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好一个“三寸金莲”

精品 好一个“三寸金莲” ——赏析江凤鸣作品《源自江南的三寸金莲》


作者:玉树临风 榜眼,46008.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168发表时间:2013-04-04 16:20:32

好一个“三寸金莲” 读着作家江凤鸣的散文《源自江南的三寸金莲》,开始是和作家一样笑了:看见了活着的“三寸金莲”,这是多么难得的景致,但是读到最后,又觉得如鲠在喉,欲吐无言,进而陷入了沉思,觉得文章有着无比厚重的分量,能够引发人深度的思考。作者驾轻就熟地给我们讲述了一段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陋习历史,作者对这段历史的解读,让我们清楚这段历史,记忆这段历史,也是让我们思考中国的文明进程,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怎样注进浓烈的人文关怀?特别是今天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人知道这段历史,这篇散文对介绍这段历史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首先,作品感动我的是作者的温暖人文情怀和忧患意识。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谁要想作出伟大作品,他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才可以像希腊人那样,把琐碎的实际自然提高到精神高度。”而本文作者就有着独到的思想,奇特的人生感受,深沉的生命追问。
   “三寸金莲”虽然不司空见惯,但是也并不是说很难遇见,很多人遇见了,慨叹了,甚至觉得好笑,就到此为止,以为那毕竟是过去历史的产物,马上要淡出人们的视线了。可是,唯有江凤鸣作家,他看见了,他思考了,而且将那么深刻的东西和盘托出,他看到的是现象,他透视的是历史。他不是解剖家,但是他对三寸金莲的透视却是细致入微的:
   “据说,中国女人的裹脚,肇始于江南。中国历史上,每一种陋俗的形成,似乎都有无聊文人们的身影。
   有明一代,人们照旧鄙视天足,偏爱小脚,而且风气越发盛行。
   有清一代,历朝皇帝或禁止或劝导,有些措施不能说不严厉,却还是禁不住汉族妇女的缠脚习俗。
   明清时江南女子缠足,以扬州女子为盛。史载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灭掉南唐后,并没有把这缠足风尚引进中原。只是到了第八代皇帝,风流的宋徽宗时,缠脚之风才开始兴起。要说风气大开,那要到南宋建都杭州时算起。要说‘新近裹脚,奉旨缠足’那是开李后主的玩笑。
   中国女性之缠足,从来就没有哪个皇帝下过如此圣旨。”
   就这样虽然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明晰了三寸金莲的发展历史,也是作家对历史的高屋建瓴。但这并不是作者的全部目的,这只是说现象,作家江凤鸣的伟大正是透过这些现象,思考到了我们所不能思考的东西,这也就是作家的伟大所在——一用理性的思考来看问题,为我们揭开了三寸金莲的神秘面纱。
   那么三寸金莲现象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作家江凤鸣透视得是那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从南唐到民国,这千年的裹脚风俗,代代相传,遗留下缠脚椅、裹脚布、锦绣小船鞋还有这骨感十足的三寸金莲。不晓得会不会有好事者去为这些肯定会失传的东西,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看来,缠脚对女人实在是一种残忍。但在缠足时代,却被认为是合乎情理、天经地义的事情。
   中国历史上,每一种陋俗的形成,似乎都有无聊文人们的身影。
   在这样一种社会舆论氛围里,就是再疼爱女儿的父母,为了使女儿长大后能找个好婆家,也只好含泪狠心,不顾女儿死活地硬是给她缠上个小脚。
   一种风气,一旦成了习俗,就有一种可怕的力量。
   习俗的力量强大而顽固。中国古代缠脚之风的盛行不衰,除了社会原因之外,与女子爱美的天性似乎也有关联。
   绵延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女子缠足习俗,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缠足之风能够兴盛和绵延的另一个原因,是宋代之后,程朱理学对女子从精神到肉体的禁锢。
   在往古的历史时期,中国女子的缠足和为男子恪守贞操以及出卖肉体为男人提供性服务,都说明了女子地位的底下,也反映了“男尊女卑”法统下,女子受压迫的沉重。
   一千多年过去了。从南唐到民国,缠足的陋俗,终于在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成了历史。现在,缠足的老阿婆已经所剩无几,她们正渐渐的走进生命的残阳里。今天,中国妇女的社会、家庭地位已经空前提高,但妇女解放的路还很长很长……许多困扰、损害妇女身心健康的丑恶现象并未绝迹。”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见作家江凤鸣是行走在历史里的学者,是有着睿智思想和深度思维的学者,他从历史与文化的大背景来切入,对缠足这件影响中国女性1000多年的事件,用更多的人文情怀去考察、去关注。为什么这样一件让天下女子痛苦至极的事,能够传承千年?我们看到了世俗的力量,看到了女子的爱美之心与猎奇心理,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劣根性,看到了无聊文人的推波助澜,看到男尊女卑的夫权思想。妇女解放更多的不是靠外部力量,而是要靠女性自己内心里平等意识的觉醒与崛起。叫人钦佩的是,作家江凤鸣没有用一些难懂的术语或者生涩的文言语句做阳春白雪般得解释,而是落足生活,运用鲜活的事件,叫我们既了解了三寸金莲的形成过程,又感同身受“三寸金莲”给女性带来的身心痛苦和桎梏。“写文章,必须要思考,你要给读者更深层次的启示,要用曲笔在回溯历史,在讲故事中体现出来,提出问题让读者去回味,去思考。”这就是作者的意图。其实,这样的陋习在现实中还少吗?中国笑贫不笑娼的文化,对于妓女的把玩与欣赏的文人情怀,都是今天城乡中娼妓死灰复燃的结果,光是法制层面的扫黄打非是解决不了的。这不也是民族的劣根性使然吗?今天,中国要反对腐败,但民间的请客送礼之风一直难以禁止。儿女跟父母,亲戚之间都要请客送礼。有这样的文化大背景。行贿受贿就有了深刻的文化背景和民间基础。其实,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中,有很多的劣质文化,值得今天的统治者深思。没有来自民间的移风易俗,任何的表面的法制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其实很多问题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是劣质文化在统治者放松统治后,开始释放了的结果。裹小脚、穿高跟鞋,隆胸、美容都是,吃多少苦头都愿意。就是要吸引男人的眼光,为了不被抛弃。所以,妇女解放不是靠政府,不是靠男人的良心发现,而是要靠自己内心里平等意识使然。
   就这样,江凤鸣老师的文章把历史现象与民族的劣根性紧密地联系起来,把女性的悲剧与作家的悲悯情怀联系起来了,文章中流淌的忧患意识也就不言而喻了,文章能触发现实忧思的魅力,就更不用说了。
   其次,在大背景对比下的“大美”与“大俗”的反差,也叫人感慨万千。
   正是这种生动的视觉反差引发人们内心的深入思考。这很容易叫人想到产品的包装,精致的包装对产品绝对有着极大的宣传作用,甚至类似于“买椟还珠”。那么本文的大背景是怎样的呢:
   “三月浙西,细雨迷蒙,杂花生树,莺燕乱啼。
   浙西与一望无际的苏南平原不同,没有小桥流水的精巧,也没有通衢大道的喧嚣。这里四面高山,满目青翠。
   鹅卵石铺就的村道边上,是一家挨一家的粉白矮墙,一些人家的砖雕门楼下,斑驳的朱门上,挂着红色的辣椒或菖蒲。放眼望去,蓝色的天幕下,是一排交错但整齐的马头墙,飘荡的白云拂过,让它们有了动感。”
   这应该就是作者笔下,也是我们心中美丽的烟雨江南了,这样的大美不能不叫人慨叹造物主的神奇。可是这样大背景下走出来的三寸金莲的主人公是怎样的呢?
   “小巷的交汇处,拐出一个小脚老阿婆。她走在鹅卵石上,悠悠晃晃、颤颤巍巍、甩着屁股、点着竹杖,弱不禁风,一副随时倒地的模样,让人不禁为她的每一步担心,怕她随时会向前扑倒或四脚朝天。
   老阿婆一步步的走近了,白发如雪,还挽着个发簪。那一脸的沟壑纵横,告诉我们她经历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老阿婆尖尖的像是粽子的小脚上,套着一双青色缎面的绣花小鞋,那花样像是牡丹。”
   请注意,作者在这里用的是曲笔——看似很好笑,看似很好玩,看似很惊叹,那只是表象,那是因为一下子见到后的惊诧——“天,想不到在这浙西的山谷里,我们还能看到活着的小脚老阿婆。从南唐到民国,这千年的裹脚风俗,代代相传,遗留下缠脚椅、裹脚布、锦绣小船鞋还有这骨感十足的三寸金莲。”
   那种感觉应该有见到古玩的冲动。但是作家在这里写的是“大俗”——一种无法理喻的世俗。
   接着作家有把这种大俗搬上了历史的舞台来把玩:
   “窅娘的一双小脚,引起李煜很大的兴趣。他见这小脚如镰,仔细把玩,戏称‘三寸金镰’。
   中国历史上,每一种陋俗的形成,似乎都有无聊文人们的身影。缠足之风,之所以能够在明清之后,愈演愈烈,蔓延天下,跟无聊文人们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他们以变态的心理鼓吹小脚‘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三寸金莲,‘柔若无骨,愈亲愈耐摩抚’。
   雄才大略的康熙帝不仅没禁住汉女缠足,就是旗人女子,甚至宫中格格也开始东施效颦。
   缠足之风能够兴盛和绵延的另一个原因,是宋代之后,程朱理学对女子从精神到肉体的禁锢。小脚女人不仅迎合了封建士大夫视女子为玩物的低级趣味,也满足了旧时代某些男子的变态性心理。”
   各个朝代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是多么宏大的历史背景,和这些底层一般的人物一比就知道,历史已经把三寸金莲演绎到了何种如火如荼的程度,俗气到了多么恶劣的深度。再看那些统治者们,文人们,政客们,有的任其自由蔓延,有的推波助澜,有的从中取乐,这样的大俗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什么区别?能把一种世俗发展到这种程度,以至于国家下令屡禁不止,俗得多么无奈,多么痛彻心扉啊!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朝廷的鼎盛时期,这又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而更有趣的是“大脚”与“三寸金莲”在同一背景下的雅俗对比,更是叫人痛快淋漓。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并非所有的明清女人都热衷于缠小脚。前边我们说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清末,中国洋务运动的头领人物李鸿章的老娘也是大脚天足派,而且李老太对自己的一双大脚,自豪得理直气壮。
   唐沈王三位女子都是三寸金莲,然而缠足并没有限制她们冲锋陷阵、杀敌斩将,更没有萎顿她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勇气,却各自做出一番让男人汗颜,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沈云英死后两百多年,她的同乡秋瑾写诗赞她:‘古今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侯。马家妇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娥媚。吾骄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此。’”
   这种典型得对比,很好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也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就是作家的独特魅力:叫人在读过之后有思考的机会,能够从中受益。也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可以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拉近与时空的距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拉近心灵与心灵间的距离。作者在行文中,巧妙地加进了江南的人文景观,加进了文化的大背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映衬下,文章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引发起读者对缠足陋习的深层次原因的思索,叫人感觉是在观赏历史的画面,并与今天的现实做出生动的比照。
   第三、史料的恰当引用为文章增色了不少。
   这是一篇深入探究历史的文字,所以离不开史料的有机融合和有力佐证。我们可以看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但是我们看后并不觉得冗杂,啰嗦,而是觉得恰到好处要言不烦,这是为什么呢?
   (一)作者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
   一切的史料都是为了作家的表达服务,一切的史料因为表达的需要安排得有条不紊。在这种严密结构的引领下,作家沙里淘金,锦上添花,将那些最有表现力的材料,水到渠成般地引用进来,叫人感觉看见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后汇入了大海。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历史真实感和说服力,使文章有了强烈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烈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文学性。也使文章的分析推理和结论有了雄厚的材料依据和严密的逻辑性。
   (二)增强了作家的文字表现力。
   盲目引用,势必会鱼目混珠。而作者正是通过自己的生花妙笔,将那些史料概括得恰到好处,然后引用得左右逢源。以至于最后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在文中,还是徜徉在历史中,或是身居江南深处的古镇。我们不知道是沉醉于作家的语言,还是迷失在作家深邃的思想。就这样如痴如醉,在思想的王国里沉醉,并从中得到启示。这也更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厚重。
   总之,这是一篇由江南的“三寸金莲”引发的随想,给人的感觉犹如涓涓细流最后汇成了长江大河。我更多的看到的是作者对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对女性遭遇的悲悯的情怀。作者捡拾那遗落在江南古巷的“三寸金莲”现象,运用自己独到的慧眼和生花妙笔,为我们一层层解开了“三寸金莲”的神秘面纱。叫我们在经历文化洗礼的同时,也经历了文学思维的拓展,和精锐思想的深度进化。这不愧是一篇值得欣赏的文章。
  
   后附:江凤鸣《源自江南的三寸金莲》http://www.vsread.com/article-314922.html

共 49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书评,让我们耀眼的是文章的题目——“好一个‘三寸金莲’”,既有书评作者对“三寸金莲”陋习的憎恶,更有作者对江凤鸣老师文章的由衷赞叹之情。更为耀眼的是作者对文章主题的揭示,看这篇文章,容易就事论事,当着猎奇文章看,而书评作者透过文章看到了江凤鸣老师的深切忧思,看出了这篇文章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第三个耀眼之处,是书评文章解读出了这篇散文在构思上的独到之处,文章分析揭示出了江凤鸣老师笔下古代江南自然环境的“大美”,揭示出了江凤鸣老师在这美丽背景下看到的缠脚“大俗”,书评指出了江凤鸣老师这种看似不经意之笔构思的巧妙和很强的表现力,指出了文章中这种对比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书评进一步揭示了这篇文章引述史料表现出的艺术魅力。这篇书评从主题和文章艺术方面,把所读散文的魅力之处清晰地揭示了出来。文章解读,抓住了要害,行文层次条理清晰感人。【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044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玉树临风        2013-04-04 18:34:13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感谢老师精彩编辑。
玉树临风
2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3-04-04 21:31:21
  文章赏析角度明确,条理清晰,扣住文本又跳出文本,很好地揭示出了文本魅力所在。
语文教师
回复2 楼        文友:玉树临风        2013-04-04 21:51:39
  感谢老师鼓励,临风一定再接再厉。
3 楼        文友:依山观水        2013-04-05 05:27:09
  江凤鸣老师的文章写的很有深度,玉树临风老师的赏析细致入微,如果不是用心去阅读,是很难写出这样的赏析文的,好文好评,令人折服不已。
4 楼        文友:北极主人        2013-04-05 08:56:15
  入文出文,弦外有音。赏析佳作,习作范文。
北极主人
5 楼        文友:川河老僧        2013-04-05 23:06:30
  写评难。玉树这篇我想更难。
   三寸金莲,是一个将丑美化了的字眼。
   三寸金莲,饱含了多少古近代妇女的血泪和凄恨;看一眼,不禁就会让人心灵悸颤。
   玉树是女性,对此应该有更多更深刻地不满、不平与痛恶,甚至内心里先是感同身受地体验了无数遍。
   如果不是对《源自江南的三寸金莲》熟读并悉心领会,是很难写出这样有深度、耐寻味的书评文章的。
   我知道,玉树是个出色的诗人,不想书评竟也是写得出手老道,可见视野、笔力驾驭及文字、思想的磨练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了。
   赏读,同时也为江凤鸣感到高兴,一篇文字能有这样一篇评论文字作回应,实属为文字之幸,比得到别的什么都更让人开心了。
   学习了,问好撰安!
读写文字 见贤思齐
6 楼        文友:创腾de天空        2013-04-07 21:09:04
  读此书评,读出了一种命运,一种思想,一种追求。谢谢!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有诗歌入选《东边的城》《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中国实力诗人代表作名录》。2015年出版诗集《西河屋》。
7 楼        文友:泪花集        2013-04-08 02:31:27
  写的非常精彩生动,好,欣赏你精湛的文笔,问安!
8 楼        文友:江凤鸣        2013-04-08 23:29:22
  谢谢临风的细致解析,凤鸣的文字其实没有作者评价的那么高。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江凤鸣
回复8 楼        文友:玉树临风        2013-04-10 06:48:17
  赏读,同时也为江凤鸣感到高兴,一篇文字能有这样一篇评论文字作回应,实属为文字之幸,比得到别的什么都更让人开心了。
   是吗?学者老师。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