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密城笔记(十六)

编辑推荐 密城笔记(十六)


作者:任小刚 举人,367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07发表时间:2013-06-07 21:19:48

密城历史的古老和神秘,须得在一定的现实物件上体现或被诠释——一方面证明着自己,另一方面算是给芸芸众生一些信服的理由。藉这历史,便可淡化局促于现实有限时空区间的焦虑感;逼仄庸俗乏味的生命底色,便多了些虚幻的光环和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实,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否则,任岁月剥去红妆,无奈伤痕累累。包括宇宙生命,亦不能承受太多之轻。伤不起呵。
   于是,复原的秦汉风格的城楼宫殿舞台,立着阙柱的文化广场,便纷纷粉墨登场了。自始至终穿越历史迷雾,一路走来的洞山吴家山还在,达溪河还在流淌。山形依旧枕寒流,人世几回伤往事。终是无法消弭历史一脉相承的血统。何况李元谅当年亲手植的唐槐,还在艰难地如涸辙之鱼吐气泡样泛着新绿……
   寓居密城,亦隐亦道亦人亦豹的我,便没有了任何不信服的理由——密须国从来就没有败亡过。密城亦从未坍塌湮灭过。而走向湮灭大雪无痕的,仅仅是我。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皮囊之躯亦经不起几许的春秋代序。
   复原的城楼内部,被辟为密城历史民俗馆。掌管钥匙的老白是个热心人,也是整个文化广场及各功能室的负责人。时常开门方便我进入参观。馆藏文物几乎就是密城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囊括先民们吃穿住行用的器具一应俱全,电光技术模拟的窑洞院落,让人心生几许煦暖回归怀旧的情结。近距离触摸,或冰凉坚硬或朴拙绵长的陶瓷实木金属质感,直抵身体的每一根触觉神经。我其实是在抚摸先民的身体,倾听他们的心跳,眼前浮现着他们一茬茬,一代代人在草青草黄里生老病死,生生不息至今。一路夯歌,一声声嘶喊,一场场悲欢离合,一出出爱恨情仇绵延不绝……
   活在当下的密城,大街小巷建楼工地一派忙碌景象。许多的民众弃去青山绿水间的旧家园,倾其一生积蓄购买这鸽子笼蜂巢样钢筋水泥居所。却是浸透了几许的辛酸和无奈。欲望涨潮时代,贝壳鱼虾样的最底层农人,亦无法幸免随波逐流和被搁浅的命运。旧梦惊破,宁静不在。人声鼎沸,尘埃飞扬。浮华亦刺耳惊心。挖掘机下竟挖烂一瓦缸古币。民众趋之若鹜,哄抢之速度姿态似神风敢死队。有年轻同事适逢路过,竟也眼疾手快,拾遗得许多。闲聊提及时,遂慷慨馈赠于我11枚。细观之,皆“开元通宝”。便暗想可能是李元谅在此屯兵时,埋藏于地下的军饷罢。摩挲斑斑铜锈和冰凉单薄的钱体,感念其穿越1300余年光阴的幽幽古老气息,便悉数将其装进我的枕头。困扰我数月之久的失眠抑郁感竟一扫而空。于是,在密城的每一个夜晚,枕着这些钱币的前世今生,便梦回唐朝了。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奇怪而高远的穿越的感觉。我的生命时空其实已被拉长折叠了许多回了。
   暮色四合晦明交替之际,密城文化广场空寂无人,唐槐兀自静默,青山无语独立。民国中学遗址房间内,拉着忘年交乐友老白的高档紫檀板胡,吼唱秦腔,地老天荒,不知今夕何夕。白云苍狗,世事悠悠。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在所有的民族性元素里,最根深蒂固的莫过于民风了。风就是民歌。歌的形态从最原始的的抬木头时吃力的“吭育”声到简单的歌谣,再到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不等的相和歌调。除去另一种登堂入室日渐阳春白雪的文人诗歌外,一脉相承始终贴着土地犁沟行走的民歌,其音乐性从来就大于文学性。音乐性是情绪的外化表现形式,文学性则是内心情感的发酵升温。民间的内心纯净简单,没有太多的花花肠子,因此只有情绪化的音乐,并无真正庙堂意义上的文学。即使有,也多是以说唱为主的史诗,有的甚至连歌词也日益模糊了。但并不以为然。有声音和旋律就够了。文字如同下酒的菜,可有可无。声音和旋律更具有恒久性,传承性和可信性;歌词只是一种身份暧昧的介乎异质和本质之间的东西。例如陕北黄土地民歌《绣金匾》《东方红》及湖南民歌《浏阳河》,旋律始终未变过,本来的歌词是先民的情欲巫调告白。至于后来旧瓶装进的新酒只是特定时段特定人的模板广告而已。数十年烟花样的狂欢和陶醉,和这些从土地年轮里生长的旋律相比,亦终不过是一出戏而已。再恢弘的戏都有落幕的时候。但民风没有。除非这个民族被连根拨掉。但拔出萝卜也会带出泥的,打断骨头都连着筋哩。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风即一种永恒。亦顺便想起一些俄罗斯民歌,在前苏联时代的偷梁换柱洗面革新。如同漠然健忘那个解体了的庞然大物的超级红色帝国一样,人们现在只知道俄罗斯。苏联成了一件穿旧过时塞进衣柜的衣服。而原汁味的俄罗斯民歌,依然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回响着。
   而秦腔就是纯正地道的陕甘交界地带的民风。形成于秦,盛行于唐,成熟于明清。一直吼唱到今天。
   历史上密城的地域归属几许朝秦暮陇。但万变不离其宗,它终归是陕甘群山林莽间的静影沉璧。气定神闲,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历史于它,只是山间的草青草黄,山头的云卷云舒而已。人老几辈生生灭灭,达溪河水拐弯抹角,行行复行行。唯一没变的还是当地的民风——秦腔。
   寓居密城的日子里,发现街道及乡村人家的红白喜事庆典,事大事小,均少不了请秦腔自乐班来哄摊子,为图个热闹喜庆祥和,他们舍得花这个钱。人活一世,钱没了还可以再挣,心情没了精神头短了,攒再多钱也没意思。这就是他们最实际而又天真的想法。相对而言,塬区的人家在这一点上,要啬皮得多。喜事也可以从简么,能省两个就是两个。所谓七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还真是有几分道理的。环境封闭,地广人稀,生民性瘫,不愠不火,不急不燥,老牛拉破车,老太婆擀面一案一案来的古旧原生态,便造就了独特的地域价值趋向。流行文化在此地不过是浮光掠影而已。取舍之间,亦折射出历史一衣带水的微言大义呵。
   于是,本地的文化广场修建得最为阔绰,古密须宫殿式的露天剧场很是气势恢宏,尽显历史本真的滋味和面目。在这样奢华而聚音扩音效果极好的舞台上唱秦腔,是当地一年中最大的盛事。那十天时间是密城人的狂欢节。灯光亮起,大幕拉开,锣鼓家什一响,地震山摇,整个密城便沸腾了,着火了,疯狂了。艺术与现实,戏里与戏外,已经分不清了。
   可惜,密城的会期多在十月,天气已经很凉了。川道里早晚温差大,晚上看戏时,加厚衣服,也是寒凉砭骨。喜爱秦腔的多是些老年人,本来早早地带凳子来要细看细昧的,却终是受不了夜间的寒气袭人,便不无失望地离开了,还不时地一步三回头。而手里拖的孙娃子更是一百个不情愿离开。他们正呼朋引伴,盘桓在舞台周围,或试探性地爬上了前台。一个大花脸演员一扎势一声喝吼,吓得一个胆小的孩童从台沿上翻滚下了,其余的小孩则笑得前仰后翻,演员一乐,也忘了台步乱了方寸。这是比舞台上更精彩的一出戏。但此时孩子也只能是半耍死狗半抹眼泪地,被爷爷拖拽着回去了。而台上的演员却是一例地忘我投入地演着,仿佛台下的世界已于戏里的世界不相干了。即使走得只剩下一半个观众,戏还是要不折不扣地演到底。
   我的宿舍搬上四楼后,凭窗而望,文化广场的台地和舞台正面一览无余,直线距离不足一百米,竟成了看戏的最佳地点。无心插柳柳成行,我便亦有了清代王公贵族的戏园子包厢待遇。夜晚时分,将室内的灯火尽灭,临窗坐一把藤椅,泡一壶自己最喜欢的茗茶,品茶耶?品戏耶?自是人生一至乐境矣。午夜时分,群山环围,背景寂静,这悠悠秦声秦韵的丝竹声和水袖样的拖腔,简直是仙乐飘飘,人间能得几回闻呵!恍惚间我亦成了谪仙人了……
   在人们的几多留恋不舍和怅茫中,密城的会期结束了。一切的声响似乎都戛然而止。日子又恢复了它原来的寂寥和平静。然而自老白买下了高档板胡后。寻常日子里死寂平静无味的夜晚还是被打破了。来自民间的秦腔又像田野的蟋蟀虫鸣般响起来了。声音粗糙粗犷而又干硬,却也接着地气,接通了历史与现实。此夜寂寂,此音绵绵,此情悠悠!
   带着一些疑问,翻阅有关本土的史料卷帙,便复原了在密城生命留痕的数位历史人物:帮助秦穆公成就霸业的井伯奚被分邑在此地;为秦王横扫六合立下汗马功劳的战神白起,因长平之战一夜坑杀40万赵军,令山东六国闻风丧胆而成惊弓之鸟,秦军遂有了虎狼之师的恶名。而白起亦因功高盖主而引起秦王猜忌。被贬为密城令的路上,王密令杀之。白起家人和部下继续行至密城,便世代居住绵延了下来。如今的密城及相邻的星火东岭白姓人,据说都是白起的后人。而密城的传统美食锅盔(一拃多厚的硬面大饼),当是白起率部征战时将士们随身背的干粮。长时间不变质且耐饱,适合于干吃或羊肉泡馍。秦统一六国,很大程度上依靠了这种锅盔,便大大简化了别国军队安营扎寨烧火做饭的程序,能连续作战,兵贵神速,势如破竹,横扫千军如卷席。
   往事越千年,如今的传统锅盔制作手艺几近绝迹失传。一些美食大赛上出现的都是低劣的赝品。询问了当地尚存人世化石样的老人,方得知正宗的密城锅盔的制作工艺和程序非常复杂。似乎不是用锅烙的,而是烤的,里面还要添加核桃仁等。此地的核桃个大皮薄油多,和麟游酒坊的核桃同宗同源,非常有名。在一个日趋虚假唯利是图狂热追求速度和效益的时代,谁还能静下心沉住气做这种锅盔呢?窥一斑而知全豹,当一个民族的传统在猎猎风中旌旗样倒下,折戟沉沙衰草斜阳英雄气短之时,便早已迷失了自己的历史时空,成了一个变异的怪兽了。
   一个民族的幸福,就是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住传统。而不是瞎嚷嚷的泡沫样的浮华。当人心不古时,我们其实已经是把自己置于一种极危险的境地了。
   秦风不减,秦韵不灭。高亢冷硬悲怆的秦腔在密城响起时,便是那一个个逝去的不屈魂灵在声音里复活了。故土难离,梦回秦关呵!
   秦人不灭,秦腔不死,密城不老。

共 38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历史是一段时光掩埋另一段时光,对于一个文化丰富、历史悠久的地方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对过去的文化的发掘和保护远远是不够的,却过多的商业化发展,造成了文化本质的流失。这不知该说是幸运还是毁灭,令人叹息。文章内容朴质、充实,值得一读。【编辑:海林夕】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