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木马】吉春游记(散文)

编辑推荐 【木马】吉春游记(散文)


作者:吉春 举人,4902.0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35发表时间:2013-07-30 06:19:52
摘要:桑矿一日游、司马庙游记、太史故里游踪记、成都昆明游记

吉春游记集
  
   桑矿一日游
  
   清晨五点半钟,我散步南边桥头,跟几位老家练了几段拳后,举目四望:山岭环抱之中,东方朝霞微红,启明星含笑,好象要迎接一位刚出嫁而羞答答的花姑娘;西边山头,挂着一轮明月,如同有点焦色的大烧饼,园月内还可看见吴刚捧酒、嫦娥舒袖的黑影;南边是个很高大的白灰色的装煤台,台下的煤炭似小山一般的耸立着,火车在台西喘着气,口吐白沫,使出九牛二虎的劲儿,还是把乌金装不下个窝;北边那矿办公大楼屹立着,楼前的街灯,象个个羊奶头,亮着白光,办公楼西边是排排家属楼房,东边是筛分楼,能听见机器的隆隆声。啊!桑树坪的早晨,曦光明媚,生机勃勃,唤醒了千年熟睡的龙门山!
   整个上午,我都是在斜井综合四楼会议室度过的。一休息,我就爬在四楼东窗上往外望,“矿车斗子一上一下在运什么呢?”“在运干石渣哩!”一个不相识的学员解释道。这下明白了,桑矿将干石运上东山,然后倒在背坡沟,既可解决占地矛盾,又可填沟造出新田来,想得多美呀!
   我步入弓形的小街,两旁小平方一个挤着一个,小饭馆、小杂货铺、小修理部、小补鞋店,还有小冰棍厂……“小字辈”汇成一片繁荣的景象。游罢小闹市,我站在西边桥上,手拄绿色的铁栏杆,望着潺潺的河水,那清澈见底的犬牙石嵯,咬得水儿在跳舞,溅起一朵朵的白花。啊!想起来了,这错开河就是当年大禹父亲错开的,他本要避开龙门山不凿,把黄河水引向东北,结果造成洪水泛滥,治水失败,被舜帝杀了。忽然,我想起了公安部门的一位年青战士,早听说同德在桑树坪镇派出所工作。一打问,就在对面。越过公路,走进像花园似的镇政府大院,登三楼,一敲门,年青干警问明来意之后,便抱歉地说:“他今早到市公安局去了。”可想而知,公安干警在打击刑事犯罪斗争中是十分辛苦的。我又折回来,在国营综合大商店内转了转。
   下午,小车开到家属区,又开到石口子,一区、二区、三区……回头眺望,座座楼房,整齐地排列着,工人们在楼前下棋,打扑克,小女孩在跳皮筋,男孩子在打羽毛球。
   小车直旋山顶。呦!这医院幽静、美观、犹如世外桃源。站在山顶,向南俯视,全镇景物尽收眼底。
   下山后,参观装煤台东边的平峒井口。这个井口,在改革中实行材料费包干起了变化:去年上半年以前,生产费用“一锅煮”,原材料消耗和小型设备的使用很混乱,造成“只增产,不节约,好比是个没底锅!”“大锅饭”搅散了人的心,“大”字坑害了人。改革的春风吹进了煤海,职工们问:“我们为什么不能砸大锅?”井口党支部立即组成十二人的改革小组,经过详细调查研究,决定把材料费指标降低20%,于去年七月一日包到各队,并规定费用节余后抽17.5%奖给职工。这一下,包字坐堂,小锅饭香气四溢。全井吨煤材料费由承包以前的4.67元下降到3.86元,发给职工材料节余奖6.3万元。井口还自筹二万元,办了个小型机电修配厂。今年,他们计划再降低维修费用,预计可节资二十万元,近一步扩大维修自配能力,争取设备大修不出井口。
   平峒旁边,有个简易平房,是班中餐食堂,专门为井下工人做饭送饭。我们走进灶房,那冒着热气的喷香的米饭,炒菜加面包,扑鼻而来。
   告辞进车,过桥拐东,来到斜井井口。一个青年小伙值班,他说井巷斜下朝北伸进地层深处,光皮带运输机就有八百米长呢!
   我想,早晨光看了外表,这下身临其境才看清楚内脏。皮带运输机将煤从井下传送上来,送入筛分楼,将干石拣掉,再把煤送上煤库,然后从半空的煤台上装入火车厢。好象接力赛一般,把闪闪乌金输往祖国各地。
   从斜井出来,已是夕阳落山之时了。我还得单独去拜访一位退休的煤矿老领导。走进崖岔村中一户家内,满面皱纹的白发苍苍的许科长迎接了我,忙让老伴给我泡茶,问我的工作情况。
   当我插话问起他的生活时,他喜眉笑脸地告诉说:“这几年好得太太!儿子招工在矿上,女子从山下调到家门口,我有退休金,和老伴一块过活,不愁吃、不愁穿,你看,又盖了一座西房,家内有缝纫机、收录机、自行车、还有电视机、洗衣机。如今真幸福扎了!我就是有个毛病,闲不住,
   在村内的综合商店帮忙。”
   夜幕降临后,我又爬上了山顶, 坐在医院围墙边的崖垄上再一次饱偿眼福。啊!桑树坪的夜景太美了!那一排排的楼房,镶嵌着万盏明灯,比天上银河系的星星还繁,象千万颗矿工的心脏在跳动。我被这桑树坪的夜景迷住了,久久地呆望着,竟忘记了下山休息……
   司马庙游记
  
   传说汉武帝得灵芝草的地方——陕西韩城市芝川镇,东濒黄河,西枕梁山,澽水萦回,芝水环绕,北望龙门,南靠龙亭。汉太史公司马迁祠和墓,就建立在这芝水断岸千尺的悬崖峭壁之上,气势宏伟壮观。
   祠墓之前的芝阳石桥,曾由爱国抗日将军杨虎城1936年拨款修建过。石桥的东边紧挨黄河,汉武帝曾在此得灵芝草便把陶渠水改名为芝水,后渡河东封后土祠。1938年朱德总司令北上抗日率领八路军首战告捷平型关,就是从这里渡河的。当年那千舟竞渡、万马浮游的壮烈场面,人们至今记忆犹新。
   过了芝阳桥,西望庙宇,砖砌百仞,犹似城郭,高耸入云,气势磅礴。眼前,有牌坊筑于石坡之上,题曰:“汉太史公司马迁祠”。祠路用砂石铺面,依山蜿蜒而上,各台用雉堞墙围绕,若诚垣。坡前有木牌坊一座,“高山仰止”四个大字映入眼帘,牌坊背面题有“既景乃冈”,使人一见这《诗经》上的词句,更加想到司马迁之伟大。穿过木牌坊,左右皆悬崖,徒步而上,临山门,稍需喘息,历阶而进,升高一望:东有黄河之奔流,谷山、中条山可见;西有嵬山之峥嵘,象山、龙门山在望;由北而俯视,则见人烟之稠密;由南而仰观,则见平原之辽阔。越山门,便望见砖砌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字,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之句。说明司马迁生在龙门山之南,黄河岸西的一个叫高门的村庄,从小过着耕牧生活。高门之东的程婴三墓,是牧童司马迁好奇地倾听父辈们讲述“赵氏孤儿”故事的见证。
   踏上百级石阶,便是祠门,题有“太史祠”三个苍劲的大字。进祠院,整观庙内,建筑独特,既象庙院,又象书院,与司马迁之身份极为相称,可见当年设计家之绝妙匠心。迎面古柏参天拂云,虽经千年风霜侵袭,依然傲立挺拔,苍郁可爱,它象征着司马迁遭李陵案之不幸后仍然坚毅不屈地著作《史记》的顽强精神。在这部闻名中外的宏浩史书中,他同情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深恶痛绝那些酷吏暴君。所以,祠庙献殿的东西两侧,刻者《史记》中两句名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何知仁义?已享其利者感为有德。《游侠列传》——揭露剥削阶级专政以及虚伪欺骗的道德观。”“努力从事农、牧、工、矿……俭约勤劳生产以成富饶……而卖浆磨刀马医……诸簿技亦雍为千金。此阶诚一之所致。《货殖列传》——只有广大劳动群众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学,司马迁独能直笔秉书,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称他是“文学家”。鲁迅先生赞美《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又说他”文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郭沫若同志1958年春题诗立碑曰”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山门和寝殿系宋代原建,为宋营造法之典范,是本省独有之物,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寝殿内有司马迁彩色泥塑像,身高三米,端庄正坐,手扶玉带,方脸长须,两眉入鬓,呈现出报负不凡的气质。这尊塑像,刻画了司马迁独有的气魄,在造型艺术上颇为突出,此像的复制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陕西博物馆均有存列。椐靖康四年《芝川新修太史公庙记》中叙述,当是“宣和七年秋予始官韩城寻遗仿古乃在少梁之南芝川之西得太史之遗像”。这就足以证明此塑像为宋代之作。祠堂四周,古碑林立,嵌镶着59块碑刻,其中有宋碑四块,这些石碑,记载着司马迁的身世和功绩,如明代万历年间的《汉太史公世系碑》;记载着历代祠墓修建的事实,远自西晋永嘉年间;也记载着许多文人名士瞻仰凭吊的碑文,如《司马坡行》等;还有阴文雕刻的《司马庙全图》碑 ,构图别致,画面生动,博得四海游人的赞赏。碑文字体多样,有魏、欧、柳、草、隶、篆、楷等,有一定书法艺术价值,碑拓常被争抢一空。
   祠堂的后面,是司马迁的八卦墓。幕高两米五,直径五米,青砖砌成,周围刻有古色图案。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题“汉太史公之墓”的碑记。墓顶长出五棵高大古柏,形若龙蟠,显得分外庄严肃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司马迁已被列为世界纪念的文化名人。祠墓亦被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57年省文化局拨款对祠庙重新整修,使祠貌焕然一新。现在省文化局继续拨款修建、扩建,已将元代两座不能在原地保存的禹王庙、彰耀寺移到此祠石坡南麓,把司马庙衬托得更加秀丽壮观。并成立了司马祠文管所,负责保护工作。祠内将收集的我国历代《史记》版本和有关司马迁研究的书刊画册以及国外的有关书刊两千余册,进行陈列,以供人们阅读和研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旅游事业的扩大,来祠瞻仰的人与日俱增,络绎不绝,这里已成为人们游览的名胜古迹之一。
  
   太史故里游踪记
  
   本来,已是“秋风催寒人心凉”的时候,但游人的心里却热乎乎的。
   这次寻遗访古不同一般,因为是要耳闻目睹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里啊!
   车渡毓秀桥,过八仙镇,向西南上坡,凸凹不平的土路,摇晃着车子。望着绿绿葱葱的高门原上的麦苗,心情舒服极了。
   我们先来到北华池村。经马英章、马守义、马有旺指引,观望华池。这村东的一个小小的涝池,就是当年“池方三百六十步”的华池。马老汉说:池东的高台上,原有五间大庙,中间供着禹王神。池西龟盖上,原长着大柏、大榆树。池西边还曾有高大的洞门。今天,这些花池花园的建筑已不存在了,只能想象……穿过池北的场地,从田间小路走向东北沟边,一个土佥畔角上,便是司马靳的墓地。马姓说,他们每年在此上坟,承认是司马的后代。司马靳是司马迁的六世祖,是一个武将,和白起共坑赵长平军,“赐死,葬于华池”。可是,大墓冢平了。华池村中间,有一所小学,小学内北边高台上,北大房三间,东厢房两间。冀山义老师介绍:这就是当年司马谈在此讲学之所,叫“司马书院”。的确,在北房内看见一块打破的半截石碑,清晰可见“史公其人”、“司马书院”字迹。
   从南华池村向西里许,是东高门。在村的东南角,有一座砖砌门洞,上书“太史故里”四个大字。登搭梯上门楼,齐目远望,真有“乙星焕彩”之美。在东高门村南,西高门村东的平地上,耸立着两座高大的碑楼。这就是司马迁几个近祖“皆葬高门”的墓地。北边碑楼上横书“学贯天人”,碑书“汉先太史司马公之墓”,为司马谈之墓碑。南边碑楼上横书“巍岫增
   荣”,碑书“汉太史司马公先茔之墓”,碑楼背面横书“秀凝残照”,下边有清“嘉庆十七年”的“汉太史高门先茔记”碑,碑文中有“汉太史司马公子长,我龙门人”等字。此座碑楼南侧上方嵌一小碑,刻有“太史高坟砖砌碑洞人芳名题,县志十二景诗载太史高坟即指此茔,有谓为司马坡太史公墓者误也”。并有《高门残照》一诗,其中两句云:“故里柏榆犹在望,马前指点说邨童”。
   小车向西驰过西高门村后,村民正在修水渠,在浆砌的“司马涵洞”的南边,有一孤岗与沟南的贺龙村相对如门,叫“龙门寨”,相传这是司马迁的具体生地。这寨子有五十亩左右,位于“河山之阳”,至今寨门可见。据西高门村的冀连生讲,六四年左右队上让他们掏过洞门里的砖,那是汉砖,还有汉代陶器。看罢龙门寨,又向西越过铁路桥,拐下北边,过一要险上坡,便到了司马迁后裔居住的徐村。本来叫“续村”,后来人念转音了,称徐村。村中小学里,有“汉太史遗祠”一院,祠门南侧墙上嵌有一块石碑,是清嘉庆二十二年十二月刻的,为“新建碑楼并围墙记”,文中提及“至司马徽改姓同冯”。据一位古文老师说,司马徽就是水镜先生,给诸葛亮当过老师。在该村司马迁研究小组组长同永令的导游下,我们又来到村北的“法王行宫”石牌楼下边,得知了“跑台子戏”就是当年秘密纪念司马迁的,这种戏先在遗祠里九郎庙两个戏台上唱,突然跑到法王行宫坡上,用竹杆、勾子搭起台子,唱到天明前就走。因为这儿的土佥畔旁有传说中的司马迁真骨坟。法王行宫的北边,可见一个方形土城墙寨子,老同说那是“同居寨”,村里还保存有司马迁后裔从龙门寨搬移到同居寨的碑文哩。
   这次访古之行,收获颇多,真可谓太史故里名不虚传也。

共 814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编者按】吉春的确是不平凡的作家!看,都是游记桑矿一日游、司马庙游记、太史故里游踪记、成都昆明游记,然而写作手法和风格却是各有千秋,姹紫嫣红!到底是大家风范,语言简洁、质朴、苍劲,又有着真情的自然流露,文不言情,而情自露!游记有这样多种的写作手法,很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作品了!推荐阅读【木马编辑: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吉春        2013-07-30 07:23:51
  感谢编辑夏雨认为“游记桑矿一日游、司马庙游记、太史故里游踪记、成都昆明游记,然而写作手法和风格却是各有千秋,姹紫嫣红”的评价!
世界文化名人、著名史学家、文学教授、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世界文学艺术家协会荣誉主席吉春
2 楼        文友:诗情小公子        2013-07-30 08:20:08
  拜读吉春老师的文章,就是一种学习和享受。引人入胜,并且让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中国文化。学习了!祝吉春老师万事如意!
大智发于心 于心无所寻 成就一切义 无故亦无今
3 楼        文友:吉春        2013-07-30 09:10:02
  感谢诗情小公子大智发于心之“引人入胜,并且让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中国文化”的评论!
世界文化名人、著名史学家、文学教授、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世界文学艺术家协会荣誉主席吉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