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青春客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客栈散文】昔日乡村畜力图

编辑推荐 【客栈散文】昔日乡村畜力图


作者:王爽 举人,5643.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63发表时间:2012-12-08 19:04:57

【客栈散文】昔日乡村畜力图
   在农村土地集体经营的大帮哄年代,生产队也像现在的村委会一样,有一个固定的场所,用来开社员大会和下地前集中的地方。某些地区把它叫“队底”,东北地区大都叫它“马站”或“喂马站”。由于过去农村拉车耕地等粗重活计离不开畜力,因此每个生产队都要养20左右匹马和20左右头耕牛。一个三合大院的喂马站,里边除了有农具、粮种、饲料、碾坊什么的,也是马马厩牛棚的所在地。
  
   【大马车、老牛车】
   大马车和老牛车,是上世纪农村或载人或运货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
   儿时的记忆里,大马车是木制的双轮车,其中车闸、车轴、车轮为金属,车轮外沿为充气的车胎。马车基本是平板的,因运载的货物不同,随时可以改变装饰。
   如果运载的是散碎的东西,就要四周放上车厢板,用绳子加固捆牢。装车时没有什么讲究,卸车时只要把前后的堵头抽起来,再掀开底部的一两块活板即可。
   如果是拉庄稼杆棵或柴禾,常常需要搭上外跨。装车时,将一根叫耍绳的一头儿栓在车后,再埋于载物之下。当装到三米高左右,就把耍绳前边的调辕挂在车前,然后越过载物,将耍绳另一端甩到车后。将牛样子一样的后调辕挂在角锥上,把绞锥插进载物,再把耍绳缠在绞锥上,用绞棒绞紧。卸车时,将前后调辕摘下,几个人在后边拉耍绳,就把载物卸下来了。
   如果是用于载人乘坐,铺上草或被褥即可。
   东北的大马车,一般都是三匹马拉着的,分驾辕的、拉里套的、拉外套的。生产队里赶大车的活儿是个好活计,体力相对清闲。四五挂大马车是排列有序的,赶头一挂大车的叫大老板子,也是大车组组长,属于生产队的队委会成员。大老板子用的鞭子也与众不同,是三米多长的,用三根竹条编的,下边是木把,用皮绳缠得十分漂亮,鞭子上还扎着红缨,长鞭一甩,马拉着车欢快地奔跑起来,马蹄声声,土路上飞起轻轻的烟尘。
   马车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文明一样漫长,古代称其为战车,为战争的主力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
   上世纪的大马车,如今在乡下已经没了踪影,只能在旅游景点,偶尔会看到供游客乘坐的游园马车。
   老牛车与大马车的构造基本相同。最初见到生产队里的老牛车,还是木轮的,辐条也是木制的,人们叫它花轱辘车。记忆里,老牛车行走在乡村坑坑洼洼的土道上,总是四平八稳,一路车轴发出吱吱扭扭的声音。老牛走路慢,也给车老板养成了好脾气,老牛车车随着老牛的步子,慢条斯理,一步一步向前挪动着,车老板嘴里偶尔溜出一句“驾、喔、喻”,老牛好像听到了又好像没有听,一副习以为常的样子,不紧不慢地沿着路前行。因此人们在比喻“慢”的时候,常常说“跟老牛车似的”。不过老牛车也有它的长处,在高低不平的庄稼地里或没有路的地方,只有老牛车才能行使。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花轱辘的老牛车基本就看不到了。那时候的老牛车,差不多都是淘汰下来的胶皮轱辘的大马车,因此有“老牛破车疙瘩套”一说。
   牛套与马套也有区别,马套与马的肩部接触,是夹板子,夹板子需要垫上绵软的套包子。老牛则不用套包子,用的是牛样子,木制的牛样子勒在老牛肩上即可。
   老牛车相对大马车而言,更容易驾驭,谁都可以当车老板。不急的时候,车老板坐在车前,怀里抱着的鞭子,两腿摇来晃去,有时甚至可以打个瞌睡。小牛犊子常常跟在车后,老母牛偶尔“哞”地叫一声,牛犊子就紧跑几步跟上了。
  
   【犁杖、爬犁】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风吹来,万物复苏,庄户人家也开始忙碌了。春季里耕种,一望无际的土地上,春光明媚,人声鼎沸,牛马拉着犁杖。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从前的犁杖,大多是用坚韧的槐木雕琢而成,经过岁月的打磨,光滑温润。犁的底木有一个“舌头”,承载犁铧,上边一弯木,头上有铁钩,挂在牲口套的横木上;犁的后部是斜插的竖木,上面有一个把手,作为掌犁人扶犁而用。翻地播种时,将犁铧插入田地,手执鞭子,吆喝拉犁的牛马,直线耕出一条田垅来。从我记事起,所见的蹚地的犁杖便是铁制的了。
   而种地的犁,应该分耲耙和木犁,基本都是马拉。耲耙形状极像爬犁,中间的梁上有一个小犁铧,是破垄用的。大木犁则是带有斜面的长铧,起边种边翻土的作用。
   爬犁,也叫雪撬。在北方寒冷冬季,常常可以看到这一由牛马拉着的运输工具。一场大雪之后,道路没有了踪迹,沟沟壑壑也隐藏起来,致使大多交通工具不敢冒然行进。这时,爬犁则可以不分道路地行走如飞。
   爬犁有大有小,但没有固定统一的尺码和规格,大号爬犁可以跑长途拉重载,可以在地垄沟儿上横走。小号的爬犁,应该属于孩子们玩的滑冰车了。它腿的前边略微上翅,可以避免顶撞路面的凸起硬物上。
   爬犁的制作,一般选择硬木料,不能用钉子。木匠做爬犁时先把所有连接处,都用凿子凿出对应的铆和榫。然后将榫对准灌进水的铆砸进去,最后还要用水浸泡几天,木头被水泡涨后,铆榫之间就跟长在一起了似的,比钉子钉的结实得多。
   蹚地犁杖的犁铧是钢质的,一旦遇有树根或石块它宁折不弯,因此在出工、收工或换地的时候,通常把犁杖悬放在爬犁上,牲口拉着爬犁,上边载着犁杖,避免钢铧与坚硬的地面接触。春节赶集办年货,人们习惯赶着牛爬犁或马爬犁往返,既可载物又能乘人。
   曾听老辈人,解放前常常有荷枪实弹的土匪,大帮小股地骚扰乡间,掠夺民财,甚至抢民女杀无辜,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于是,村屯之间也建立了类似“消息树”的情报系统。每个屯子里都专门制作了两个特大号的爬犁,一旦得知胡子往这边过来了,马上套上两架八匹马的大爬犁,载着全屯子的百八十号人,一路狂奔躲避。
   爬犁除了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据说过去打猎的也常常赶着狗爬犁进山,冬季里渔民在封冻的湖面上捕鱼,更是离不开马爬犁这个运输工具。
   如今,在北方很多地区搞的冰雪节上,常常可以看到狗拉爬犁这个雪上娱乐项目呢。
  
   【碾子、石磨】
   碾子是过去的碾米工具,它不仅可以把米磨成面,还可以给高粱谷子脱壳碾成米,也能把苞米碾成馇子。
   碾子由碾磙子和碾盘组成。碾磙子是花岗岩打造的圆柱形石滚子,表面光滑,两端中心各有一个装碾杠的脐,据说一个碾滚子有一吨多重。碾盘是一个圆形的大园盘,中间有一立柱,碾盘表面也很光滑,中间略高,边缘略低,这是为了碾滚子能顺利转圈的缘故。
   碾面时,由于老牛行动缓慢,一般不用老牛,都是套上马或驴拉碾子。怕它偷嘴,还要给它戴上兜嘴。把米均匀地倒在碾盘上,靠碾子转动起来把米碾碎。被碾碎的米向碾盘较低的边缘慢慢流动,就用条帚扫到簸箕里,用筛子往笸箩里筛,再把剩下的渣子倒回碾盘上继续碾。
   碾米时,把干好的带壳粮食厚厚地铺在碾子上碾压,待米和壳脱离后,用簸箕倒进风车子里,摇动风车子的手柄,手柄的轮轴上装有叶片,轮轴转动叶片就可产生强大的气流。把壳从侧口吹出,米粒从风车子的下口流出,米和壳分离得干干净净。碾苞米馇子也是这种做法,苞米经过碾压后,风车子把糠皮吹出,剩下的就成了苞米馇子了。
   风车子的工作原理是米粒自然下落时在风力作用下,依重量的不同而分成饱满颗粒与瘪粒糠灰。风车体积庞大,上边有一个入料口,中间是个大园型的风箱,里边是风扇,下边是粮食的出口,侧面是糠皮的出口,最底部是四个腿,它平时就在碾房里的边角处存放。
   石磨是过去乡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石磨就是两扇圆石盘摞放在磨台上,下边的一扇磨盘固定在磨台上,上边的一扇磨盘可以拉动旋转,两个圆石盘相互咬合的一面凿有一道道斜纹,上面的磨盘还有一孔,是填料的进口。
   石磨有大有小因其功用不同而各异。大的磨盘沉重需要人推或驴拉,小的则单臂轻摇便旋转自如。还有更小的,用于碾磨花椒面之类,玩于掌上即可。
   拉磨一般都用毛驴子,除了需要戴兜嘴,还要戴上蒙眼。
   往磨眼儿里填料多少很讲究。填多了,磨出来的就非常粗,甚至毫发无损;填少了,就会又窝工又伤磨纹。
   石磨用久了,中间那些条纹就会被磨平,就得錾磨了。石匠师傅眼睛上带上风镜,手里拿着铁锤“叮叮当当”不停地敲打錾子,不时崩出火花,錾子便把那磨盘上的一道道条纹凿深。
  
   【石磙子、木滚子】
   石滚子是放在场院里给粮食脱粒用的,是那个年代乡村生活不可或缺的农具。打场时,用石磙子可以把谷物上的颗粒碾压下来。一个生产队里差不多都有二十左右个石滚子。打场的时候,社员们就把庄稼在光洁硬实的场院上摊开,然后把几匹马套拴在石磙上的木框上,再把拉着石磙的马缰绳依次拴在前边那匹马拉的石磙子框上,这样拉着石磙子的几匹马就围成了一个圆圈,拿着大鞭子的人牵着头马的长缰绳,驱赶着拉着石磙子的马绕着圈碾压,粮食就这样被石磙子碾压下来。当粮食从穗子上碾压下来后,还要用木杈翻动着一遍,以使谷物能够充分地脱粒。在没有脱粒机的年代里,乡下就是这样给粮食脱粒的。
   压地滚子,是直径为二十几公分的独圆木而制,长度一米有余。每年春天,刚刚耕种过的田野上形成很多大小不一的土块,这时候就需要畜力拉着木滚子挨排碾碎。耕种过的地块不光会有大小土块,还会萱萱的漏风流失跑了水分,这个时候队里就分派那些老弱病残的社员,牵着拉着木头滚子的牲口,一米多长的木磙子,一次可以碾压两条垄。
  
   人们曾用“当牛做马”比喻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为别人做任何事不求回报。自古以来,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上,它们一直为庄稼人默默地奉献着,辛勤地劳累着,可谓功不可没。今天,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普及,这些昔日的农村重要生产力,也开始下岗了,在乡间很少见到老牛和大马了。或许再过些年,恐怕只能在养殖场或动物园里才能见到他们。然而,做为人类,我们没有理由忘记它们昨天的功劳,而且还要在历史上,把它们抒写上浓重的一笔。
  
  

共 39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马车牛车石头磙子、木头滚子都已被机械化所代替。作者细腻的笔触记述了马车、牛车犁杖、爬犁、碾子、石磨、石磙子、木滚子的结构、外貌、以及用途,给人们再现了当年的农村不可缺少的农用工具。让人们知道了当年农村的基本概况,充分体现了如今科技的发达与农村机械化的优越性。佳作,推荐共赏!【编辑:秋天的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2-12-08 19:21:19
  作者把昔日农村的农用工具真实的再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对今天的机械化农业有个鲜明的对比。可见科技的发展对农民起着多么巨大的变化。问好作者,祝写作愉快,盼新作!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1 楼        文友:王爽        2012-12-12 11:57:11
  谢谢主编点评!
2 楼        文友:亲亲梅朵        2012-12-08 20:58:20
  小时候我做过牛车,慢慢悠悠的很有意思。现在的乡下真是今非昔比,老百姓的日子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回复2 楼        文友:王爽        2012-12-12 11:56:42
  是啊!现在的农民清闲了。
3 楼        文友:姗姗刘        2012-12-08 23:11:48
  感觉这篇文章非常具有珍藏价值!“犁杖、爬犁,石磙子、木滚子”这些我从来没见过,应该在八十年代后我出生那会儿就默默的离开了人们的眼睛了吧?一边读,一边从文字中估摸着这些可亲可敬的曾为农民效力、曾与土地促膝交谈的工具们的影像。遗憾的是,木滚子我还是无法联想到它的英姿模样,呵呵
石家庄市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回复3 楼        文友:王爽        2012-12-12 11:55:53
  只有春天压地时候才用,平时闲着。我见它的时候也不多。
4 楼        文友:陈谷子        2012-12-08 23:58:23
  想当年我们提倡的“四化”,就有在上世纪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现在看来仍是任重道远。应用农业机械和现代技术,既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又可把农民从“当牛作马”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希望牛马进动物园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回复4 楼        文友:王爽        2012-12-12 11:53:46
  谢谢来访留言!牛马进动物园,不会太遥远了。
5 楼        文友:刘春梅        2012-12-09 21:02:37
  我从小就怕马,牛,看见就躲的远远的。那些农具也见过,但具体怎么用,不太了解。看了老师的文章,原来如此!
回复5 楼        文友:王爽        2012-12-12 11:52:26
  这才牛拖马拉的几样,其他农具太多了。呵呵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