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海蓝·散文】归隐的快乐

精品 【海蓝·散文】归隐的快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赏析


作者:暗香浮动w 秀才,1551.9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80发表时间:2012-12-25 16:03:46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原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第一段追叙误落尘世和最终返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第二段描写田园的宁静风光。诗人详细道来,似乎琐屑,但正是这种极平常的语言,却创造出有着高雅韵味的图景)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第三段明白抒写诗人脱离俗世后的闲适、欣喜的心情)
   【注释】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因家中有五棵柳树,被人称为“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颁布,故称私谥),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出身官僚地主家庭,曾祖据说是东晋大司马陶侃。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做过太守一类的官,但到陶渊明时,家事已衰落,生活艰苦。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陶渊明少年时代,对儒家经典有较浓厚的兴趣,充满了建功立业的幻想。他希望通过出仕的道路,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玄风正炽,学者多崇尚庄老,他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少壮之际的陶渊明,希望“佐君立业”,有所建树。二十九岁那年,他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官归隐。此后,又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将军等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秋天,陶渊明再度出仕,求为彭泽令。但在官仅八十余日,便“眷然有归欤之情”,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此后,因抱负不得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便长期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他一面参加劳动,一面为诗作文以自适。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麾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初冬病逝,终年六十三岁。陶渊明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辞赋十余篇。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是较好的注本。陶渊明为人注目的是田园诗,描绘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歌颂美好的生活理想,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的热爱;描写了自己的劳动和与农民的交往;描写了自己生活的穷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咏史、述怀之类的诗,寄托抱负,悲愤豪放。陶渊明的诗歌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田园诗,是他田园生活的自然流露,一切如实说来,毫无雕琢之痕。与当时注重对仗、用典而内容空虚的形式主义文风相反,他创造了平淡、自然、朴实的独特风格。陶渊明的诗,平淡中寄寓着浓郁,字句平淡而韵味浓烈,事浅近而情趣深沉,因而他的诗具有一种蕴藉含蓄的艺术美,给人以咀嚼的余地。陶渊明的诗,继承了汉魏诗歌“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传统,讲究通篇的浑厚完整。与晋宋以前的诗歌相比,他的发展在于以淡如口语的诗句,创造出崭新的、优美的艺术境界,使诗歌具有一种意境美。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这所谓的“奇趣”,正是从美妙的田园意境中产生出来的。诗歌之外,陶渊明也擅长散文和辞赋。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为著名,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自祭文》等。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我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我国诗史上第一位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他的人格、诗风对唐代诗人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适俗:适应世俗。韵:气质、风度。丘山:即山,这里指大自然。
   尘网:尘世的罗网,这里指官场生活。三十年:应为“十三年”。诗人自太元十八年(393年)为江州祭酒,至义熙元年(405年)辞彭泽令归隐的次年写此诗,恰好是十三年。
   羁鸟:关在笼子中的鸟。池鱼:池塘中的鱼。旧林、故渊:比喻故乡田园。
   拙:愚拙,有“不敢巧逢迎”意,这是自谦之辞。
   方:旁,四周。
   荫:遮蔽。罗:排列。
   暧暧:昏暗的样子。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颠:同“巅”,顶部。
   户庭:门户和庭院。尘杂:尘俗杂事,比喻世俗往来。虚室:闲静的屋子。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比喻出仕做官。
   【赏析】
   《归园田居》共五首,大约是诗人辞彭泽令归隐的次年(406年)所作,是年诗人四十一岁。
   这首诗通过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出归隐的志向和归隐后的愉快心情。
   诗人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充分表现了平淡自然的风格。宋代苏轼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如释重负般地尽情抒发了与仕途诀别、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欣喜心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从写景转下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自来评陶诗者,多强调其自然简淡的风格,至有“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渊明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之类的说法。其实,诗总是诗,“自然”的艺术仍然是艺术,甚至是一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自然”,但绝非“自然”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共 49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陶渊明的出生与所处的环境开始分析,运用了大量的史实做为铺助,将一代大诗人的诗详细地解读。陶渊明为人注目的是田园诗,描绘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歌颂美好的生活理想,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的热爱;描写了自己的劳动和与农民的交往;描写了自己生活的穷困。陶渊明的诗在作者眼中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你倾尽所能谋篇布局,我倾尽所有尽心解读带给读者的是完美诗篇。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锦妤【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253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锦妤        2012-12-25 16:04:35
  不愧为市级优秀教师,看了很多你的分析,很是佩服。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2 楼        文友:锦妤        2012-12-25 16:04:58
  祝福朋友节日快乐。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回复2 楼        文友:暗香浮动w        2012-12-25 19:07:43
  祝你节日快乐!
3 楼        文友:1121672144        2012-12-30 14:26:51
  你倾尽所能谋篇布局,我倾尽所有尽心解读带给读者的是完美诗篇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