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散文】劳动者的时装

编辑推荐 【海蓝·散文】劳动者的时装


作者:王爽 举人,5643.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27发表时间:2012-12-25 15:49:58

【海蓝·散文】劳动者的时装
   古有树叶遮体的文明,今有内衣秀的时尚;上世纪出现过“灰黑蓝”的压抑,当下更有T型台上的张扬……时装,除了体现文明,御寒保暖之外,常常也是身份地位的标志,尽管它在某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时尚潮流,但从古至今,一直给人以美感的,还应该是劳动者那简朴而实用的装束。
   【美观而实用——围裙】
   做家务、下厨房或打扫卫生时,将一条围裙扎在腰间,便可以避免弄张衣服,而且穿戴上或解下来都十分方便。
   记忆里,当乡下谁家遇有红白喜事时,临时组建的厨房班子里上厨的、改刀的、刷碗的、端盘子的伙计们,差不多人人都都会扎一个围裙,以防油污了衣服。
   围裙有各种样式。小的围裙只扎在腰间,大的围裙可以挂在脖子上,而且材质也不尽相同。有普通布料做的,柔软轻便;有厚实帆布做的,坚硬耐磨;有橡胶塑料做的,防水防潮……
   据传,围裙来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从前,有一个孤儿叫张良。他在冬天的野地里看到一只小白狗,冷得直打哆嗦,就把它抱回来细心喂养。一次,张良从田里干活回来,发现桌子上摆着饭菜。一连几天,餐餐都是这样。有一天,张良不到吃午饭的时候就回来了,他扒在门缝里一瞄,看到一个漂亮姑娘在烧火。张良故意咳了一声,姑娘吓得连忙跑到床跟前,拿起一张白狗皮往身上披,变成了那只小白狗。原来姑娘是那只小白狗变的。第二天,张良又早早回来,突然推开大门,一把抢过那张狗皮。姑娘没有了狗皮,变不回去,向张良求情。张良不给,非要问这姑娘的底细。原来,这姑娘是一只白狗精,看到张良善良老实,日子过得蛮苦,来帮他烧火。张良说:“做人该多好,干嘛要变狗呢?你若不嫌我,就给我做媳妇吧!”那姑娘一笑,说:“跟你可以,但你要把皮子给我。”张良担心她跑了,坚决不把皮子给她。姑娘说:“我穿得单薄,没得皮子,不冷?”张良一想也是,就剪下一块皮子,给姑娘围在腰间,把剩下的皮子丢到灶里烧了。从此,张良在外头耕地,姑娘在屋里烧饭,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的。大家都羡慕他俩,便也学着他俩,女人烧火做饭,胸前总要系个围裙。后来,扎围裙就成了一个习俗。
   围裙,是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装束,也是一个人勤劳的标志。
   【勤劳的标志——套袖】
   套袖,是防止衣袖被污染或磨损,套在衣袖外面的另外一层袖子,可以随戴随摘,便于洗涤。为防止脱落,一般是在两头穿进松紧带勒着,也有靠袖口的那头用松紧带,另一头用别针别到衣袖上。
   套袖适用于一年四季,即使是夏天穿短袖衫时,也可以把套袖直接戴到胳膊上的。
   农村长大的我,记得爱干净的女社员,长年都戴着一副套袖干农活,尤其是割地或打场的时候。
   我参加工作时在村小当老师,经常弄得满袖头子都是粉笔灰,而十七八岁的我又特别注重仪表整洁,就让母亲给我做了一副套袖。在我做教师的十几年里,一直戴着那副黄色的套袖,直到后来调入部队机关工作,才告别它。按说成天趴着桌面写东西是最费袖子的,但一身军装配上一副套袖就不伦不类了。
   由于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几乎所有的衣服袖口都最先磨破,看上去怪可惜的。记得乡下亲戚把我一套穿旧了的马裤呢军装拿走时,还夸这衣服很新,又说干农活这东西最耐磨。我说,你看看袖口就知道了。亲戚看了看那衣服的两个袖口,笑着说,你们写字的人,也只能费一费衣服袖口啦!
   套袖,是勤快人的小装备。可以说,一个胳膊上戴着套袖的人,必定是一个干净而勤劳的人!
   【吸汗且防晒——汗褟】
   百度里没有“汗褟”一词,但我记得小时候确实听大人这么叫过。汗褟,发展到今天叫做背心。
   从什么时候开始由背心替代汗褟,没有明显的分界。从旧电影里判断,解放前应该没有背心,人们大多穿着没有袖子的对襟小汗褟。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孩子,家里条件好的穿着从供销社买的半截袖背心或挎栏背心,条件一般的就是手工做的汗衫,条件差的有可能就是长年不变的那件上衣了。
   我家生活比较困难,起初与邻居是三间房两家住,后来邻居提出翻盖房子,当时我家连十块钱都没有,只好四处筹借。房子盖好后,外债400多元。一个壮年劳动力在生产队一年的工钱也顶不上这个数目。就在给新房子安房门的那天,由于木匠的手艺差,一遍遍总也不妥当,那是夏秋之季,父亲没有汗褟或背心,只好光着膀子,一直到晚上才和那个木匠把房门安装好。那天下午,毒辣辣的太阳竟把父亲的脊背晒得爆了一层皮。晚上睡觉的时候,父亲只好侧着身子睡。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日子渐渐好起来。我终于穿上第一件从供销社买的制式白背心,还花一毛钱让人家给印了个图案,美极了!
   到了八十年代,也就是我参加工作不久,曾到外地专门练过一阵子篮球,我的背心就更多了。
   但我知道专业运动员的比赛服都是尼龙的,就常常念叨尼龙运动服如何如何好。一次母亲进省城,花二百八十元给我买回来一套红色尼龙运动服,还带两道白杠杠儿,穿出去人人都羡慕得不得了,风光极了。这笔钱是当时我大半年的工资呢!
   后来各系统单位经常搞业余篮球赛,从此背心就更多了,还有各种各样的运动服,而且都是腈纶或尼龙的,结实耐用,穿不了那么多就只好送人。
   如今我的儿子又从事体育工作,运动服、背心短裤都是成套的,而且不是名牌人家都不穿。真是今非昔比啊!
   【护手又防滑——手套】
   这里要说的手套,不是冬季里的手闷子,是劳动时戴的厚布手套,它五指分开,灵活方便。手套并非为了保暖,主要有护手和防滑,城里人叫它“劳保手套”。
   秋季里割地时,社员都要戴一副手套。那年生产队秋收割黄豆。当我把豆秆抓在手里,豆荚当即就把手扎破了冒出血丝。
   前些日子,家里装修。有个瓦匠,垒砖时竟然不戴手套。
   我问他整天摆弄砖头,怎么不戴手套。他说手上早就有茧子,习惯了。我问他茧子磨没了还怎么办,他说磨不没,没了还长。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茧子是越磨越长。如果不经常干活,手上的茧子也自然就消失。
   但不管怎么说,有了手套,就可以防止手被腐蚀或伤害。甚至在家里洗衣做饭,现在也都有了专用的橡胶手套。
   当然,戴上手套,也会有美观的效果。当年城里的表姐来串门,我就见到过她戴了一付白色的线手套,很咋眼,很时尚。后来在电视里看升旗手们戴着的白手套,感觉很威武。
   【结实而耐用——布鞋】
   过去乡下人穿的鞋,基本都是自家做的千层底布鞋。
   千层底布鞋的做法是,先用破衣片旧布头打袼褙,在卸下来的门板或柜板上刷一层糨糊,铺一层布片,然后再刷一层糨糊,再铺一层布片……大约四五层之后,就放在阳光下晾晒,晾干后揭下来就成了袼褙。接着将鞋帮鞋底的纸样往袼褙上缝几针,用剪刀照样子剪下来,再用新布包好边,鞋帮还要挂好里和面。将四至五个包好边的袼褙鞋底叠在一起,再加上个鞋底的里子,用麻线绳一针一针密密地纳上,便是千层底了。
   说到千层底就不能不说“拨了锤儿”。据说很早以前,纳鞋底的绳子是用手搓细麻绳,又慢又累,后来不知什么年代的什么人,发明了一种叫拨了锤儿的工具,从而结束了手搓麻绳的历史。拨了锤儿是用牛腿骨做的,中间横钻一个眼儿,再将半尺长的粗铁线从眼中间穿过,底端的铁线弄弯就卡住了,上头的铁线顶端揻成一个钩子,这样拨了锤儿就做成了。用拨了锤儿捻麻绳的时候,一般是将麻批子缠在拨了锤儿上后,拎着麻批子用手旋转它,让它不停的转,把要拧成麻绳的麻批子一股股的续上,随着拨了锤儿的旋转,麻批就拧成上了劲儿的单股。最后是两股合并在一起就成了纳鞋底的麻绳了。
   过去常看母亲用磨得光滑的拨了锤儿打麻绳纳鞋底。直到后来市场上出现了机制的白线绳,人们纳鞋底才不再用麻绳了,因为线绳比用拨了锤儿打出来的麻绳粗细更均匀,更结实耐用。
   小时候生活困难,穿的鞋子都是妈妈做的千层底。
   我参加工作后,条件好了,但我仍然还要穿妈妈做的千层底,原因是当时商店里缺少特大号鞋子。
   现在,舒适耐用的“老北京布鞋”,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多少年来,时尚的装束总是一个潮流追赶着另一个潮流。在不断翻新的千变万化中,也总是一波被另一波淘汰,再时尚的也是昙花一现。唯有最简朴,最实用,也是最美丽的劳动装束,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持久地流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
  
  
  
  
  

共 33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这支饱含真情的笔,把自己眼的装束一一盘点。当这些文字如画面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时,我们不仅从中看到了适用更感觉到了美。从古到今,装束,不仅体现文明,御寒保暖之外,更应该得到肯定的应该是劳动者那简朴而实用的装束。在不断翻新的千变万化中,也总是一波被另一波淘汰,再时尚的也是昙花一现。唯有最简朴,最实用,也是最美丽的劳动装束,才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始终流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作者在文字中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在朴实自然之中,推诚相见,犹如交流,易见曲衷,显得极为自然。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锦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锦妤        2012-12-25 15:51:14
  生活之中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的眼睛,作者能将视角如此近的贴近在劳动者身上,也就是发现了美的实质。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回复1 楼        文友:王爽        2013-01-07 11:55:09
  谢谢社长的精心编辑!问好!
2 楼        文友:锦妤        2012-12-25 15:52:34
  想起了本山大叔那句经典:劳动者是最美滴,呵呵。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回复2 楼        文友:王爽        2013-01-07 12:04:08
  当然也不见得人人欣赏。呵呵,再谢社长!
3 楼        文友:黄娇娇        2012-12-25 16:32:35
  多年以后,人们怀旧的时候,也许会把作者这篇短文当作研究服饰的重要文献。不错!
回复3 楼        文友:王爽        2013-01-07 12:05:09
  谢谢来访留言!您过奖了!呵呵,问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