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竹韵茶香 >> 短篇 >> 情感小说 >> 【竹韵】高峰雪月(小说)

精品 【竹韵】高峰雪月(小说)


作者:艄夫 探花,21972.1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66发表时间:2012-12-06 15:49:25


   拨亮灯光,点一支烟,喝一杯酒,翻开书。读天台山的古书,想天台山的故事。
   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
   山高一万八千丈,那是没有的。一丈乃三米,一万八千丈共是五万四千米,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只不过八千多米,天台山其实只是喜马拉雅山八分之一还不足的高度,主峰华顶海拔一千一百一十米。周回八百里,倒是有的。山有八重,四面如一,也是实话。
   天台山总体的山形,类似于九品莲台,也就是八重加一个中心,从外往内,第九个层次就是登上了主峰。在主峰之上,环眺山势,犹如千叶花开绵联为一大片重重叠叠地起伏着。主峰处于中心,莲花的中心是个顶点,故名“华顶”(古时“华”与“花”同)。
   正以兹山顶对三辰,当牛、女分野而上应三台,故以名(天台)焉。
   我认识星象图上的三台星,亦名三能星,古时“能”字异体为“台”。俗称三熊星,古时“能”作“熊”字解。但无法在夏日夜晚仰看星空将它找出来。空气污染严重,星空模糊。古老的星宿已经犹如彻底被污染般掩没!
   没事干了,我会对着天台山想象三台星。它在魁星下面,一组三对,离牛郎、织女不远。想着想着,我想看看天台山究竟怎样与三台星对应。那么,该以何角度去看?是不是到了天台山举头看天,当中的便是三台星?
   月亮很亮了。星,稀。广漠着天宇的冷落。天台山已到了。三台星依然还没看到。
   天很冷了。下起了雪。走上华顶。下视形如八重花叶相环的山。雪与日光交映,我独立高峰。雪与月华相辉,我忽然心惊。明乎,亮乎。白也。想起了李白,诗人风范,大侠气度。
   他曾经对酒当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他曾经忧从中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他曾经身如游仙: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曾经清节浪漫:
   “且放白鹿青崖闻,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
   他曾经调侃千古: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他曾经豪情万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曾经意气刚遒: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他曾经流连私情: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我相信,他的潇洒,载酒泛吟,今后更会更多地增添诗酒文化的轶话,让那些被食用酒精刺激得懵懵懂懂了的诗人们格外心仪。能够做成伟大的卓然于世的酒徒,当然了不起。我更相信,他的风度,今后会让追求自在的人们尊为如神的偶像,在潇洒不起来的时候以及无法活得超脱时五体投地向他顶礼膜拜。做一个载酒泛吟的流浪者,除了极高的文学秉赋,还需要雄厚的本钱,这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据说,他来过天台山,游玩、客寓。我相信。名山岂能缺少名人光顾。但我没看见过。他的身影太遥远了。我只看见过华顶兴慈茅蓬的茅草屋顶翻盖了一次并同时进行内部装修的改造了一次。在兴慈茅蓬被雷达兵部队的营房包围之前,这三间茅草盖顶的小屋,名字叫做悟云居。在悟云居这名字还未起上的时候,这是太白读书堂。据说,李自来华顶住过,住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书。堂因人留,人去堂空。
   太白读书堂始建于何时?何人出资?已无可查考。李白已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古人了!太白读书堂的从始建到现在已不知反复了多少次的修建和废圯。真想唤来他李太白老人家好好地谈一谈,谈谈天台山的风物和景观,问问他老人家究意是什么时候来的?来了几次?和谁一起来的呢?还是独自来游?在天台山遭遇了什么事?对天台山的印象如何?遗憾的是,我还不知道该怎样与他老人家相见?
   于是,只好我来杜撰。我们应该要尽量地对得起他老人家才是。他当年不远千里或是万里,长途跋涉来到我们天台山,不收稿费给天台山作了些诗,却天台山提都不再提他了,就好像是他来天台山沾光,不是天台山沾了他的光,这有点令我为他觉得难堪。因此,我且写写他大诗人李白游我们天台山的故事,以之纪念他老人家。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
   公元七零一年,唐大足元年,生于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公元七二零年之前隐居岷山,这一年中,从岷山出来,周游川中。七二六年,开元十四年,离蜀东游。
   七二八年,成婚,定居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七三零年,赴京求仕,失意而归。七三四年,与元丹丘同隐嵩山。七四二年,与道士吴筠同隐剡中,得吴举荐,应诏赴京,见贺知章,贺称之为“谪仙人”,唐玄宗用之为翰林供奉。
   七四四年,离长安(赐金放还),会杜甫于洛阳,与杜甫、高适游粱、宋。七四五年,与杜甫于兖州分手,游吴、越。七五二年,北游幽、燕。七五三年,游金陵、宣城。七五四年,游广陵。七五六年,避难剡中,旋隐庐山。
   七五七年,应召入永王李磷幕府,获罪下狱。七五八年,流放夜郎。七五九年,流放途中遇赦东归。七六零年,至豫章,东游,七六一年,赴临淮投军,中途病归。七六二年,宝应元年,因病卒子当涂(今安徽怀远)。
   这是大诗人李白简简单单的一份年谱。李白享年六十二,名满天下之时,计有二十余年。
   据说,李白来天台游过二次。第一次,是在公元七二六年,离蜀东游之时,先是游了越州剡中山水,然后,来到台州,登上天台山。第二次,是在公元七四二年,与高道吴筠同隐剡中之时,与吴筠一起来游。
   李白的诗集中,写及天台的诗共有十多首。这十多首诗中,直接以天台景物为题的有四首,录于下。
   一、《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怀沙去潇湘,挂席泛溟渤。蹇予访前迹,独往造穷发。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没。愿言弄倒景,从此炼真骨。华项窥绝溟,蓬壶望超忽。不知青春度,但怪绿芳歇。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
   二、《天台晓望》: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安得生羽毛,千秋卧蓬阙。
   三、《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圈》: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但见瀑泉落,如谂云汉来。问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幽缄倘相传,何必入天台。
   四、《琼台》:
   龙楼风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碧玉连环八面山,山中亦有行人路。青衣约我游琼台,琪木花芳九叶开。天风飘香不点地,千片万片绝尘埃。我来正当重九后,笑把烟霞俱抖擞。明朝拂袖出紫微,壁上龙蛇空自走。
   这四首诗虽然许多地方过于形容,但不可能是向壁虚构起来的篇章。因此,李白的确来过天台山,这可以无疑。既是来过,那么,都是游了哪些景点?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写到了华顶。《天台晓望》中提及华顶和赤城。《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圈》的百丈崖瀑布在百丈坑内。《琼台》就是百丈坑里与双阙相对峙的琼台。可见,一共是百丈、琼台、赤城、华顶四个景点。
   另外,还有七八首与天台有关的诗,写及天台的诗句录于下。
   《秋夕书怀》(一作“秋日南游书怀”):
   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一作:远心飞苍梧,遐想游赤城)
   《早望海霞边》:
   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
   《送纪秀才游越》:
   送尔游华顶,令余发襄吟。
   《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
   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
   《送杨山人归天台》:
   我家小阮贤,剖竹赤城边……石桥如可度,携手弄云烟。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秀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灵溪咨沿越,华顶殊超忽。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忽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赤城渐微没,孤屿前蛲兀。
   《赠僧崖公》:
   自言历天台,搏壁蹑翠屏。凌兢石桥去,恍惚入青冥。
   这些诗句中,增加了石桥(石粱)和国清二个景点。石桥的不是度人之桥,行之须侧足。国清寺的五峰环抱,寺前有万松径和寺后有九里松被形容为“百里行松声”。能够在诗中明确写出,显然到过实地。
   琼台、百丈、华顶、石桥、赤城、国清这些景点的游览,一二日间便想了事,在唐代是不可能的。那时,没有北山公路和汽车,马跑不上,轿子上山的速度和步行差不多。以县城为起点,至赤城和国清都是七里,至琼台三十余里,至百丈也是三十余里,至石桥四十多里,至华顶五十里。琼台至百丈,倒是在一条路上,只是几里。华顶至石桥则是十五里。李白来了后,绝对不是只住了一宿第二日便离开。说不定,真的会在华顶住下。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和《天台晓望》,写出了他想“炼金(真)骨”的愿望,华顶可窥绝溟,可望蓬壶,是个炼真骨的好地方。弱冠(二十岁)之前的李白与高人异士一同隐居岷山,学剑修道。炼得成金骨乃是到达了修道的至高境界,这当然是李白的一大追求。
   根据年谱,李白二次游天台的时间,应当是入剡之后。因为第二次入剡,为了避难,然后很快到庐山隐居去了,不大可能会有游天台山的闲情逸致。有可能的是第一次的入剡之后。
   但是,描写天台山的诗集中,录有高道吴筠的一首诗。
   《步虚词》:
   琼台劫万仞,孤映大罗表。常有三素云,凝光自飞绕。羽幢泛明霞,升降何缥渺。鸾风吹雅音,栖翔降林标。玉虚无昼夜,灵景何皎皎。一睹太上京,方知众天小。
   首句“琼台劫万仞”交代出了吴筠是以道教的观点来描写琼台。可见,吴筠隐居剡中时来过天台山游了琼台。可以推知吴筠是与李白一起来游的,在公元七四二年未赴长安之时。
   我不想写四十多岁了的李白。李白一生,风流韵事不多,最让人们乐于称道的是他会千金买醉。正宗的酒徒,往往不是色鬼。虽然酒和色是老相好,但那是互相利用的一对活宝。单纯的唯酒是也,但愿长醉不愿醒,使李白成为伟大的酒徒、崇高的醉汉,在超世而迈然的精神中一饮三百杯。他不是被酒乱性,而是以酒劝忧而申怀。因此,我不敢给已有家小了的他编捏风流故事而坏他千古清名。
   然而,他也是会“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的啊!
   我要写的是李白二次来天台的第一次。公元七二七年,李白离蜀开始东游,游到了天台。那时,他孤身一人,还未结婚,二十七岁的后生哥儿,金发碧眼,相貌惊人。我可以编个爱情故事给他。
   因为,天台山是个仙女的故乡,刘晨、阮肇阮桃源逢仙和袁相、根硕赤城逢仙,是很迷人的。并且,李白二十八岁了才结婚,他就是因为在天台山碰上了一位仙女一般的美女,经过了一次故事味很浓的恋爱,所以,离开天台之后,在安陆定居,与退休了的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省得心中的感情会因无处着落而蠢蠢乱动。
   公元七四二年的二游天台,乃是李白前度又来的感念和怀旧。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秋下荆门)
   二十六岁的李白从他的第二故乡四川出来,经三峡,至荆门。在荆门暂时地作了一番停留,继续一叶扁舟向东游。他只带着盘缠、行李、书、琴、剑、书僮,衣袖飘飘,风尘仆仆。不为其他目的,只为了游历天下名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朋友,作惊世诗赋。这就是李白,不为功名利禄奔走,不受珍馐佳肴牵绊,不被锦衣纨绔的生活羁留。他虽然是个富家子弟,但他集隐士的气节和游子的情怀于一身,没有纨绔习气,未在富贵豪奢中麻木,不会财大气粗地夸尊耀贵。利用家里的钱多,作起远游,他要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他的诗酒年华,豪杰的英气万里如帆,乘兴随风顺流直下。
   这是一位极其难得极其可贵的阔少。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小康水平如何标准?李白家的富有算不算得一流?不过,还好,那时大唐王朝的国民们都没和李白差不多,否则,我国历史记录中的第一副春联将不会写成:嘉节号长春,新年纳余庆。如果阔少们个个都满天下乱走乱游乱喝酒乱花钱,还会有几家富人能够保得住年年有余?我国的传统观念乃是:钱不能乱花,得节省起来,购货是要积余的。走向富有的第一个步骤便是积余。凭着意兴所至一掷干金,绝不可取。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共 31997 字 7 页 首页1234...7
转到
【编者按】文章由天台山写起,随后联想到李白,天台山如此名山美景,那恋于山水的李白怎能不到?作者根据李白诗句以及别人诗句,而推测出他曾两次游于天台山,本文主要写第一次游览天台山的故事。虽为作者杜撰,但细节生动,李白与刘英的故事婉转生动,琴音相交更是惹人叹息。一个故事将爱酒爱诗爱剑,潇洒不拘的李白展现了出来。另外从文中更是可以读出作者对于天台山的喜爱和深入的了解,大量穿插的诗句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知识积累。是一篇详尽而又生动描写李白的游历,还原真实生活中李白形象的小说,推荐阅读!感谢支持!【编辑:竹韵茶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207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艄夫        2012-12-06 16:02:52
  不好意思,麻烦编辑,将第二章“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屠士”的“屠”改为“居”!
2 楼        文友:慕容雪        2012-12-20 12:09:11
  爆料一下,李白不仅有大侠的豪迈,人家还是当时武林排行第二的高手咧~~~~。
3 楼        文友:慕容雪        2012-12-20 12:16:46
  文文广集李白著名诗句,以二登天台山为切入点,将他性情豪迈等等展现极为细致,不为功名利禄奔走,不受珍馐佳肴牵绊,不被锦衣纨绔的生活羁留。很好的文文,研究的很细致,受教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