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散文】道场奇观

精品 【海蓝·散文】道场奇观


作者:霞中子 进士,766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814发表时间:2013-01-30 10:05:36


   现在的年轻人对“道”和“道场”并不怎么了解。说实话,我也没有见过真正意义上的道场。我这里所说的“道场”,是广西都安农村里面如今还盛行的一种为死者而举行的所谓能“超度亡灵上天堂”的丧事道场。以下除另加说明之外,所说的“道场”,指的是这种丧事道场。
   真正意义上的道场,要从“道”说起。在中国古代,远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以老子即李耳为代表的本土宗教—道教,同时期的庄子即庄周也是道教创始人之一。道教曾经在中国盛行,成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但是到了隋唐时代,佛教从西方引入中国,佛教便迅速在中国蔓延发展,后来逐渐取代了道教在中国的主教地位。道教便随之逐渐衰落下来,所以现在中国到处可见佛教的寺院和宝塔,佛教的所占的名山很多,下如俗语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如今香火旺盛的道教名山不多,只有四大名山:位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位于安徽黄山的齐云山;位于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道教的庙观不多,香火旺盛的规模较大的道观也不多,只有北京的白云观;苏州的玄妙观;广东罗浮山黄龙观;崂山太清宫等几处。佛教与道教,虽然教派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教人行善的。明朝吴承恩写了不朽名著《西游记》,其用意在于不使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与中国本土教道教有什么冲突,也不想让人们厚此薄彼,于是把佛教和道教揉合起来,让佛教的头领们诸如如来佛祖、三大菩萨、四大天王、五百罗汉等等,与道教的头领们诸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太白金星,托塔天王、二十八宿等等,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一团和气,使中国的宗教社会呈现十分和谐的局面,可谓用心良苦。
   说实话,我认为道教开创的当初,其理论就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它认为“天人感应”,主张“天人合一”。它认为人可以通过修炼,达到强身健体、延长寿命、趋吉避凶、以致在大自然中得到自由,即成为仙人。当初道教的信徒们演绎道教理论,设计了一整套的修炼仪式即“道场”或叫“行醮”,通过诵经、吹打乐器、作法(各种魔术杂技)、祭神等等形式,以图达到天人感应,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达到平安吉祥、兴旺发达的目的。这就是过去道士们举行的真正意义的“道场”。道教经过百十朝代信徒们的不断地继承、创造和发展,出现了浩如烟海的典籍和很多的流派。历代信徒们还创造了庞杂的道教新理论,使之适用于炼丹、镇邪、驱鬼、消灾、治病、择吉、算命、风水、地理、相面、占卜乃至召度亡灵等等,五花八门,无所不有。
   本文开头说过,我所说的道场,不是实义的道场,而是专指广西都安县一带,至今还在流行和传承的一种壮瑶丧葬文化—召度亡灵的“道场”。这种“道场”只是道教文化的一枝半叶而已。
   虽然这种“道场”只是道教文化的枝叶。但在那地方,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生活甚至是经济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和影响的程度,在此我不想加以评论,我只想从文学的角度,对我所耳闻目睹的情况和我心中的感受进行描述。对于我来说,这种道场给我的感受是神秘。这种神秘的感觉,来源于很多方面,下面分而述之。
   第二、道场见闻纪实。
   我从小到现在,四五十年的时间里,因我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城市里生活,所以见到的道场并不多,总共不过十来次,但每次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乡下人对这样的道场是司空见惯、不以为奇了。乡下也有许多会写文章的人,但总不见他们写这种题材的文章,也许他们司空见惯、不以为奇,也许他们没有像我一样的感受。作为文学爱好者,我总想通过笔墨,将我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这在以前,这种文章我也是不敢写的,因为有“宣扬封建迷信”之嫌。当今。国家注意文化传承、文化保护、文化研究、文化交流和创新,我这才打消了上述的顾虑。
   我对农村道场的感受是“神秘”,之所以感到道场的神秘,是因为道场所形成的种种奇特的氛围,使神秘感油然而生。这种氛围是道场所独有的,也许是古代道场的始作俑者刻意设计的,营造神秘氛围正是他们的目的。当今的道公们只是沿袭而已,他们不一定知其所以。由于开道场,使得主家和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主家还是亲临道场的人,都会有非同寻常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由于道场的种种非常因素引起的。这些非常因素是:亡、情、形、声、色、味、等六种,下面分而述之。
   一、亡。亡是死亡。农村人视死亡为天大的一件事情,人一死亡,其家人认为是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故,同时就面临着重大的问题—开道场。对亡者遗体的处理,沿袭传统的诸多讲究和禁忌,这其中就有许多神秘的色彩。人一死亡,就意味着要开道场。那里的人都知道,依当地风俗,开一场道场,按现在算,起码要花两万到五万元资金,这是个大数目,另外还需要大量的人工,需要左邻右舍和村里人的全力支持,从事道场的种种事宜。所以事主这时便显得十分的谦卑,过去拿的架子立即就放下来,对前来探视的人谦逊带讨好地说:“大事难当、难当大事啊!”客人也表示理解,都会说:“人各有一次,大家轮流来”;“哪家屋不漏,谁人父不死?”;“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共同抬水上天吧!”这样的和谐,是开道场才会有的。
   二、情。情是亲情、离情、人情。一个人去世了,他的家人因为失去亲人而十分悲痛,可谓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形成了非常的氛围。离情,是亲戚朋友的间接感情,因为他们的亲戚朋友过世了,将与他们永远别离,所以心情也沉重,他们也纷纷前来探丧吊唁,这又增加了非常氛围的浓度。人情,就是熟人之情。他们与亡者过去曾有来往,曾经互相关照和帮助,有过一定的友好感情。如今此人去了,想到将来自己也是一样要过去的,也自觉前来探视,以示关怀。哪怕亡者生前与他们有过过节,此时也不再计较了,也来探视一番,以示做人的基本胸怀,正如所谓的“兔死狐悲”。就这样,亡者之家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形成一种非常氛围。
   三、形。形是道场形形色色的摆设和行为,包括1棺椁、2灵堂、3幡、4宝塔、5府、6库、7经书、8面具、9道袍、10动作、11三坛、12神像。所有这些,都是很有特色的、平常看不到的景况,突现出非常的氛围。下面分别给予详细的介绍。
   1、棺椁。一副装着死人的棺材,停放在堂屋中间,这是铁的事实,这是面临必须解决的死任务,这是回避不了的,主家之心尤其沉重。俗话说“不见棺材不掉泪”,客人见到了棺材,他们的心情岂能平静得了呢,这又促使非常氛围的形成。
   2、灵堂。灵堂一般设在堂屋。棺材停在灵堂中,头里脚外。在棺材靠外一头,放置两张八仙桌作为供台,并罩上桌帏,桌帏的正面有道公挂上的“松云飞鹤图”。供台上摆放外家送来的祭品,有猪头、鸡、五色糯米饭。还有主家自放的酒肉香烛纸钱、各种鲜花果品等等。供台上靠里一边立着亡者灵牌,下设香炉烛台。灵堂正中顶上高悬外家送来的巨幅挽幛。挽幛用黑布或蓝布,长九尺,宽三尺,上写四个斗大的白底黑字。一般根据与亡者的关系写四字挽联词。是亡者是女,则写“鹤驾西归”“驾返瑶池”“慈竹风凄”之类。正面的挽幛一定是外家送的,丧家都有以外家为最大。左右两边的挽幛,则是旁新近属送的,一般也是四个字的。挽幛一般是水平悬挂的。此外,灵堂左右两边,还垂直悬挂着亲戚朋友送来的挽联。挽联一般用白布,长九尺,宽一尺许,写上七、九、十一字均可。左右两边的屏风,贴有道公用彩纸写的“榜文”、“讣文”、“符箓”之类。道公写的这类文字,讲究用正楷体,篇幅还较长,是很认真的。灵堂中凡是有门的地方,都贴上丧家自用的挽联。灵堂贴满了字画,充满了神秘文化气氛。灵堂中,悬挂的帏帏幔幔,飘飘悠悠的,充满了神秘色彩。
   3、幡。幡有四种:立在村口的龙幡;立在屋旁的钱幡;道公手持的灵幡;师公手持的灵幡。龙幡一般有雌雄两条,立在村口或主家不远处;高三丈许,宽二尺许,用白纸制成,用红蓝黄黑彩色绘上龙头龙尾龙鳞图案。大风吹来,龙幡飞舞,大有巨龙腾天之像,好不威风壮观。钱幡用三十六拨白纱纸制成,每拨九十张,每张纸上都凿有钱眼。这钱幡高九尺,径长五尺,大树状,取义于摇钱树,雪白雪白的。道公手持的灵幡,白纸制成,长三尺许,宽五寸,上定文字和画符。师公手持的灵幡,用彩色纸制成,也有字有符,但比道公用的小一些。道公和师公行教时,都要持着幡的。
   4、宝塔。宝塔立在村口或主家不远处。宝塔用彩色纸制成,有九层或十二层的,每层两三尺高,四方形,大约两三尺见方,也有六角形的或八角形的。宝塔上小下大,逐渐过度,从顶到底,大概有五六丈高。有钱人家,从塔顶至塔底,在塔芯暗中悬挂一串长长的炮竹,以图在发丧那天烧塔时,炮声连连,以增壮观热闹和气派。
   5、府。府是用彩色纸和金银纸制成的“豪宅”。长六尺许,宽三尺许,高二尺许。府用竹做骨架,用纸糊成,做成前中后三栋楼房模样,中间的楼房楼顶设有凉亭,而且比较高。府前有大门,门贴对联和横批。透过门去,可见前宅有大堂屏风,屏中写有某某之府字样,看上去,有豪华、庄严的气象。府的制作,是专业人员搞的,手工精细,有艺术性,惟妙惟肖。
   6、库。库也是用竹做骨架,用彩色纸和金银纸糊成。六角形,有小宝塔模样,径一尺许,高三尺许,一般要做三至九个不等。库可以旋转,里面时常点着灯。库的用意是什么,大家都不很明白,说法不一,只知道要那样做着摆设便了。
   7、经书。开道场一般要请十个道公和十个师公和一两个吹鼓手,道公重文,师公重武,吹鼓手司乐。道公和师公行教时都带书来,道公带的书多,十几本至几十本不等,师公带的书少,也有八九本,吹鼓手则不用带书。道公带的书叫道经,多是正规的汉字,文字艰涩难懂,句子长短不一,且不压韵。道经与中国各道观中所藏的“道藏经卷”差不多,在网上也可以搜索得到。但是都安农村道公所用的道经,与正规的“道藏经卷”还是有较大出入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古代,印刷技术在农村得不到普及,经卷完全靠手抄传承,经过多少年多少辈的转抄,以讹传讹,到如今错漏缺讹的现象比较多。由于没有标准版本,也不知哪本是正确的,故无法校正;二是文化大革命时,都安道公的经书几乎被收缴焚烧殆尽,上世纪八十年代,都安丧葬传统风俗复兴,出现了一大批年轻道公,他们到处寻找道经遗书,一时间纷纷互相抄传,洛阳纸贵,有的已经失传,全凭老道公记忆默写,由此可知,错漏缺讹在所难免。经过二十多年来的互相交流,经书基本齐全,但书中文字的错漏缺讹,仍然存在。都安道公所用的经书中,有相当一部份是本土化的产物,是老前辈们发展创造的结晶。这部分的“经书”,汉字中夹杂相当多的“古壮字”。古壮字是古代壮人摩仿汉字创造的字,一是因为要解决唱经时的压韵问题,二是因为有很多壮话的意思用汉字是无法准确表达的,迫使他们创造一些“古壮字”作为辅助表达之用。可以说,壮族人是最崇尚汉文的,他们使用汉文有悠久的历史,所以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所谓“古壮字”其实是汉字的改装而已。
   师公的书叫唱文,绝大多数是古代壮人本土原创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古壮字”和汉字的混用,十分讲究壮音的压韵,有壮族山歌的韵味。师公的书也有几十上百本,唱的内容都是汉文典籍中记载的中国古代的故事,最多的出自《山海经》、《搜神记》、《封神演义》,还有《二十四行孝》,《开天辟地全传》、《庄子》等等,其中也有古代壮族民间故事,如《布伯与雷王》等等内容十分丰富。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这些本土创作的以“古壮字”为主的师公唱文,其中不乏精彩的部分,但从来就没有人收集整理和印刷出版过。师公书同样经过文革的浩劫,情况与道经差不多。
   8、面具。道公行教从来不用戴面具,而师公行教一般都戴面具。那些面具的雕制,很讲究艺术,工艺要求很高,有忠奸、善恶、丑俊、灵笨之分,有刁钻古怪、清秀文雅各类造型,有白红黄紫褐黑各种颜色。师公中,一般有两个长相俊秀的,这两个要男扮女装,演女角,不用戴面具,但要涂脂抹粉,穿裙插花,打扮成漂亮的姑娘。
   9、道袍。道公行教要穿道袍戴道冠。现在又有所改革了,资深的道公行教时才穿道袍戴道冠,一般的道公可以穿便服行教。更有甚者,只有道头行教时才要穿道袍戴道冠的。道公的道袍,灰色,长衫模样,无加修饰。道冠黑色,旧时用牛尾编制,今用黑布即可。师公行教要穿师袍戴面具。师公的师袍,五彩斑瓓,大加修饰,好像戏装一样,又好像和尚的袈裟。师袍上缀着闪闪反光的小镜和许多小铃铛、小铜佛,舞蹈起来叮当作响,毫光闪耀,煞是好看。
   10、动作。道公行教时,讲究动作和表情。动作要稳重、端庄,表情要严肃、认真,他们不随便说话的。特别是资深道公,一个个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鹤;一个个道貌岸然、尊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师公在行教时,动作讲究粗犷、灵活、滑稽、搞笑。语言要求幽默、诙谐,允许带些粗话;允许根据当时当地情况临场发挥;不格守剧本,允许引入时代内容,使用时尚语言。以能引得观众发笑为追求目标。师公们一上场,就装得像醉汉一般,故意跌跌撞撞地、前言不搭后语,引得临场围观的人发出一阵阵的笑声。师公带上面具后,就不怕害羞了,他们常常在演唱中临时发挥讲些低级话或卖关子讨要小费的。道公的行教完全依照规定的刻板的程式(他们称“教法”),不允许偏离和随意改变的。所以他们的行教很有规律,完全程式化,千遍一律,没有创新,没有吸引力,人们不爱观看。

共 10157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道场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道教从一开始形成,就从事或参与葬礼。中国人重视养生送死,并要求通过一定的仪式加以表现,主要是让亡灵得到安宁,同时要人鬼分途,死亡的阴影不再笼罩活人,保证活人的平安。同时,古人又重视死者的亡灵能够上天堂,与诸神和先祖同在。早期道教教派主要在民间活动,所以参与民间的葬礼几乎是题中应有之义。寄托阳眷哀思之情和孝敬之心。作者秉承传统文化,将这些礼仪传承下来,也是对文化的一种继承。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锦妤【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13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锦妤        2013-01-30 10:06:37
  原来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里有这样大的学问,领教了。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2 楼        文友:锦妤        2013-01-30 10:07:21
  问候老师了,早上好。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