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海蓝·散文】别开新意的送别之作

编辑推荐 【海蓝·散文】别开新意的送别之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


作者:暗香浮动w 秀才,1551.9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60发表时间:2013-01-11 10:33:1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文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史称“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新唐书?文艺传》),仕途不畅。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代学者,叔祖王绩是唐初诗人。相传他六岁善文辞,。《旧唐书》记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九岁便能指摘《汉书》颜师古注的瑕疵。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新唐书?文艺传》)。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年方十五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他认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刘祥道看后,为其“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乾封初(666年),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王勃返回长安,裴行俭、李敬玄同典选事,闻王勃文名,又数次召用,但王勃耻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结果触怒了裴行俭,被斥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第二年,王勃听友人陆季友说虢州多药草,他很想去,便设法做了虢州参军。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达杀了。事情很快被发现,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狱。后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父亲王福畤也受到牵连,由雍州司功参军贬为交趾令。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一路经洛、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在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阁序》这一传世名篇。滕王阁大宴后,王勃继续南下,于十一月初七到达岭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因为落水,惊悸而卒。王勃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畅,朴质自然,对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王勃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有《王子安集》。
   城阙:代指京都长安。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辅三秦:以三秦之地为辅佐,表长安地位的显要。三秦:项羽灭秦,把秦国故地分为雍、塞、翟三国,总称三秦。这里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风烟:风尘烟雾,形容所去地点旷远迷茫。五津:指当时四川岷江从灌县以下至犍为县一段中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此代指友人所去蜀地。
   宦游人:四处漂泊为官、沉浮莫定的人。
   海内:四海之内。与“宇内”意同。比邻:近邻。古时五家相连为比,五比为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云:“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
   无为:不用,莫要。歧路:岔道,指离别之地。
   【赏析】
   这是一首别开新意的送别之作,充分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怀和豪爽的气概。杜少府,王勃的友人,时官少府(唐时县尉的美称)。之任,赴任,就职。蜀川,一作“蜀州”,即蜀地,今四川西部地区。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场景开阔,气势雄伟。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风烟”与“望”字之中,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颔联承上,进一步写送别心情。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同是”对举,有彼有己,都无可奈何。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颈联宕开一笔,奇峰突起,申述对离别看法,慰人自慰,情理交融,概括精炼,表达了作者宽广博大的情怀和对友人的劝勉之意。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尾联紧接三联,以相互劝慰勉励语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共 22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原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一首赠别友人的诗。上路的杜少府郁郁不得志,从京都长安,离别亲友,独自去往风烟迷茫、路途遥远的蜀川,此情此景是非常难堪的。作者对原诗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画龙点睛地将这首“别开新意的送别之作”诗中之意烘托到高潮。引导读者更进一步地解读其内含、意境。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嫣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嫣儿        2013-01-11 11:19:29
  欣赏赏析,老师带着我们学古诗。
2 楼        文友:施云南        2013-01-12 14:42:1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诗,简直就是千古绝唱,我喜欢得要命。
我无所凭依,只有文字,是战斗的武器。
3 楼        文友:施云南        2013-01-12 14:43:02
  这篇诗评,写得好像是诗歌鉴赏辞典一样啊,很专业的感觉。
我无所凭依,只有文字,是战斗的武器。
回复3 楼        文友:暗香浮动w        2013-01-12 17:01:07
  呵呵,借鉴的他们的形式。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