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江南】历史上值得尊敬的一对父女(杂文)

编辑推荐 【江南】历史上值得尊敬的一对父女(杂文)


作者:曹娅 秀才,1509.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61发表时间:2013-07-07 11:47:50

历史上有这么一对父女,他们不仅才华盖世,名满天下,而且在文学艺术领域对后世的贡献很大,可惜生逢乱世,命运多舛。这对父女就是蔡邕与蔡琰了。
   蔡邕,字伯喈,今河南杞县人。他对辞章、数术、天文、音乐、文字都很在行,尤其在订正古书与文字上,他的功绩更是可观,是中国第一碑铭圣手。汉灵帝时,蔡邕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后这些石碑由于动乱多受损坏,留存下来的这些石块被称为“熹平石经”,现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从当时的盛况也可窥蔡邕文才之一斑了。
   蔡邕更以书法著称于世。梁武帝曾称他的书法说:“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则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蔡邕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胸怀八斗高才的蔡邕在洛阳俨然是文坛领袖,像杨赐、王灿、马月碑等都成了他的好友,就连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也一直将他视如己师。
   然而蔡邕是个性情耿直敢言直谰的人,终不容于朝,因弹劾宦官指陈时弊被权臣构陷下狱,死里逃生,“与家属髠钳徙朔方”,全家流放到边区做罪犯,第二年赦回后不久又被构陷,说他在流放时有怨言。他跑到江苏一带避难,一连十二年。董卓专权之后,因为欣赏蔡邕,强迫他再回中央,他想“自慝”于山东,没有成功。王允杀董卓后,蔡邕叹了口气,王允认为这口气叹得有问题,把他下狱,要杀他。他请求用刺脸砍脚来换得一命,以便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怜惜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但王允不听,还是杀了他,是年蔡邕六十一岁。
   蔡邕一生三次逃离政治的漩涡,最后仍死在漩涡里,一个旷世逸才竟得不到重用,反被一次次流放,受尽了屈辱与糟蹋,实令人扼腕长叹。后人称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阂子骛,可谓中之肯綮。但也有不少对他人格的扭曲与诬蔑之词,后来的野史戏曲中,把蔡邕说成无情绝义、见利背信的小人,还造了许多荒诞的故事。从《琵琶记》到《赵五娘》再到《扫松下书》等,添油加酱,把他硬给细细栽成一个小人,这些说法综合起来是说他进京赶考中了状元,被牛丞相硬召为婿,后来家乡荒年他父母皆亡,赵五娘怀抱琵琶一路乞讨进京寻夫,结果说蔡邕不肯认发妻,被雷劈死;又一说被包公知道把蔡邕问斩。这纯属无稽之谈,造谣中伤。东汉时期选拔人才都是举孝廉,而非出自考试,何来进京赶考何来状元之说?而蔡邕是汉朝人,又何来宋朝人包公来给他挥之一刀?从中可看出中国的愚夫愚妇有多少了。一代英魂侠骨身后的遭遇竟是如此,真让人啼笑皆非,不过历史始终会还原真相,还英魂侠骨们一个公道。
  
   蔡琰,字文姬,是蔡邕的女儿。她身处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乱世时期,又是一个小女子,更加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蔡琰一生最幸福的时光就是童年。当时蔡家是当地望族,广有良田,父亲又是一代名流,蔡琰又是蔡邕晚年所生,因而备受宠爱。
   蔡琰少时就显露出了一个神童之才,10岁时,就能在室外听琴音而判断哪根弦断了。12岁时,蔡琰的书法已得蔡邕真传,既稳重端庄,又飘逸顿挫。人传说,蔡邕的字是神人传授的,传给蔡琰,再由蔡琰传给钟繇,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羲之......14岁时,蔡琰的文学才华已光耀一方,诗书礼乐无不通晓,人但知有文姬,方知有蔡邕。既不用出书,又不用炒作,蔡琰就靠着口口相授的口碑声名远扬。
   “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的蔡琰先是嫁给了卫道子,但不幸丈夫早亡,膝下无子,卫家骂她克死了丈夫,烈性的她就回到了娘家。不久,天下大乱。她的父亲蔡邕在董卓死后被王允杀害,家破国乱之时,蔡琰跟随着饥贫的难民队伍流亡,遭遇了趁乱打劫的匈奴人,被劫掠到了匈奴。匈奴左贤王慧眼识珠,在衣衫褴褛、失魂落魄的难民堆中,挑出了蔡琰。蔡琰戏剧性地从俘虏变成了匈奴左贤王的妻子,开始了陌生的草原生活。多年之后,蔡琰日渐熟悉了这一切,也学会了一些匈奴语言,但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凄凉心境与思乡情感却是弥久愈深。而每当幽思暗涌之时,她就会吹起婉转凄凉的胡笳曲,即使是强悍的匈奴人听了也会莫名伤感。“胡笳本自出胡中,响有余兮思无穷。”蔡琰就是这样的情境下创出了历史上有名的《胡笳十八拍》套曲。
   《胡笳十八拍》由18首歌曲组合而成,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
   蔡琰在匈奴呆了十二年,生下了两个儿子。这时,枭雄曹操已称霸北方。曹操感念师恩,想起了蔡邕,为了报答师恩,曹操派使者带着千两黄金和璧玉前往匈奴赎回蔡琰。使者的到来,让蔡琰陷入了两难境地,一边是母子亲情,一边是故土家园。这种痛苦的两难决择在《胡笳十八拍》中表露得入骨三分,“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最后蔡琰还是在笳声与泪水中回到了祖国。
   “文姬归汉”和“昭君出塞”一样,成了日后文人墨客所喜欢的创作题材,一再演绎。汉代这两名女子的一归一出,是中国历史上让人难忘的两个碎片,生动而悲凉。总是沦为历史注脚的女性,却常常要搭上整个的命运去书写。
   归汉之后的蔡琰已三十多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她嫁给了年轻的屯田校尉董祀。乱世中的蔡琰一生三嫁,但每一次婚姻都无法自己做主。而她虽然三嫁,却入了《列女传》,这也是少见。《列女传》记载了蔡琰救夫的故事。董祀犯法当死,蔡琰向曹操求情。以蓬头乱发之面貌,向曹操叩头请罪,其状十分哀怨凄楚。曹操遂赦免了董祀。董祀原对这位“残花败柳容颜已衰”的妻子不甚满意,只是碍于王命不可违才勉强接受,但自从这件事后,对蔡琰心怀感激,于是这段原本不幸的婚姻才起死回生。两夫妻后来携手隐居蓝田,得以安享晚年。
   蔡家藏书很多,但在乱世流离中,毁坏殆尽,无所保存。幸好蔡琰博学多才,竟凭记忆背诵出四百多篇文章。在曹操的要求下,把这些文章誊写于纸上,没有丝毫的遗漏和错误,为人类保存了一大笔文化财富。
   也许经历了乱世的辛酸和三次的婚姻,让蔡琰的文风更为成熟意境更为深邃了,曲折的人生给了蔡琰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源泉。她留下了《东都赋》,《胡笳十八拍》等数篇杰作。其中最重要的创作是《胡笳十八拍》,颠沛流离的乱世遭遇孕育了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此外,蔡琰还写下了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悲愤诗》。无论在曲、诗上都造诣颇深。她的作品在咏叹个体的命运中,还体现出一个女子对时代的怀忧与关虑。“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女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文化史上的光耀,而他们跌宕起伏、命运多舛的一生又让人唏嘘不已。希望他们的精神永远传承,他们悲剧不再重演!

共 28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这一篇评述文字干净、利落,整体透着一种解读和思索的思维,呈现出较好的叙说,以及对于我们生活的环境的思索,乃至于是对于生活中文化的思索。虽然,文字是从蔡邕、蔡琰历史上这么一对父女开始的,文章以比较舒展的语态来分述了这对父女跌宕起伏、命运多舛的一生。但是,纵观全文,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却是可以推广开来,涉及到方方面面。这样的评述,很扎实,也很有现实意义,让人沉浸其中,并且获取一定的积累。可以说,这样的文字,表述的比较全面,行文间,有着一种对人生的解读和感悟的思索。作者的笔力,无疑是比较的老道的。欣赏了,推荐阅读!【编辑:简单爱好】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简单爱好        2013-07-07 11:48:27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江南,祝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简单爱好        2013-07-07 11:49:56
  这篇文字,是从蔡邕、蔡琰历史上这么一对父女开始的,文章以比较舒展的语态来分述了这对父女跌宕起伏、命运多舛的一生。但是,纵观全文,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有着一种对人生的解读和感悟的思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