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江南】水帘洞前显身手 花果山中称大王

编辑推荐 【江南】水帘洞前显身手 花果山中称大王


作者:是默 秀才,1153.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22发表时间:2013-06-04 20:05:46

——读《美猴王》浅析
   《美猴王》选自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作者吴承恩是明代中叶人,江苏淮安人。他聪明好学,“髻龄即以文鸣于淮”。针对当时的现实社会,他怀着“佞人远,古道还”的政治抱负,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然而都名落孙山,直到不惑之年,才弄了个“岁贡生”。明代朝廷的黑暗,个人遭遇的不幸,使他深感在现实社会中,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那不过是一场梦幻。所以,大概是在他六十多岁辞去长兴县丞以后,就以《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民间创作为蓝本,写出了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文学名著《西游记》,来寄托他的政治理想,抒发他的愤懑之情。
   《西游记》里写的虽然大都是神魔世界,但影射的是当时某一层面社会的折光;所塑造的人物虽然大都是神魔,但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某些行为动态。作者在第四回,借孙悟空之口指责玉皇大帝说:“他甚不用贤!老孙有无穷的本事,为何叫我替他养马?”意在指责当时的统治阶层贤愚不辨,埋没人才。小说第七回,作者以激情高亢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人不怕、鬼不怕,敢于搅翻蟠桃盛会,大闹灵霄宝殿,甚至公开宣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顶天立地的猴王形象。实际上,这个形象就是作者理想中的英雄的化身。作者借助于他,表现了他对帝王将相和封建法统的极大蔑视和否定。所有这些,无疑都是明代社会现实和作者愤世嫉俗、要求革除时弊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反映。
   《美猴王》写的是孙悟空出世和称王的经过。《西游记》虽以唐僧取经为主线,但主角却是孙悟空。孙悟空是《西游记》所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中最成功的一个,在他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人的一些主要美质。如嫉恶如仇、敢于斗争、机智勇敢、见义勇为等等。因此,他已成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的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可以说,没有孙悟空,就没有《西游记》。像这样一个主人公,吴承恩当然要在第一回中,给他安排一个不同凡响的出世。
   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常把一些历史上的名人出世,写得十分不凡。如夏禹的儿子启,是禹的妻子涂山氏“化为石”后,“后破北方而启生”;商汤的祖先契,是帝喾的妻子简狄吞玄鸟(燕)之卵而生。吴承恩写孙悟空的出世,就蹈袭了这种手法。不过,他所写的孙悟空出世,精到细腻,层层推进,远远超过了神话传说记录者的手笔。请看:他始将一块奇妙绝伦的仙石,作为孕育孙悟空的母体,给人以无比神奇之感,此其一;继将它放在开天辟地的年代,给人以天地初开、混沌始分、旷远迷茫之感,此其二;再将它产石猴的原因,归之于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遂有灵通之意”,给人以天造地设、鬼斧神工之感,此其三。至此,孙悟空出世不凡,被作者写得淋漓尽致。这与孙悟空的坚如磐石、勇往直前的性格特征,是相当合拍的。
   我国古典小说在刻画人物时,很讲究“形似”和“神似”的统一。在“形似”和“神似”之间,古人往往更重视“神”。道理很简单,因为人的外貌,有时很可能相似,但人的神质,却因人而异,绝无相似之处。换言之,就是只有写出人的不同气质,才能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否则,只不过是一些徒具躯壳的泥塑木雕而已。
   在《美猴王》中,吴承恩没有对孙悟空进行肖像描写,道理很简单。孙悟空既然是个石猴,外貌自然与其他猴相类,这是读者不难想象的事。因此,作者就腾出手来,把力量花在如何传神上。眼睛,是一个极为敏感的器官,它最能敏锐地反映一个人的心灵,故有心灵之窗的美称。画眼睛,每每被艺术家作为传神的重要手段。吴承恩深知此中三昧。所以,他着力地描画了孙悟空一双神奇的眼睛。你看;石猴“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玉皇大帝。人们不难从他这双光耀逼人的眼睛里,看到他对“玉帝为中心的整个天庭的挑战和威慑力量”,预感到他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物,这就为后来大闹天宫作了伏笔。这种传神的写法,初步地刻画出孙悟空的非凡性格,使人们能够理解到,他的这种性格特征,使他具备了成为众猴之王的必要条件。
   “不见高山,不显平地”。在《美猴王》中,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刻画了孙悟空的性格,显现了他的超群之处。
   水帘洞是个“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的神秘所在,没有一点胆略,谁敢进去冒险探奇?当众猴连呼几声:“哪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其他猴子不敢答话,只有石猴挺身而出,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直到石猴探明水帘洞是个“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的洞天福地时,众猴还是不敢轻易涉险,而让石猴先行,带他进去。当孙悟空再一次“瞑目蹲身”,往洞里一跳,并叫众猴紧跟随时,才有几个胆大的跟了进去,而胆小的依然是不敢向前,“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缠一会”才壮壮胆子跟了进去。此为对比之一。作者就在此对比之中,把孙悟空的勇敢无畏的性格特征,呈现给读者。
   众猴进入水帘洞后,只知“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地玩个不停,直至精疲力竭时方止。可是石猴却始终端坐在高处,不动声色,静观其变,适时开口说话:“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此为对比之二。作者又把孙悟空的大将风度,充分地显现出来。
   这样两个对比,孙悟空的美好形象已经完全树立了起来:他靠自己的胆略和气度,赢得了群猴的心悦诚服,而不是靠武力杀伐。但作者还不满足,他在《美猴王》的结尾,又添上几笔,说石猴称王后,带领部下“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等等。这真是妙笔生花。作者这几笔,把花果山群猴写得上下平等,亲密无间,无忧无虑,逍遥自在,暗与“森严”的天庭作强烈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孙悟空的民主作风和“亲民”情感。这样,孙悟空的形象,就更加美好、更加可爱了。由此,石猴一登宝座,即改称“美猴王”的理由,已是不言而喻……

共 23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名著之所以名著,自然有其独到之处。《而西游记》,更是人所熟知、脍炙人口的作品。任何作品,都离不开作者所处环境的影响,也脱不开作者对时势的认知。由此,作品也就带有时代的痕迹。但作者也有些忽略,例如对孙悟空前因后果的解析。虽然标题是《美猴王》,但文章内容对读者来说,不可能孤立解读。个见!本篇赏析,列举了很多篇外例子,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不能不说作者阅读之广泛之精到。有些观点,还是颇有新意的,欣赏荐阅!编辑:紫墨青函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墨青函        2013-06-04 20:06:45
  问好作者,欢迎赐稿江南,祝创作愉快,佳作频频!
天地繁复,大道至简!
回复1 楼        文友:是默        2013-07-28 13:52:17
  谢谢,问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