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含蓄有关概念的认识

精品 含蓄有关概念的认识


作者:郭有生 秀才,1126.1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64发表时间:2013-06-22 11:41:34
摘要:对和含蓄有关的直露、朦胧和晦涩等概念进行分析研究。


   从文学艺术理论的角度看,有些概念与含蓄相对、相近或相关,我们如果能对这些概念有个鲜明深刻的认识,就一定会使我们对含蓄的艺术手法有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
   一.含蓄与直露
   吴乔《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这代表了一种最大众化的认识。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如陆仲昭在《诗镜》中云:“诗不患无材,而患材之扬;不患无情,而患情之肆;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连叔本华也说:“作文妙处在说而不说,正合希腊古诗人所谓‘半多于全’之理。切忌说尽,法国诗人所谓‘详尽乃使人厌倦之秘诀’。”含蓄自然是一种美,如田之章在《文章的含蓄之美》中非常精彩地说明了这一点:
   王士桢《香祖笔记》云:“余尝观荆浩论山水而悟诗家三昧。其言曰: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谢茂秦《诗家直说》:“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妙在含胡,方见作手。”这是以山水淡远比文词含蓄之美。
   作者又引歌德诗云:“文词如美人手中扇,遮面而露目,目固面上之最动人处也,已与余成目矣!”指出此比“罕譬而喻,何必‘远人无目’方为含蓄哉”!似说歌德以“美人手中扇”喻含蓄比王士桢“远人无目”的比喻更形象、更生动。钱又说,魏尔伦比诗境于“蝉翼纱幕之后,明眸流睇”,言其似隐如显,望之宛然,即之忽稀,正严羽《沧浪诗话》所谓“不可凑泊(即接近)也”。法国一文论家说得更直接,谓“亦见亦隐”之境界如衣裳微开略露之人体,最能动情。美国一女诗人言幂面之纱使人难窥全貌,遂足以添姿增媚,故美人不愿揭示真容。此亦犹魏尔伦“纱幕后美目”之喻。
   不论是以山水还是以美人为喻,都说明文章“语忌直,脉忌露”、“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半遮半露、含蓄淡远,如镜中花、水中月,才是逗引读者探知究竟的法门。
   不过这样的看法,说得有些绝对。有人谈藏与露,对我们很有启发,他说:
   藏,即隐忍含蓄,于无声之间吞吐天地,包罗万象,事事洞明。露,即直露与张狂,在挥洒之中酣畅淋漓,潇洒自如,袒露天性。孔子讲中庸之道,纳宇宙与心中,若汪洋肆恣广博,波澜不起;孟子善咄咄逼人,置刀锋于人身,似高山突兀奇崛,刺破青天。阮籍心中有块垒,只得穷途而哭;嵇康胸中有不满,刚肠疾物,遇事便发。李白高歌取醉,杜甫低头苦吟。邹忌寓规劝于家常话中,魏征置谏议于直言里。有人愿意藏,有人愿意露,一藏一露之间,构成人们不同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
   是的,藏是一种美,露也是一种美。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主旨,对藏与露会有不同的选择;抒发不同的情感,追求不同的效果,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对藏与露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汉代《上邪》一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此诗语意直露,但不能说不精彩。正是这种直露的语言,才把一个女子性格直率,情感热烈,敢恨敢爱的形象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看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诗也就是写眼前之景,优美而迷人,虽不含蓄,但同样动人心魄,读者对此也会感到色彩艳丽,富有生机,而共鸣在愉悦之中。
   有些作品,因写作动机不同,而更适宜含义直陈在人们面前。比如,许多中学开体育运动会,在激烈的径赛中会播放一些鼓动诗,那么这样的诗如果含蓄了,反而不美。试想,在一百米决赛中,哪一个运动员会有细细品味含蓄隽永之诗的功夫呢?
   政治鼓动诗,也是这样。直露,才显得有力,才更具有那种有气势的号召力。如拜伦《卢德派之歌》
   海外的自由的儿郎
   买到了自由——用鲜血;
   我们,不自由便阵亡!
   除了我们的卢德王,
   把一切国王都消灭!
   等我们把布匹织出,
   梭子换成了利剑,
   就要把这块尸布
   掷向脚下的独夫,
   用他的腥血来染遍!
   他腥血和心一样黑,
   血管腐烂如泥土;
   把血水拿来当露水,
   浇灌卢德所栽培——
   我们的自由之树!
   当年的《大刀进行曲》,也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
   把他消灭!
   (喊)冲啊!
   (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这首歌词,语言直白简洁,才更好的表现了那种慷慨激昂,精神振奋,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就抒发了一种炽烈的感情,大有火山爆发喷之而出之感达到激情涌动,酣畅淋漓,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哟!
   还有一些打油诗,因为面向群众,意在轻松悦人,广为传播,也适宜语言俚俗,本色拙朴,内容直露,诙谐幽默。如《吹牛大帝》:
   一滴水能漂大船,
   落片树叶山砸翻。
   一吹吹得狂风起,
   蚂蚁拔河象输惨。
   扬头得意唾星飞,
   太阳贴脸金灿灿。
   宰只蚊子宴大宾,
   剩下做馅吃三年。
  
   二.含蓄与朦胧
   人们比喻含蓄,一是像只看到倩女的背影,容貌怎么样,凭你的想象,这是藏而不露;一是像中东地区的倩女一样,只看到迷人的双目,整体容貌就是一个迷了,这是半藏半露;一是像月光下的倩女,朦朦胧胧,这是若藏若露。后一种情况是朦胧。朦胧只是含蓄的一种状态。
   那么。朦胧有怎样的特点?试想,雨雾蒙蒙中的山,你望去整体来看是山,但又看不清是怎样风光的山,你可以想象是这样的山,或那样的山,这样的朦胧是“浅朦胧”;再如,雨雾蒙蒙中看花,如果可见度太低,只看到隐隐约约的红色,你或感到是花,或感到是血,那就是“深朦胧”了。
   我们看顾城的《感觉》一诗: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朱自清说:“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对此他深有感触地说:“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底子里去。”此诗正反映了这一点,像印象派的画作一样,作者把自己一瞬的感受,非常诗意的表现了出来。但显然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我们也隐隐约约感到了一种朝气、一种活力的美,但要再具体揣摩,又扑朔迷离,这朝气活力是因为孩子是人类的未来吗?还是孩子的衣服色彩透露了孩子的活泼,孩子的好奇,孩子心灵的鲜活明媚。这是一个浅朦胧。艾青说:“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那么这首小诗的形象,读者会从“朝气活力”的思想情感中心,荡开去品味它所蕴含的具体内容。
   再看顾城的另一首小诗《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这首小诗是深朦胧,我们只感到四种弧线,作者用四个互不相关的意象并列在一起反映出来,同时一定对诗人心灵有一种触动;而我们的理解,也会千奇百怪,各不相同。早期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反复强调“诗只能暗示,如直呼其名,诗的享受便减去四分之三”。但这暗示更是扑朔迷离。这首小诗是一个主题吗,还是多个主题?许多鉴赏者也被这样的诗吓住了,不敢说表达了什么。也许是四种美的弧线,“鸟儿”写审时度势的弧线;“少年”写学会珍惜的弧线;“葡萄”写绿色创造的弧线;“海浪”写能进能退的弧线。也许是四种丑的弧线,“鸟儿”写顺风转舵投机的弧线;“少年”写不注意金山而只注意一丁点利益的弧线;“葡萄”写触丝海阔天空幻想的弧线;“海浪”写不能再勇敢直前而退缩的弧线。你的理解,绝不会和我相同。这就是深朦胧。
   其实顾城自己对这首诗有解释,他说:
   这首诗外表看是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四个剪接画面,用一个共同的“弧线”相连;似在说:一切运动、一切进取和退避,都是采用“弧线”的形式。
   在潜在内容上,《弧线》却有一种叠加在一起的赞美和嘲讽:对其中展现的自然美是赞叹的,对其中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的。
   写到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件艺术品,是我们自己凭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呢,还是只追寻作者的意旨呢?艺术品只在作者自己的案头,那就只有作者自己的意旨;一旦走入社会,作品应当只有欣赏者自己的理解。记得过去有个美术老师,在课堂上画了一个广播(即喇叭),让学生临摹,但由于画得不像,学生却在下面议论“好一个筛子”,老师只好在广播旁边注几个字——这是广播。我们艺术家的作品,总不能像这样旁注几个字吧,以防别人的理解和自己的意图不同。更何况我感到只追寻作者的意旨,更像考古,哪是艺术欣赏!一般诗尚且见仁见智,朦胧诗更是有广阔的理解空间。是的,人世间情无达诂,美无达诂,诗无达诂。
   能产生一种朦胧的美,首先是艺术手法的特殊性,如朦胧诗的特点,有资料概括为: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定”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以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其二,也和含蓄蕴场的艺术处理有关。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当某些内容使欣赏者产生含蓄悬问后,如果解决这个含蓄悬问的含蓄蕴场,是个充足蕴场时,就是一般的含蓄。这里所谓的充足蕴场,就是为理解含蓄蕴面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或线索。如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中,结尾更是生动: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这篇小说,在结尾描写了新媳妇对为了抢救担架员而奋不顾身地扑在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上而英勇献身的通讯员的纯洁感情。由于在小说的前面,有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的生动情节,和这献身的壮举等描写,这就形成了充足的蕴场,所以新媳妇这“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等耐人寻味的语言行动,就能使读者相对确切的品味揣摩出来。
   如果,解决某个含蓄悬问所依凭的含蓄蕴场是个不足蕴场,甚至是个零蕴场时,就可能成为朦胧了。记得当年看刘谦在《美术》的插页上,所发表的《小巷》,画上画着一条极其平常的小巷,而一个年轻的姑娘正回头凝视着这深深地小巷。她为什么凝视呢?由于画面提供的只是一个不足蕴场,所以内蕴朦朦胧胧。倘若这个姑娘手上再拿点什么,或小巷中再添点什么景物,那么我们或许就鲜明的捕捉到其中的寓意了。

共 728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具有这浓烈的辩证色彩。作者把对“含蓄”的理解放在几组词语中进行分析论述,剖析了“含蓄”与“直露”两种风格的价值,两种风格的运用;“含蓄”与“朦胧”的关系问题,朦胧诗的特点问题;“含蓄”与“晦涩”问题,对“晦涩”问题进行了批驳。这篇文章对我们看待艺术风格,选择和处理作品,是有很好的启迪价值的。【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623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3-06-22 21:38:05
  这篇文章的辩证思辨,让我们明确了几组概念,也就明白了“含蓄”的真谛,不是晦涩。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铁禾        2013-06-27 16:25:03
  非常深刻入理的理论性研究篇章,受益不浅,致敬!。
铁禾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