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报应

编辑推荐 报应


作者:河杨 举人,4311.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79发表时间:2013-06-30 21:54:29
摘要:哲理故事

哲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没到。”对那些迷信的因果报应,我不敢相信;可是,“与人为善,与己为善”;“自作自受,自食其果”的报应却是现实的。这里说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张小三做贼
   张小三家贫。夫妻二人,养育两个孩子,住着三间通墙倒壁的草房。生活来源就靠小三给人帮工。到了冬天请工的少了,就上山打柴,卖了买米度日。这一年除夕边,天老下着不晴,小三不能上山打柴,家中也就断了生活来源。求东家,借西家,勉强拉扯了许多天;除夕这天,更是风猛雪狂,小三家冷得像冰窖。又无米下锅,更无借籴之处。全家人只早上喝了点稀粥,现在是下午,外面已经是“爆竹声声辞旧岁”了,可是,小三家还没有年饭米。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中午虽然喝了点米粥,晚上吃什么呢?妻子像是自言自语地对小三说:“这过大年,人家大鱼大肉的,我们却连年饭米也没有,这可怎么办啊。”小三听了,默默无语,转身去卧室拿了一条口袋,往腰间一围,无精打彩地出了家门。
   小三出得家门,毫无主张。竟然自问自起来:我这到哪里去呢?他像梦游人一样,冒着大雪,顺着大道往南走。约莫半个时辰,他来到了王大话的砻坊门口。砻坊的院门和大门都敞开着。偌大的院子里,雪白的一片,连个脚印也没有;砻坊里面黑洞洞的,更没有人影。砻坊是生产大米的地方。小三心想,就到这里面搞点米回家去吧。于是,他趁此机会,抖掉身上的雪尘,溜进砻坊里来。
   进到里面,小三见生产工具零乱地扔得满地都是:一应工具都摆在场地的中间;稻箩、畚箕、扫帚等工具横七竖八地到处扔着,像是正在生产的样子;成堆的白米屯在屯里,像雪一样白,溜尖一屯。小三心想这许多白米,我只想一点年饭米,至多五到十斤就行了;天一晴我就能上山打柴了。转而一想,这是别人的呀,我要是扒着就走,不就是做贼么?既是做贼,这大白天总偷不走,一定要等到天黑以后才行呀。想到这里,从没做过贼的小三,心就虚了,战战兢兢地找了个旮旯藏了起来。
   王大话是当地比较有名的人。认得他的人多,他却认不全许多人。张小三认得王大话;王大话却认不得张小三。王大话生性乐观,与人讲话专拣体面的大话讲。因此人们送他的绰号,叫他“王大话”。人们喊他的绰号,他也爽快地答应;久而久之,他的本名叫什么,竟无人提起,“王大话”的绰号却人人皆知。他有两个门大树高的儿子,自己虽然上了年纪,可还是庄户人家里里外外的好做手。家中除种田以外,还开了一个砻坊。每到腊月,砻坊就忙着做腊米,越到年关,越是繁忙;除夕的上午,他们还在忙乎。中午饭一吃,搞生产的年轻人连工具也不收拾,就都哄着过年去了。一家之长的王大话,在这年头岁尾的时候,整理拾掇家杂器具,已是惯例。刚才,他拾掇了住房,现在到砻坊里来拾掇。
   张小三见王大话到砻坊里来了,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恰好,他面前有两只空着的稻箩,小三躲进一只空箩里,用另一只空箩扣在头上,将箩的挑绳抓在手里。王大话来到砻坊里,见了这零乱的样子,说:“这些孩子过年真要紧,连自己用的东西也不顺顺,就都跑了。”说着,逐一地拾掇起来。当拾掇到张小三躲藏的旮旯里,见两只稻箩一上一下地合在一起,说:“这是什么名堂,把两只箩合在一起做什么用啊?”伸手去拿上面那只,竟然没有拿动。王大话说:“搞什么呀?怎么这么重呀!”他用力一掀,两只箩却滚了开来,已吓得昏头昏脑的张小三,从箩里滚了出来。
   王大话见了,知道是个贼,也不说话,抓着张小三肩膀,拎了一把,张小三也就站了起来。王大话牵着张小三的前衣摆,将他牵进了院子,又牵进了饭厅。王大话并没用劲,这时候,又这么远的路,除王大话这个上了年纪的人以外,更无别人,张小三要是调皮一点,早挣脱跑了。可是这位老实巴交的他,却乖乖地被王大话“牵”到了饭厅里。王大话把张小三放在饭厅内,还是没有说话,转过身来,顺手带上门,走了。张小三被“关”(其实门并没上锁)在这里,早就吓得魂不附体的他,更是害怕异常,心想,马上的一顿毒打是免不了啦!
   时辰不大,王大话的大儿媳从灶间端来一大碗黄橙橙的锅巴,一大盆滚烫的肉汤和烂熟的猪肉。对张小三说:“我伯伯叫你把这些吃了。”说完回她的灶屋里去了。因为今天是大年三十,王大话家烧鱼炖肉,早忙开了;所以,这肉和肉汤是现成的。
   张小三早已饥肠碌碌,又冷得难受;见到这香脆的锅巴和鲜美的肉和汤,真谗涎欲滴。可是想到马上就要遭受毒打了,却怎么也不敢吃。他站在饭厅的一角,眼看着那肉汤盆里腾起来的袅袅热气,以及这热气送来的肉香,恐惧的心理强烈地压抑了饥饿的欲望。
   王大话推门进来,见送来的食物还原封没动地放着。说道:“吃呀,你怎么不吃呀?要是我儿子们回来知道了,不剥了你的皮才怪呢!”张小三听了,越发不敢吃;王大话一再催促。张小三想,吃就吃吧,吃了挨打总比饿着肚子挨打好;大约这老汉不打饿肚子人。他这样想着,便虎着胆子,将这锅巴和肉及汤,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
   王大话看着张小三吃过以后,对他说:“你跟我过来。”说着,王大话上前,张小三跟在他后面跟着,又来到砻坊里。
   当走到院子里,张小三还在想,这是把我带到砻坊里打了。心里害怕得几乎乱了方寸,走路也乱踹起来。
   到了砻坊里,王大话指着一担口袋说:“这是一百五十斤腊米、两刀咸肉、两刀鲜肉、两条咸鱼和两条鲜鱼,你挑回去吧。”
   张小三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傻楞楞地不动弹。王大话说:“怎么?还嫌少了吗?”张小三说:“不是。我不敢要这么许多,我只想要点年饭米。这么许多我还不起。”王大话说:“谁要你还来?只要你今后不再偷我的就行了。趁我儿子们都还没有回来,快挑走吧。要是他们回来了,可不得了呢。”
   张小三还想说什么,吱吱唔唔却没说出来。王大话说:“走吧,还赖在这里干什么!”张小三望望王大话,王大话挥挥手说:“去,去吧。二回不要再来了。”张小三看看自己,带来的口袋还围在腰间,这里却有两只口袋、一条扁担,说:“这口袋、扁担怎么办呢?”王大话说:“算了,我都不要了!”张小三这才挑起这么一大担“年货”往家里来。
  
   二、王大话再助张小三
   东北风还在呼号,雪花已经厚厚地覆盖着大地。自从张小三出了家门以后,他的妻子和孩子就都站在大门口朝小三走去的大路上眺望,盼望他早点回来。阴沉沉的天底下,大路和天地连成一片,白茫茫的,连个人影也看不到。
   冬天的天黑的早,申时以后,天已黑糊糊的了。小三的妻子叨念说:“咳,小三到现在还不回来。”正盼得心焦,她的大女儿说:“看,我阿爸回来了!还挑着一大担呢。”小三妻说:“在哪里?”女儿说:“吶,那不是么!”
   原来,小孩子人小,眼睛却比成人好;她先看见来人了,小三妻却看不到。渐渐的,小三妻也看见来人了。她说:“那不是你阿爸。你阿爸只带了一条口袋走的,这个人却挑了一大担,怎么可能是他呢!”
   说着,说着,小三真的到了跟前。妻子惊喜地说:“小三,你真有本事,只带一条口袋出去,却挑这一大担回来了。”小三进了家门,歇下担子,叹了一口气说:“嗨!什么本事啊?要不是王大话人好,我恐怕就回不来了。”其妻忙问原因,小三将自己在王大话家所遇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小三妻子听了小三的叙述,夫妻二人对王大话都感激不尽。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小三的妻子对小三说:“人家王大话对你这么好,你今天应该去拜个年才像样啊。”小三说:“王大话说了,不能去,要是让他儿子们知道了不得了呢。”其妻说:“他是说你不要再去偷他家,难道还不要你去赶他的人情不成?”
   小三想想,人非草木,哪能不要人情?于是,问妻子带点什么礼物去。妻子说:“我们一无所有,能带什么呢?”真是犯了难。她把家中搜遍,搜了八角钱。她把这八角钱交给小三说:“你到街上买条方片糕,算是祝他老人家高寿健康、高发如意吧!”
   张小三拿着这八角钱来到大街上,进了一家小杂货店,说要买一条方片糕。杂货店老板说八角一分钱。张小三傻愣愣的怔住了。店老板见状说:“你这客人,说要买糕,怎么又不买呢?”小三说:“我钱不够。”老板问:“缺多少呢?”小三说:“我只有八角钱。”老板说:“新年新岁,大家都图个吉利痛快。好,八角钱就卖一条给你吧。”
   张小三将这方片糕揣在怀里,将口袋和扁担夹在胳肢窝下,来到王大话家。王大话的儿子们正陪来客坐在堂前八仙桌上吃酒。见张小三来了,都不认识。好在新正月里凡是来了人,总不见外;满座的人都站了起来,就是不知道如何招呼。竟“啊、啊”的点起头来。
   这样,惊动了在厨房里正忙着烧锅添菜的王大话的大儿媳。她伸头望了一下,转身到房间里对她公公说:“伯伯,三十晚上那个贼又来了。”王大话听说,立刻来到堂前,满座吃酒的人,和张小三正处在尴尬之中。
   王大话见了说:“嗨!稀客,稀客。快进来坐。”王大话的大儿子问道:“伯伯,这位客人是谁,我们怎么不`认识呢?”王大话说:“你们怎么能认得!他是我早年挑窑货时的房东。我挑窑货就是住在他家。他一直没有来过,你们怎么认得。”这些吃酒的人听说,都热情地招呼张小三入座。王大话生怕张小三露出马脚,伸手拉住小三的胳膊说:“这位稀客,我俩房间里坐坐,慢慢叙叙家常,不和他们哄(闹热哄)了。”
   张小三被王大话拉进房间里,王大话说:“你怎么搞的?我叫你别来,别来。今天要不是我答的好,看你怎么办?”张小三说:“您老人家对我的恩情,我若不来,心理实在过不去。”
   说话间,酒和菜都摆了上来。他俩一边喝酒,一边叙谈。王大话问清楚了张小三家里的情况,知道了小三没有固定职业,就替小三出起了主意,说:“像你这样,做点小生意不行么?”小三说:“我能做什么生意呢?况且,一分`钱的本钱也没有,什么生意也做不成啊。”
   王大话想了想说:“此地往南二十里有个黛河湖。那里一年到头都有鲜鱼出售,价格比我们这里便宜。你去那里挑些鱼来我们这里卖;经常这么做的话,会比你打柴强多了。只要你肯做,我先借几个本钱给你。等你赚够了钱,再还我不迟。”张小三听了,连连称谢:“要是这样,您老人家恩情真胜过亲生父母了!”王大话见张小三乐意贩鱼,就拿出二十块洋钱借给了张小三(当时稻谷三块钱一担)。
   张小三收了王大话借给的钱后,起身告辞,王大话也不相留。走到大门口,王大话儿子们见了,执意相留,说:“大稀客,一定要住一夜才是。”王大话说:“他哪有你们快活,明天一大早还要去卖鱼呢。”
   张小三辞别了王大话,来到家中。将王大话教他贩鱼并借给本钱的事告诉了妻子后,便拿条扁担,在隔壁借了两只鱼篮,及时地到黛河湖贩鱼去了。黛河湖的鲜鱼品种很多,价格也贱。虽然是春节,也照样有鲜鱼出售。张小三贩了满满两鱼篮上色的鱼,趁着雪色往回赶。他要像王大话所说的一样,去赶早市呢。
   张小三挑鱼经过王大话家门口,歇了下来;拣了一条最大的青鱼放在王大话家门槛里(王大话家的大门与门槛有一点间隙)。天亮后,王大话放爆竹开财门(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开大门)时,看见一条新鲜的大青鱼,心里很高兴。他明白,这张小三真的能吃苦,鱼已经贩回来了。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开门,王大话的门槛里,都有一条新鲜的大鱼。王大话对家里人说:“门槛里的鱼收起来就是,别要声张,免得被别人捡走。”
  
   三、放牛娃除夕遇强盗
   黛河湖西北是一片起伏不平的山坡。山坡的腹地处,孤零零地住着杨二赖子一家。这杨二赖子游手好闲,嗜赌成性。遇事蛮不讲理,邻近没有人愿意和他计较是非。因此,他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由于他好赌,致使家徒四壁。他一妻一子,连身三人。孩子已经十四岁,没钱读书,仍然是蒙童一个。
   这一年除夕,杨二赖子家里分文无有、粒米没存。清晨,其妻对赖子说:“赖子,今天是过大年了,只是昨天二叔送了半片猪头来。此外,连年饭米也没有,你可不要老是赌钱,要想想办法,这年怎么过啊!”
   赖子听了,并不答话。拿了把铡草用的大铡刀,在磨刀石上用力地磨起来。他起劲地磨啊磨啊,磨得大铡刀在太阳光下锃亮耀眼。其妻见了说:“你把这刀磨得放光干什么?”赖子说:“老子不得过年,今天去做回强盗。做强盗当然要锃亮放光的大刀啊。”其妻说:“赖子,你可不能杀人呀!”赖子说:“哪会呢,只是吓唬吓唬人吧。”
   杨二赖子拎着这把大铡刀,来到大路旁。他找了个茅草窠躲了起来,静候过路的人。可是,今天是大年三十,所有的人都过年去了,哪还有人走路?从早上候到中午,连一个人影也没有,杨二赖子心里不免着急起来。

共 10869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本文的构架非常巧妙,几则各自独立的小故事,完美地组合成一个大故事,讲述了天理循环,善恶各有其报的道理。真正的善并不只是施予金钱与食物,而是施与尊重和能力,大年三十,当贫穷得连过年米饭都没有的线三来到王大话家里偷米时,王大话一没有污辱他的人格,二没有伤害他的身体,反而拿出了米面鱼肉相赠,并指点他一条致富的路,他从心底表现出来的同情和尊重打动了张三,牢记着他的恩情,每天悄悄送来一条鱼,并在王大话一家被杨二赖谄害的时候,巧妙地移祸而走,这正是与人为善,与己方便。而杨二赖则是个穷凶极恶之徒,自己过年没米便想到杀人劫财,结果不但他被回家过年的小蛋蛋打了个头破血流,自己的儿子也被小蛋蛋调包,死在了自己的手中。文中的故事与情节非常有趣,彼此之间各成一休,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将一个善恶有报的故事讲述得生动而极具教育意义。【编辑:瞳若秋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瞳若秋水        2013-07-01 07:13:29
  天理轮回,报应自在人心,很有人情味的一篇文章。
秋水横波远836239137
2 楼        文友:河杨        2013-07-03 14:51:56
  谢谢瞳若秋水老师的点评与肯定。还请老师多多关照与指点。
3 楼        文友:河杨        2015-12-20 11:43:58
  这样的文章,居然冷落,令我意外!
4 楼        文友:雪梨之秋        2019-01-06 17:43:15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时不是巧合,自在人心。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