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特立独行的一株浮萍(作品赏析)

精品 【流年】特立独行的一株浮萍(作品赏析) ——读作家卢一萍部分小说有感


作者:素馨 进士,969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57发表时间:2013-05-02 15:50:00

【流年】特立独行的一株浮萍(作品赏析) 关于作家卢一萍和他的作品,未到逝水流年社团之前,我真是一无所知。4月17日在流年编审第一篇文——《那银绳般的雪》,作者卢一萍。当时看完小说,觉得不是普通写手的作品,便给雪社发消息询问,她说是她请来的作家。一时,惶恐,又羞愧,为自己的孤陋寡闻。继而,百度上查找关于作家卢一萍的介绍、作品概况及相关评论。有了粗略的认识之后,反倒不觉着羞愧了——像他那样不好名利,游移在红尘喧嚣之外,又是身处边疆的青年作家,作为一个普通文字爱好者,不知道,也情有可原。
   有些痴迷他的文字,于是,不管不顾班门弄斧之嫌,近乎疯狂般编审了目前为止他发到流年的几乎所有作品:20篇作品中,我编审了16篇。就是余下的4篇,也是全部品读,并且有3篇作了跟评。与朋友聊天的时候,都忍不住要推介他和他的小说。
   所以,尽管知道文学界、评论界关于他和他的作品有不少的评论和定论,还是想从一个普通写手、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谈一谈读他部分小说后的感想和认知。
   谈之前,我先百度了一个字——萍。百度词典上曰: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水面,叶子扁平,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开白花,称“浮萍”,亦称“青萍”、“紫萍”,多用以喻不定的生活或行踪。
   之所以查这个字,是由于从相关介绍中得知——卢一萍,漂泊不定,命如漂萍之意。四川南江人。1990年3月高中未毕业到驻新疆某摩托化步兵师高射炮兵团服兵役,当过炮手、侦察兵、文书;1993年9月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6年7月毕业后到帕米尔高原某边防团工作,历任排长、干事、中尉;1999年底调到新疆军区创作室任专业作家;现在成都《西南军事文学》杂志社工作。
   当然,也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我接连品读他的小说后,觉得他正如他的笔名所寓意的,是一株特立独行的浮萍。
  
   『扎根西域、边疆的一株浮萍』
   作家卢一萍,目前发到逝水流年社团的14篇小说中,我大致作了分类,其中涉及西域边疆的有11篇。换句话说,他始终把他的绝大多数目光,放在了他曾经生活、工作过多年的西域,放在了他念念不忘、灵魂安放的地方:帕米尔高原、雪山、荒原、草原、大漠,甚至是那雪山之巅的“天堂湾边防连”小小的哨卡。
   譬如《那银绳般的雪》,故事发生在天堂湾边防连战士凌五斗和藏族女孩德吉梅朵之间,而背景是“从喀喇昆仑的大荒之境进入阿里至纯至美的王国”,漫漫无边的金色草地一直向望不到边的远方铺展开去,远处险峻的冰山像是用白银堆砌起来的,在阳光里闪着神奇的光芒,天空的蓝柔和如安静时的海面,大地充满慈爱,雪雀突然飞起、鸣叫、消失——多么纯净、高洁又富有诗意的地方啊。
   在他笔下,像这样充满诗意的描述,《白马驹》里也多,“雪线还很低,晶莹剔透的雪山似乎伸手就可以触摸……洁白的云团在雪山顶上飘浮着,红其拉甫河像一匹蓝色的绸缎,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处飘动,河两岸已有浅浅的绿意……”就连赞美巴娜玛柯美貌时,也是“她蓝色的眼睛清澈得像卡拉库勒的湖水,她的额头像慕士塔格的冰峰一样明净,她长长的脖子上戴着用珍珠和银子做成的项链,美得像是用昆仑山上的玉雕琢出来的”,将人的美形象地与当地的地域特色挂上了钩。而在《等待马蹄声响起》里,“太阳已经升到了远处天山的雪山顶上,融化的雪水升腾起的水汽舒缓地飘向深蓝色的天幕,在雪山顶上凝结成了一株莲花状的云团。草原在阳光中已经舒展开来,每片草叶上都反射着太阳的光。所有的生灵都活跃起来,一只黄羊影子一样无声地从不远处跑过。一群乌鸦一定是闻到了狼群留下的腐肉,聒噪着,欢快地向远处的雪山飞去,很快就没有了踪影,好像融进了雪山之中。各种声音忽远忽近,在草原上空随风飘荡,像一部激越的交响乐。”
   ……
   所有这些,我们读到的人无不感觉到他写作时的那种喜爱、欢欣、愉悦与自豪,写到那里的天空、云彩、山峰、草地等等,就如见到了久违的心爱的姑娘。如若没有深到骨髓里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又怎么写得出如此的诗意呢?
   他对那片神奇的土地,不单单是热爱,还有强烈的、自然而然的归属感。到处都有他的影子和痕迹,他把自己彻头彻尾地融入进了西域的一草一木,完完全全把自己当成了西域土著,又把西域真真切切地接纳并打下烙印,使之成为自己肉体与灵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正因为如此,他在美之外,还看到了它的孤独、苦难、沉痛、沧桑,还有承载的厚重、坚韧、文明、伟大,并由此,抵达到了它和在它那里谋生活的人们的精神内核。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短篇《孤哨》、《快枪手黑胡子》,中篇《一对登上世界屋脊的猪》和《索狼荒原》中,都可以有深刻的体会。至于短篇《精绝》,他把自己沉到了那片土地的深处,沉到了辉煌又惨烈的历史深处,继而生发想象的翅膀,还原给人们一个文明、灿烂、神秘、可以膜拜的西域世界。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简而言之,就如我在他的短篇《夏巴孜归来》按中所说的那样:搞文学创作的人,几乎都有一个自己心心念之的文字的故乡,就如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对于卢一萍来说,他当兵、生活过的西域,就是他的文字的故乡。他既能够看到它的美,又能够体味到它的重,所以无怨无悔地为它唱着永世的颂歌,传着经,布着道。
   他看似漂泊,看似一直行走在路上,而其实,他已于无形中,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了西域,以及西域浩瀚的文明之海中。
  
   『扎根探索、突破的一株浮萍』
   文学界、评论界,一直都称卢一萍为“先锋作家”。我不是文科出身,更没有系统地学过文学理论,所以,对于先锋不先锋不了解也不关心。但有一点,从目前读到的他的小说中,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的风格是变化多端的,他一直都在努力尝试,都在突破自我,都行走在真正文学的创作之路上。
   还是先说最先读到的《那银绳般的雪》,他向读者讲述了出生农家、性情淳朴的战士凌五斗与牧区少女德吉梅朵邂逅、相恋的过程,以诗化的语言和诗意的韵律,细腻的笔触、对话和心理描写,加上适时出现的环境描写,来映衬明澈、纯净的美好情感,完美地表现了爱与美的最高境界。整篇作品就像一首诗、一曲小夜曲、一匹圣洁的哈达,让人的五脏六腑慰帖舒畅,不忍亵渎至纯至美的爱恋。这里,他将视角放在了特定环境下军人的情感上,不同流于一般的军旅作品。
   同样是写爱情,在《白马驹》里,多了象征手法,用像月光一样美丽纯净的白马驹,来象征与它一样美丽纯净的爱情,用白马驹不可主宰的命运,来象征纷繁的物质世界里,再也找不到属于白马驹和“白马驹”式爱恋的伊甸园,读起来意味深长。
   他自己说:我的小说中强调了小说的反讽和象征意味,写了一种偏执的爱,注重探究一种变态的人性,人在高压之下的变异。“弑父”和血性以及对一种“唐吉柯德”梦想的追求,写了我虚拟的“自传”,写了我的恶梦般的生活,我摆脱不了、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跟踪者”。故事极端又疯狂,我希望把现实与梦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梦中有梦,梦中有现实,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真假难辨,虚实不定,力图对小说艺术在时空的表达上作一些探索。
   我想,他之所以被称为“先锋作家”,就与他的为文风格有关,严格来说,应该是与他运用荒诞、反讽、象征、黑色幽默等技巧来创作系列作品有关。
   我们可以看他的《光荣牺牲》,一个被当作先进培养的军校毕业的高材生,前往边疆哨卡报到的第一天,还没与连队领导正式见面,就因高原反应猝死在厕所里。由于事情发生在报到之前的微妙时刻,围绕到底算因公牺牲还是亡人事故,团部和防区各级领导意见不一,最后以他没能进烈士陵园收场。不可思议的故事,在荒唐和反讽中讲述了高原环境的残酷、身体与自然和内心的抗衡、军旅生存的游戏法则和权利的微妙、军人被迫隐藏于英雄主义背后的复杂情感世界等等,一个个点联系成一张密织的网,又挖掘、发散成立体的、交错的多维空间,从而在不断深入的荒谬中完成了对生命最自然和最深沉的悲悯与叩问。
   再看《一对登上世界屋脊的猪》,讲述了作为部队先进典型培养的天堂湾边防连炊事兵凌五斗,为解决高原官兵肉食供应问题,突发奇想要在高原养猪。在所有人觉着他是痴人说梦时,他精心呵护,居然真让两头精灵般的小猪在“生命禁区”成功存活。这一奇迹引发了诸如新闻干事夸大事实、团领导纵容弄虚作假、科学家来调研得出所谓的科研新发现、猪成了连队的“文艺兵”等一系列荒谬事件,最后彻底改变了凌五斗的人生轨迹。娴熟的黑色幽默手法,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将军旅生活的丑恶、阴暗、虚伪及对人的异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戍疆官兵职业理想、人性的压抑与摧残,人的尊严丧失、理想幻灭后的惶惑和纠结挣扎的徒劳无功,用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加以放大、扭曲、变形,从而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但又让人笑不出来,也哭不出来、骂不出来,只有绝望的沉重和苦闷,以及那之后的反思与觉醒。
   这些手法,在《孤哨》、《夏巴孜归来》、《北京吉普》、《索狼荒原》等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但要说达到极致的,我个人认为是《诗歌课》和《世界上最独特的冰雕》。前者以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初期为历史背景,用荒诞、讽刺、暗喻、象征等手法,不急不慢、自由自在地叙述了一个看起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故事。故事没有繁复的情节,甚至极其荒谬,但诗歌课里蕴藏的欲望和绝望,中山装里藏性感内衣的假正经,集学校安保、偷窥狂、内衣贼多重身份为一身的“马脸”的矛盾组合,教师丁马列和暴发户玛丽·丁的矛盾异化,还有与何小荷的刻骨铭心的爱情……诸如对理想的执著、对诗意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揭示,种种内蕴与外延,伴随着经济开放政策与致富浪潮喷涌而出,颇具冲击力。而教诗歌的老师却导致诗人无法写诗最终放弃写诗,表现了新时代里不断受物质化、现代化冲击的诗歌以及诗人的困惑,又有浓郁的寓言性和讽刺性。后者写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故事,看似荒诞不经,极尽夸张之能事,黑色幽默、象征主义,种种手法之应用,更深刻更现实地展示了特定年代特定历史事件的荒唐,揭示了内里人性的复杂、丑陋、愚昧、虚伪等等。
   到了短篇《精绝》,他则用干净、利落又富含哲理、寓意的语言以及魔幻手法,创作出了极具传奇色彩的这篇小说。他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写作,借子虚乌有的故事浇灌胸中块垒,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某些疑问,以及对历史、人性、生死等的诸多思考、认知和探索,又在虚幻、荒诞不可信的情景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张力,给人一种独立的故事空间和人文境界,并让人于这种独立中感受灵魂的召唤和洗礼。
   除了写作手法,他在小说叙述方式上,也是不断变化不断尝试。这里面,我觉得需要特别指出和探讨的是《光荣牺牲》和《孤哨》。前者抛弃了常见的俗套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不断变换的叙述主体,在后续各路人物的追忆和补充中逐渐完成对主人公的性格塑造,使之有血有肉、主题丰满耐品。后者采用日记体的形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情节,只有细腻、真实又传神的心理描写,还有丰富大胆的想象、形而上的思考以及荒诞的诗意,在近似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中,文字发出了来自灵魂深处的深刻立体的孤独感,真实还原了军人在追求职业理想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诸如青春、情感、健康甚至生命的巨大代价,发出了如何“实现心灵的自我救赎”的叩问,具有深远又实际的意义。
  
   『扎根寂寞、良知的一株浮萍』
   当下,是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多的是浮躁、虚华、媚俗,这对文学,尤其是纯文学,乃至“先锋文学”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卢一萍在《身藏利刃,背对文坛》一文中这样说:“时代所汇聚的各种矛盾,所隐含的各种危机,正是检验作家写作良知的时候,无论按什么方式写作,我们都必须回归到对人的关注,记录现代人精神的异化及自我丧失的普遍性,以及商业社会中人性的大范围堕落。”
   这个良知,我们同样可以从他的小说作品中感受到。在《那银绳般的雪》等小说中,他把目光聚焦在军人的情感牺牲上;在《光荣牺牲》、《孤哨》、《一对登上世界屋脊的猪》、《索狼荒原》等小说中,他把视角落实在军人的职业理想破灭和无谓的个人牺牲上;在《夏巴孜归来》、《北京吉普》、《等待马蹄声响起》等小说中,他把关注延伸到了古老游牧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矛盾冲突上;在《世界上最独特的冰雕》等小说中,他将触角抵达到了特定环境里人性的本质上;而在《诗歌课》里,他又把生发点安放在了对诗歌命运和前途的担忧上……
   这一切,正如他所说:作为作家,我认为我们现在必须回到自己的内心生活之中,不要去表达自己根本不想去表达的东西。——他说到,也做到了。
   最后回到半个月前我对卢一萍根本无所识上,我也敢断定,就是现在有人读到我这篇读后感,对他依然无所识,甚至不知他是男是女的,仍将大有人在。(当然,乐观的前提是有很多人读我的破文)
   在边疆工作、生活多年,又在部队服役多年,被特殊环境束缚,这是人们不熟悉他的原因之一。另外,与他的个人特质与喜好也不无关系。他说:“我更加相信沉寂的力量”,他把很多时间用来旅行,“我在塔里木盆地、在帕米尔高原、在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在阿里高原、在云南三江并流地区、在滇西南等等景象之中背包行走,这些身心俱用的行走,使我能站在大地之上,能接触泥土和流水,能审视无边风景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最细微的部分。我在旅途中过的那种‘准探险式’的生活,是想让一种来自大地的真实过滤掉我过去的繁杂和浮躁、虚妄与肤浅。我在寻找我写作的背景。我需要营养,我需要认识和理解。”
   这一点,他从最初开始创作一直到现在,都还坚守在“先锋文学”孤独惨淡的阵营,都还在坚持创作能引起读者共鸣和思索的纯文学,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上面这些,似乎与我要说的大的方向没多大关联,也与读后感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我还是要说,窥一斑而见全豹,多少可以帮助我们更立体地认识他,更到位地解读他的作品。
   最后,愿这株浮萍,能够义无反顾地继续坚守孤寂的文学阵地,用良知这个武器抗拒风风雨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扎下坚实的意念之根,开出灿然的精神之花!
  
   2013年5月1日草成

共 566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素馨通过编辑和品读卢一萍在流年的几乎所有作品,为卢一萍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淡然浩远的心境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所震撼,他甚至形容女性的美丽都带有强烈的冰山和草原的味道。从本篇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卢一萍的写作手法变化多端,荒诞、反讽、象征、幽默,无所不能,他骨子里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却通过现实主义的笔触在赞扬人性之美的同时,更深刻地讽喻了人性中的阴暗丑陋和对现实的无奈、苦闷、绝望与彷徨。我们还可以从赏析中深切地感到,一个纯文学作家的心灵注定是孤独的,他必须有坚守寂寞的勇气,必须有坚守自我的定力,在独立思考的时候,在独自创作的时候,甚至需要与世俗隔离,与文坛相背,才能够迸发出思想的火种以照耀读者的心灵,而卢一萍就是这样的人。素馨不仅赏阅文字,更能总结文字,感受文字,与作者灵魂相通,享受文字,岂不快哉!【编辑:鸿渐于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503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馨        2013-05-02 15:54:10
  谢谢三哥精心、辛苦编按,奉上清茶一杯!素馨非评论界人,又没有文学理论作指导,纯粹是自己瞎糊弄,纯粹凭感觉说事呢。
借用中医手段,切脉世间冷暖。
2 楼        文友:鸿渐于陵        2013-05-02 15:57:08
  本篇赏析可以看做是对卢一萍在流年所有作品的精彩的总结,我读卢一萍的文字不是太多,理解的或许不够深刻,编按词不达意之处,勿怪!
我没有个性,所以不签名。
回复2 楼        文友:素馨        2013-05-02 16:06:12
  三哥过虑了。我们都是非职业写手、非职业编辑,有些感悟写出来,也仅是为了交流,又怎么存在嗔怪别人呢?
3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3-05-02 16:12:30
  卢一萍的小说我编审过,后来就被素馨抢编了!哈哈哈!我总捞空,悲催啊!他的小说,很特别!
   读了如沐春雨!赞!
回复3 楼        文友:素馨        2013-05-02 16:15:34
  哈哈,山地大哥,是素馨罪过啊,现在读后感已经写啦,以后他的文就留给大哥你吧!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3-05-02 16:45:14
  关于这个春天最令人欣喜的事,莫过于素馨成了我家的素馨,嘿嘿!
   我相信,有缘的人终会走到一起。抱抱我家素馨,喜欢这篇赏析之作的题目,我发给一萍老师看。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4 楼        文友:素馨        2013-05-02 16:52:38
  哈哈,雪,再这样素馨就要流泪啦!嘿嘿,卢老师看了,不会笑话素馨的幼稚吧?
5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3-05-02 20:34:55
  只编辑过一篇卢一评的《北京吉普》,
   感觉他的文蕴含深刻,语言富有穿透力。
   素馨的解读很精彩,堪比专业水平。
   流年有素馨,确实很幸运。祝流年安好!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5 楼        文友:素馨        2013-05-02 21:39:04
  谢谢春光姐!素馨只不过是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了而已,哪里是专业水平哦。虽然到流年才半个月,但素馨还是觉着能够成为流年人,很幸运!
6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5-03 07:25:01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7 楼        文友:卢一萍        2013-05-03 09:56:18
  谢谢素馨,飞雪。素馨的文章写得很好,很准确。多谢你。我会继续支持流年的!
回复7 楼        文友:素馨        2013-05-03 10:08:35
  素馨更应该感谢卢老师对流年、对雪社、对流年人的信任和支持!是您把那么好的作品交给流年,素馨才有机会学习到。作为军属,素馨一直很欣赏军旅作家,在此,遥祝卢老师创作愉快,一切安好!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