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送别奶奶(散文 外一篇)

精品 【家园】送别奶奶(散文 外一篇)


作者:垄上行 童生,987.5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64发表时间:2013-08-09 12:58:12

父亲打电话,说奶奶走了。从此与奶奶阴阳隔世,不禁伤悲。但转念思量,又觉宽慰。奶奶九十高龄,去年腊月回家时就见体力不支,出气不匀,一双小脚支着全身,看上去摇摇欲坠,强撑着生命实在是活受罪。身上一件鲜艳的红底白花绸缎上衣与风烛残年的面容很不相称,但母亲说奶奶年龄大了,穿件红的能带来喜气。
   回家时奶奶已停在棂棚。相片摆在棂前,满皱的颜面刻满沧桑,慈祥的双眼蓄满故事。院子南墙根的杏树正开花,洁白的杏花似乎也在为奶奶戴孝默哀。唤一声“奶奶”就泣不成声,哭着将从市里带回的各样水果摆上,默默说一声“奶奶,你吃吧,活着时好多都咬不动,这会儿能咬动了。”奶奶生前没有病,只因衰老而寿终正寝,亲人们便少遗憾与伤痛,但不会少对奶奶的追忆与感叹。
   从记事起,奶奶就是小脚,长刚足三寸,脚尖处呈锐角三角形,脚踠仅有学龄儿童胳膊粗,双腿也极细,特殊的结构使重心升高,以致走路全身摇摇晃晃,头上长年顶块白纱布,那块白纱布也随着身体的摇晃而来回摆动。“五四”运动点燃熊熊烈火时,城市妇女也因此接受新文化而获得新生,乡下却仍在延续腐朽,妇女裹脚问题自然也便迟几年。记得有一年父亲领奶奶去省城太原,拉着奶奶走在大街上,特殊的形体自然形成一道风景,引来一群青年的围观,青年们看怪物般地寻问奶奶小脚的来历与感受。奶奶一个乡下妇女,不懂得什么叫制度与文化,对自己被人为摧残的肢体不含任何怨言,只平平淡淡地告诉青年们她这小脚的来历。不过,记得奶奶与她们同时代的人在一起时,看着我们奔上跳下,总会情不由衷地感叹说:“还是这会儿社会好,现在的女娃们,大脚板想去哪儿就能去了哪儿。”不知哪位封建帝王使出这一毒遭,为自己赏心悦目而摧残普天女性,将刚刚发育的嫩骨硬是用一条白布裹断,“咔嚓”一声断裂伴着幼童痛苦的嚎啕全不顾惜,只任睁着一双色迷迷的醉眼玩赏这三寸金莲扭动的舞姿。几千年的压迫竟然没有能唤起妇女的觉醒,而且还一味地心甘情愿地为帝制献身,直到民国才引起接受新文化学子们的关注,也才有了保存健全体魄的希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小脚在城市就日渐消失,而六十多年后的乡下仍然有封建帝制的见证,与亲人们遍数村里小脚老人,还有三位,三位同年,比奶奶小一岁。但愿三位老人能活到百岁,也好多留几年封建帝制的见证,让后人们亲眼目睹几千年封建腐朽的一面。
   奶奶一生困苦,小时自不必说。没解放时的贫农家庭少吃没穿,出生时中国大地刚刚掀起“五四”运动,但新文化暂时只在城市盛行,偏远乡下仍在延续旧俗,长到五六岁双脚就被强行裹成畸形。再大些,赶上日寇侵华,长年跟着大人在山里躲日寇。一次,凶残的日寇从几个村里抓来三十多名抗日积极分子与一百多妇女、儿童,其中有我姥姥与奶奶。几经周折与谈判,妇女、儿童才被释放,但三十多名青壮年硬是让灭绝人性的日寇关进村庙里活活烧死。惨无人道的行径惊动了苍天,那天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似乎在为英烈们恸哭,更在竭力用雨水浇灭火烧。然而,熊熊烈火还是吞噬了三十多条生命,三十多条生命汇成一道血河从庙里流出,待雨小些后,奶奶与村里人到血河边看触目惊心的惨烈,痛哭三十多条不屈的生命。记得讲这段历史时也正好是雷雨交加的下午,讲完后奶奶抬起泪眼看看窗外的雨柱,补充一句“也是个这样的雨天”。
   再大些,奶奶到了婚嫁年龄,嫁给别村一位也是抗日积极的青年,才几个月就不幸被残酷杀害,不到二十岁的奶奶就当了寡妇,整日痛哭,哭到泪干时,双眼视物不再清晰,以后逐年下渐,直到老年只能看见物体阴影。后来经人介绍嫁给爷爷,日本投降后虽不用再东躲西藏地防日寇扫荡,但日子没安稳几天又赶上颗粒无收的大饥荒,继而是文化大革命。普通农村妇女不会随意卷进运动,但饥饿却是妇女实实在在操心的事。不记得有过多少个断炊的日子,奶奶与众多妇女一样挎着箩筐到野外挖野菜,可饥饿的日子里,山里的野菜、能吃的树叶都被采绝。没得法,就盼刮风,风一来,杏树上的叶子就掉下,趁着主人没觉察悄悄溜到墙外扫落叶,回家沤成酸菜就是尚好的美餐。饥不择食的日子会让人失去分辨能力,一次父亲回家,饿得头昏眼花,正好看见锅台上一盆“汤”,端起狼吞虎咽几口就喝完。奶奶回来,盆已见底,问父亲才知已被他喝光,奶奶跺着小脚直叹,说那是洗锅水,刚才还没来得及倒洗锅水,邻居婶子来说小渠山背发现有野菜,悄悄约奶奶去挖。
   苦难的日子总有过去的时候,包产到户给农民带来福音,家里粮食年年有节余,看着满满当当的粮食,奶奶高兴地说:“以前盼着玉茭面窝头能吃饱,现在白面也不稀罕了,天堂上的光景。”可好景不长,才刚六十出头的爷爷就因胃癌撒手人寰,奶奶二次守寡。看着一袋袋的粮食,奶奶又一次捶胸顿足。好在乡下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吃穿不再是问题。随着我和弟弟的长大,继而工作,每遇回家,总会给奶奶买回些乡下没有的吃食,吃着孙辈们孝敬的吃食,奶奶总会不厌其烦地对我们说“你爷爷活着该多好,能吃上臭小(弟的小名)和妮子(我的小名)买回的这么多好吃的,不知道他有多高兴。”
   临终前几天,奶奶告诉母亲,说她梦里见到第一个男人,但不理她。母亲宽慰地告诉父亲、叔叔和两个姑姑说奶奶今年不怕,又过几天,奶奶说梦里那个男人来接她。这回父母有了预感,与叔叔、姑姑们密切注意奶奶的情况,不到一周,奶奶就去了,没有过病痛的折磨,静静地走了。
   送明纸的晚上刚交过夜,我们一行亲人到河口送奶奶上马。回来时在家看守的堂叔告诉我们,炮一响,院里突然起一股风将棂桌上的摇钱树和金银斗刮倒,然后卷着刮向门口,亲人们说是奶奶将属于她的东西收走了。我不相信这些说道,但又愿意是真的,院里院外为奶奶做的吃穿用度更希望奶奶能享用上。从此阴阳隔世,但愿这一院子东西够爷爷、奶奶在阴间享用一辈子。
   出殡时天微微飘着雨星,似乎在为奶奶哭丧,更在为腐朽的封建伤痛。待棺材与花圈抬至村口,雨停了,慢慢地,太阳出来,正值新绿初出,桃花盛开,一派祥和景象。初春的阳光格外温暖,花叶格外鲜艳,奶奶就在这样的季节走了,踏上了她的阴间之旅。
   奶奶,一路走好!(2012.4.22)
  
  
   【文明中的举止与身份】
  
   不知什么时候,兴隆街面多了几组满清雕塑,男人脑后长长的辫子与拖到膝下的长袍引着过往行人驻足观望,甚至留念合影。但注意过吗?同样是长袍衣着与长辫子的男人,他们的身份却有着天壤之别。
   从北往南看每一组,先说最北边的骆驼与老者,骆驼背上驮着两兜行李,许是觉得太重,不情愿往前走,就仰起脖颈喷着响鼻长嘶,老者躬身向左侧倾着身子卯足劲拉僵绳,额头横卧的“川”字因用劲与着急而皱的很深,但他仍是慈眉善眼,丝毫没有发脾气的迹象,因为他知道自己仆人的身份,没有资格发脾气,只有循规蹈矩地侍奉主子与主家的一切。
   第二、第三组是主仆间的直接面对,主人或坐于椅上,翘起二郎腿,手捧茶碟边品边安排事宜或站着,一手背后一手在前指点什么,看样子是在训话,而仆人本该也是雄壮伟岸的男人,却被将彰显男人的器官强行剦割成不阴不阳的太监,一律地弓着本是高大地身躯,脖颈尽量向前倾着,无论是听训话还是托盘侍奉,表情里蓄满仆人的奴性,卑躬屈膝地跟着主人亦步亦趋。
   第四组应该是清朝末年,仆人从码头接上越洋回来的少爷,少爷接受了远洋文化,身着西服,身后拖一片拖地披风,头戴洋礼帽,右手象征性地拄一根拐杖,气宇轩昂地走在故里街头傲视故土,但仍旧没有剪掉脑后拖着的长辫子,身后的仆人双手紧紧向上屈起抱着少爷带回的密码箱,躬着身笑容可躹地跟着衣锦还乡的少爷往家的方向走。
   街面陈列的四组雕塑展示清朝时代人们的服饰,更从人物举止中彰显出各自的身份与地位。
   社会的发展由愚昧到野蛮,再由野蛮发展到文明,封建制的建立也就预示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文明时代的统制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制地位,挖空心思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与行为规范来加固统制壁垒,战国时期的文明曾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尤以儒家思想占主流,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同时,制定出治国思想,比如“三纲五常”与“三从四德”等,将社会中的人依次划分等级,等级的形成也便自然划出尊贵与贫贱,要求不同身份与地位的人,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从此,各朝代无论历经怎样的动荡与更替,治国的思想都沿用根深蒂固的方案,而处于底层的百姓世代也遵循从祖上承传的受奴役身份,世代跟着主子卑躬屈膝,鞍前马后地服侍。
   新文化运动唤醒了沉睡几千年的中国人,一批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青年学生大胆地在中国大地上提出“平等”、“自由”、“博爱”的口号,不懈地与旧封建势力斗争,一桩桩血案没有吓退进步的思想,封建势力最终因它的萎靡与颓废被现代文明所取代。
   繁华似锦的街面上,一拨拨行人仍在驻足观望陈列的清人雕塑,孩子们好奇地伸手摸一下主子的长袍,拉拽一下仆人脑后的长辫子,也不忘记将手中的零食分一些小心翼翼地放在主人的茶碗里。孩子好奇长袍与长辫子,但知道长袍与长辫子曾经的历史吗?但愿家长们给孩子讲服饰的同时讲讲中华文明史,让孩子懂得沧桑的历史,更珍惜眼下的太平盛世。
  
  

共 36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奶奶的一生,尽管九十高龄,其实也是短暂的一生。小时困苦,死里逃生,成年积极抗日,不幸守寡;再婚后也过了一段苦日子,只到改革开放,才苦尽甘来。奶奶的一生,不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段缩影吗? 【文明中的举止与身份】由雕塑联想开来:社会的发展由愚昧到野蛮,再由野蛮发展到文明,封建制的建立也就预示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文明时代的统制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制地位,挖空心思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与行为规范来加固统制壁垒。文章提醒大家,要让孩子懂得沧桑的历史,更珍惜眼下的太平盛世。两篇作品,一气呵成。推荐赏读!【编辑:航帐】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9143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伊蕊        2013-08-11 12:02:15
  在《送别奶奶》的回忆中,许多已经走远了的记忆犹然新生,怀念着那份疾苦与甘甜的人生路,是遥远是短暂?文字里流淌着爱与感怀。【文明中的举止与身份】以雕像引述,历史是留给我们思索和探寻人生前进的方向的警示钟,一代一代的后人传承着我们古老文明几千年的丰绩,无论社会发展的如何速度,历史依然是我们不忘的教科书。欣赏!问好垄上行老师!
时光里流淌着的是故事的足迹。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