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罗盘先生

编辑推荐 罗盘先生


作者:河杨 举人,4311.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98发表时间:2013-06-30 08:10:02
摘要:民间趣谈

这位先生,真姓真名,哪村人氏,不得而知(注)。只因为他的乳名叫罗盘,书念的又多,还一直没有做官,所以人们都叫他罗盘先生。他虽然早就做了古人,却有许多故事一直流传着;有些还很有意思,说起来令人生趣。
   罗盘先生本来应该是正命天子。因为他母亲得罪了灶神,被玉皇大帝撤去了龙骨,换成了狗骨,但却留下了金口。于是,罗盘先生一生惶惶而奔,却无一点正经业绩;然而,由于金口的原因,随口所言,即为真事。因此,有着许多传说。这里记着的,可以见其一斑。
  
   一、从小神灵护佑
   罗盘先生从小丧父,由寡母带着生活。一个寡妇,生活本身就不容易;还带着个小孩,加上没有多少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十分困难。这大约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累其筋骨,饿其肌肤”的缘故。罗盘八岁那年,母亲送他去私塾先生那里念书。每天上学、回家,都有三个人同行。母亲看得清楚,以为是别的同学,因而并不在意。上学的路上,有条涧沟,每逢下雨,沟里涨水,总有一个老头背他过沟。每天如此,已成自然,罗盘不以为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到了罗盘的十岁。那年寒冬腊月的一天,下着鹅毛大雪。罗盘放学回家,脚上没沾雪尘,身上没有雪花。母亲觉得奇怪,问他:“你从学堂里回来,身上怎么没有沾雪?”罗盘说:“我从学堂里一出来,就有一位老爷爷背着我,还有一位奶奶给我撑着伞。所以,我身上没有落到雪。”母亲说:“那,这两个人呢?”罗盘说:“到了我家院子门口,放下了我,他们就都走了。”“你知道他们是谁吗?”“我没问。”母亲责备他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也不问一下人家是谁。”罗盘说:“那有什么问头呢。那老爷爷还每天背我过涧沟呢。”母亲又问:“每天和你一起上学、回家的那两个人是谁呀?”罗盘回答说:“也不晓得。只是我一上学他们就来了,我一放学他们又来送我回家。可是,他们都不念书。”母亲虽然觉得奇怪,却问不出所以然,只好罢了。
   罗盘在学堂里的学习成绩十分的好,先生说他有神童一样的天份。加上路上有人接送,使母亲联想到“大人物天生聪明,并有神灵保护”的传说,猜想自己的孩子将来可能就是个“大人物”。其实,也确实如此。罗盘自从降生以后,玉皇大帝就派下了家神、门神、灶神等诸路真神来到他家,各司其职,保护罗盘;又命令土地菩萨负责罗盘的出入安全。那上学的路上,又接又送的人,就是土地菩萨。如是,罗盘的一举一动都受神灵保护。
   这年年关,母亲到罗盘舅父家欲借一斗米过年,被他舅父回绝。母亲对其舅父的绝情十分忿慲。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神上天向玉皇述职的日子。吃过早饭,母亲洗锅洗碗时,想想在困难的时候,连亲兄弟也不肯照应,越想心里越难过;想想自己孩子将来总会发达,自己不会永远受穷。这时,正好一把筷子洗好,她顺手将筷子在锅沿上撘了撘,以漓去水滴,说:“我的儿子将来要是做了大人,先杀他的娘舅!”不想这一把筷子,正搭在灶神的屁股上,把灶神屁股打的生痛。灶神满腹愤怒地上天奏本去了。可见,家中若有真神,一家人的言行都要小心谨慎才行。
  
   二、玉皇撤骨
   灶神回到天庭,按照惯例,来向玉帝述职。他忿忿地说:“罗盘一家没有德性。将来坐了天下,恐怕没有老百姓过的日子。他的母亲说:‘如果我儿子做了大人,先杀他娘舅’。连娘舅都杀,哪里还有百姓的活生?我们一年到头在他家里,听不到一句好话;临来时,还打了我四十金棍。现在,我的屁股正痛得难受呢。”说着,将屁股翘着给玉帝看。玉帝其实并没有看出什么,但却勃然大怒。立即下旨:“撤掉罗盘的龙骨,换给狗骨”!
   罗盘十岁的腊月二十四,忽然在家中生起大病来:高烧不退,昏迷不醒。母亲急得到处求医。临近过年,又难得寻到;勉强请来郎中,又都束手无策。附近有座大光寺,寺里有个得道和尚,名叫依静,常常夜观天象。这天,看到紫微星界一颗亮星黯然失色,比普通星还暗。又听得山下罗盘病重,心想,这种天象,莫非应在这小孩身上?二十五一早,依静来到罗盘家里。罗盘母亲知道依静有些道行,就恳求依静给罗盘看病。依静来到罗盘房里,见罗盘昏迷不醒,用手摸摸,高烧得烫人。依静出了房门,对罗盘的母亲说:“孩子病得很重,必需立即将茶叶米放进他的嘴里,还要把他放进地洞里去,才可以免于一死。”罗盘的母亲立即把茶叶与米和好,放进了罗盘的嘴里;又将自己家用于藏山芋的地窖拾掇干净,请人将罗盘抬进了山芋窖中。
   正在撤罗盘身上龙骨、换给狗骨的天使,见罗盘口中有了“白蛆秽物”,又见被送入了地下;立即上天,向玉帝回复说:“罗盘身上龙骨已经换成了狗骨,只是口中已经生蛆,所以还没有换。目前罗盘已被他家里人埋到地下去了。”玉帝说:“既然如此,罢了!”这样,天使算是交了差。
   罗盘自从进入山芋窖后,病态渐渐好转。到了正月初十,已经能够吃点米饭,十五,他从地窖中走了出来,病体渐渐康复。新学期开学时,他还是上学读书。只是,来来去去,独来独往,无人陪伴、更无人接送了。
   原来罗盘这场大病后,被取销了天子资格,只因为依静的办法,才使他幸运地保住了“金口”。
  
   三、金口的故事
   罗盘被换成狗骨后,自己并不觉察。只是性情比以前好动难静,学习兴趣也没有以前浓厚。虽然家境贫寒,母亲还千方百计地使他的书读到了十六岁。那种社会,书读到了十六岁,可谓“浸透了墨水”。因此,一出学堂的门,人们就称他为先生。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一直与仕路无缘,终身没有做官。只落得个人人皆知的“罗盘先生”的称呼。他既没有做官,就没有官的际遇,只好与老百姓接触。因此,他的故事都发生在老百姓当中。
   罗盘先生,总是以毛驴代步;走到哪里,骑到哪里。由于既没做官,也不种田,平生多是游山玩水。好在人们尊重斯文,于是,他的衣食饭碗就散布在民间。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用到哪里。虽然没什么财产,却也不受饥寒。
   一日,罗盘先生骑着毛驴经过一位编织草鞋的老人面前。见这位老人挺直着腰杆,聚精会神地双手搓绕得不停,甚是灵活。老人草鞋编得精致,比大姑娘做的綉花鞋也不逊色。先生看了很有兴趣,大有羡慕之情。心想,这样的人,应该要有好的生活。于是信口说道:“你左搓右绕,金锅银灶。”老人听了,并没有想到他是金口玉言,却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先生,我要是真的有了金锅银灶,还不舍得拿它烧锅做饭呢。”先生心想,这可坏了:老人如果不用锅灶烧饭的话,那不要遭饿了么!还不如让他挣点吃点吧。于是,他改口说道:“你左绕右搓,等米下锅。”从此,凡是编织草鞋的,生活总富裕不起来,都是吃着早餐愁着晚餐。
   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罗盘先生来到繁昌县城以东十五里的城山冲里。见山峦重叠,山上毛竹青翠挺拔,虽是冬季也郁郁葱葱;许多人家门口堆着大堆的陈柴,成批的毛竹正在外运。大人小孩都健康欢乐。看来,这里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人丁兴旺。他来到一位正在斩柴的妇女跟前,与这位妇女答讪着说:“好来好去好个城山冲,无柴无米能过三冬。”这位妇女因为烧惯了陈柴、吃惯了陈米,深有感触地说:“先生,陈柴、陈米都不好。陈柴里面蛇虫蚂蚁多;陈米里面蛀虫多。不好烧,不好吃。”先生听了,心想,我可是希望你这里能丰足富饶呢,可是你却不领情。于是,改口说道:“城山竹子一条龙,越驮越穷。”从此,城山竹子虽然年年丰盛,可是,居住在城山冲里以毛竹维持生活的人,却再也富不起来。
   初春的一个上午,罗盘先生骑着毛驴从谷口的十里长山头上经过。山上松树林立,树阴遮天蔽日。在一块平坦的山地上,刚刚砍伐了一批松树,这里的天空豁然开朗起来,温暖的阳光照着,使人浑身舒畅。罗盘下了驴背,让毛驴去吃青草,自己找了一棵松树档坐下来休息。休息够了,起身赶路。不想,屁股下的裤子,却被松树汁粘在树档上了。他使劲一扯,“呼哧”一声,险些把裤子扯碎。他忿忿地骂道:“你这个烂档瘟的东西!”骂过以后,又突然想起,自己是金口;这么好的树,砍过了就瘟死,今后哪里来的松树呢?于是,他马上补充道:“飞子成林吧。”从此,松树砍过以后,其根部不能像其他树桩那样重新长苗,而是直接腐烂;而其种子生命力却特强,飞到哪里,都能正常生长。因此,松树的子孙还是繁盛不衰。
   罗盘先生到泾县做客,好客的泾县农民热情地款待他。吃饭的时候常常将肥肉、好菜放在碗底下,上面装饭。先生吃的时候,越吃越好吃,越吃越肥腻。先生对主人说:“泾县人,后来富:泾县土,肥下处。”从此,泾县的老人,一般都拥有比年轻时更丰厚的财产;泾县土地上种下的植物,不怎么需要施肥。地力越往下越肥,植物越长越兴旺。
   本来人们穷富悬殊不大,对钱的欲望也不强烈。一天傍晚,一群小孩在晒稻的场地上游玩。罗盘先生骑着毛驴,从这儿经过。觉得这些顽童十分可爱,便骑着毛驴看孩子们嬉戏。看着看着,不觉手中的鞭子滑落到了地上。先生想使唤一下孩子,也是拿孩子取乐。便指着一个小孩笑眯眯地说:“喂,小把戏(对小孩的妮称),你把这鞭子捡来给我。”不想这小孩却不买他的账。罗盘先生又逗趣地说:“谁给我把鞭子捡来,我给他十文铜钱。”当时十文铜钱能买一斤蛮糖(自产的麦芽糖)。捡一根鞭子给十文铜钱,应该不算少了。不料这群孩子不仅没给他捡,其中一位大一点的孩子还说:“我们都有钱,谁稀罕你的钱啊!”无奈,罗盘先生只好自己滚下驴背,拾起了鞭子。临行时,先生想,世界上还是应当人人都珍爱钱财才行。如是,他念道:“穷的穷,富的富;帮的帮,顾的顾。”本来世界上财富分布比较均匀,人们对于钱财的欲望并非十分强烈。从此以后,穷人更穷,甚至穷得连穿衣吃饭都难,只好靠帮工卖苦力生活;富人更富,富得财气压人。形成了人人爱钱,“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局面。
   从前,农民种田,不必天天下田劳作。但是,成群的飞鸟老是危害庄稼。人们赶了又来,防不胜防。一日,有一位在大路旁边放牧耕牛的老农,看见罗盘先生骑着毛驴向他走来。走得近了,老农说:“先生先生,你可知道?田里雀子,老赶不掉。”先生听了,伸手在老农的牛背上抓了一把牛毛,往田里一扔,说:“叫你田里长牛毛,你到田里慢慢掏。”本来,这位老农知道他是金口,实指望他能讲一句治住雀害的话;不料他却讲出了让田里长牛毛的话来。从此,农民种的水稻,田里都长着密密麻麻的牛毛草。农民们只好拿着竹杆做成柄的农具到田里除草。雀子虽然不敢再来了,可是,农民们为庄稼除草却一点也不能松懈,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罗盘先生仗着自己满肚子的学问,一口的金言,周游民众之中,留下了许多故事。他是精明,是糊涂;对人民做了有益的事,还是做了有害的事,似乎不好定论。他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仅仅只是一鳞半爪。无论如何,他确实是个有名的先生。不过这么有名的先生,却被一个村妇“治”了一回。
  
   四、与村妇较量
   初夏的一个上午,罗盘先生骑着毛驴从几位插秧的农民跟前经过。农民们手执秧把,弯腰插秧。其手脚灵活,身形敏捷;罗盘先生看了,产生了像看花观鸟一样的兴趣。于是他对着插秧的人说:“插秧哥,插秧哥,一天插了几千几百棵?”插秧的农民听了觉得好笑,插秧只有问插了多少田,哪有问插了几千几百棵的人?谁又数过插了几千几百棵呢?于是,没有理睬他。第二天,罗盘先生又从这儿经过,见这些人还在插秧,又问道:“插秧哥,插秧哥,一天插了几千几百棵?”这一回,插秧的人认真地考虑起来了:看来,不回答他,他会不罢休呢。于是,有人说一天能插两万棵,有人说插不到,有人说还不止。在他们争论不休时,罗盘先生已经走了过去。这场争论直到吃午饭时还在继续。在家烧饭的主妇秀芹听了争论说:“你们争什么来?”大家七嘴八舌地将田里那先生问的话说了。秀芹听了说;“明天那先生要是再来问的话,你们就这么回答他……”
   第三天上午,罗盘先生骑着毛驴仍旧从这里经过,看见这班插秧的人还是说:“插秧哥,插秧哥,一天插了几千几百棵?”插秧的听了,其中一位汉子名叫郑生的说:“得得得,得得得(形容毛驴走路的声音),你一天走了几千几百脚?”罗盘先生听了,欣然起来,勒住毛驴说:“前两天你为什么不说呢?”郑生说:“那时候没想起来。”“今天你怎么想起来了呢?”郑生自豪地说:“是我内眷(老婆)说的呗。”“那好,”先生说:“你回去对你内眷说,我明天到你家吃中午饭;要一碗装十样菜,要圆桌子连着长板凳。你可别忘记了。”说完催驴走了。
   郑生心想,这可惹麻烦了!吃饭还是小事,那一碗装十样菜,圆桌子连着长板凳到哪里办去?回来向妻子秀芹说了,并埋怨她“聪明竟被聪敏误”。秀芹本来好客,听了笑着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你别烦神。明天中午请先生来吃饭就是了。”郑生不知道秀芹将如何招待这位先生。

共 663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罗盘先生出生便受神灵保护,由于其母的不当行为和言语让罗盘差点丧命,在河上依静的帮助下逃过一劫。虽失去了神灵的庇佑,但是凭借出口成真的能力在人间也是深得威名。古语曰: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罗盘先生虽具有金口,在游历的时候对一些地方的不良风气给予警戒,但是最后聪明反被聪明害,被自己一语成谶连累他人陪自己掩埋在石头下面。人活在世,很多事情或者灾难都是由于自己的一时心急口快所酿。正所谓:三思而后行。此言的教育意义,仍泛着闪亮的光彩。【编辑:锦瑟柠檬】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锦瑟柠檬        2013-06-30 08:20:11
  故事简单明快地介绍了罗盘的一生,此前并未听说过关于他的故事,读罢此文对罗盘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时有女子》
回复1 楼        文友:河杨        2013-06-30 21:44:00
  谢谢您的评论。还请多多关注。
2 楼        文友:河杨        2013-07-03 08:57:56
  锦瑟柠檬老师,您好!《罗盘先生》这篇文章不算短,您居然阅读得这么仔细,而且还写了这么一篇按语,真辛苦您了!在江山这里,我将继续上传文章,还请您多多关照、指点啊。谢谢您!
3 楼        文友:雪梨之秋        2019-01-06 15:38:00
  故事内容收集全,与流传的没有什么区别。收藏了。
4 楼        文友:章新会        2019-08-27 23:29:05
  谢谢,非常开心。和小时候我四叔说的一模一样。
农民,世袭千年的贵族。
5 楼        文友:章新会        2019-08-27 23:34:34
  我奶奶是这样让我们猜谜:割树烂档,飞籽成林,什么树?
农民,世袭千年的贵族。
6 楼        文友:章新会        2019-08-28 14:10:56
  还有个传说:“一日黄荆戳破伞,千年黄荆盖不成版板”。
农民,世袭千年的贵族。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