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散文】昨天的影子

编辑推荐 【海蓝·散文】昨天的影子


作者:王爽 举人,5643.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76发表时间:2012-12-10 17:42:04

【海蓝·散文】昨天的影子
   如今回到乡下,你会发现这些年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机械化电器化的普及,改变了从前刀耕火种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资的日益丰富,加快了生产效率和生活的节奏;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冲击了传统乡风民俗,有的只留下一点儿影子,有的甚至消失……于是,我努力去寻找,那些生命力顽强的民俗文化痕迹。
   影子之一:
   在农村土地承包到各家各户之前,庄户人家没有什么运输工具。若到碾坊磨米磨面,动用生产队的大车,有些大材小用,如果身背肩扛,又有很吃力。于是人们常常用生产队的独轮胯车子推。可以说,胯车子是那个年月乡下最常见的搬运工具。
   胯车子轻便省力。前边的车轮直径大约50公分左右,为木制,外边包着铁皮,铁皮上钉上大帽钢钉。车板在中间,是平的,差不多一米见方。平板的前边有立板,可以挡住所载的东西得免从前边滑落。平板的后边便是两个长长的车把手。在平板后端与把手相接处,还有两个立木,是胯车子的两条后腿,停放时便与前边的车轮成三点着地,比较稳定。人们之所以叫它胯车子,是因为它有两条胯骨一样的后腿吧。
   推着胯车子在狭窄的路上或在乡村田间劳作十分方便。过去盖房修墙都要脱土坯,就要用胯车子运脱坯的泥。我看到大人们把胯车子推得轻巧平稳,健步如飞。运到指定地点后,将车侧倾,一车泥顺着车平板滑落下来,真是省时省力。于是在他们休息时,我就忍不住过去试推一下胯车子,由于它只有一个车轮,还没等我推走,它就侧翻了,逗得大人们哈哈大笑。
   后来我每见到胯车子,就想再推一下试试。便发现推胯车子不仅需要有力气,还要掌握好平衡。或许是熟能生巧吧,试了几次后,我终于可以轻快如飞地推着它。
   这种独轮的胯车子究竟是谁发明的?说法不一。有关历史资料上讲,古代经过滚木搬运之后,又过度发展到轮和轴,最后出现了车这种陆地运输工具。
   胯车子也叫独轮车,在电影《车轮滚滚》里我们看到,它在战争中为支援前线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些年,农村的胯车子的踪影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发生了一些演变。人们又把轮子改成了充气的橡胶轮胎,辐条由木制的改成了钢铁的,车架改成了铁管,车板改成铁皮的,或换成了铁槽。使其更加灵巧,坚固。很多工地上短途搬运建筑材料,独轮手推车仍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影子之二:
   儿时记忆里,农家的炕上,都有一个盛旱烟的物件。有的是厚布烟包,有的是木制的烟匣子,有的是铁制的烟盒子,最经典实用属微型烟笸箩。
   家里来了客人,就顺手递过炕上放着的烟笸箩。或是给客人卷一颗,或是客人自己卷。请客人坐下来抽颗烟,这差不多是当时的一个很讲究的接待礼节。
   据说烤烟叶原产于美洲,明朝万历年间由菲律宾传入台湾和福建种植。逐步扩大遍及全国各省及内地。吸食旱烟成了国人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方式。俗话说,“饭后一袋烟,快活似神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除了过年或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才能买几盒香烟招待客人,平时是见不到香烟的。于是,香烟就成了一种奢侈品。那时没有广告,产品不多,消费的也不多;没有假货,都是国营的,不涉及企业竞争;包装简单,见不到泡沫板、塑封什么的。对于小孩子们来说,弄到个花纸烟盒都是不容易的事。记得我搜集到的烟盒,基本都是标有“长春市卷烟厂出品”的字样,香烟牌子有“勤俭”“握手”“蝶花”“大建设”“迎春”“大生产”……
   乡下人抽不起香烟,都是身上带个旱烟荷包,隔层里放一些书本撕成的卷烟纸。常常在干农活儿累了或田间地头歇气儿的时候,卷上一颗。
   每到春季里,一般人家都会育烟苗。然后将烟苗栽种在自留地里,精心侍弄。直到立秋过了一个月,才把烟叶子捆成一把子一把子的,挂在搭起来的绳子上晾晒。二十四节气里就有“白露烟上架”一说。
   待晒干后,每一把子差不多一斤多重,重新绑好,便可以储藏起来,用做一年的享用了。
   不记得是谁讲过,说有一个刚刚订婚的姑爷子,到姑娘家串门。这一天,家人都出去干活了,只要姑娘在家陪着她。丈母娘临出去时,说烟笸箩里的烟不多了,你们俩把棚上的烟够下来两把子。姑娘找来板凳,姑爷子便登着板凳从棚上往下拿烟。这姑爷子是个没有什么心计的人,来了两天,跟姑娘混熟了,觉得自己不是外人了,说话也就不那么注意了。当他发现棚上烟很多,就开起了玩笑,说:“呵呵,草料预备的挺充足啊!”
   随后,这个姑娘竟跟父母学了这件事,父母便挑理了,不久就退了这门婚事。按说这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如果是过了门的姑爷子,跟媳妇说这句话,应该属于很正常的玩笑。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旱烟渐渐被香烟所取代。但不管是香烟还是旱烟,用来招待客人这个礼节不会变。
   影子之三:
   在我儿时的每一个春节,屯子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窗上贴挂钱儿,这些挂钱儿大都出自母亲之手。
   母亲在年轻时学过一段裁缝,加上本来就心灵手巧,因此缝纫机活在当地首屈一指。屯子里一些刚过门的媳妇,结婚前要彩礼时一般都会要缝纫机,但结婚后对缝纫机却不不会用,甚至蹬起来还倒轮反转,以为婆家给买的的废品,于是就咨询母亲或请去手把手地指导。
   常言说量体裁衣,但母亲从不一遍遍地量来量去。只要抬眼瞄一下这个人,再让他原地转一圈,母亲便拿起笔在布料上勾勒出轮廓,然后操起剪子,裁剪时也并不一定就落在轮廓线上。不知情的人就紧张而担心地看着,可能会提醒一下衣服的肥瘦,母亲只好拿起一根布条子,也不用尺,顶多量一下此人的腰围或臂长,然后还是按原来的图案唰唰唰剪下去。等过几天这个人来取衣服,肯定可身。
   过年时,家家都要贴对联和挂钱儿。每逢大年三十,我家最热闹,也是父母最忙的一天。左邻右舍拿着五色纸来求父亲给写对联,求母亲给剪挂钱儿。母亲把彩纸折好,剪刀在手里一剪一扭地几下,一张张的挂钱儿就出来了。
   我问母亲为什么过年都贴钱儿,母亲说这是家里富足,有钱没地方花,就把钱贴挂在门窗上。
   挂钱儿其实就是贴在门媚上、窗子上的一种剪纸,上沿与福字或对联的横批贴牢,下面大部悬空,可随风飘动。古书上记载:“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飓,贴在门前,与桃符相辉映。”挂钱儿大都是简单的图案,如吉庆有鱼、三阳开泰、五谷丰登什么的,也有的在上边剪出福、禄、寿、禧字样的,更多的是比较简单的铜钱样式。挂钱儿的下端垂着丝丝缕缕小穗儿,随风飘荡花花绿绿的,煞是好看。在本来就鲜艳的色彩上又增加了动感,给节日的农家小院带来闹春的意境。
   现在春节前市场上卖的挂钱儿,一般都是采用彩纸雕刻,把一摞厚厚的彩纸,画上要刻的图案和文字,然后进行刻凿。
   挂钱儿是一种民间剪纸艺术,如今人们又把它不断创新,用布或者丝绸刻,剪成几米的大型的挂钱儿,而且图案和文字更加富有新意。用于大型场所、客厅或书房的壁画装饰,以此装点烘托室内的喜庆气氛。同时又给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的今天,那些从远古走来的,传承了几千年的民间风俗文化,尽管有的已经封存在历史里,但仍然还有优秀的经久不衰的保存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我想,在岁月的风浪里,掏到最后的应该是金子。
  
  
  

共 29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机械化电器化的普及,改变了从前刀耕火种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资的日益丰富,加快了生产效率和生活的节奏;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冲击了传统乡风民俗,有的只留下一点儿影子,有的甚至消失……于是,我努力去寻找,那些生命力顽强的民俗文化痕迹。作者努力寻找的结果是透过一些交通工具还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常用物件比如烟匣子和挂钱儿……这些温馨的物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占据着乡村的寻常百姓之家,如今早就被淘汰,可它们永远储存在记忆中,带给熟悉它们的人温馨的回忆。文章在情、景、理、事之中透出神蕴。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锦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锦妤        2012-12-10 17:43:01
  是昨天的影子,也是最美好的温馨回忆。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回复1 楼        文友:王爽        2012-12-12 12:00:10
  城乡也有共同点啊。呵呵
2 楼        文友:锦妤        2012-12-10 17:43:49
  我熟悉的是你写的最后一个……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回复2 楼        文友:王爽        2012-12-12 11:58:57
  问候城市长大的孩子。呵呵
3 楼        文友:亲亲梅朵        2012-12-11 18:31:24
  我爷爷和父亲都抽旱烟,这个我很有印象。问好!
回复3 楼        文友:王爽        2012-12-12 11:58:16
  呵呵,那时候乡下人差不多都抽旱烟。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