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由编织珍珠衫到串珠子的空灵美(作品赏析)

编辑推荐 【流年】由编织珍珠衫到串珠子的空灵美(作品赏析) ——浅谈秦岭老师短篇小说《马阴阳出山》的留白艺术


作者:素馨 进士,969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84发表时间:2013-06-26 09:44:52

【流年】由编织珍珠衫到串珠子的空灵美(作品赏析) 提到珍珠衫,我们很多人都会对老版电视剧《西游记》里猪八戒“撞天婚”那段儿记忆犹新,那个里面,就有一件尽显珠光宝气的珍珠衫。珍珠衫如何编织而来,因其宝贵,我未曾见过,但幼时曾见母亲织毛衣,总是一环套一环,错一针都不行。想来原理都差不多,只不过是材料不同而已,珍珠衫的编织,也该是环环相扣的吧?
   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当然没有任何揶揄和亵渎之意,只是一个比喻——品读了秦岭老师诸多中短篇小说后,感觉其创作过程就像是精心编织珍珠衫的过程:作品多数细密,繁复,往往浮想联翩,由一点联想、生发出很多点,相互交织,互为依存,构成密实的网格,显得丰满而有质感,不失为一件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
   但在短篇小说《马阴阳出山》里,我觉出了明显的不同,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可能浅薄又可笑。
   说老实话,一年前的6月28号第一次看过这篇小说后,真没有特别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忽略了它。及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沉迷于老师的小说作品里,都没有再注意到它。就是在去年10月写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这篇品读老师小说后的读后感时,也是丝毫没有提到它。
   可是,刚好时隔一年,再以编辑的身份在江山流年社团来编审《马阴阳出山》,感觉大不一样,甚至有些吃惊。编审这文时,时值深夜,编完后却迟迟不能入睡,脑子里老在回味它的表现手法,它的艺术魅力。
   吃惊,是因为我在《马阴阳出山》这篇小说里,感觉到老师的创作更为成熟,较前迈了可喜的一大步。其创作手法一改往日的“满”,更多地趋向于“空”,以及由“空”达到的“灵”。还是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这种创作过程,有点像单纯地串珠子,只是把材料打散,将颜色各异、式样不同的,经过精心比对、搭配,恰到好处地组织串连在一起,单串、双串、多串,长串、短串,全凭个人爱好和需要来抉择,又都在恰当的地方留下相应的连接点,蜻蜓点水般点到止。至于后面由连接点如何派生,完全由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来解读、来想象、来构造、来编织,可以随心所欲,可以天马行空,可以不拘一格。“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增添了种种可能性,可以成其为珍珠衫、珍珠坎肩、珍珠围脖,也可以是珍珠坤包、珍珠饰垫、珍珠壁画。无论哪种,珠子还是珍珠,照样闪闪发光,照样圆润晶莹,照样赏心悦目,丝毫不削减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反倒有意想不到的强化作用。
   表面上来看,由编织珍珠衫到串珠子,多处留白,似乎是技艺的倒退,是由复杂走向简单,其实不然,这应该是创作的一种尝试,一种变化,一种创新,一种成熟,也是创作态度的一种回归,一种超越,即作家不能凌驾于读者之上,不能强行牵着读者的鼻子走,换句话说,作家不能利用作品干预读者的思考、辨析和判断。
   有人说,政客的高明就在于说话只说一半,剩下的吞在肚子里,让你猜,让你品,吊足你的胃口。由此类彼,好的作家,也该是高明的政客,该好好运用留白,好好把握语言的艺术,好好控制自己说话的欲望,不要“言无不尽”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
   下面,我以《马阴阳出山》中的具体留白点来浅析它的艺术魅力,证实自己的这种看法。
   《马阴阳出山》一文中,大的留白点有三处。一是关于马桂花的死因。一是小说主题的有关暗示。一是马阴阳到底有否出山。
   先来看马桂花的死因。“漂在兰州的老乡告诉我,桂花是上的吊”,一句话,交待了马桂花自杀的方式。但通读全篇,找不到明确的交待她死因的任何文字。在这样一个关键性的节点上,秦岭老师选择了点到为止,适可而止,惜墨如金。他只非常隐晦地给了我们一个生发想象的引子:“桂花连同绳子在风中转着磨儿,顺时针转一圈儿,又逆时针转一圈儿;逆时针转一圈儿,又顺时针转一圈儿。绳子的死结处,纤维都磨绽了花儿,发出吱吱的断裂声。幸亏马桂花从过门到挂起被日子消磨掉了三十多斤,否则那绳子早断了。”这里,“顺时针转一圈儿,又逆时针转一圈儿;逆时针转一圈儿,又顺时针转一圈儿”,“从过门到挂起被日子消磨掉了三十多斤”,至少让我们感到了马桂花生活的艰难,她就像是拉着生活之磨的牲口,累得骨瘦如柴,不堪重负。这或许就是她选择上吊的原因。
   那么,她的生活为什么会这样呢?追溯前文,老师有过交待和铺垫:马桂花的丈夫廖姚明还在读高中时就因打工被石头砸断三根肋骨,成了残疾人。“我这破身子一不能赶骡子,二不能打工,半个死人了”,当初廖姚明在求马阴阳作假时说的这番话,是有深意的。村里的姑娘们借外出打工的机会,都找发达地区的男人嫁了,可想而知,村里的环境肯定不是适合人们轻松、幸福地过生活的。如此,马桂花嫁给廖姚明这样一个残疾人,又有两个孩子要养,她一个女人家,压在肩头的担子有多重,生活得有多难,我们能够想象得到,并理解她的选择和作为。
   只是,她的死,仅仅只是因为生活的压力么?倒不见得。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文中也能找到蛛丝马迹的暗示。六年前,当马阴阳按廖姚明所求给桂花算卦说他们无缘时,马桂花是“隔墙把马阴阳骂了一通”,可见她对廖姚明的感情是真挚的、热烈的、坚定不移的。她的骂,也表明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泼辣勇敢、有主见有想法的女子。但在平淡、庸俗的婚姻生活的磨砺中,又夹杂进生活的沉重和缠绕,这份感情会不会变化呢?会不会有犹疑和后悔呢?只怕是即便有,马桂花也不敢有丝毫表现,她怕被周围的人唾弃,怕陷入舆论的泥淖,怕被架上道德的神坛接受拷问,唾沫星子也是会淹死人的。因为什么?因为穷乡僻壤的道德伦理观、封建残余思想,更因为她与廖姚明的结合,曾经被迫有过异常高调的宣告——“马桂花结婚时,县报记者专程前往廖家寨采访了夫妻俩,报纸上的题目叫《山村女子马桂花冲破阻力勇嫁残疾人》……”这是多么华丽的一个花环,最终却变成了绑缚马桂花的一段绳索,那样一个玲珑剔透的女子,最终挣脱不了来自灵魂的煎熬,绳索只能束到自己的脖子上,借以寻求永久的解脱。
   由此,我认为马桂花是因为承受不了来自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不得已把自己的脖子伸进了乱坟边柏树桠子上的麻绳,结束了六年的婚姻,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更结束了痛苦与折磨。
   再来看点明小说主题的有关暗示。在村人求马阴阳出山时,马阴阳说,“你个当村长的,你就不怕我破坏你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与之相关的,还有一句:“省城到处都是现代文明的样子,儿子接触的都是衣冠楚楚的人。为了儿子,他必须隐藏作为阴阳的身份。”——就这两句表明了文章的主旨,老师却戛然而止,不再多说只言片语。
   马阴阳在城里,只能刻意隐藏自己曾经的阴阳身份,因为城里是讲求精神文明的,阴阳行当作为封建残毒,是不可能有生存之地的。但马阴阳却得到马家堡人神一样的崇拜,村人遇到大事情,就会毫不犹豫地想到他,马不停蹄地来找他,千方百计地来求他,没有怀疑地相信他。这说明什么?说明乡下缺少甚至是不存在真正的精神文明。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乡下贫穷、落后,人们还在忙着解决生存、温饱问题,还没有达到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也即没有物质文明。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物质文明,连起码的生存和温饱都成问题,谁还有闲心去追求自我主观世界的改造,去追求看似空中楼阁的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反过来为物质文明指引方向,没有精神文明,物质生活水平也改善不到哪里去。
   这是一个大的哲学命题,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命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把它留给了我们读者,由我们自行给答案,自我领悟小说欲表达的意图。
   最后来说马阴阳到底会不会出山。关于这一点,老师在文末给“我”安排了一个梦,梦里“马连锁法袍加身变成了阴阳”,似乎表明马阴阳没有出山;而马桂花嗔怪“我”搅和阳间的事情,影响她在阴间与家人团聚幸福生活,也表明她是不希望马阴阳出山的。从这两个方面考虑,马阴阳不会出山。但是,马阴阳曾经在村民求上门时,即使与儿子争吵,也还是要出山,给儿子、女儿都没了的、精神崩溃了的马世宽一剂心灵的良药。马阴阳跟儿子到城里居住后,“他潜意识里很清醒,无论怎样调整心态,也无法符合儿子的要求”,他在心底里还是把自己当乡下人看待的,还是有意无意地区别于城里人的。从穷日子走过来的他,深谙贫穷意味着什么,苦难意味着什么,他是有基本的、朴素的同情心的,即便不能真正做点什么,给予善意的欺骗,阳光的希望,和智慧的启发,明媚的温暖,也是能够也该做的。从这一基点出发,马阴阳又会出山。
   究其出与不出,实难给出确切答案,老师以“别墅区唯独马阴阳的卧室窗口亮着灯,如一只没有瞳仁的眼睛”作结,让我们读者去续写,去接着架构。马阴阳清楚自己并不是能够自由来往于阴阳两界的传话人,并没有通天的本事解决诸如干旱、地荒、抢劫、婚外恋等农村社会问题,他能奈何?他至多是比较睿智,能够用积淀的生活哲理慰藉、导引人心。所以,他也是迷茫的、纠结的,甚至是绝望的。他一眼看不透这个世界的百相,也看不到希望,找寻不到解决问题的“阴阳大法”,他的眼神,已经不能“让所有前来寻卜问卦的庄稼人感到一种空灵的可怕和敬畏”,只能是没有瞳仁的眼睛,看不透,不如不看。耐人寻味的结尾,耐人寻味的留白。
   通览全文,留白的应用还有很多处,譬如关于马莉莉,一句“当年的贫困三好生马莉莉”,就让我们联想到了花儿一样年纪就凋零了的马莉莉,去当坐台小姐背后的辛酸故事;又譬如马世宽追问“是信好呢还是不信好呢”,马阴阳说,“我只问你,你儿子既然够寿了,你是希望他死在战场上好呢,还是打工时被矿上的瓦斯炸死好?还是耕地时被犟骡子踢死好?还是拾柴时被野猪拱死好?还是……”,一个“是”三个“还是”,列举了四种情况,到第四个“还是”时,不言明了,大家自个儿想去,无外乎与前面如出一辙,都是贫民百姓艰难求生存的缩影和控诉……这些留白,给读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主动切入作品、思考作品的自由,“此处无物胜有物”,“此时无声胜有声”,作品的艺术魅力,便在留白的巧妙运用中,发散开来,紧紧抓牢读者的眼球,还有心灵。
   由繁复地编织珍珠衫到简化地串珠子,并且丝毫不影响作品主题的表达,作品的文学艺术性、思想性和审美情趣,这当是秦岭老师创作上的一大突破。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同时,胡言乱语,纯粹是非专业的见识,解析不妥之处,还敬请老师及各位看客谅解,予以批评指正。

共 41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阅读作者有关秦岭老师短篇小说《马阴阳出山》留白艺术的赏析文字后,我有一种震撼感。作者并非专业的小说赏析评论人士,然而这一篇赏析文字,由浅入深,通过一个切片,娓娓道来,对小说《马阴阳出山》的写作特色之一留白艺术进行剖析,把亮点奉献给读者,解读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并不像常规赏析写法从解读故事到理解人物、从体味细节到把握情节、从分析主题到欣赏技巧逐一展开,而是取其一点深入议论,即在分析主题和欣赏技巧上,分离出一朵碎花:小说的留白艺术。小说中运用的留白艺术,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而作者发觉短篇小说《马阴阳出山》正是充分利用这个妙点,带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达到了绝妙的境地,正如作者所写的“完全由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来解读、来想象、来构造、来编织,可以随心所欲,可以天马行空,可以不拘一格”、“由此,增添了种种可能性,可以成其为珍珠衫、珍珠坎肩、珍珠围脖……无论哪种,珠子还是珍珠,照样闪闪发光,照样圆润晶莹,照样赏心悦目,丝毫不削减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作者从《马阴阳出山》一文中的主要留白点关于马桂花的死因、关于小说主题的有关暗示、关于马阴阳到底有否出山等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独有的见解和深度分析,让读者很受感染,读来特别有感觉,抛砖引玉之作用跃然纸上。赏析文精准,语言精练,结构缜密,分析到位,运用材料厚实,有枝有叶,条理清楚,流畅通透,耐读耐品。流年倾情推荐阅读!问安作者!【编辑:山地7318288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3-06-26 10:22:44
  素馨,读了这篇文字,你让我刮目相看了。能够如此地赏析作家秦岭短篇小说《马阴阳出山》,读罢赏析文章不难看出,你把握得很好,精准不偏离,把这篇小说的闪光点,一一向读者展示出来,你真棒!同时发现,你读秦岭的文字,很久很久了,有的文字不止一遍,譬如这篇,所以,你解读得非常好,赞!
   我有空,一定抽时间拜读他的小说。
回复1 楼        文友:素馨        2013-06-26 10:23:08
  谢谢山地大哥用心地编按素馨的拙文,大哥辛苦了,奉上清茶一杯。哈,快递来也晚了,大哥先自己想象哈啊!
回复1 楼        文友:素馨        2013-06-26 10:23:38
  山地大哥过奖了!素馨也是胡言乱语,脸皮厚,不怕出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秦岭老师的文字,素馨的确关注了很久。虽然此文如此说,但丝毫不影响素馨对老师文字的喜爱,对老师创作态度的敬佩。他的文字,是带着良知的文字,有温度,有深度,值得一读。
2 楼        文友:李炳君        2013-06-27 08:44:48
  看完此文,还想再看一遍,再看一遍。对素馨老师不由人不肃然起敬!见识高迈呀!以后得好好关注老师的文字,认真体味认真学习!
回复2 楼        文友:素馨        2013-06-27 09:58:38
  老师能来看素馨的拙文,素馨已经非常感激了。您可千万别称素馨为老师,直接叫素馨就好,您无论是年龄、阅历还是学识、见解,都该是素馨的老师才对。
回复2 楼        文友:素馨        2013-06-27 10:01:25
  素馨只是喜欢短篇小说,喜欢把看到的自认为好的东西介绍给更多的人,而且脸皮厚,不怕人笑话,想到啥说啥。素馨自己的文字,现在的与09年初写的小说应该说是有进步,但实在经不起老师如此的赞誉,更谈不上“学习”二字的高度。江山里有很多作家和优秀写手的作品,期待与老师多交流!遥祝老师夏安!
3 楼        文友:玉心        2013-07-01 08:44:16
  素馨分析很到位。学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回复3 楼        文友:素馨        2013-07-01 09:05:10
  谢谢姐姐!流年安好!
4 楼        文友:铁禾        2013-07-01 22:00:27
  有读就有感,有感就应当抒发出来,访读了,为这个作品献分支持.
铁禾
回复4 楼        文友:素馨        2013-07-01 22:20:27
  谢谢朋友!素馨只是复述了情节,没有把原小说艺术魅力反映出来,没有深度呢!问夏安!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