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缘春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缘】残本《砌街李氏宗谱》复印抢救记(散文)

精品 【文缘】残本《砌街李氏宗谱》复印抢救记(散文)


作者:在水一一方 童生,963.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31发表时间:2013-04-27 13:15:20
摘要:孙中山先生曾经在建国方略中着重指出:“族谱记述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由于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国民特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庭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敬宗睦族的观念深入中国人的脑筋,应加以利用。”

【文缘】残本《砌街李氏宗谱》复印抢救记(散文) 浙江宁波市里,有条大街,叫“砌街”。
   后来,此街因连出三位大法官,又叫“三法卿坊”。清末民初时,此街又因有“聚兴”、“懋昌”、“源长”、“慎德堂”等53家大型药行,成为闻名全国的全国药材转运聚散中心,于是,民国宁波市政府于1929年改成现名“药行街”。
   据说,当时杭州胡庆余堂、天津达仁堂、上海童涵春和蔡同德等都有专人常年派驻宁波在“砌街”理货。上海的四大国药店也清一色的是宁波帮,全国著名药铺同仁堂的老板正是宁波人。
   现在,此街也很盛名,又被称“宁波文化的荟萃之地”。此街以前的行医道德以及商业文明,曾积极构筑起了现代浙商宁波帮“仁义”、“守信”、“合作”、“忠勇”、“爱国”等等坚实的文化底蕴。
   据明朝永乐《宁波府志》记载,当时此街已称“砌街”。清光绪《鄞县志》又记载道,此街因为由一个李姓的大家族自己出资砌筑而成,所以故名“砌街”。
   此李氏即为“砌街李”,传统上更有了“砌街李氏”的叫法。《砌街李氏宗谱》记载,“砌街李氏”始祖为南宋-祥兴年间,青涧人李守贞,也为抗金名将李显忠后裔,在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而来宁波居住。“砌街李氏”距近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在明清之间,尤为昌盛,可谓,代代出人才。
   然而,近几十年来,因种种历史政治原因,“家族”没了,家史不见了,家谱也全烧了。时代又在快速急骤变化,“砌街李氏”之后人也早已各奔东西,天南地北,人各一方了。在这块热土上,依然坚守着这份文化传承与情结者,已寥若晨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近十几年的盛世修家谱热中,这些“星星”们一刻也没闲着。他们时刻感念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时刻感恩着先辈们的养育之恩,他们时刻搜寻着先辈们失落的世界。
   终于,“砌街李”人士忽然发现图书馆尚有1907年修编的《砌街李氏宗谱》存世!兴奋之余,人们一打听,却又十分令人扫兴。原来,《砌街李氏宗谱》是残本,它已经没有了极其重要的“世系图”以及各位先辈的名字等资料,仅存有一些帝王们的诏书、相关人物之传记以及族内编诗词艺文等文献资料。并且图书馆方面还坚决不许借阅,更不许复印外传。
   这时,恰逢砌街李氏第二十三代后裔,1830年前后花巨资重修砌街李氏“三藩节制李”祠堂的李维修之后裔,五十多岁的定钊先生,字仁,从海外回来。李先生出生在台湾,大学读书、工作与生活在美国,一生的前二十五年基本一直是在读书学习,当中的二十五年基本一直在工作赚钱。
   李先生拜见了他们的族老。其中,〝庆〞字辈族祖、中国百强中学、宁波效实中学之老校长李庆坤寿星(享寿99)说道:“我等乃宋忠襄公显忠、浙东文化领军之一邺嗣之后,与甬脉动近八百年,憾宗谱厥失无修,愧对先祖无以承后!”。李先生听罢族老寿星对家族困境的一番诉说后,他便悄悄地立志将自己有生的后二十五年,用于抢救修复家谱事业上。
   李先生是个爽快人,答应了人家,恨不得立即就去干好。时间就是金钱,在海外,尤其是在美国更是如此。
   不久,他来到了图书馆。一打听,情况属实,果然如此,想外借出去抢救复印一下,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这时,似乎却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冥冥之中,已开始在暗中帮助李先生了。
   又有一天,李先生在与该部的工作人员聊天。忽然,李先生发现其中有一位工作人员,居然也是砌街李氏子女。进一步交谈后,那位工作人员深深为李先生的真诚理想而感动。一回生,二回熟,三回便是知交了。交谈时,那位工作人员不经意地,告诉李先生道,他们主任,每日早上在某公园处,在天天打“太极拳”呢。
   于是,没过几天,李先生就正好遇到了正在晨练的主任。一阵寒暄后,年过半百,身体好胖又有高血压的李先生“喜欢”起了“太极拳”来了。从此,在那公园一角,每日清晨天不亮,李先生跟着主任,一招一式笨拙地比划着,什么“马步开立”,“铁臂单提”和“金鸡独立”等等。
   这主任还真有二下子,教起杨式、陈式“太极拳”来,还挺专业,还挺投入,毕竟又多收了一位弟子。只是李先生很忙,又老迟到,没打二下,就已气喘吁吁,浑身冒汗了。他们相识在春雪中,真可谓,“在春风里陶醉飘逸,仲夏夜里绵绵细语,聆听那秋虫它轻轻在呢喃,迎来了雪花飘满地”。
   一年过去了,他们已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这时,李先生油然而生地向敬爱的主任倒出了他心中的苦衷。可这主任仍直截了当地告诉李先生,此事有严格的不可外借的纪律制度。李先生随即一再保证,此等文物一定会被认真爱护,也决不会被带出图书馆的。终于,那主任这才勉强同意了李先生,并答应第二天可以将馆藏“残本”拿出来抢救性复印。
   砌街李氏古代宗谱资料抢救收集工作总算有了明显进展。李先生也及时成立了自己的“宁波砌街李氏宗谱工作室”。
   虽说那宗谱仅是没有了先人名单,没有了世系图的残本,可那些历史人文档案,仍有十五卷,即:首至四卷以及二十一至三十卷,共计一千柒百零八页。光光复印,就忙了二三天。经剪切、整理、合并,最终还分装成厚厚五大册。
   这时,李先生定下心来,打开复印件,再仔佃认真一看,顿时,全傻了眼。原来,馆藏“残本”全是繁体字的文言文!而且通篇竟没有一丝标点符号,好多诗词艺文也不见分段。尽管李先生是台湾人,从小就跟繁体字打交道,但是面对如此深奥古代文献资料,他仍感力不从心。
   为了充分看懂那此深奥的古代文献资料,李先生先后去了,当地宁波以及附近浙江的好几所中学与大学,请教了好多语言方面的专家、教授和系主任。其效果,多数不是十分令人满意。一晃,又一二年悄悄过去了。
   李先生想,就这样结束了?难道全中国就已经没有一个人能准确读懂它了?这能算是抢救好宗谱了?李先生曾暗自在心中向老祖宗们许过愿的呀,假如自己能够获得那套宗谱“残本”,并能成功地抢救复印,那么的确是天降大任于自己,自己定将赴汤蹈火,毫不退缩,出色完成冥冥中上苍交给自己的抢救任务。
   对了,上北京去!去中国最高学府“北大”,“清华”!
   工夫不负有心人,李先生这一下子,居然路子走对了,那毕竟是中国最高学府。李先生拜见了著名杨教授,那杨老教授欣然领命。很快,数月后,他便出色地交了差。
   最后,李先生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被整理好、标点好了的“宗谱”复印件,再次认真地研究起来。原来,砌街李氏过去的确很辉煌,果然是代代出人才,其中最著名人物有:
   第七代子孙中李正华,他曾种二棵楝树于门前,以示子孙要多“吃苦”;
   第八代子孙中明朝进士李循义御史;
   第九代子孙中明朝诗人李生寅;
   第十代子孙中明朝诗人李德丰;
   第十一代子孙中明朝进士,在贵州历史上“安奢之乱”中,负责誓死保卫贵阳达300多天的李橒御史;明朝进士反清义士李棡大臣;以及反清义士李桐诸生等等。
   第十二代子孙中诗人李文纯;“明清浙东经史学派”的文学主将,曾与黄宗羲共事,整理明朝遗留文献的征士李文胤李邺嗣(1622-1680)文豪等;
   第十四代子孙中清朝一品武将,随施琅收复台湾并长期驻守台湾,曾任五军左都督大将军的李涵将军;
   第十八代子孙中清朝著名武将,参加1841年反攻英国殖民军、保卫定海镇海宁波的李维镛老将。等等。
   正如馆藏《宗谱》所说,“我族自有明中叶以来,人文蔚起,出则为名臣,处则为硕士,忠义激烈、隐逸特行,卓然可纪。”
   族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三大重要支柱(国史、方志、族谱)之一,族谱又是一个家族血脉传承的历史资料,有族谱才可谓成为家族。如果一个家族没有了族谱,那么这个家族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就不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了。民间有“盛世修谱,乱世藏金”之说。
   孙中山先生曾经在建国方略中着重指出:“族谱记述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由于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国民特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庭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敬宗睦族的观念深入中国人的脑筋,应加以利用。”
   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也曾给中国家谱中心拨巨资抢修馆藏家谱。2001年文化部(2001)29号文件要求各省市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2006年中央电视台在专题片《和谐拯救危机》中指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认祖归宗的时候了,族谱、宗祠是中华民族教育子孙成为孝子贤孙的两大基础。”
   值此馆藏《宗谱》被抢救性复印,圆满成功之际,在此,砌街李氏们对图书馆老同志们在“文化大革命”中前瞻性地抢救保护《宗谱》工作,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敬佩。同时,也深深地感谢:一、党和政府;二、浙江大学张梦新教授为首、台湾大学中文系吴博士后为首之研究团队;三、宁波子弟北京大学杨教授、宁波先进张暮春先生等个人或团队为清光绪丁未仲冬《砌街李氏宗谱》中内编诗文外的释议;四、上海师大辛雁海研究生为首之团队释议了内编诗文;五、龚永文先生为以后添加、删改宗谱的方便,设计了计算机软件;六、龚秋兰、王晔、庞思思等小姐缮打、汇集了许许多多资料。等等。
  

共 36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残存的《宗谱》,看似无法修复的一件事情,在一群有识之士的协助下,费尽周折,终于圆满完成被抢救性复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认祖归宗的时候了,族谱、宗祠是中华民族教育子孙成为孝子贤孙的两大基础。”家和万事兴,国泰则民安。通过历史故事,宣扬爱国主义精神。良师益友之文,欣赏拜读,问作者好,推荐共赏![编辑:展屏]【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273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展屏        2013-04-27 13:18:06
  了解历史,增长知识的美文。祝写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在水一一方        2013-04-27 14:11:42
  感谢展屏老师的审阅与点评。
2 楼        文友:随心飞翔        2013-04-27 18:16:11
  恭喜精品!
公务员,至今从事业余创作20余年,发表诗歌、小说近200篇,原省级散文诗协会会员
回复2 楼        文友:在水一一方        2013-04-27 19:32:41
  谢谢随心飞翔社长的祝贺。
3 楼        文友:海之子        2013-04-27 18:46:26
  佳作,欣赏了!
回复3 楼        文友:在水一一方        2013-04-27 19:33:21
  谢谢海之子的大力支持。
4 楼        文友:翠柳含烟        2013-04-27 21:09:39
  一篇知识性的文章,问好作者!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