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散文】马家巷与陈氏米业的兴衰

编辑推荐 【江南散文】马家巷与陈氏米业的兴衰


作者:好运你我 童生,68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60发表时间:2013-03-20 13:38:50
摘要:“百年缔造,可怜一炬”。1938年的文夕大火给长沙繁荣兴旺的工商业造成空前劫难。陈德载先生和许多工商业者一样,艰苦奋斗创下的产业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葬送了,这是长沙古城的不幸,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江南散文】马家巷与陈氏米业的兴衰
   抛开都市的繁华和喧闹,让美好春光伴我们走进古色古香的静谧街巷去漫步追寻。
   3月底至4月初,时晴时雨乍暖还寒,“寻找城市记忆”老街建筑组成员相继考察了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马家巷和孚嘉巷民居。这一区域在文夕大火中首当其冲烧毁殆尽,所幸街巷骨架尚存清代初期的格局,且街名沿用至今。真实完整地反映清末民初“老长沙”建筑传统风貌的小青瓦、坡屋顶、白瓦脊、封火墙、木门窗是这一带民宅和店铺的共同特色。四正社旧址这类老式公馆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天井四合院、回楼护栏等传统格局。老街里的世界因陌生而倍感新奇。说来有点不好意思,组里多数长沙“土著”竟是头一回来到这里。叩开一扇扇厚重的老旧木门,主人皆笑脸相迎,让我们随意参观拍照,并乐于跟我们聊起关于老宅的陈年往事……
   太平街一带自古为人文荟萃和商业繁华之地。建于文夕大火之后的马家巷19号为长沙最早的救火会旧址,也是民国时期米业富商陈德载的故居。清明时节,陈德载长孙陈自强先生回乡扫墓,我们有幸拜访了这位可敬的老教授。陈老满头银发,虽已75岁高龄,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陈老在长沙出生并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五十年代初去北京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南郑州某高校从事教育工作,桃李满天下,至今乡音未改,仍是一口地道亲切的长沙话。当陈老得知我们为“寻找城市记忆”而来,想了解陈家米业的兴衰与文夕大火的相关情况,他爽快地答应了。
   陈老祖籍上海宝山,祖父陈德载民国初年来到长沙。他从米厂小伙计干起,勤勉做事历尽艰辛。民国14年(1925年)他投入全部积蓄与林渔笙、杨树堂、陈春生等几位浙帮商人合资在长沙望城县靖港开办兴记米厂。几年后陈德载自立门户创办“慎诚”米厂(后更名“协记”)。凭着精明过人的头脑和诚信为本的经商理念,再加上勤奋进取,生意越做越红火。主要业务是收买大批稻谷,以砻谷机、碾米机、柴油机配套加工成大米销往上海广东等地。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是陈家米业最兴旺的时期,米厂和粮店分布在太平街马家巷和茨山街(现名卫国街)一带。“湖广熟,天下足”。湖南乃鱼米之乡,盛产优质水稻。长沙米市与无锡、芜湖、九江米市被誉为全国四大米市,在长沙商贸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据史料记载,长沙米市形成于清雍正四年,并历久不衰,至1934年已有机器碾米厂78家,粮行48家,豆麦杂粮行62家,沿河一带潮宗街、碧湾街、太平街、福胜街形成商贾云集,购销两旺的局面。1936年粤汉通车后,长沙米市进入鼎盛期,大小粮行、米厂发展到近700家。1937年,湘米大量销往广东,一时压倒洋米市场,传为佳话。然而,噩梦般的文夕大火将长沙古城毁于一旦!“百年缔造,可怜一炬”。这场大火给长沙繁荣兴旺的工商业造成空前劫难,广大工商者流离失所,长沙商贸元气大伤。其中,市内190余家碾米厂和米栈只剩12家半,仓储200余万石有190余万石化为灰烬。大火当晚,陈家人均在靖港逃过此劫,但其在长沙的产业则全部毁于火海。燃烧数日的大火使长沙上空“乌云”笼罩暗无天日,不少衣不蔽体的难民纷纷逃至靖港,一些伤者因未得到及时救治而死去,其状惨不忍睹。陈德载强忍悲痛,重整旗鼓将靖港的米厂改名为“启新”。然而时运不济,四次长沙会战期间厂房遭日寇多次轰炸,损失惨重。1940年长沙遭遇粮荒,数十吨供应军队的粮食竟被政府全部没收,陈德载先生人格也受到侮辱。受此重创,已濒临破产境地。那些年陈家被迫靠变卖地产为生,米厂苦苦支撑,一直惨淡经营。解放初期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制度,启新米厂收归国有……
   4月中旬我们冒雨专程前往靖港古镇。在“启新”米厂旧址见到的是一排废弃多年的破败厂房和荒废的地基,茅草丛生满目凄凉。从一位当地老人的讲叙中我们才知道,半个多世纪前,陈德载先生曾在这里度过了他米业生涯中最艰难苦楚的时期。
   几十春秋物是人非。陈自强先生的祖父祖母和父母亲均已过世,同父异母的妹妹陈玉英1969年知青下放到常德,后在当地成家立业,其他亲戚因各种原因也陆续搬迁,陈家老屋基本用于出租。陈自英的儿子近两年来长沙发展事业暂住这里并进行看管。老屋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墙体开裂灰泥剥落、采光通风性能差,屋内阴暗潮湿,电线老化牵扯杂乱,存在安全隐患。据实地考察,这种状况在该街区颇具代表性。许多老宅院风雨飘摇破败不堪,多数住户出于安全考虑移居其他地方。与陈家老屋一墙之隔的马家巷17号系清末旅社同福公栈旧址(辛亥革命时期湖南革命组织秘密机关共进会曾设于此),2004年被公布为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的文物?”,也是岌岌可危让人担忧,亟待修缮保护。其实,长沙市城市规划建设等政府职能部门早在四年前就制定了保护和改造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方案,这项工程任重而道远,正在分阶段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该历史文化街区应具备现代化城市的功能,水、电、路、气、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要完全符合现代人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所有管线一律下埋。修复和重建的建筑,内部功能也应满足现代化生活的要求。我们期待这一“福音”早日在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成为现实。
   访谈结束时,陈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他祖父祖母的老照片,这两张泛黄的黑白照片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凯旋门照相馆。组里负责摄影的成员一边进行翻拍,一边对照片的影像质量赞不绝口。我仔细端详,两位慈祥老人衣着整洁头发一丝不乱,神情平静自然,曾经大起大落悲欢荣辱的人生际遇仿佛早成过眼烟云……
   陈德载先生和许多长沙工商业者,艰苦奋斗创下的产业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葬送了,这是长沙古城的不幸,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我们不难想见,当年他们站在文夕大火的废墟上是何其痛心和悲愤!但他们没有倒下,咬紧牙关重建家园,后来又为支援前线抗日和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局作出巨大贡献。他们绝大多数已经作古,但这些热爱长沙并为之付出一切的商界“脊梁”和他们曾居住过的老街旧宅一样,都已成为值得这座城市永久珍藏的记忆。
   写于2008年4月
  
  

共 24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不愿舍弃的记忆,那是一种至深沉的怀念,一个人,一份事业,一条街,一个民族的兴衰,避不开历史的洗刷。历史是创造者,也是毁灭者,起作用的终不过人作祟。用一种平淡的口吻叙述,隐含沧桑的文字,更添了一丝凉意。文章还原了一部分历史,让我们认识了一种东西——曾经!不要忘记,里面有很多营养,值得我们去品味、爱护。荐阅!编辑:紫墨青函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墨青函        2013-03-20 13:39:34
  问好作者,欢迎赐稿江南,祝创作愉快!
天地繁复,大道至简!
2 楼        文友:履泽        2013-03-20 14:06:18
  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城市发展角落中的变迁,总是让我们感受到,当代的一些时代的进步。推荐阅读。
时光飞逝,岁月变迁,记忆燃烧的温暖,一如从前。
3 楼        文友:好运你我        2013-03-20 20:22:45
  感谢紫墨青函、履泽文友的点评!感谢编辑及时更正笔误!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