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阔天空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碧海杂文】胡杨精神的内涵

精品 【碧海杂文】胡杨精神的内涵


作者:孔雀东南飞103 秀才,1811.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968发表时间:2013-01-29 18:19:56

胡杨,又名异叶杨,亦称“胡桐”,是我国西北沙漠中生存着的一种6000多万年历史的古老树种。它和一般的杨树不同,能忍受荒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在地下水含盐量很高的西北沙漠中,照样枝繁叶茂,千百年来被人们誉为“沙漠的脊梁”。蒙古语称它为“陶来”,即英雄树之义;甘肃新疆一带各族人民称它为“英雄树”,民间有“长着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了不烂一千年”的说法。《汉书》作者班固,在西北生活多年,目睹胡杨顽强的生存能力,将它载入《汉书?西域传》中,称它为“梧桐”。各种民间传说、文学作品、史学典籍,都有褒扬胡杨树的记载。
   在西北荒漠化地区,胡杨树是适沙的20多种沙生植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树种。置身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不时可以看到一株株与恶劣生态环境相抗争的胡杨树。从粗壮的老树,到不及盈把的细枝,都横逸斜出,杂芜而立;无论柔弱,还是苍老,总有一抹生命的绿色点染着枝梢。它的生命力极为顽强。不怕沙荒,抗旱力强,因为老树的根可以向侧面伸出去几十米远,每一条根上都能发芽长出新的小苗,再由小苗长成小树。植株盘根错节“互助”式防沙固土,胡杨的种子,借风力四面传播轨芽繁殖,使胡杨树由一丛丛向一片片波浪式繁衍开来,直至笼盖一座山上,一片沙域。
   西北荒漠化地区气温昼夜温差极大。但胡杨能在零上40度的烈日中娇艳,还能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挺拔。它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它遇强则强,逆境奋起,绝不放弃,被沙乡人民称为“神树”。
   胡杨树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因此具备了同梭梭、甘草、骆驼草等沙生植物包容性共同生存的特性。它同20多种沙生植物一道,和谐生存,共御沙患,穿透20多米深的沙丘去寻找泥土,并深深扎根其间。
   据《河西志》记载,秦汉时期,凉州就大量栽培杨、榆、松等。由于当时气温寒凉,水草丰茂,祁连山各河流下注入沙碛,形成了西海、潴野泽等众多湖泊和沙漠湿地,胡杨等树种大量繁衍。胡杨同当时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成为河西著姓的一种图腾象征。如,西凉王李皓就将自己世子李歆的乳名取为“胡桐榷(胡杨时称‘胡桐’)”。《晋书》中载入的《西凉谣》中有“胡桐榷、不中毂”的句子,就是劝谏李歆的。
   前凉张骏时期,拥有三州二十二郡疆域,《十六国春秋》中载“河右不生楸,槐……张骏之世,取之陇右而植之”。楸、槐是忌盐碱的树种,槐树自张骏试植到西凉李皓栽植成活,中间大约60多年,可见当时凉州境内盐碱危害比较大。因此,当时比较普通的树种仍以胡杨(胡桐)为主。张骏在前凉境内大搞树种引植活动,客观上也促进了胡杨树种的对外传播。当时,与凉州沙漠地貌相近的海头郡(今新疆罗布泊一带),同属前凉管辖。出土珍品《李柏文书》中就有海头郡一带“胡桐”繁茂的零星记载,可以佐证魏晋时期河西、西域东端胡杨大量生存并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唐代以后,由于屯田的规模日益扩大,沙漠地带不断被开垦,导致胡杨等生态林退缩。明清以后,由于青土湖以北水资源短缺,腾格里沙漠腹地胡杨林不断消失。到了上世纪末期,腾格里沙漠中幸存的胡杨林仅有凉州区长城乡沿红水河岸、民勤收成石羊河古河道等几处。即使中国最大、最古老的胡杨林区额济纳一带,现仅残存40万亩野生胡杨林。整个河西地区现存胡杨林不超过80万亩。
   胡杨林的退缩,是大自然对河西地区、尤其是民勤的一个重大生态警示信号。唐代以后,凉州驻军和边民无节制的屯田、开荒,以及石羊河上游生态来水的规律性递减,以及民族矛盾引发的规律性战争,如平羌、平鲜卑、平匈奴、平突厥、平吐谷浑、平番等等战争,造成了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的日前严峻境况。一方面,胡杨见证了两千年生态环境的变化,它的兴衰成了河西地区历史生态的“晴雨表”;另一方面,是胡杨在顽强地抗争着,阻挡着风沙,保存了河西绿洲。
   客观地说,胡杨文化是凉州生态文化的主体,也是凉州文化的组成部分。胡杨生存在内陆沙缘湿地,丝绸之路穿境而过,迁客游人,军贲官宦,商贾驼队,要在胡杨林茂密的村驿驻足,苍凉的丝路古道和瑰奇的紫叶斜晖,无形中对比促成了征人思乡、人世如梦、伤别离绪等人文情愫,古代歌曲《折杨柳枝》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东西方去的。以《折杨柳枝》为意象单元的古典诗词,在历代文人笔下更是层出不穷。在唐代以前,武威(凉州)是西出京师长安后的西北最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都会,以胡杨为主的人文情怀就重重地烙上了凉州色彩,使胡杨文化成了凉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汉代开屯以后,中国的屯田,和籴等经济式样,多在河西地区试验并得以推广,尤其是唐代的凉州都督或河西节度使们,如郭元振、牛仙客、唐休景等,因在河西地区推广屯田,和籴成名,旋被晋为宰相,被《新唐书》等典籍传为美谈。《资治通鉴》载,到了唐开元年间,“西出安远至陇右,千二百里,荫翳蔽日,莫如陇右”,武威等地因大开屯田,粮食产量仅河西道就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但广屯的结果是生态被人为破坏,荒漠化土地越来越多,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历代面积扩增,就是以唐代之前短暂的经济繁荣为代价,换来明清至今千年的生态恶化后果的。因此,凉州的历史生态文化,在中国历史生态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警示意义、典型意义在今天来说更为重要。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当今,更是具有鉴古知今的教材价值。
   行走在腾格里沙漠,面对胡杨树抗风斗沙,笑傲逆境而茁壮成长的英姿,人们不仅被它那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所震憾。它的身上,既有英雄的气魄,更有平凡百姓的朴实,它是它所生存区域内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切优秀品格的总和,更是它所生存区域内一切积极、健康、与时俱进的高尚情操的总和。
  
   胡杨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解放思想,正视自我,改造完美自我,创新特色。胡杨所处的生存环境恶劣,风沙、干旱缺水、盐碱化,这些不利植物生存的土壤条件,都被胡杨迎难化解。柳树、漆树等树种,虽在武威有栽培的历史,但几乎找不到试植成功的记载。根本原因是这些树种,虽植于沙乡,但仍保留着传入地中原或南方时期的外形,保留着固有的采光、汲水、喜潮土的生存方式,而北方沙乡不能也不可能为它的提供这些苛刻的水土条件,所以试植不能成功。胡杨则不同,它植于沙乡,面对逆境,能正视自我,能主动解放思想。它是杨科树种,长着阔叶,“东门之杨,其叶肺肺”。为了扎下根来并且茂密一片,它先变革自己的叶形,在同一株树上长出另一种能耐骄阳、低耗水分的狭窄叶子来。有时遇上持续几年无地表水入注的情况,胡杨干脆主动把叶子变改成介于阔叶和窄叶间的第三种叶子来,既保持了低耗能量,又保持了供给树干养分,才使胡杨无论面对哪种劣境,都能生存下来。改变自我,创新自我,创出特色,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大融合后不断走向进步的缩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的一个例证,也是西部地区人们在科学发展观精神指导下改革、创新、发展经济的一个例证。
   二是淳朴,踏实,不计小节,包容、团结、和谐共生,善于联合各种力量去战胜一切影响发展的瓶颈。
   据生态资料,西部地区的沙生植物大约有20多种,这20多种植物如红柳、枝棱、沙棘等从不单打独斗,自立山偷,而是同胡杨等一起掺杂生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中,胡杨是最具有包容性的树种。它扎根沙丘下20多米,寻得湿土,又从根部生出幼树,幼树长大再生幼树,形成错综复杂的沙下根系网,将地下水汲取到沙丘浅层来,无私奉献给弱小的驼骆草、白草等,供它们生存。胡杨同这20多种沙生植物一道,牢牢锁死一座沙丘,扼制了流沙,守住了家园,实现了双赢的目标。同时,胡杨的种子,借风力被吹到远处,又被驼驼草、白草等挂住,给种子以荫凉、水分,使种子很快发芽生长,不久成为另一座沙丘上的胡杨树。胡杨树为什么能在恶劣生态环境里,不断繁衍,壮大自己,就是能包容,能不计小节,能舍得,能和谐对待周围,最后联合了各种防沙、抗干旱的力量,战胜了一切影响发展壮大的瓶颈问题。这种胡杨精神,正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中必需的包容、团结、协作、诚信、谅解、互助。建国至今西部地区的治沙实践也表明,哪里治沙治得好,哪里就一定有一支像胡杨一样的具有包容、团结、协作、诚信、谅解、互助的队伍。
   三是迎难而上,坚韧不拔,抓住机遇,绝不放弃,善于在逆境中创造发展条件。
   胡杨的生存环境,决定它不像其它树种的种子,能选择多种地理环境去生存,并在优势环境中得到发展。它在广袤的沙漠股地,没有也不可能选择到比沙漠环境较有利的地理环境去发展。种子被风吹到哪里,哪里就是创业的地方,别无选择。一年无足够的水分发芽生长,就等机会,十年,甚至更多年,一旦有了充足降雨,它就抓住瞬息即失的机遇,拼命贮足水量,以备干旱时使用,并迅速发芽、扎根。有的胡杨树植在高高的沙丘上,极须得不到地下的水份,它就一点一点楔而不舍地下扎,十年,甚至万年,直到扎进湿地,幼树就能迅速撑开树杈,成为一棵大树,便繁衍成一丛树,最后占领整个沙丘。目前,民勤的防沙治沙活动,致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是历届各级干部带领群众楔而不舍、坚韧不拔地压沙、植树,改造生态环境的结果,更是一茬茬治沙英雄,不放弃绿色信念,迎战逆境,播绿沙乡的结果。这种干劲,正是胡杨精神的生动体现。
   四是无私奉献、不计浮名、崇尚实干,造福一方,甘当无名英雄。
   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村庄、绿水,是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它置身荒凉、寂寞的沙海,虽然有紫色披针状的美丽叶子,到了深秋,层林尽染,也许美艳不亚于西山晚枫。但它在都市人的视野之外,有许多人还不认识它。胡杨以寂寞、甘处恶劣环境,长期与沙魔较量无暇顾己的代价,换来的是葱郁的麦田,明净的村庄,潺潺的绿水。我们这个时代,更要提倡胡杨的这种精神,不计浮名,不搞浮夸,甘当无名英雄,造福一方百姓。
   五是不畏艰难,信念坚定,以顽强的生命力和超人的战斗力,抗争在治沙最前沿。
   胡杨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其“生长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朽了一千年不烂”的传奇生涯,千百年来震撼着人的心灵,往往在治沙的最前线,人们总能看到胡杨伟岸不屈的身影。它能耐零上40度的骄阳,还能耐零下40度的严寒,更不怕侵入骨髓的盐碱。只要有根系,就有水份,这是它坚不可摧的信念;只要有一点水,就能制住一片沙,这是它活着的宗旨。它在一千年的生长期里,总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面临水份紧缺的危急,于是它靠抢占有雨水的机遇贮备水分,靠团结协作同其它沙生植物一起涵养微量的养分,硬是挺了过来,迎来了生命的丰盛期。死后千年里,仍抱定抗风斗沙的信念,以生前的姿态阻挡着沙漠的进攻。就是朽了,也不烂,躯干下边还压着一片沙子。这种为了理想、信念、战天斗地、泣鬼神、惊天地的精神,同历史上一切敌御外患的民族英雄及革命斗争年代为了人民幸福英勇牺牲的英雄们身上焕发出的大义凛然、不屈不挠、慷慨赴死的气节是一脉相系的。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甘肃民勤时,特别指出,在治理荒漠化的伟大实践中,要发扬胡杨精神。胡杨精神,作为一种时代精神,跃入了人们眼帘。大力弘扬胡杨精神,是西北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深入学习、贯彻、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中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介入点,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共 45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大漠的最深处、在水流最终停滞的地方,当所有生命的颜色,被漫漫黄沙掩埋;当一壶老酒,醉成荒蛮的戈壁;当古凉州词的诗句,化为出塞的瘦马。唯有那胡杨,用他那风雕雪刻的头颅,向苍穹争一席擎天傲世之志,在生命的神圣和庄严里,站成凛然的姿势,旗帜般地在大漠的尽头飘扬。且将那嘲笑天堂的嘴唇,把无边的苦难关紧,在飓风和群狼奔突的戈壁,以永久性的悲壮,殓葬忍让的懦弱、殓葬奴性的屈从、殓葬弯驼的软腰、殓葬蛇行的跪拜,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腐!借物励志,主题鲜明,立意高;引经据典,内涵深,寓意深刻,精炼的文笔,令人欣赏!好文推荐阅读!问好作者,感谢一路支持赐稿碧海【编辑:黑枫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1293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黑枫郎        2013-01-29 18:20:49
  好文欣赏,问好孔雀,送去祝福!
2 楼        文友:一片叶子        2013-01-29 19:13:48
  一颗简单的胡杨树竟然牵动了如此寓意深刻的主题。感谢孔雀老师的美文赐稿,黑老师辛苦,给两位敬茶!
3 楼        文友:溪洋        2013-01-30 00:54:31
  欣赏佳作,问好孔雀老师,祝福吉祥!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