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念是一种甜蜜 幸福是“在路上”

编辑推荐 念是一种甜蜜 幸福是“在路上”


作者:杨广虎 举人,470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81发表时间:2012-12-09 12:58:33

想念是一种甜蜜幸福是“在路上”
   ——品读周迎春的文字
   自古巴蜀之地多灵气。周迎春就是一位极具灵气的小伙,我与他认识十几年,虽谈话不多,彼此惺惺相惜、相互关照,最终一语定乾坤。迎春过去写诗,现在也是什么都写,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新闻稿子等等,这多半缘于生活和青春的不安与躁动,我能体会出,但无论写什么,都是很有自己的思想。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想念三峡》。很遗憾,我是没有去过三峡的,偏居西北城市一隅,也只能在文人或者友人的笔下口中去想象三峡的伟大、壮美与秀丽了。看了他的书,我有感而发写了篇书评《想念是一种甜蜜》。这篇书评后来收录到了我的文学评论集《终南漫笔》。我本想把题目写成“想念是一种痛苦的甜蜜”,痛定思痛,最终还是把“痛苦”二字删掉了,我想我们有时太过于唯物和理智,想念本身是一种极具诗意的美好记忆,甜蜜多于酸痛、苦楚以及忧伤。
   《想念三峡》一书中分为“想念三峡”、“南行日记”、“珍惜拥有”、“永恒青春”等篇章,我认为,“想念三峡”是极具风情与朴素的,迎春小时生长于忠县,是三峡水土滋养了他,也是三峡美丽的传说沐浴了他,他对三峡有着刻骨铭心的想念和依恋。在他的文章中,给我最深的感觉他要把三峡的美景说于你听,把三峡的传说说于你听,他好像要向全世界宣布三峡的神奇绝秀美丽,巴人历史的悠久与忠诚。迎春散文的文笔是极其优美,而且温情,这种优美就像在咖啡厅一样,像大海边上的微风,让人读他的文章恰似凭栏临风,被远方的故乡深深诱惑而打动,想念是一种甜蜜,眼前的美丽却到不得。在散文中,迎春总想沿着历史的脚印去追溯,这些大段的历史文献引用,无疑对他散文的抒发情感有所伤害,虽然丰蕴了整个文章的内涵。当然,这种对故乡想念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没有用“怀念”而用“想念”呢?我想迎春一定是斟酌再三而定的,想念是很轻松,很轻柔的,充满无限的青春眷恋。可以看出,《想念三峡》是迎春写作历程上的一个总结,我想这也是迎春写作生涯的一种甜蜜的“想念”,这种“想念”是没有止境的。
   其实除过散文,我更想读迎春的小说,他在《正午的接触》一书中收录的《多雨季节》、《无雨季节》、《圣诞快乐》我均细细进行了品读,迎春总是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写小说,其根本动机我想是为了对这个世界看得更清楚,更具社会人文价值。我则有点陷入个人主体化写作之中,与他相比,眼光就有点窄了。《重庆文学》、《武陵山》文学杂志、《陕西交通职工文学作品选》等都发表过他的小说作品,《延河》杂志2009年第7期“陕西青年作家小说展台”栏目曾经推出了他的小说《多雨季节》,这篇作品也入选了《小说选刊》杂志当年8期“全国报刊小说概览”目录。
   周迎春的“多雨城市”系列短篇小说是写得很有意思的,青年作家郑长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周迎春的“‘多雨系列’是一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完美结合的作品,既深刻地揭露了‘病态社会’烙印的社会悲剧,又无情地抨击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丑陋与罪恶,其中《多雨季节》中塑造的‘小说家’、《无雨季节》中刻画的‘诗人’,形象最为典型。‘小说家’与‘诗人’同为靠‘卖文为生’的知识分子,但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命运也大相径庭。但结局都是悲惨的:一个被迫离婚,成了雨中酒疯子;一个无奈逃离,成了天涯断肠人。”
   我非常赞同郑长春对迎春小说的评论。“‘当一个女人与她爱她的男人提出离婚的时候,这个男人注定会成为娘们儿。’在周迎春以‘多雨城市’为背景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充满幽默、滑稽意味的‘娘们儿’影子。周迎春把女人不爱的男人比喻成‘娘们儿’,甚至‘他需要女人的同情,这个时候男人就不如狗了。’读来妙趣横生,意味深长。无论‘玻璃杯’、‘IC卡’还是‘娘们儿’与‘狗’,都是周迎春小说中‘多雨城市’意象存在着的多种表现形式,它既可能蕴含在某个具体符号之中(如‘酒瓶’、‘雨伞’、‘被子’),甚至可能只是一种抽象的或另类的指涉(如‘泼妇’、‘伪君子’、‘小人’)。不论以哪种方式表达,它们都隐喻着生命的巨大原动力,一针见血地指向见利忘义、不知羞耻或人性扭曲的现实存在,并共同构成解读周迎春小说系统的中心符码。‘多雨城市系列短篇小说’最动人心魄的应是它的情节安排。从《无雨季节》中既可看到传统小说从容叙事、大度穿插的一面,又可窥到民间文学朴实无华、巧设悬念的一面,如‘随着广播里动听的音乐和广播员的讲解,火车缓缓地驶出了站台。这个时候诗人才记起,这座历代文人墨客描述的多雨城市,在有他的十多天里却没有下过一滴雨’。读罢回肠荡气,令人拍案叫绝。”
   我还要说,周迎春是一个写作多面手,他经常还写些诸如《校园暴力,怎能再回避》、《探访古城卖报军》、《素质教育不只是音乐和文学教育》、《访青年作家冯积岐》、《军旅作家韩怀仁小记》、《而立之年的周德东》、《春城缉毒》、《女绑匪落网记》、《破译传呼》、《劫案发生在深夜》等等社会性文章。儿童文学作家孙卫卫在他的博客里这样写道:如果一般的作者给书起个名字,叫“在路上”,我们可能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这三个字常说。如果是记者呢?有一点意思,但不新鲜。一个跑交通新闻的记者用这个名字,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我的朋友周迎春说他在外面采访,人问他在哪里?他说在路上。他真的是在路上,因为他是《陕西交通报》的记者,工作就在路上。
   孙卫卫说的,就是周迎春前几年出版的那本交通新闻作品集《在路上》。《在路上》是周迎春从事交通新闻工作五年的一个总结,共收录了他撰写的通讯、报告文学、言论、消息等文章百余篇,那些报告文学和长篇通讯写得大气磅礴,给人印象非常深刻。浏览《在路上》一书,给人深刻的印象是,作者既有记者的敏锐,又有作家的激情,字里行间处处可以看到一个新闻记者关注时政、关注民生的独特视角,时时也可以感悟到一个青年作家的文学素养和社会担当。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著名新闻学专家尹维祖在《在路上》的序言中说:“在我省编辑记者队伍里,周迎春是一个颇有作为、颇具潜力的青年新闻工作者。他一直‘在路上’,进行着艰辛的跋涉与实践,留下了一串串劳动的足迹,写下了数十万字的新闻作品,在新闻报道尤其是交通新闻报道的园地里播洒了关爱的种子,栽种下希望的春苗,奉献出可贵的笔耕硕果。”
   周迎春以新闻为职业,以写作为乐趣。在他发表的千余篇新闻、文学作品中,数十篇荣获全国和省级大奖,个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先进新闻工作者、优秀编辑、优秀记者等。尤其是他那篇报告文学《走出泥泞奔小康——来自全省通村公路建设的报告》,与我的一篇作品同时在陕西省作协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陕西首届长河杯报告文学评奖中荣获优秀作品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喧嚣的尘世生活之中,善良至诚的周迎春依然在坚守文学神圣的梦想!我相信,有这份执着,有这个梦想,在路上不断思索不断创新的迎春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让我们去品读、去分享、去回味!

共 28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想念是一种甜蜜幸福,周迎春的“想念”等文章,,“想念三峡”是极具风情与朴素的,迎春小时生长于忠县,是三峡水土滋养了他,也是三峡美丽的传说沐浴了他,他对三峡有着刻骨铭心的想念和依恋。在他的文章中,给我最深的感觉他要把三峡的美景说于你听,把三峡的传说说于你听,他好像要向全世界宣布三峡的神奇绝秀美丽,巴人历史的悠久与忠诚。迎春散文的文笔是极其优美,而且温情,这种优美就像在咖啡厅一样,像大海边上的微风,让人读他的文章恰似凭栏临风,被远方的故乡深深诱惑而打动,想念是一种甜蜜,眼前的美丽却到不得。欣赏了,问好。【编辑:兰陵美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