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海蓝·散文】门阀制度下的怀才不遇

编辑推荐 【海蓝·散文】门阀制度下的怀才不遇 ——《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赏析


作者:暗香浮动w 秀才,1551.9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58发表时间:2013-01-01 19:01:24

《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一诗的作者是鲍照。鲍照(412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县北)人,久居建康(今南京)。鲍照出身贫寒,少有文才,历官秣陵令、永嘉令、临海王刘子顼参军,世称“鲍参军”,后死于乱军之中。鲍照生活在南朝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因出身微贱,空有抱负,终生不得意。钟嵘《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因此,他的作品多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之情,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中许多不合理的现象。鲍照现存诗歌二百余首,今人钱仲联增补《鲍参军集注》本注释较详。鲍照现存诗歌中,乐府诗最多,计八十余首。边塞战争,征夫戍卒的生活,是他乐府诗内容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其中有些诗抒发了他在南北分裂、世族当权、篡乱不已的黑暗时代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有些诗表现了他在门阀制度压抑下耿直、孤傲和倔强的性格,反映了他与黑暗现实的尖锐对立;有些诗直接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的痛苦生活。鲍照是南北朝时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矫健,用语精工。鲍照的七言诗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在形式上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或自由换韵,这就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他的乐府诗,对唐代很多诗人都有影响。鲍照的散文,也不乏佳作。《登大雷岸与妹书》《瓜步山碣文》是历来为评论家称赏的作品。鲍照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元嘉期间(424—45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为大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朐海王刘于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鲍照26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的侍郎。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任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转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为前军参军,刑狱参军等职,掌书记之任。孝武帝死后,太始二年(466年),江州(今九江市)刺史刘子勋称帝,刘于顼响应,后刘于勋败,刘子顼被赐死,鲍照在荆州被乱军杀害。文帝十一子刘彧杀前废帝刘子业自立,是为明帝。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刘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时为泰始二年。
   原诗分为三部分。“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是第一部分,抒发有志难伸的激愤。“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是第二部分,作者设想弃官回家过天伦之乐的情景,或说“描写弃官闲居的无聊生活”。“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是第三部分,作者在自我解嘲中借古人为己鸣不平,其锋芒暗指士族社会和那些邪恶的势利小人,充分揭示了主题。
   《行路难》属乐府《杂曲歌辞》,本是汉代歌谣,一般是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古辞已不存。《拟行路难》是鲍照依照乐府古题创作的,共十八首,本篇属第六首。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门阀制度下怀才不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以及耿直倔强的性格。全诗抒情淋漓尽致,感情激荡真挚。形象鲜明生动,极富生活气息。风格慷慨豪迈,语言通俗流畅。
   以“对案不能食”表示其痛苦的程度,以“拔剑击柱”的猛烈动作发泄其内心孤愤,“长叹息”三字则写出其激荡情绪的难以消失,活画出一个愤激者的形象。“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二句写出了诗人的才高、气盛。鲍照是胸怀远大抱负的慷慨之士,曾说:“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默有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然终因“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空有壮志而不能奋飞。从“安能蝶躞垂羽翼”这句中,正可以看到不合理的社会对一个有抱负的才俊之士的压制。“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四句看似写归家后有多乐,其实是表现诗人无可奈何的虚掷光阴、消磨壮志的悲凉心情。
   全诗分三层。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鲍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钟嵘《诗品》慨叹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共 26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鲍照是南朝宋文学家,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因出身微贱,空有抱负,终生不得意。鲍照是南北朝时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矫健,用语精工。鲍照的七言诗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在形式上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或自由换韵,这就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他的乐府诗,对唐代很多诗人都有影响。作者用自己对诗人独特的欣赏的眼光来解读诗中忧国忧民及怀才不遇的感叹等发出的呐喊,而“孤且直”不仅是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更是作者自身独特的写照。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锦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锦妤        2013-01-01 19:02:04
  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愿其实和作者本身很多都是吻合的。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2 楼        文友:锦妤        2013-01-01 19:02:19
  祝福朋友新年快乐。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