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学联盟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联盟★杂文』关于河南的两件事

编辑推荐 『联盟★杂文』关于河南的两件事


作者:自在随缘人 秀才,269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58发表时间:2012-11-30 19:05:23
摘要:在散乱的历史资料中看到相联系的部分,有助于我们瞻前顾后理解历史。

提到河南,我想很多人心情是复杂的,用爱恨交加这个词来形容人们整体对河南的感知,我想还是准确的。
   河南,这个中原地区,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任何讲述中国历史的想绕过河南不提恐怕是不可能的。这片土地上上演了太多太多足以影响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大戏,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前赴后继决定中国命运的风云人物,那些人和事完全是不可胜数。历史的长河中带走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命运沉浮,后来者看过去,更多的是感叹唏嘘。
   刚好看到了两则故事,却都跟河南有关,又是以前好像不太了解的事,看过之后就有了一些想法,想在历史的逸闻轶事当中捕捉到一点跟今天有关的东西,感受一下沧桑的历史带给我们的一种别样的撞击。
   我们都知道曹操,都知道他和汉朝的那些事。甭管历史记载的还是后人演绎的曹操是如何的不同,但共同的事实是曹家最后代替了刘家,建立了曹魏政权,统治中国北方也近半个世纪。曹魏是大名鼎鼎了,但那个倒了霉的被曹丕撵下台的汉末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随后的人生是如何呢,恐怕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中国古代的帝王中,大多的人都是活着上台死了下台,宫廷政变的,起义造反的,最后把皇上杀了的还是少数,那些活着走下神坛又继续生活的,少之又少。要么有些历史学家讲,皇上其实是最高危的职业,也是蛮艰辛的,外人只是听闻了一些夸大的带有想象性的宣传,就认为皇上是天下第一等的幸福人,实际上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崇祯皇帝哀斩自己的女儿时发出的那声绝叹就是最好的佐证:你为什么就生在帝王家呢?汉献帝的经历,尤其是走下神坛后依旧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经历,我看只有末代皇帝溥仪跟他相似,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的命运的多舛,以及世事的沧桑。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承袭了曹操的爵位和汉丞相的职权,继续大权独揽。汉献帝,在年少的时候其实是个很聪明很有些胆魄的人。史书上记载,汉末大乱,王室衰微,宦官操权,宫廷政变接二连三。地方军阀董卓在接到皇上的救驾令后,带兵东进,路遇逃难的皇上和当时还是陈留王的汉献帝,大吼一声,吓的皇上都不敢出声,还是陈留王沉着果敢,大声呵斥董卓,如何见君不跪,还真就把董卓给唬住了,给皇上跪了安。要知道那董卓是何等莽夫,又是何等的骄狂,面对败落的汉君臣又是两个十几岁的娃娃,那是怎样的蛮横,陈留王却大胆应对,可见其人还是有不凡的地方。后来,还是董卓把持朝政,扶了陈留王做了汉献帝,没想到最后却要了自己的命。这都说明汉献帝并不是多么昏庸的,怎奈大势已定,历史的车轮非得把他要带走了,好让别人接着唱戏,无奈何汉献帝就注定成了悲剧人物。
   汉献帝让曹丕逼得表面上不得不以禅位的形式让了江山,而曹丕到底还是写了《文典》的人,知到书中自有黄金屋,自然知道文化的重要,礼义廉耻意味着什么。故而,对待下野的汉献帝还算厚道,虽说将汉献帝迁出了京城,但一应的待遇礼仪规格给的都挺高。汉献帝被封为山阳王,食邑两万户,就是现在的河南焦作市境内的山阳故城。汉献帝在山阳应该是停止了一切政治活动,而专心于用在宫廷学来的医术救治于人。他与夫人都是医界同仁,共同为当地百姓祛病除灾发挥了很大作用,而且品德高尚,看病多数情况下都是不收钱的。至今,当地中医界都有一个规矩,那就是拔罐、针灸免费,中草药甭管多贵可以赊欠,救命治病为第一,这都是始于汉献帝。总之,汉献帝刘协在百姓当中是做了很多好事的,百姓也为刘协建了庙长久纪念。可惜,刘协救了很多人的命却救不活自己,或许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的抑郁吧,在山阳只待了十四年,五十几岁就亡故了。政府为他建了禅陵,按王的规格入殓,也还算可以。
   公元289年,刘协的玄孙刘秋袭爵山阳王,另一个玄孙刘阿知却决定要东渡扶桑,就是去现在的日本,这个决定真是“惊世骇俗”。日本在当时的历史记载里,就几乎是蛮荒之地的代名词,有几个人知道“外国”的概念,何况是不知名的万里之外的撮尔小国,也许,正因为他们是皇家弟子,掌握的资料比较多,视野比较开阔吧,才知道还有这么个地方可以去。但话又说回来了,我估计不是大陆实在不能容身的话,一向重土忌迁故土难离的中国人,怎么会举家几千号人大迁移,迁的还是“外国”蛮荒之地,可见,看似礼遇的表面下依然藏着万千的不放心,权力斗争依旧严峻,朝廷忌,家族忌,这一支刘氏的子孙也就不得不含着泪离开故土了。
   历史记载,刘家这一支一共两千多人,从山东登州入海到达日本奈良县,后来族群又不断的分支,遍布日本全境。再后来被封姓为坂上、大藏、原田,完全融入了日本。以前的传说是,徐福带了几百童男童女名义上是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去了,结果滞留在日本为王了,就此繁衍出了日本。那都是传闻,可信性不高,但刘协的后人东渡日本成为日本人的一份子,那可是历史记载的,白纸黑字不可更改。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历史是复杂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从历史的渊源来看更让人感叹不已。因为,在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中国就与日本有扯不完的关系,道不清的头绪。究竟是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关系呢,还是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纠葛?相信,了解一点日本情况的中国人,都对坂上、大藏、原田这几个日本姓氏不陌生吧,自刘家后代到日本后,七百年过去了,日本人侵略中国,这几个姓氏的中国人又有多少加入了侵华的队伍?或许他们已经不太清楚自己的身世了,客观上也成为了日本人的一员,但历史是不能改变的,这就意味着,刘家的后代又打回来了,和自己一脉相承的亲骨肉刀兵相见。就有一部分人还就打到了自己祖先的地盘上——河南,甚至就在祖先长眠的坟头上烧杀劫掠无恶不作,这真是人类的最大悲哀,是历史展现给人面前的最大讽刺。
   另一件事,发生的时候其实离我们也不太远,也在河南。但中国人太容易忘却了,因而也就没有多少人记得它,还是这两天电影《一九四二》又把人们的记忆拉回到了那个难忘的岁月,使人们才再一次的回顾并了解了发生在那个年代河南遭遇的惨剧。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华北大片国土沦陷,国民党军队全线败退。为了阻挡日军西进的脚步,蒋介石居然下了自掘坟墓自毁长城的一道命令:炸毁花园口黄河大堤。此举,令豫东1200万亩良田变成荒芜之地,89万人死亡,390万人流亡。四百公里之内变成了黄泛区,日军挡住了没有?结果大家都知道,但因此而给黄河两岸及下游地区上千万的中国人带来了多大的灾难,不设身处地恐怕无以感受。紧接着,1941年的夏季,河南大部地区就出现了干旱的迹象,第二年,即1942年开始,仍然没有下一滴雨,庄稼颗粒无收,本来就不富裕的旧中国百姓开始吃糠咽菜。日本人这时又打的紧,国民党部队在河南集结重兵对抗,这就需要大量军粮,为官的只为自己的官位与声名,瞒报灾情,邀功请赏,致使灾情得不到救助,反而要大量纳粮以充军饷,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河南人卖儿卖女,卖房卖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最后发展到大批难民四处逃命,遍地饿殍。光饿死的难民就有五百万之众,还有三百万辗转迁徙逃难于路上,冻死、饿死、摔死,累死等等,以至于美国人来调查时,惊叹,这不是人间,这是地狱。那种种惨状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是闻之落泪,见之泣血。
   而国民党却不准报道,谁讲真话镇压谁,这就使得纯粹的天祸变成天祸加人祸,灾难更加深重,哀鸿遍野就是当时河南的真实写照。
   两件事看似毫无关联,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都跟日本有关,更和河南牵连,这就是历史。
   有时我就想,难怪河南人在后来有些地方被国人所不待见,这跟他们曾经苦难的历史和经历可能有关,伤怕了,就特别显得急于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他不顾。我倒觉得了解了一些历史,就能理解了一些河南人,相信时间不会长的,在深厚的历史文化的背景下,这些不雅的事情会改变过来的。
   读历史,有时不需要非得得出个什么结论来,事实摆在面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觉得有点感悟就行了。
  
  

共 31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唐太宗云“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不管是单个个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不能忘了历史,更不能企图扭曲、违背甚至篡改历史。本文作者客观地给读者摆了与河南相关的两件事,一是汉献帝大量子孙后代在故土无法生存,无奈东渡日本开枝散叶,若干年后却跟随军国主义大旗回来残害一脉相承的骨肉同胞;二是抗日时期国民党政府视人民疾苦不顾,致河南大灾荒尸横遍野成人间地狱。作者表里是在说河南的故事,其实又岂止是河南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整个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我们既要记住过去,又要珍惜现在,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文章文字理性,内涵深远,值得把玩,联盟推荐共赏。【素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馨        2012-11-30 19:10:00
  抱歉,素馨愚昧,觉得文还有一些内在的东西,素馨的按有失偏颇,只好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安慰自己,让自在随缘人见笑了啊!
借用中医手段,切脉世间冷暖。
回复1 楼        文友:自在随缘人        2012-12-01 15:41:09
  哪里,对历史和对文章都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理智的,谢谢赏鉴。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