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金陵十三钗》与《南京!南京!》的比较

编辑推荐 《金陵十三钗》与《南京!南京!》的比较


作者:生活遐想 白丁,3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752发表时间:2013-04-14 21:41:06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和陆川的《南京!南京!》同是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虽然都是战争题材,均以表现南京大屠杀为主题,有相似之处,但在拍摄视角、色彩运用、空间场景选择、场外背景声音选择、表现思想内容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二者给观众带来的思考也是多元的,其中也渗透着两位导演对战争的看法,特别是陆川的《南京!南京!》的中间立场更是在中国观众中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以下仅从影片的思想内容和拍摄技巧的运用两方面做比,展开论述。
   《金陵十三钗》以一个教堂为轴心,主角是一个神父和随后为寻求战争庇护而先后进入教堂的中国溃败军官、学生、妓女,影片的大部分故事就发生在教堂这个相对封闭场所中的四类人中间。四类人之间为各自保命的内部矛盾和日军的侵略屠杀这个外部矛盾同时以双线的方式展开交汇,共同推动着事件的发展。随着日军这个外部矛盾一次次对这个教堂的冲击,内部矛盾在此过程中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开始时的相互间排斥攻击,到最后的团结一致,十三个社会地位最卑下、令人鄙视的妓女成为了战争最后的救赎力量。而促使这种内部变化的力量,表面上是巨大的红十字下背后所代表的宗教力量,实质上是日本侵略者在教堂内一次次上演的残忍游戏,这种极具杀伤力的场面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感同身受。正是这种由外界侵入所带来的心理变化促使了每个人的转型,激发了四类人心中的爱和怜悯,进而由对立走向爱的互助和奉献。影片也在这里达到最后的高潮和思想的升华。
   《南京!南京!》相较于《金陵十三钗》而言,视角要更为广阔,人物形象也复杂得多,并没有以简单的战争胜利方和失败方而划定人的善恶,更多的是在战争本身这个外部形式下,身处其中的人的自身善恶性的两面呈现和由此所带来的内心纠结和挣扎,乃至最后不可调和,用自杀的方式来完成自我解脱和救赎。影片是以双视角的叙述方式展开两条线索,一个是以日本军官角川正雄在日本阵营所见,一个是独立于影片之外的第三人全视角来呈现难民区的状况和整个屠杀的场面。这两个视角彼此相互独立又相互重合,共同构成了这部影片。而难民区作为战败方被屠杀者聚居的情况又是以拉贝先生(德国纳粹商人),唐先生一家,姜老师带领下的妇女自救团体和溃败的中国军官为主的活动来表现的。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实的表现,主要是对战俘、平民集体大规模的枪杀、活埋、焚烧和对难民区妇女的摧残这两种形式来呈现的。也正是在这两种残忍的方式中,来表现施暴者和受暴者的心理变化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行为。其中,同样出现了和《金陵十三钗》一样的三类人,学生、妓女、溃逃军官。虽然两部影片中都有这三类人,但呈现的方式和表现的侧重点,明显不同。《金陵十三钗》中学生是主要的受害对象,而妓女为拯救学生和溃败士兵成了影片最后的救赎力量。在《南京!南京!》中,这种救赎力量不是由单纯的妓女充当的,更多的是以姜老师这一高知女性带领下的妓女带头,多个难民区妇女自愿响应,被迫作为日军的慰安妇来保证难民区的暂时安全。可以说,在这里作为拯救力的,不单单是妓女,而是以妓女为代表的所有女性。而对中国溃败士兵的表现,《金陵十三钗》更多的是将妓女和溃兵联系起来,最后为凸显妓女这一救赎力,让士兵死在温暖的女性怀抱中。《南京!南京!》中对溃兵的表现,是让其慷慨就义死于日本的屠刀之下,更多表现的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两者相较而言,《金陵十三钗》削弱了士兵的抵抗力而在无形中增加了溃逃这一落魄的惨象。
   作为两部影片中的共同侵略和施暴者——日本士兵,二者表现也相差较大。《金陵十三钗》中日本士兵是纯粹恶势力的象征,他们毫无人性可言,这点在神父拿出红十字巨旗批判和制止日本兵,得到的却是嘲笑和漠视时,就已经鲜明地表明。宗教在此的无力,更加凸显了日本士兵身上的兽性而非人性。《南京!南京!》中,作为日本军官的角川正雄多次在屠杀行动中表现出恐惧愧疚的神情,以及最后影片中长达近十分钟的日本安魂祭祀仪式,日本士兵仰天长啸的精神压力释放和角川正雄最后释放战俘时说“有时候,活着比死亡更痛苦”后选择开枪自杀等等,众多场面不仅表现了日军作为侵略者的残忍,也表现了作为施暴者和刽子手的日本士兵内心的善恶纠结和痛苦挣扎。这种对侵略者的不同表现,从根本上来讲,是由所站的高度不同而决定的。张艺谋是站在中国作为侵略战争的受害者这一角度进行拍摄的,而陆川是站在更高的战争本身这一高度进行构片的。战争没有胜利者,对于战争的双方而言,都是个巨大的灾难。相较而言,陆川影片无论从思想高度和深度而言,都要更胜一筹。
   在影片对战争的表现色彩上,《金陵十三钗》运用了更多艳丽的色彩,无论从妓女艳丽的旗袍和鲜艳的面部妆容,还是教堂彩色的玻璃以及影片本身的色彩基调而言,张艺谋这部战争影片的色彩都是华丽的。这深受中国传统的以大喜反衬大悲更显其悲剧的艺术表现观的影响,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接受力和口味。而《南京!南京!》的色彩单一,基本上是黑白色调,陆川选黑白单一的基调作为影片的色彩,以此凸显影片战争的肃穆和战争带来悲剧的庄严残酷,受西方艺术表现的影响较大。
   就两部影片的表现空间而言,前者空间相对较为封闭和单一,人物主要的活动均在教堂内;而后者空间相对而言较为开放,不仅有难民区也有日军区,就连表现死亡的场面也不单单局限于教堂之中,而从海边,空旷地,焚尸房,由近及远,更能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屠杀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
   在声音上,就人物对白而言,两部影片均涉及了多国声音,以此来表现战争的世界性。就影片之外的背景声音来讲,《金陵十三钗》多次出现“秦淮曲”这一较轻快的靡靡之音,这和战争屠杀本身带来的恐怖气氛形成鲜明对比,成为缓解紧张气氛,以乐乐衬哀情和悲感的反讽表达。《南京!南京!》最后祭祀时所用背景音乐悲壮,以正面的方式,突出战争的残酷和对人们带来的伤害。
   在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中,这两部无疑都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各有春秋,但显然经上述比较,《南京!南京!》更胜一筹。

共 24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张艺谋和陆川,分别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南京!》在表现南京大屠杀方面都是一时之作,曾经备受关注。作者将这样两部有代表性,题材相近、主题相近、表现手法也有相同点的电影一起评论,并得出比较中肯的高下之见,就不仅需要有细腻的审美心理,敏锐的洞察力,客观的美学观念和广博的视野,还要熟悉影视作品的一般创作手法,这对普通观众欣赏电影,无疑是有深刻意义的。本文从拍摄视角、人物矛盾及其转变、人性善恶、线索推进、色彩运用,场景选择,声音选择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两部影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平,提出《南京!南京!》更胜一筹,令人信服。欣赏,敬茶,推荐。【编辑:北国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国风        2013-04-14 21:50:49
  作者对两部电影情节非常熟悉,而且立论公允,分析头头是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不虚,值得称道,欣赏。不过,小编看此文却很费劲,历时一个半小时,看了三遍,原因在于,为文不够严谨,丢字多字现象突出,病句也不少,就连影片名称,也不准确。这些都已修改,如:《金陵十三钗》影片的主角是以一个教堂一个神父为轴心,随后进来了为寻求战争庇护而先后进入观众视野的中国溃败军官、学生、妓女——《金陵十三钗》以一个教堂为轴心,主角是一个神父和随后为寻求战争庇护而先后进入教堂的中国溃败军官、学生、妓女;这点在神父拿出红十字巨旗,进行批判和制止时得到的却是嘲笑和漠视——这点在神父拿出红十字巨旗批判和制止日本兵,得到的却是嘲笑和漠视时,就已经鲜明地表明;《南京南京》——《南京!南京!》。
   问好。
北国风语,激扬文字
2 楼        文友:生活遐想        2013-04-14 22:20:17
  辛苦编辑了,可能在写完之后并没有仔细的通读,有些草率。还请见谅。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