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我爱家乡的米粉粑(散文)

精品 『流年』我爱家乡的米粉粑(散文)


作者:燕剪春光 进士,1087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839发表时间:2012-12-03 19:47:26

『流年』我爱家乡的米粉粑(散文)
   农历十月初十,是我的生日。一向对自己的生日十分淡漠的我,今年却别出心裁,策划了一个极有意义的节目——亲自动手制作家乡的米粉粑。
   离生日还有七八天,先生问我:“今年的生日你想怎么过?给你买个蛋糕,还是请你吃一顿大餐?或者你想买点什么?”
   “都没意思!”我撅起嘴巴,两道浓眉往上一挑,眼珠子转了几转,随即咧开了嘴,“有了,我想自己做米粉粑吃!”
   先生一脸的诧异,“你是想念家乡的米粉粑想疯了吧?在我印象中,我们自己从来没做过呀!再说,哪里有米粑粉?”
   “前几天我在淘宝上看见家乡一家网店有米粑粉卖,当时就心动了。我也担心自己做不好。不过,我从小在妈妈身边耳濡目染,基本程序我都了如指掌。实在不行,我还可以打电话向妈妈请教呀!”
   说干就干。我立即登录淘宝网,找到那家网店,拍下一份五斤重的米粑粉。然后打电话给妈妈。
   “妈,我想初十做米粉粑吃。”
   “好啊!哪来的米粑粉?”
   “在网上买。”
   母亲呵呵地笑起来:“网上连这个也有的买?那以后你想吃米粉粑就容易了。以前总是我从家里带米粉到你那里做,可惜我现在老了。其实有了现成的粉,做米粉粑并不难,最关键的一步是搜粑粉,要用对开的水,开始用筷子搅拌,稍微冷却后用手使劲揉搓,直到全部凝成一个不粘手的大粉团……”母亲不厌其烦地叮嘱我。
   “知道了。”我对自己颇有信心。
   日子转眼到了初十,网上买的米粑粉也早已经收到。我吃过早饭便去了菜市场,买来一只大萝卜,一块新鲜的五花肉,我要用鲜美的萝卜丝炒肉做粑馅。
   经过一番忙碌,粑馅炒好了。揉米粉是力气活,非先生莫属,尽管他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看他那笨手笨脚的样子,我忍俊不禁,最后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万事俱备,终于进入了包粑的环节。先生虽然跟我同是都昌人氏,却压根儿不会,干脆撒手不干。我从小跟着母亲学,手艺还算不错,只是速度特别慢,三分钟才能包好一个。一共包了十个,花了整整半小时。
   没有老家那样的大锅大灶,也没有专门的蒸粑器材,我因陋就简,用电子蒸笼来蒸。
   二十五分钟后,我揭开盖子,十个特大蚕宝宝似的米粉粑挨挨挤挤横卧在蒸笼里,晶莹透亮,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
   我连忙喊来先生一起享用。先生一边大口吃着,一边啧啧称赞:“味道真鲜美!跟你妈妈做的一模一样。我有口福了,以后可以经常品尝到家乡的米粉粑啰!”
   两人狼吞虎咽,如风卷残云般,瞬间将十个米粉粑一举歼灭。我意犹未尽,说:“过些天有空,我要再做一次。”
   晚上,在澳门大学读书的儿子打来电话:“妈妈,祝你生日快乐!”
   我兴奋地告诉他:“儿子,妈妈今天做了家乡的米粉粑吃。”
   “妈妈真能干!我也很喜欢吃外婆家的米粉粑。”
   “你过生日的时候,妈妈做给你吃。”
   “那太好了!到时候我也跟着妈妈学手艺。”
   儿子的生日恰逢圣诞节,他刚好放假在家。到时候,我一定再精心制做一次米粉粑,让他体验一份来自老家独特的美食,将来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忆起家乡米粉粑的味道。
  
   二
   米粉粑又叫饺子粑、蒸米粑、籼米粑、包芯粑,是流行于赣北鄱阳湖地区的一种民间小吃。
   鄱阳湖地区位于长江之南,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自古以来盛产大米,以米粉为原料的米粉粑在民间源远流长。逢年过节寿诞喜庆,家家户户均制作米粉粑以示庆贺,并用来款待宾客,祭祖拜神。
   米粉粑起源于民间,其历史无可考究。我奶奶的娘家彭泽流传着一个关于米粉粑来历的故事,聊备一说: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双方拼杀得昏天黑地,难解难分。相持日久,将疲兵乏,眼看谁也不能取胜,双方为休养士卒,曾一度订立“君子协定”:休战数月,在彭泽杨梓与波阳义门、至德青山桥三地交界处插红旗为界,双方互不侵犯(“红旗界”因此而得名)。
   朱元璋率部驻扎在红旗界的营盘山。他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在日夜操练军队、养精蓄锐、等待战机的时间里,他苦苦思索影响作战的诸多不利因素。他认为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长途奔袭作战,是久战不胜的主要原因。将士们所带干粮通常是饭团、炒米粉,在鄱阳湖作战,这些干粮遇水即坏。为此他找到当地老乡,希望能做出一种方便可口、水浸不坏的干粮。
   红旗界的巧妇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们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在甑里蒸熟,冷却晾干,磨成细米粉,再用开水调和揉匀,将米粉搓成一个个鸡蛋大的粉团,中间戳个洞,放入炒好的菜馅,封上口,上蒸笼蒸透。这就是米粉粑最早的雏形了。
   这种粑越嚼越甜,粑内包有新鲜的菜馅,因而非常可口。它最大的特点是不怕水浸,不易发馊,十天半月都不会坏。平时作战带上它非常方便,一顿吃上两个就饱了。将士们吃了米粉粑,作战时如有仙人相助,故此,朱元璋又将这种食粮称之为“仙米粑”。
   如此说来,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建立大明王朝,米粉粑功不可没。
  
   三
   米粉粑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做法越来越讲究,其流程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改变。
   要想制作出上好的米粉粑必须选用上好的晚稻米,浸泡后淘净米糠、杂质,沥干水,炒或蒸至约七分熟,摊开冷却后,用石磨磨成细细的粉末。粉末越细做出的粑口感越好。在没有机器的年代,仅这活就够累人的。而今早已告别了用石磨磨粉的年代,差不多每个村庄都有机米粑粉的机器,集市上也有加工好了的米粑粉买。现在想做米粉粑比过去容易多了。
   揉粑粉的工序与做饺子和面相似,但比和面更费劲费力。得用滚沸的水掺入米粉中,用双手反复揉搓,至水和粉完全融合,变成一个大大的粉团,软硬适度不沾手才行。这是一项力气活,每逢节日或喜庆活动,一般由男人担此重任。
   米粑馅随个人喜好,无论酸辣,无论荤素皆可,如辣肉大蒜馅、韭菜豆腐馅、萝卜丝虾米馅、辣椒茄子馅等等。米粑馅不用像饺子馅那样剁碎,但要炒至八分熟,比下饭菜稍咸一些即可。
   包粑一般是女人的活,部分心灵手巧的男人也擅长。取一小团粉在手心搓成圆形,按扁,双手同时快捏成锅状。“锅”越薄,粑越好吃。当然,太薄了,容易破。这是一个很精细的技术活,要拿捏适度。据母亲说,现在有了专门制作“粑锅”的工具,我尚未亲见。
   “粑锅”做好了,再把事先准备好的馅放进“锅”里,两边合拢,成半月形,使之粘牢,然后用手指按下几个指齿,多少不论。既美观好看,又可以此为标记,让人一眼便知里面包的是什么馅。
   最后一道工序则是把做好的米粉粑放在蒸笼里蒸熟。待火候一到,那刚出笼的米粉粑热气腾腾,晶莹剔透,洁白如玉,芳香四溢,令人食指大开。轻轻一咬,清香满口,简直是无以伦比的美味佳肴!
  
   四
   对于我的家乡都昌县来说,米粉粑不仅仅是一种地方小吃,更是一种民风民俗,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在都昌,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做米粉粑祭祖拜神,可说是无粑不成节,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三月清明节,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朝(十月初一)等;大人孩子的各种生日也是米粉粑唱主角,尤其是孩子百日、周岁、老人做大寿更是通宵达旦做米粉粑,往往要做几十斤甚至一百多斤大米;另外,出门远行,游子归家,贵客临门,也常常做米粉粑相送迎。如果有客自远方来,主人特地做米粉粑款待,那便是最高的礼遇。
   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当属元宵粑和百日粑。
   俗话说:“三十夜里的火,元宵夜里的灯”,意思是除夕晚上,要烧火到天明;元宵节晚上,要点灯到天亮。
   都昌的元宵节,也叫灯节,元宵粑也叫灯粑。农谚云:“吃过元宵粑,用心种庄稼。”新年伊始,人们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灯粑蕴含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平时做粑,小孩子一般被排除在外,尽管孩子们是多么渴望能参与其中。当他们脏兮兮的小手将一团粉弄得不成样子时,大人便正色道:“到一边玩去,别浪费我的米粉!”
   可元宵节就不一样了,孩子们堂而皇之地围坐在桌子旁边,和大人们一起做灯粑,不仅半大的孩子学着做,更小的孩子也来凑热闹,因为灯粑除了要做平时吃的样式外,还要做猪、牛、鸡、狗、猫、兔、麻雀、青蛙、猴子等动物,用来敬拜各路神仙。孩子们总算找到了用武之地,各尽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将那些动物做得活灵活现。
   “妈妈,看看我做的小鸡像不像?”一个半大的男孩将一只“小鸡”伸到妈妈眼前。
   “哥哥,哥哥,这是我做的鸡蛋!”一个小女孩奶声奶气地将她搓的一个小粉团摊在手心,向大家炫耀着。
   “哇,妈妈做的母鸡好大呀!它一定会下很多蛋,孵出很多小鸡。”
   “爸爸做的猪头好漂亮!豆豉点的眼睛跟真的一模一样。”
   一个男孩一边捏着“鸡窝”,一边欣赏着爸爸妈妈的杰作。
   “孩子们,好好做,今年咱们家一切都会顺顺当当的,过年猪一定又大又肥。你们说是不是呀?”爸爸微笑着望着桌上的“动物园”,高兴地说。
   “是!”在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回答里,大人们似乎窥见到了一年中美好的光景。
   在我们鄱阳湖地区的一些农村,还流行着小孩出生的第一百天做“百日”的习俗,因此也有了百日粑的叫法。
   过去的老辈人认为,为保佑小孩子平安长大,应该让他吃百家饭。所以,“百日粑”一般都是化缘化来的百家米。本村不够一百家的,还要委托亲戚在外村化缘,到时候要分百日粑作为酬谢。
   做“百日”,是一个浩大工程,多的时候要做一石(约一百三四十斤)多米。并不是每个孩子出生都这样大操大办,一般只有长子长孙才受到如此重视。
   做百日那天,人来客往,热闹非凡,烧火的,炒菜的,揉粉的,包粑的,蒸粑的,各司其职。厅堂搭起了一个大晒筐,全村老少妇女以及亲朋好友,团团围坐在一起做粑。
   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都在附近疯玩。一闻到刚出笼的粑香,便蜂拥而至。
   “我要吃韭菜豆腐粑,是几个指齿的?”他的母亲或奶奶马上将一碗豆腐粑递给他,“馋嘴猫,快到一边吃去。”
   “我要的辣椒茄子粑呢!”一个孩子眼巴巴地瞅着别的孩子吃得津津有味,猴急地喊起来。
   有人回答:“好吃鬼,这一锅没有辣椒茄子的,等下一锅吧!”
   一大蒸笼米粑就在这样的大呼小叫中被消灭得干干净净。主人脸上有点过意不去,对还没有吃上粑的人说:“火烧旺了,粑很快就熟,一会儿就有的吃。就是怕做不赢。二狗,再去喊几个叔婆、婶婶来帮忙做粑。”
   一锅又一锅粑出笼了,孩子们早就撑得肚皮溜圆溜圆,不知跑到哪里玩去了;在田地里干活的男人来了,边吃边和那些做粑的女人谈笑;那些平时很少出门的老人也颤巍巍地来了,先去房里逗弄一下新生儿:“哎呀,这崽俚长得真好,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一看就是有福之人。”然后坐下来,咂巴着扁嘴,慢吞吞地品尝米粑,不时说着“好吃!好吃!”
   百日粑,来人就请吃,童叟无欺,只图个喜庆、吉利。就连那些精明的乞讨人也闻香而至,得到了一大碗香喷喷的米粑。
   “吃了百日粑,孩子笑哈哈。”香浓的百日粑里,寄托了长辈对孩子一生的深深祝福。
  
   五
   都昌米粉粑好吃,最好莫过盐田粑。
   盐田是一个小集镇,我的老家就坐落在小镇附近的一个山凹里。村里男女老少几乎都是做米粉粑的好把式。
   我母亲的勤劳能干,远近闻名,她总能把清贫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小时候,尽管家境不是很好,但我不仅从来没有挨过饿,还经常能吃上各种风味独特的美食。逢年过节自不必说,连我们兄妹几个每年的小生日,也能吃上色香味俱全的米粉粑。
   没有荤腥不要紧,临时到塘里捞一些虾米,用萝卜丝虾米做粑馅,鲜美无以伦比;有时泡上自家自留地里种的黄豆,制作出白嫩白嫩的豆腐,韭菜拌豆腐,也是一款美滋滋的粑馅;夏天和秋天,有辣椒炒茄子,那种又香又辣的感觉,令你食指大开,味蕾绽放。
   每当家里做米粉粑的时候,我总是兴高采烈地给母亲打下手。一边看着母亲不厌其烦、忙忙碌碌地做着每一道工序,一边等待着米粉粑出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从小跟着母亲学包粑,十指总是不听使唤,老半天做不好一个。母亲则像变戏法一般,一团粉在她手里像蝴蝶般飞舞着,旋转着,瞬时就变成了一个有棱有角、模样俊俏的饺子粑了。不用多会儿,几十个白白胖胖的米粉粑就整整齐齐地躺在蒸笼里。用大火蒸二十分钟左右,揭开锅盖,一阵热浪夹带着香味扑面而来。那热腾腾的米粑色泽晶莹透亮,像白玉一般,质地柔软而富于弹性,别提有多诱人了。
   自从上大学离开家以后,便很少有机会吃到母亲的米粉粑了。在县城工作的时候,也品尝过那里的米粉粑,但色香味都与母亲做的差之甚远。母亲常常把加工好的粑粉带到县城来,做好后,一碗碗分给住在同一栋楼的同事吃。同事们都说母亲做的米粉粑是粑中的极品,难得吃到。
   母亲跟我在广州居住的那些年,每年过完春节,她都要从家里带些粑粉来制作,以解我的馋瘾。有几次我还把同事请到家里来吃,带着一份自豪的心情,让天南海北的朋友品尝我家乡的米粉粑。
   米粉粑,散发着浓浓的故乡的味道,包裹着大海般深挚的母爱,蕴含着我许多温暖的记忆。
   如今家乡远在千里之外,每当想起那洁白香浓的米粉粑,一股熟悉的、亲切的、香喷喷的味道便从舌根滋生,慢慢地渗透到周身的每一根经络,每一滴血液,像一股波涛汹涌的潮水,将我淹没。
   我爱你,家乡的米粉粑!

共 534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如此新清质朴的语言,娓娓讲述制作米粉粑的过程,本身就是视觉的享受和精神的大餐。网上购粑粉,在母亲执导下作米粉粑,先生从旁协助,大快朵颐品尝美味,又是一幅温馨的生活画面。允诺给儿子生日的时候再做米粉粑,让人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亲情,更有一份骄傲杂糅其中。家乡的米粉粑,带给人的不仅是美味的享受,更有对乡情的怀念。米粉粑,究其历史,竟是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建立大明王朝的功臣。这一美丽的故事无形中提升了米粉粑的品味和地位。米粉粑不仅仅是一种地方小吃,更是一种民风民俗,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在都昌,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做米粉粑祭祖拜神,可说是无粑不成节米粉粑,若有客自远方来,主人做米粉粑款待,那便是最高的礼遇。元宵粑、百日粑、盐田粑,无一不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切向住和美好祝愿。而勤劳能干的母亲在我工作之后仍不忘为我做粑,甚至常常把加工好的粑粉带到县城来,蒸好后分给住在同一栋楼的同事吃,这里,我们品尝到的,又是一份浓浓的母爱。故乡的米粉粑,不但散发着浓浓的故乡的味道,更包裹着深挚无私的母爱,蕴含着我许多温暖的记忆,怎能不让人怀恋!美文,荐阅。【编辑:素心如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204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2-12-03 19:51:07
  看其制作过程和生活地位,有点类似于我们北方的大饽饽吧。吃粑是一种享受,但更享受的是那制作的过程。感谢春光姐,带来这么美味的大餐。问好,祝安。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回复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2-04 09:44:34
  感谢如玉辛苦编按!敬茶一杯!有机会请你吃家乡的米粉粑。
2 楼        文友:风逝        2012-12-03 20:40:30
  口里品的是美味的米粉粑,心中念的是浓浓的母爱和乡情。姐姐,好诱人的美食,好动人的情感!预祝姐姐美文成精!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3 楼        文友:阳光下的红叶        2012-12-03 21:44:50
  看完燕子姐姐这篇美文,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姐姐另一篇精品文字--《舌尖上的乡愁---豆折》,于是,又忍不住去翻来看了一遍。
   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的两种不同的故乡特色美食,饱含着同一种对故乡的深切的怀念和依恋。两篇文章,同样的厚重质朴,同样的真挚热忱,同样的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让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都会情不自禁地随着作者的文字和思绪游走,一路拾取,一路回味,一路深深地陶醉在那熟悉亲切而又真实鲜明的故乡的气息里。
   于是,读罢掩卷,我们便生出了自己的乡愁,在舌尖,在心头,在梦里。
   两篇绝好的文字,谢谢燕子姐姐为我们带来这样精彩的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叶儿问候。
做一个简单的人,平和而执着,谦虚而无畏。
回复3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2-04 09:46:50
  谢谢风妹妹一如既往的支持!家乡的米粉粑我百吃不厌,是我唯一经常想念的美食。
回复3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2-04 10:19:19
  哎呀,把给风的回复弄到红叶这儿啦!将错就错吧,反正是一家人。
   叶儿妹妹好久不见,一来就碰上姐姐家大摆米粑宴。真是有口福。谢谢叶儿用心阅读和评论!
4 楼        文友:白淮斌        2012-12-03 22:57:29
  春光,等有空闲的时候,一定找你做米粉粑吃,哈哈。一篇美文,一段历史,一部醇厚的民俗民风,让人吃到了米粉粑,闻到了香味,了解了其由来。构思精巧,别具一格。一路娓娓道来,让人彷佛跟随作者真真切切的回了一趟老家,吃了一回米粉粑。佩服,一句话怎么说来?春光可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啊?佩服佩服。拜读了。
回复4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2-04 10:20:56
  没问题,淮斌,你若来,就是贵宾,怎能不请你吃米粉粑呢?谢谢你的雅评!
5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2-12-04 10:13:41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6 楼        文友:蔚风        2012-12-04 11:13:22
  质朴的语言,为我们娓娓讲述制作米粉粑的过程,拜读欣赏佳作,问好作者。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善于积累素材,才能使作品更加完美。
回复6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2-05 08:41:52
  谢谢朋友到访并留墨!问好!
7 楼        文友:鸿渐于陵        2012-12-04 18:23:20
  春光姐关于家乡食品的文章总是那么荡气回肠。
我没有个性,所以不签名。
回复7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2-05 08:43:04
  说明我是一只好吃猫呗。问好鸿渐!
8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2-12-04 22:37:14
  好一餐米粉粑宴!
   温馨的乡情,朴质的民俗,其乐融融的白日粑主战场,通过一气呵成的表述再现于读者眼前。
   从字里行间发散出一阵阵扑鼻的清香,是元宵粑、是白日粑也是盐田粑,包裹着无私的母爱,乡情和温暖的记忆,携着浓郁的故乡的味道......
   凝练的语句,缜密的结构、明快的节奏,清新的文风,是燕子姐姐为文惯有的基调。问好,冬安!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8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2-05 08:45:16
  谢谢妹妹来读拙作!对家乡的米粉粑印象太深了。笔拙,难尽其意。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