经渐渐黑下来,大家全然不觉,完全沉浸在这严肃而严谨的研讨中。
   纪念活动的总策划、叶集未名文化研究会会长朱德奎先生在这次活动中作了很多工作,从邀请嘉宾到安排行程,从印制《未名春秋》到会议各个环节的设置于完成,从迎宾到送客,细致入微。这次活动,虽然只有一天时间,但时间安排紧凑合理,活动内动丰富,参观与讨论结合,会议开得非常成功,非常圆满,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与会同志一致表示收获很大。
  
   2012、11、21日
  
  

共 33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一天,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济济叶集,说着、讲着、怀思着、忆念着、探讨着、研究着叶集之子台静农和韦素园;这一天,叶集狭长破旧的南北老街沉默着,安详着;这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台静农、韦素园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的眼睛里、耳朵里、嘴巴里,在一群钦慕他们的研究者心坎里。 台静农、韦素园1902年生于此,他们在叶集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中学阶段先后离开叶集,一点一点融入时代的大潮,他们参加过鲁迅发起的“未名社”,参与过进步革命活动,在文学和艺术方面都有骄人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鲜明的印迹。叶集是他们的根,台静农的文集《地之子》《建塔者》中许多作品都是那个时代叶集老百姓生活的写照,韦素园的诗文里也处处萦绕着故土的情怀,他们忘不了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纪念,是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拜读美文,期待将伟人的英雄事迹感染更多的人。问候作者!感恩节快乐!【责任编辑:隔水望伊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