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指间★杂谈』闲聊《三国》

编辑推荐 『指间★杂谈』闲聊《三国》


作者:刘福田 进士,999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31发表时间:2009-02-05 09:21:47

儿时就听母亲说过:“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问何故,母亲说:“《三国》斗智《水浒》斗勇,大概是说老看《三国》会更多使诈,少看《水浒》更容易斗狠。”当时两书我都没看过,也不知母亲说得对不对,总是先有了点印象。读书识字后才能看书,不知怎么我还是先看了《水浒》。年少看《水浒》却没特别感觉,接着弄到一本《三国》,那一读就着了迷。
   那时弄到本书不容易,我却是不懂得珍惜,后来四大古典名著都得到过,《水浒》看过一遍就丢掉了,《西游记》也是,《红楼梦》就更惨,勉强看到四十回觉得索然无味,只有《三国》特别喜欢,那本书伴随了我整个学生时代,最后都翻烂了。大概看了有六七遍,这在我看书历史上绝无仅有。
   我一向不喜欢读书,因为难得喜欢看的书,真喜欢又会读得非常用功,看过之后一般也就记得差不多了。《三国》不只这样,故事差不多都已记得,因为喜欢还看了多遍,后来就不只是看故事了,更多的是从中体悟。许多方面都有收获,尤其处世哲理和写作技巧,这后来都对我影响很大。
   我以为一个人读书不需要很多,关键是要从中体悟,一本书内涵了作者大量心血,读懂读透会有很大收益,尤其是一些名著,成为名著总有它成功之处,当然也要适合自己。走马观花不如不读,读过了又有什么好处呢?一知半解用之不足弃之可惜,花拳秀腿地买弄反而误事还会惹人厌烦,那些时间精力还不如散淡心情。
   四大名著我何以特别喜欢《三国》?现在想来可能与性格有关:《水浒》人物大多匹夫之勇言行莽撞,其写作方式也相对单调,人物故事一条线串出来,这些我都不喜欢;《西游记》是神话,我感觉太过虚妄不切实际;《红楼梦》纠缠情事更让我了无兴趣,这种内容本身我就不喜欢,因此读都没有读完。只有《三国》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智勇兼备,牵涉历史又是刘汉王朝之末,这一切我都特感兴趣。
   每一遍读都有新发现,开始是故事情节,后来是斗智斗勇,再后来是人物关系、事件关联、写作技巧、内涵哲理等等。比如《柴桑口卧龙吊丧》一回,书中说到孔明辞回,方欲下船,庞统突然出现,一手揪住大笑曰:“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欺东吴无人耶!”只这一句,就引得孔明“急视”。
   这一段初读以为只是引出庞士元出山扶佐刘备,一次次读后就不那么简单了,这个情节前后关联,更道明了赤壁前后孙刘关系。《三国》是部多角色历史演义作品,其中诸葛亮无疑是重要人物,庞统专门为陪衬他设计,书中两人谋略在伯仲之间。人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更说庞统“胸中之学,胜亮十倍”,如此高人,所言岂能只是戏语,那必是一语中的。
   联想赤壁前后孙刘两家恩恩怨怨,诸葛亮吊丧之举,可不正如庞统所言,真的就是“明欺东吴无人”吗!他三气周瑜终致其死,看似不得已而为,其实是真要其命,不管周瑜怎样气量,有他在就会虎视荆州使刘备强敌在侧,只有除掉周瑜,孙刘联盟才能稳固,诸葛亮正是因此才一定要气死周瑜。
   气死人命的元凶,还要为死者哭丧,那真就是猫哭耗子,哭还要哭到耗子窝里,这也真是有点欺人太甚了!可这对诸葛亮而言仍是“不得已”。孙刘两家因周瑜之死结怨,那和两家开战杀死周瑜没什么两样,诸葛亮气杀而不直杀周瑜,为的就是两家不结死怨,如此事成之后还要亲自出马化解怨愤,否则孙刘联盟就会崩溃,两家均可能被曹操所乘,那之前一切努力都会前功尽弃。
   柴桑吊孝之于诸葛亮也是冒险,不然他也不用带上大将赵云,好在周瑜死后东吴也就真的“无人”了,不然不管诸葛亮如何表演,东吴都可能杀了诸葛亮以祭周瑜。诸葛亮猫哭耗子大戏谢幕,有惊无险本以为大功告成,突然被人点破心事,不“急视”反而怪了。好在庞统是相识故友并非敌对,于是才有“两人携手登舟,各诉心事”之续,近而诸葛亮“料孙仲谋必不能重用足下”,以此激庞统傲慢之气,终使其投刘备而不仕东吴,断了东吴周瑜之后再出强敌之虑。设如庞统继之周瑜,则荆州将永无宁日,卧龙凤雏齐名,鹿死谁手会更加难以预料,那诸葛亮还不如不杀周瑜。
   庞统献连环计获罪曹操,又藐视周瑜招惹孙权反感,除了投刘备也再无去处,便是一个小小县令也只能暂且委身,终于做到诸葛亮副手,那也只能是个陪衬。《三国》中没有直接扬亮抑统,却以这种隐含形式做出比较,诸葛亮显胜庞统。
   回头再看诸葛亮吊孝:“孔明径至柴桑,鲁肃以礼迎接。周瑜部将皆欲杀孔明,因见赵云带剑相随,不敢下手。孔明教设祭物于灵前,亲手奠酒,跪于地下,读祭文曰:……”祭文太长不好转引,读《三国》者真该好好品味。好一篇声情并茂的祭文!文中盛赞周瑜忠义功绩,把个周公瑾捧上了天,反正人已死了,人死为大,封个玉皇大帝也没有了意义。祭文感天动地,可越是如此,越是在说周瑜之死咎由自取!
   事实果真如此,东吴没人能听出弦外之音,倒是被天籁彻底感动了!“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众将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这正是孔明处心积虑要达到的效果。
   诸葛亮不仅谋略过人,演戏也是本领高强,或者其中也真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意,所谓真情惟大愚大智者,但诸葛亮气死周瑜毫无疑问,正如后人诗叹:“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诸葛亮气死周瑜又柴桑吊孝直表其才,搂草打兔子拐走庞统也暗藏玄机,向使庞统它投别主,与诸葛亮正面交锋又该怎样安排?此后庞统陪衬作用已经完成,为了突出诸葛亮,也只有安排庞统落凤坡一死了。
   演义并非真实历史,研读《三国》更要立足作品本身,有关历史考证已是附趣,这不是说考证没有意义。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中哲理更值得读者玩味,那读书所得也就不局限于真实,甚至不局限于作者本身意图,许多时候这样读书收获更大,大到读书之人胜过著书者。有人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著作者却一生不得志,周游列国如丧家之犬,终于不过是个教书先生。
   究竟应该怎样读书,我很多文字做过说明,这里不想赘述,就事论事谈《三国》,我以为要读就得用心读懂读透,只看热闹得不到什么真东西。不只读书,平常事用心体悟,所得也可能很多,所谓“小事求理”,所得理性可用来成就大事。小事不用心,大事一般也很难做成,小事不做大事不成,那人还能有什么出息?好高鹜远者是之、夸夸其谈者是之、不能脚踏实地者是之,诸如此类者都将一事无成。
   四大名著我只用心读了《三国》,我觉得这就已经够了,不是说其它三本不好,只是它们不切我自身需要。书不用读得太多,关键是能否用心,用心读书有几本就够了,事实上书也读不过来。古今中外前人留下了太多书,一辈子都读不完,人这一生不能只是读书,既然如此又何必贪多呢?没用或不适合自己的书不读,有用又适合自己的还要用心读,这样读书也才算得会读。
   读书是为了用的,否则干脆不要读书,我读那么多遍《三国》何用?为了从中提炼写作技巧、体悟人生哲理,这最终奠基了我的混沌哲学。或者会有人以为不够,既然读了那么多遍,何不也在《三国》上做点文章?就像易中天那样也来个文品或理品三国,说不定也能火上一把。别说,我还真有这个兴趣,只是正在做的事更大,实在腾不出时间,那还不如点到为止过把瘾就算了。
   只就诸葛亮吊丧遇庞统一节闲聊几句,剩下的谁有兴趣谁有时间谁去做好了,这也算是一种提醒,演义以作品本身分析可能更出彩也更有意义。还有四大古典名著只《三国》可以考证方式去品,其它三部这种必要性不大,民间传说、神话传说难以或无法考证,《红楼梦》更不过一部小说,本就虚构而成,考证所谓原型谁又能确定真伪?那如同证明上帝存在或者不存在,以人类认识根本就不可能结论。
   顺便谈谈对所谓红学研究的看法,自说自话没什么错,但用不着彼此争论不休,判定谁对谁错只能去问曹雪芹,我以为这种死人饭不吃也罢。回想当初母亲提醒,读过之后才真有感触,一部《三国》心智太重,老看三国可能为时已晚。至于《水浒》只是大概了解,少看《水浒》或者真不利于少年性格培养,不过那也要具体状态具体分析。现在想得更深,所以人言“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大概还直观暗含了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现实状态一般要反面调整”。

共 33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聊到《三国演义》诸葛亮吊丧周瑜这一节,讲到写此文的高明之处,提到诸葛亮更胜庞统一筹,很精彩,但作为杂谈,文中再闲聊一些情节内容之外的心绪,就稍显逊色了,小编浅见!【编辑:纤纤丝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纤纤丝雨        2009-02-05 09:24:49
  我觉得这算散文比较合适,问安老师!
人生大起大落,不如平平淡淡!
2 楼        文友:蓝雨轩156        2009-02-05 13:18:12
  杂文要求太高了。
想念,无法言语。
3 楼        文友:长沙开福之路        2009-02-06 09:56:11
  我以为一个人读书不需要很多,关键是要从中体悟,一本书内涵了作者大量心血,读懂读透会有很大收益,尤其是一些名著,成为名著总有它成功之处,当然也要适合自己。
   文字的作品和文章,是人的智慧,按文中所述,应是:总有它成功之处,当然也要适合自己。关健是悟和取向!从现实讲,是否有益!正如人人爱,在乎从什么角度去欣赏和享受!
以文会友,互相交流,共同精彩!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