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如梦的边城(散文)

精品 【心灵】如梦的边城(散文)


作者:燃烧的火把 秀才,1725.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34发表时间:2013-06-02 10:29:27
摘要:湘西茶峒,一个美丽古朴的水边小镇。有说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中的边城就是这里。湘西自古以来,就充满神秘与神奇色彩,民间许多怪异现像至今让人匪夷所思。《边城》写的上个世纪生活在二、三十年代湘西一个小镇的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而书中人物翠翠,成了湘西小镇少女的典型代表,清纯美丽,天真可爱。但却命运坎坷。由于小说《边城》的艺术成就,加上拍成电影,边城就不仅只是一部小说,而是一种具有湘西特色的文化象征,各种以边城冠名的现象多了起来,不少地方视自己所在的小城小镇就是边城。《如梦的边城》写的多是边城之一的湘西花干旱县的茶峒,这里曾是湘西四大名镇之一,风光秀丽,风情迷人。但是,本文最终也回答不了哪里才是沈从文笔下真正的边城。因为边城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地理概念。


   边城,先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尔后则是一部电影。
   从书到电影,中间隔着半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而如梦如幻的边城,却一直都是一个文化概念。但是今天,边城已经由抽象的文化概念,演变为一处具体的地理概念。湘西花垣县的茶峒镇,已正式更名“边城”。
   更名情理皆当。想当年,沈从文先生就是在这座风景秀丽的小镇上,完成了他的代表作《边城》的。从此,茶峒山水,边城风情,“拉拉渡”摆渡的那位老人,以及那个花儿一样的少女翠翠,从此走出了小镇茶峒,走出了神秘的大湘西。
   今天,我走进这古镇的小街短巷,徉徜于旧时的江岸码头,目睹依旧纯朴平和,依旧古道热肠的小镇上的一切。质朴的小镇居民,既眉飞色舞,更兴致勃勃,争向游人们介绍小镇曾经有过的记忆。那记忆,至今还是那么的温馨。
   ——你小看河边的那座吊脚楼,虽然已有几分陈旧简陋,可那就是沈先生当年下榻的旅舍。窗口下,那一盏并不明亮的桐油灯还摆在那里,它曾陪伴沈先生夜以继日,挥笔醮墨,不朽名作《边城》一气呵成。
   ——你看那棵弯腰驼背的古柳树和那古柳树下的老码头,那就是《边城》书中的“拉拉渡”。当年,沈先生常由那里坐船过江。写完《边城》,他也是从那里坐船,进上海、去北京的。
   面对这些,信亦是然、不信亦是然的滔滔不绝,你似乎没有理由去置疑它的真实与否,因为是无论对于过去的茶峒,或者是对于今天的边城,对于地处湘渝黔三首交界之地的美丽一角,它都是一份至高无尚的荣耀,一缕无法抹去的丰厚!而这份殊荣,又会让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山水,这里的岁月,尤其是这座古朴的小镇,永远地记忆犹新。从这一层意义上看,文化概念中的边城,也许比地理概念中的边城,更富有持久的生命活力,更富有纯美学意义上的无穷魅力!边城,永恒的边城。
   同许许多多来这里的游人一样,我也是从文化概念中的边城,走近地理概念中的边城的。虽然美丽的茶桐山水与恬淡的湘西风情,让我情不自禁地醉在其中,但一种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还是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斯人已去,惟有他的遗迹秩事留在此地,留在这小镇长长短短的日子里,让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后来的人们,在这里留连忘返,寻寻觅觅,寻觅那种足以净化灵魂的美学境界,寻觅那种足以陶冶情操人生梦幻。于是,我一边欣赏这迷人的山光水色,一边思索该怎样认识边城,解读《边城》?哪里才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真实边城?
   《边城》一书,写成出版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书中,沈从文先生没有就边城何处,留下一个准确或比较准确的说法。我记得我曾经翻阅过的一撂研究资料上说,边城并不是湘西的某一座城市,或某一处集镇,而是作者理想与情感的一种存在与一种寄托,是作者对于故乡的一种赞美与一腔眷恋,并把这种存在、寄托、赞美与眷恋,上升到美学的高度,用理想替代了现实。这样说,也是有道理的。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既取材于生活的真实,又超越于生活的真实,即便是摄影作品,无论人物肖像或自然风光,也是画面比真人真事美得多。
   正如那撂研究资料上所说,像《边城》描绘的小城与集镇,在山水绮丽的湘西绝非一座,凤凰、茶峒、里耶、浦市等等,哪一处没有所谓的边城风情!因为湘西,既有行政区划概念上的湘西,也有地理概念上的湘西,如山水相依的怀化,地理概念上称之为大湘西古今亦然。当年的“湘西剿匪”指挥部,就设在怀化的沅陵。相同的地域与历史、民族文化,让怀化也同样有不少类似的小城与集镇,它们都具有书中《边城》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如榆树湾、芷江、麻阳等等。
   那一撂研究资料也同样推定,边城是旧时号称湘西四大名镇的凤凰、茶峒、里耶、浦市的美学组合,而以茶峒和凤凰为主。沈从文先生博采众长,让一座山水秀丽、风情万种、风光旖旎的边城,不仅梦幻般的美丽生动起来,而且诗画般的出现在他的笔下。你可以从中看到四大名镇的旧时身影,但认真一看,那些身影原来又都是一种模糊背影,并且也都有一些似是而非。弯弯的小桥、清清的江水、悠悠的渡船、热闹的码头、别致的小镇、古朴的民风,以及由这样的山水风情养育的故事与传说,养育的“翠翠”和“爷爷”。
   类似的风土人情,类似的芸芸众生,类似的古朴小镇,处处皆有。沈从文先生不过是把这一切的类似集中到一起,而且给予美学意义上的艺术提炼,让那些普通小镇上的普通平民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尤其那些带有凄美而又不乏温情的生死爱恋,一一绘声绘色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边城》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时代背景,把作者心目中的美丽小镇与小镇的美丽,置于这样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但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那场“用我们血肉,筑起我们的新长城”的抗日战争,早在1931年日本人占领东北就已经开始。六年之后,泸沟桥一战,华北沦陷,抗日战争由局部转变为全国性的。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以及他描写大湘西的其它作品,几乎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抗日救国——这一直接关系着民族存亡与国将不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他似乎陶醉在大湘西的神秘与神奇之中,陶醉在秀丽的山水风光之中与质朴的田园风情之中。定书名《边城》,或许就是基于一种很现实的考虑。
   新中国建国以后,文化领域内的历次政治运动以至“文化大革命”,批判沈从文的罪名,始终都没有离开为什么要远离、淡化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民族、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置国难于不顾,不去表现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为民族英雄树碑立传?后人当然无法猜测,也不应当猜测,他把这部小说定名《边城》,是否他当时就已经或多或少预感到后来可能会发生的一切,或预感到可能发生点别的什么。因为湘西自古以来,就是富有血性的湘西,就是能于担当的湘西。在事关国家、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血性的湘西汉子从来义无反顾,束装从戎,“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元帅就是最杰出的代表。但这一切,没有进入沈先生的视野。在他的笔下,湘西似乎只有秀美古朴的山水风情,尽管时代风云这幻,湘西还是那个湘西。这也许从一个侧面说明,《边城》中的边城,原本就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理概念,而是超越了地理概念的文化概念。
   属于《边城》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批判《边城》的那个年代也过去了。地理概念也好,文化概念也好,“边城”二字的魅力与光芒与日俱增。茶峒更名边城,自然也少不了有先入为主之嫌。但茶峒的山水风光与民俗风情,体现的或许就是人和自然在美学意义上的和谐与统一,就是旧时湘西社会生活的清晰投影与精华浓缩。沈先生在这里创作他的名作《边城》,想必也是自然有感于此。他把自己对故乡的赞美与眷恋,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家乡父老的同情与怜悯,全部融入了他理想中的边城里。也许,他爱他的故乡,不忍心故乡的山山水水因时局动荡而失去它的本色。或许,他要用美的光芒,去冲淡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人意,用理想化的故乡,唤起人们对于现实故乡的热爱。
  
   二
   今天,茶峒古镇已今非昔比,但仍然是美的最好注脚。弯弯的小桥,清清的流水,古朴的人家,有唐风宋雨,更有明清遗韵。白天艳阳高照,风和日丽;夜晚媚月当空,星河灿烂;春天花红草绿,夏日鱼肥虾胖,秋天鹭飞蝉鸣。之于翠翠纯真而又苦涩的爱与恨,之于“拉拉渡”曾经有过的欸乃之声,之于翠翠爷爷以及船工、纤夫、妓女等下层人物的穷愁潦到,已经很少有人再去想起了。但是,边城依旧是美丽的,茶峒也依旧是美丽的。
   茶峒处湘渝黔三省交界,一脚踏三省。小镇依山傍水,演绎着古往今来的朝花夕拾,抒写着山里的草根岁月与物是人非。清澈的江底,既沉淀着岁月远去的模糊背影,也流淌着当今的五彩斑斓。慢摇轻划的乌篷船,仍然慢悠地往返两岸。悠闲散淡的渔鹰,站在高高翘起的船头或船尾,没精打彩地看着江面。青石板砌就的水码头上,搓衣洗菜年轻媳妇打情骂俏,艄公排哥不时对着她们吼几声粗野,惹得似是而非的诅咒四起。而一番调笑过后,搓衣的照样搓衣,洗菜的照样洗菜,划船的照样划船,放排的照样放排,只是那一双双俏皮的斜斜目光,总是情不自禁地在江面上扫上几来回。江岸绵绵柳丝,水下朵朵云彩,崖畔上簇簇山花,让这江边小镇,极尽了诗情与画意。而江的对岸,是两座小岛,一座取名“翠翠岛”,另一座则叫“三不管岛”。
   “翠翠岛”自然因《边城》中的翠翠而得名。岛上一岛垂柳,一岛花草,一岛绿色阳光,一岛恬淡浪漫。虽然岛的面积小得可怜,而岛上的世界却大得很。
   光滑的鹅卵石,铺就了曲折小路,别致地纵横穿插其间,大画家黄永玉亲自设计雕刻的翠翠塑像矗立其上。那是定格的翠翠,正豆寇年华,柳叶儿一样的秀眉,溪水一样的明眸,既波光荡漾,更顾盼生辉,而一条油油的大辫子,晃晃悠悠地垂过腰际,甩出醉人的万种风情。一束似乎还带着露水珠儿的山花,绽开在她满脸的笑容里,映红了少女的羞涩与喜悦。侧着头的翠翠,是在闻那浓郁的花香,或是在诉说花样的心事?想要弄个明白,你就去读《边城》。
   翠翠“把船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的叫着,学母牛的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原来,这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清纯少女,是一朵含苞欲放的二月花蕾,是一丛才吐新绿的柔柔春草,是一只欲飞不飞的雏燕,更是一只欲啼未啼的云雀。这遐想的空间,自然是无限的美好与宽广。
   翠翠带着苦涩的爱与恨,早已被岁月风吹雨打去了,而翠翠的美与纯,却让岁月珍藏至今。无论过去或现在以至将来,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永远都有一个想忘也忘不了的翠翠。她,或许是你一生的梦牵魂绕,或许是你一生的追悔莫及。而当你在不经意中走过了漫长的人生风雨过后,“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斓珊处”。但可惜她以及她存在的那个时空,都早已定格在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或迷茫处,定格在只有梦才能够达到的地方。
   隔着一道窄窄的溪流,“翠翠岛”的对岸,就是所谓的“三不管岛”,面积比翠翠岛还小。一栋颇有些品位的两层楼房,刚好把全岛覆盖。在没有房子之前,每逢春夏汛期,江水上涨,小岛就不见了踪影,汛期过了,又重新浮出水面。据说这弹丸之地,自古以来“地位未定”,不论湖南、贵州以及过去的四川(现属重庆),都不屑一顾,所以称为“三不管岛”。
   在翠翠生活的那个年代里,土匪、盗贼以及那些游手好闲、无事生非的好斗之徒,常常相约上岛一决高低,三省官府不闻不问,一任双方打得头破血流。这传闻也许是真有其事,也许半真半假或本无其事,但它给这小岛、给这茶峒,增添了几分属于侠士剑客的传奇与回味,颇有湘西旧时民风。也许,这就是边城的本意所在。
   江水青悠悠的,不分日夜,缓缓流淌。如今这小镇的日子正流光溢彩,“三不岛”的四周已经筑堤挡水。寂寞的小岛上有了建筑,有了人气,“三不管”不管是传说或事实,都已成为过往旧事。隔着窄窄的江面,它与“翠翠岛”相映成趣,如两颗明珠,各放异彩。
  
   三
   还是木制结构,但安装了柴油发动机的渡轮,渡我们缓缓过江,又送我们缓缓回岸。
   岸边,叽叽喳喳的三、五个年轻妇人,与两、三个如花似玉的青春少女,正低头有节奏地搓洗捶打着一篮子的花花绿绿。她们那娇好的面容与山花儿一样的别样心事,尤其是遮去了半个脸蛋的那一头长长秀发,随着搓洗捶打节奏的轻重缓急,在胸前脑后别具风情地晃来晃去,晃出让人情迷意乱的别一番风景。渡轮缓缓驶过,溅起层层波浪,轻轻地摇晃着她们的水中倒影。那,既像是一朵朵盛开的莲花,又像是一簇簇抒情的水草,油油地在水底下招摇,梦幻一般!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南宋的先民,江北沦陷的国土都不去管了,又况乎今天,况乎我们?
   边城,如梦的边城!
  

共 470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很早前看过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那是第一次看沈从文先生的小说,实在分不清是小说还是散文,很是惊异。记得翠翠锐声叫着“狗,狗”,“二老”捉着鸭子迎着翠翠踏水而来,而结局有些遗憾,爷爷已经去了他必然要去的地方,翠翠独自摆渡,或许在等那个人,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先生把一个有着古朴民风,质朴的小镇推到了世人面前,使从未到过湘西,从未领略过边城风情的异乡人记住了这么一个小城,且过目不忘,这是沈先生文化概念上的边城,我们又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了地理概念上的边城,凤凰、茶峒、里耶、浦市,或许沈先生的边城没有具体的地理位置,这些湘西古镇或许都是边城吧。从“翠翠岛”和“三不管岛”,从抽象到具体,边城,如梦的边城!钦佩于作者渊博的知识,富有感染力的文字,看完作者的文字,萌生再看一遍《边城》的想法。感谢作者,好文共赏!【编辑:柳晓月】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30603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柳晓月        2013-06-02 10:31:58
  问候火把老师!欣赏,学习!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