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真实而疼痛地先活着吧

编辑推荐 真实而疼痛地先活着吧 ——一首诗究竟是写给谁的?


作者:柏相 童生,590.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21发表时间:2013-04-22 21:49:45
摘要:说到底,写作其实就根本不应该是一种职业,它只是生活的副产品,一如牛黄之于牛,一如珍珠之于河蚌。如果一头牛活着就是为了结出牛黄,一只河蚌还对生活充满希望是因为它要出产珍珠,那生命将多么可悲。

张执浩先生说:一首诗究竟是写给谁的,从写作者的起点来看,不外乎有三种,写给自己、写给期待中的特定对象、写给所有人。
   张执浩先生在同一篇文章中还说,这世上并不存在孤立的“我”和“你”,文学中也并无“大我”和“小我”之分,只有“我们”,只有“我们”才能拯救“我们”。
   只有我们才能拯救我们,这话我信;世上并不存在孤立的“我”和“你”,这话我也信。只是,文学中并无“大我”和“小我”之分,这话我不信。
   一首诗究竟是写给谁?张执浩先生说有三种,我不反对,因为那是现实,不容你辩驳,辩驳也毫无意义。任何的成年人都是不可教育的,除非他自己愿意悟省。很多时候你被对方引为知己,并不是你最理解他,只不过是你有意无意赶了个趟儿或赶了个正着,有意或无意迎合了他当时的诉求或口味。
   有时候我想,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写给谁的呢?是写给他自己?是写给他期待中的特定对象?还是写给所有的人?杜甫的那些诗又是写给谁的?李白呢?李白又是豪放给谁看?
   张执浩先生说,他自己多年的写作终于让他明白,坐在屋子里爬格子的那个他是个失败者,许多生活其实都是在画地为牢。
   这点我当然承认,我更钦佩他还有忍无可忍感,他还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有一种归途叫宿命,我更敬佩他还可以心怀绝望却永不甘心,他还可以把每一次写作都当做一次受孕,并调动自己全部的情感来期待这一刻的来临,甚至还可以如此抵达那种不知命运而亡其命运的境界。
   做这样的一个诗人或作家,你说累不累。当写作成为了一种被允许的工作,并能被支付薪水养活自己的时候,其实写作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那其实也不是最佳的写作状态,更不是文字产生的最初意义,最佳的写作状态是不得不说,而且是无意中成了“大我”的代言。文字最初的意义就是有用,那些对“大我”无用的一切东西,最终会受辱,包括金钱,包括情感,也包括文字最初的发明者和文字当下的排列组合者。
   古人云:魑魅喜人过,文章憎命达。好多真正的好作品并不是被当时当世的人所看好的。被当时当世的人所看好的作品,要么利用了当时当世,要么被当时当世所利用。就像那似锦的繁花,最香最艳的那一支其实一直是盛开在你的心里,那些春天里来赶趟儿的花都不长久,都难逃自然凋零的结局。
   我倒是赞成郁葱先生的一句话:接近诗,远离诗坛;诗歌界的确本应该是最诗意的所在,但这些年有许多芜杂,逐利、逐名、逐钱、逐色,这个“坛”里有人酸,有人假,有人搅,有人闹,穷极无聊。
   说到底,写作其实就根本不应该是一种职业,它只是生活的副产品,一如牛黄之于牛,一如珍珠之于河蚌。如果一头牛活着就是为了结出牛黄,一只河蚌还对生活充满希望是因为它要出产珍珠,那生命将多么可悲。你可以没有稳定的工作,你可以为了生活疲于奔命,但那些都不妨碍你是一个诗人。
   真正的诗人不是靠荣誉来支撑自己的信念的,而是在于他的作品养活了多少灵魂,养活了多少年的灵魂。最早的和最好的那些优秀诗歌,其实都是来自于生活底层,这个底层有时是在高处,比如是在皇宫,比如李煜,有时是在沟渠,比如是在病死的船上,比如杜甫。真正的诗人会生病,会堕落,会死亡,而真正的诗歌作品却不会,尽管我们最终可能会不知道它的作者究竟是谁。有时候某一个诗人的生活或人品,比他传世的作品更值得一读,更能护养我们的精神或灵魂。
   文字的出现除了对交往有用,还有一个有用就是可以养心。当写作成为了一种职业并能在当时当世给你带来无上的荣誉,却对你没有伤害或你没有被当时当世所扭曲,我不相信会有这种人。
   愿意写就写吧,千万别把它当成一种职业并用来讨生活或谋取名利,每一个优秀的诗人并不是每一首诗歌都是精品;愿意看就看吧,不愿意看的就扔,没有一个幸福得要命的人,会常来读你哭天抢地的声音,真实而疼痛地先活着吧。

共 15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近似诗论的随笔,或者说就是诗话。说是随笔,是说文章娓娓道来,就张执浩的诗话发表了个性而随心的看法。但文章的指向性很明确,就是围绕文学特别是诗歌究竟是写给谁的问题而谈的。这样,作者直抒己见,虽然认同了张执浩的某些看法,但没有认同他文学中并无“大我”和“小我”之分的观点;虽然对张执浩的爬格子的是失败者、有忍无可忍感、心怀绝望却永不甘心、把写作当做受孕等思想表示钦佩,但对其劳累的状态不赞同。作者欣赏的是写作要有其自身的意义,是不得不说,是无意中成了“大我”的代言,接近诗,远离诗坛,这无疑更唯美更纯粹一些。作者还对诗歌的价值,好诗人和好诗的来处及标准,写作和阅读的目的发表了看法。可以说,整篇文章充满了个性的思辨,读之受益。欣赏,敬茶,推荐。【编辑:北国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国风        2013-04-22 22:02:01
  为了编辑此文,先去找来张执浩的《诗说,说诗》,看了一遍,感觉本文是对张文的生发和补充,而去掉了那些花饰和枝叶,反而更简练更有骨感,在境界上似乎稍胜一筹。不过,从文章看,为文态度不是很严谨,比如,人名都搞错了:张志浩先生说有三种——张执浩先生说有三种。
   问好。
北国风语,激扬文字
2 楼        文友:铁禾        2013-04-23 14:59:06
  诗歌都是一种乘物游心的情怀.
铁禾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