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海蓝·散文】咏物诗中的名篇

编辑推荐 【海蓝·散文】咏物诗中的名篇 ——《在狱咏蝉》赏析


作者:暗香浮动w 秀才,1551.9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10发表时间:2013-01-13 12:41:23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原文】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骆宾王(640年~684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唐高宗和武后时期著名诗文家,“初唐四杰”之一。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骆宾王的祖父,早年也曾担任过地方小吏,隋末为避兵乱,弃职回家闲居,过着耕读自娱的农家生活。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史,为人豁达大度,和地方上的关系相处得很好。骆宾王的父亲骆履元,就是在他的精心培育和言行熏陶下,成长为一个经纶满腹、志行超逸、在当地颇有声望的才士。出于久乱求治的心切,加上望子成龙的渴望,父子两人经过一番推敲,最后根据《周易?观?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骆宾王取名宾王,字观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长成后,能体察民情,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骆宾王长大以后,深谙祖、父命名的苦心,于是矢志不渝,始终以自己的名、字作为言行进止的座右铭,力图辅君佐国,干一番事业。然而世海泛浊,正道难行,迎接他的却是一连串的波折与不幸。又是罢官贬职,又是诬赃下狱,命运乖蹇,壮志难酬。最后遁迹荒野,客死他乡,连骸骨下落也不为人知。这样的结果怕是祖、父为他命名时所始料不及的。骆宾王自小聪颖,史称“七岁能诗”,一生职位不高,且屡经坎坷。骆宾王的父亲外出谋仕,经过几番拼搏,终于京试中式,被授予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消息传来,合族振奋。他在博昌任上忙完交接事务之后,就抽暇南下,返乡省亲祭祖。然后携妻、儿北上,同居任所。除了在县学馆学习之外,父亲还让骆宾王结交齐鲁一带的名士,使他在广泛的交游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学识。但是好景不长,正当骆宾于学业蒸蒸日上,心怀凌云之志,打算通过试场拼搏,以实行“利用宾于王”的理想的时候,父亲突然病死任上。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对骆宾工来说,无异于猛雷轰顶,使他于悲伤之中,又惊愕得不知所措。因为这时他年仅十七八岁,还缺乏处世经验和应变能力。幸好骆履元为官清正,做人刚直,很受当地父老乡绅的拥戴。加上和附近州县官佐的关系也很好,所以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孤儿寡母料理丧事。按照丧制,骆宾王停学守孝。待到三年服满,家计已十分艰难。其时兖州瑕丘县的韦明府(唐时称县令为明府),是骆履元生前挚友。为了周济骆宾王一家数口的生活,就把他们母子接到瑕居居住。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仪凤三年(678),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次年,遇赦得释。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今浙江省天台县)县丞,世称“骆临海”。郁郁不得志,遂弃官。武后光宅元年(684年),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参与其事,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了《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富于政治斗争经验的武则天听人读了此文,深为惊叹,说:“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文艺传》)!武则天深知,这篇文章对李唐王朝的遗老们是富于摇撼力的。李敬业兵败后骆宾王被降将王那相所杀。骆宾王所作“多悲愤之词”,诗以七言歌行最见工力。有《骆临海集》。
   法厅事:法官审理罪犯的公堂。法:法曹参军的简称。仙都:仙人聚居处。羽化:道家称成仙为羽化。徽纆:系囚用的绳索。非谓文墨:不是为了文辞的华美。
   西陆:指秋天。南冠:楚冠,代指囚徒。客思:游子怀乡思人的情怀。侵:侵扰。
   那堪:哪能忍受。玄鬓:古代妇女的发式,状若蝉翼,称蝉鬓,其色黑,故又称玄鬓,这里代指蝉。
   高洁:清高廉洁。古人多称颂蝉栖息高树,餐风饮露,品格高洁。这里以蝉自喻,表明自己清白无辜。
   【赏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作者任侍御史,因上书议论时政,得罪武后,被诬陷为贪赃罪入狱。在狱中闻秋日蝉鸣有感,遂赋此诗。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咏蝉,抒发了诗人品性高洁却无罪被诬身陷囹圄的郁愤,充满了对人世不平的哀怨,也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感情深沉,取喻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是咏物诗中的名篇。
   开篇紧扣题目,由身陷囹圄耳闻蝉鸣而触发思乡之情,进而由观蝉鬓更生忧思难堪之念,然后以蝉所处风高露重的艰难处境,联想到个人的身世遭际和时政的昏暗。而一腔怨愤,郁结难遣,高风亮节,谁人相知,因而倍感伤怀。全是一唱三叹,情致凄婉,“缘事而发”,托物寄情,可见此诗确为初唐五律中“音情顿挫,光英朗练”之作。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状寒蝉之处境艰难,霜严露重,难以飞越;树多悲风,鸣声难抑。暗喻朝政昏暗,自己含冤负屈,难以申辩。
   蝉,是一种物候性意象,在中国的文人诗中负载着诗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情感符号。不同时代却又大致有着相同遭遇的人们听到蝉鸣,都会感发大致相似的情感意向。所以骆宾王在狱中听到“秋蝉疏引,发声幽息”,会情不自禁地“感而缀诗”。骆宾王诗中的蝉,当然也就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是积淀了悲愁体验的情感符号。汉魏以来,许多文人曾作赋称颂蝉的美德。从此,本属“微陋”之物的蝉在文人心目中更加完美起来,成为高洁人格的化身。受到士人美化的蝉,其实正是对象化的士人自身,是士人自身道德人格的美化。骆宾王在这首诗的序中说蝉“票君子达人之高行”,在诗中称蝉“高洁”,其渊源所自,就是汉魏以来对蝉意象的人格化认同。骆宾王咏蝉,是紧紧围绕着蝉“羽弱”、“声微”的特点来写。而这两个特点,正好反映了诗人当时有志难申、求助无力的处境。由于蝉的意象已积淀了悲愁的情感因素与高洁的人格因素,由于在诗前的序文中已铺叙了蝉的美德,因此,诗中所咏虽未以蝉的美德为主,而蝉的高洁之美实际上已尽在其中;虽未明言自己心事,而那激切的心声已跳荡于其中,分明可感可闻。方东树说:“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自然已到。”(《昭昧詹言》卷二十一)《在狱咏蝉》即是这样的咏物上乘之作。

共 28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蝉之高洁,古来多有文人墨客赞美,歌颂。它虽然是微陋的自然之物,许多文人却赋于它高洁人格的化身。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以蝉所处风高露重的艰难处境自寓,郁结难遣,高风亮节,一唱三叹,读来让人倍感伤怀。赏析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深入浅出,分析透彻,把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深刻寓意充分展现给读者。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红叶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秋        2013-01-13 12:47:31
  咏蝉之诗虽多,这首以景寓情的佳作,不愧为千古名篇。问好朋友!
文载道,诗言志,不亦乐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