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三农今昔(散文)

编辑推荐 【春秋】三农今昔(散文)


作者:河杨 举人,4311.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87发表时间:2013-07-03 00:16:21
摘要:《三农今昔》内容提要:农民,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群体;农业,是提供人们衣食的行业;农村,是社会整体繁荣与否的标志。改革开放前后,变化巨大,回顾起来,既扼腕叹息又欢欣鼓舞。 河杨根据这些情况,撰写了这部《三农今昔》的书。全书102篇,以叙述的形式书写而成。 这部书力求文辞简洁,客观具体。叙述的是从生产队到农民们大规模“转业”的具体经过。是五十多年来“三农”变化的历程。

三农今昔开篇
  
   农民,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群体;农业,是提供人们衣食的行业;农村,是社会整体繁荣与否的标志。我要以这个题目,将改革开放前后“三农”情况写出来,这样,会让我们对改革开放前后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开启将来更有信心。只是我的能力菲薄,难得做到事与愿遂,诚望关心“三农”的朋友帮助与指点。
   我们现在的社会,虽然算不上尽善尽美,却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这种变化,达到惊人的程度,详细地谈起来,令人感叹,用“沧海桑田”比喻,并不过分。因此,我要以自己所经历的事实,以文字形式,力争客观具体地将这些变化铺陈出来,并且献给朋友们。要是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来更多的人参与讨论,或者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人类社会源远流长,不间断地延续,个人的经历则是有限的几十年。然而,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能算是特殊的经历。这种变化,悬殊、巨大,影响深远,很值得大书特书。这种经历(已成历史)虽然是普天下的,并非局部或者个人的特殊,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渐渐地被淡化。许多事件距离现在并不遥远,而新新之人已经难以置信。因此,将它们如实地铺陈出来,对承前启后,应该是一件有益的工作。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把这些事件铺陈出来,虽然可以得到经验与教训,可是,这是一个不小的题目,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只是普通农民,受生活界面限制,所写的内容不可能包罗社会全貌。不过,“三农”的题目,向来是重要的内容,最能代表社会的真实面貌,只要写了出来,整个社会面貌就会有一个大概的端倪。因此,我将不嫌自己能力有限,尽力而为,顺着我自己的经历,将这一历史变化写出来。
   虽然我只是写“三农”,却也是方方面面,界面错综复杂。为了能够将事实叙述清楚,我计划一事一写,独立成篇。这样,也便于大家“就事论事”地进行评品。因此,这些文章,计划每篇都限制在一千字左右。如果某一件事内容较多,篇幅较大,则用1、2、3……来继续。这样,大约也可以算是一种行文的方法。
   我写这些文章,虽然想要叙述整个社会变革,却也必须有个立足点。因此,我只能以具体的地点,具体的家庭,具体的人物来写。这样才能铺陈出具体的事实来。
   我所以要写这部小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撰写的长篇小说《桃源梦》只写到了开放的初期,而且生产队时期也写得很简略。许多朋友希望我还将“后续内容”补写出来。可是我的精力不够用了,只好采取这样的“简单”办法“敷衍塞责”——这部《三农今昔》,可以算是《桃源梦》的续集。
   谢谢关心关心“三农”的朋友,谨请朋友和老师们给予指点与帮助!
  
   三农今昔之生产队的建制
  
   这里所说的“生产队”,即农民们被组织起来后的基本生产单位。
   解放以后农民们都分到了土地。不几年,便被号召“走集体化道路”。最初的集体化是互助组。组织形式很松散,由相互近邻,三到五户结合在一起,各户土地仍归自己管理,收入也归自己,只是大型的生产在一起进行。一年左右,并成了初级社。一个初级社,由三五个互助组合并而成。也仅一年,成立高级社。到了高级社,生产规模仍然是原来的初级社,只是名称改成了“小队”。小队没有自主权,生产计划,由高级社安排,收益分配无从谈起,由高级社统一部署。“大跃进”时期,几个生产队合并成一个中队,在一起吃大食堂;“全民皆兵”时,中队改成“民兵连”。“大跃进”结束后,小队改称为“生产队”。生产队的名称存在了约二十年。
   自从初级社后,农民们便被称为“社员”,“全民皆兵”时称为民兵。
   结束“大跃进”后,国家颁布了“农业六十条”,给了生产队“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主动权。
   因为只有对比,才能知道所谓的“变化”。我们所说的“三农今昔”,则从这里开始。更往前的情况,请参阅河杨的《桃源梦》一书。
   生产队规模以居住地为基础。一般是头十户,甚至几十户。小的村庄是一个生产队,大的村庄有好多个生产队。零散的住户,则被安排在附近的生产队里。总之,没有因为居住偏僻,而被“遗忘”在生产队之外的农民。
  
   先说说生产队领导干部的建制。
   生产队管理组织,叫着“生产队管理委员会”,简称“队委会”,它的任职者,都是本生产队的社员,负责本生产队的生产和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任务。“队委会”根据队的规模大小,由五至九人组成,基本上是一年一任。先是由上级指派,因为难让社员满意,后来,“放手由社员选举”,可以连选连任,因此许多生产队有“老队长”、“老会计”等等的队干部。
   每个生产队无论规模大小,生产队长、会计、妇女队长和民兵排长是少不掉的;一般情况下还有副队长、生产委员、经济保管员等。规模较大的,副队长可以是两个,特别大的生产队还有记工员。
   生产队每年的干部选举,是在年终分配过后。选举队干部时,上级来一位领导人主持会议,生产队里年满十六岁的男女社员都应该参加。除去被管制的“四类分子”以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大会上,主持会议的人将刚刚过去的一年生产进行总结,提出对新一年的期望,要求参加会议的人用心选出满意的人,口头禅是“选好人,办好事”。其实,对被选举人,上级早有内定,一般情况下都能选得上。
   具体选举时,规模小的生产队,大家谈论以后便做了决定。规模大的生产队,给来参加会议的人,每人发一张白纸,算是选票,由各人在选票上写上被选举的人。然后,当场核算得票多少,由得票多的当选。当选的人,都是“队委”,经过上级分工后,才各任职位。只有在选举时,出乎意料地选错了内定的人,主持人当场才不公布当选人,而是将选票整个的带走,经研究后再做决定。因此,生产队有时选举,要进行两次以上。
   经过选举,再由上级分工后,新一届生产队“队委会”干部班子就算建立起来了,新的一年工作便由这些人主持。
  
   队委干部各人的职务
   队委会建立起来后,委员们经过上级分工,各人都分配了职务,于是各人都得担任起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来。
   生产队长,是一队之长,统筹全盘工作,主要的任务是将生产抓好;副队长协助队长工作;会计是生产队的账目管理者,一般的还要将社员们的劳动工分记好;经济保管员,保管本队的现金出入,是财务出纳的工作;民兵排长负责本队民兵事务,常常做些管理青年人的工作;妇女队长则负责妇女工作。这些人各负其责,按道理,是井井有条的管理体制。
   生产队是最直接的基础生产单位。要将一个生产队真正管理好,实在不容易。因为,队委们虽然说是“干部”,其实是和社员们一样的地位,处在一样的环境,没有任何特权,必须与社员们一样,出勤劳动才能记上工分,凭劳动工分,才能参加年终分配。而且,在劳动中要主动做带头作用。大家天天在一起,互相之间,公与私之间的矛盾,重重叠叠,公开的对峙,经常出现,都需要队干部们协调、解决。天长日久,干部们多数怨声不断,总说生产队没办法搞得好,就算有三头六臂,也会弄得束手无策。许多人说,能当好省长县长,也当不好生产队长。许多人只求太平无事,怕当上了队干部与大家做对头(相敌对)。因此,新一届队委会上任之初,总有一些人全力相辞,不肯就职。上级干部总是全力动员,还老是长时间里职位空缺。
   不过,当干部比做普通社员总归多一些实权与福利:可以在生产队范围里主动地从事有关事务,有时候劳动强度比普通社员轻松,劳动工分也有机会挣得多些。上级政府布置政策,下达生产任务,常常要召集队干部们开会。农民们在田间劳动,风吹雨淋,而开会等于休息,工分却与劳动的人一样。因此,东圩村的老队长董正玉常常劝解坚持不愿当干部的人说:“共产党不捉当干部的吃亏;与人做对,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还是谅解的。”这样,只要是选上了,任命下来后,那不愿干的,经过一番“说服动员”后,迟早都还担任起了安排给自己的职务来。
   要是一个生产队的主要干部能够基本稳定的话,这个队的人们生产信心还能维持。要是一个生产队矛盾无法调和,没有人愿意当干部,队干部只好像走马灯似的,年年轮换,则生产必定失败。“队为基础,自负盈亏”的政策稳定以后,人们都知道生产队的生产好坏,直接关系着自己的生活水平,大家都有把生产搞好的愿望,队干部们更加知道责任重大。可是,随着时日的渐增,层出不穷的矛盾日益加重。政治挂帅弄得人人都成了政治辩论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政策的严肃性,令队干部们无法施展作为,想搞好生产,显得黔驴技穷。普遍的生产队都只能在得过且过的状态中延续。
   生产队干部虽然在生产上有主动权,可是必须按照上级指示工作,执行下达的生产任务,完成分配的各项指标,尤其是粮食征购和其他派购任务。
  
   二〇一三年七月二日星期二

共 35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尊重历史,及时记录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从自己熟悉的身边事记起,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三家今昔》。开篇的简介让读者更好的回顾那个特定年代里,特定时期的一些特定之事;生产队的建制从最基层说起,引出生产队领导干部的建制和队委干部各人的职务,这样由总到分,逐渐细化的叙述方式,清晰明了。值得一读的集回忆性和资料性为一体的文章。期待作者更多佳作。推荐欣赏。【编辑:三微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福昌        2013-07-03 01:50:32
  重温历史,往事的回顾,作者将那段过去的历史过程做以深刻的回忆,给读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阅读及欣赏了!!
回复1 楼        文友:河杨        2013-07-03 07:34:07
  谢谢您的鼓励。谨请指点与帮助。
2 楼        文友:河杨        2013-07-03 09:37:30
  三微花老师,您好!《三农今昔》被您注重,我非常高兴。她是102篇文章,我将陆续上传,请您多多费心指点和帮助啊!谢谢您!
3 楼        文友:谷溪燕筑壹        2013-07-17 22:41:39
  昔日如镜。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建国后的农村一步步的发展,是在党领导之下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道上有许多石头,很不好走!艰幸地上程坡后,往谷底一览,不禁觉得曾经的熟悉,现在别样风景。再见许多好走的路,历历在目,怎么不走,傻子般费这么大劲。呵呵!前程无限,荆棘丛生,鬼石林立,迷魂阵里向下看别样风景,寻思寻思路的规律,也不错。这就是文章的价值,比起一些绞尽脑汁纠情文,胡扯八道堆字匠之类,应是绝对精品之精品。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