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苑★散文】刀笔之吏

编辑推荐 【文苑★散文】刀笔之吏


作者:青纱 秀才,1397.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01发表时间:2012-11-23 14:17:53


   读鲁迅先生的《三闲集·序》,他说“我以为无产阶级是不会有这样锻炼周纳法的,他们没有学过‘刀笔’”,以此来反讽成仿吾在《驳甘人的“拉杂一篇”》中说鲁迅“拿出他本来的刀笔,尖酸刻薄的冷诮热骂”的话。
   成仿吾的这篇文章我没有看过,不知道他究竟是在怎样一个语言环境下说鲁迅是用“刀笔”这样的言词来写文章的,我想到的是从古至今,不论他是什么年代,什么样的阶级掌权,用什么样的统治手段,“刀笔”是不会没有的,专门靠“刀笔”来谋生吃饭、升官发财的“刀笔之吏”也是不会少的,正如鲁迅所引用路温舒的《尚德缓刑书》中所说的“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国是依靠商鞅、韩非、李斯这些人的法家思想强国的,后来统一天下之后也是用法家思想来治国的,像“连坐法”这样惨无人道的法律条文就是商鞅发明出来的。这条法律从发明出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不知道多少无辜的人因为这条法律而葬送了性命。所以路温舒在他的《尚德缓刑书》中说“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虽然汉朝的皇帝对于秦国的亡国之道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和总结,一共总结了十条亡国的弊政,教育子孙后世万万不可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但是只有治狱这一条不能彻底革除,到了汉朝第十任皇帝汉宣帝的时候,甚至还有变本加厉的苗头。事实上汉朝也的确出过著名的十大酷吏——侯封、郅都、张汤、宁成、义纵、减宣、杜周、周阳由、王温舒等。
   路温舒从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在衙门里干狱吏的工作,学习律令,后来从县史、曹史、郡吏一直做到廷尉吏,主管全国的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所以他对于治狱的事情是十分熟悉的,他知道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治狱之吏们都是很善于给人罗织罪名的,他们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重刑之下,可以让人只求速死,所以让他招认什么都可以。
   历史上有名的酷吏都是靠酷刑做到的,最有名的当属武周时期的来俊臣,他所发明的酷刑都有名堂:定百喘,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反是实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在酷刑之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甚至于哀求酷吏们让自己家破人亡,从人之常情的角度来看,那得受多大的折磨?他还总结自己在制造冤狱方面的经验,写成臭名昭著的《罗织经》,专门研究如何给人罗织罪名,从如何检举揭发到拘捕审讯,再到罗织罪名、网罗无辜,每推审一人,必定逼诱牵引出数十百人,辗转牵连,造成冤狱,以逞其能,邀功取赏。他审讯囚犯时,用烧醋灌入犯人鼻腔或用铁圈梏犯人头,外加木楔,致使脑裂髓出,或掘地做牢,犯人进入,不死不得出,种种酷刑,惨不忍睹。犯人见那刑具,便已魂飞魄散,惊骇战栗,任由酷吏们随意指控,没有不招供的。这就是路温舒所说的“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
   到了这个时候,人已经成了砧板的上鱼肉,任由问案的狱吏摆布了。于是狱吏们就开始引导和暗示着犯人(现在叫犯罪嫌疑人)给自己来定罪。狱吏们问的话每一句都是围绕着法律条文出发,目的就是为了把人入罪。嫌疑人明知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给自己挖掘坟墓,有时候甚至还会给自己的家人、族人挖掘坟墓,但是他们在酷刑的威吓下不敢不顺着问案人员说。即使是这样,狱吏们还怕自己操办的这个案件定不成铁案,还要再加一把劲,“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仔细地把罪状再加以修辞润色、增删修改,力求周密无漏,做到天衣无缝,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合乎法律的条款,“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就连上古时候的大圣人咎繇听了都认为是真的有罪了。
   所以说用笔杀人比刀厉害得多,用刀杀人,一次只能杀一个,用笔杀人,一笔下去,不知道多少人会跟着受到牵连,像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连坐”大案,一次会杀死几百上千条人命。用刀杀人,是有形的杀,被杀的人还有还手的机会,用笔杀人是无形的杀,是杀人的最高境界。被杀的人不仅没有还手的机会,往往被杀之后还要背负着恶名,永世不得翻身。从古至今,多少将相高官,多少忠良贤才,多少无辜百姓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狱吏的刀笔之下,所以路温舒发出了“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这样的感慨。
   酷吏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路温舒认为“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也就是说,酷吏治狱之道并不是真的和某人有不共戴天深仇大恨,他们要人死不外乎两种原因,第一自保,只有把案子做死,人弄死,不留下翻案的机会,才能在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所以他必须把别人陷入重刑,他才可以获得安全。第二投机,案子做的越大,越能显示出他们的才能,突出他们的“政绩”,越能得到统治者的喜爱,升迁的机会就越多。第三政治因素,细读历史我们会发现,越是在天下混乱,统治不稳的时候,酷吏出现的越多,他们靠替统治者排除异己而平步青云,他们踩着别人的鲜血得到主子的奖赏,他们做事从来不是为天下百姓计,不是为社会发展、天下安定计,而是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投主子欢心。所以酷吏们虽然会得到一时的风光无限,但他们的结局大多很悲惨,因为到了天下安定的时候,他们的主子就会为了维护统治而把他们抛掉来收买人心。
   还是那句古话说的好——“身在公门好修行”,愿治狱之吏们共勉。
  

共 21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刀笔之吏】作者从读鲁迅先生的《三闲集·序》开篇着墨,详尽地叙述了“刀笔之吏”从古至今已经由来已久。路温舒的《尚德缓刑书》中所说的“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作者引经据典,列举古时一些官吏利用酷刑逼迫犯人入罪,用以说明用笔杀人比刀厉害得多。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假公济私之举,把案子做死,非犯之人弄死,不留下任何翻案的机会,目的只是为了保自己周全。或为统治阶级谋权开路,讨主子欢心,而不顾天下百姓之生死,为所欲为。作者以凝练的文笔,深刻地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满目苍夷和百姓被鱼肉的凄苦。拜读佳作!问好作者!推荐阅读!【军警社团编辑:彧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