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行之二

精品 山行之二


作者:徐永红 童生,619.7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82发表时间:2013-08-17 08:46:27

莲花山之行,给我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以前总以为天底下的名山大川与朔州无缘,与己无缘,不出家门哪里有幸走进神话般世界?谁能想到,我走进了,真的走进了人间仙境。迷人的莲花山深情地呼唤着我,我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我要再次走进她,和她的美深深地融在一起,永不分离。
   又是高温日,又是37度的高温日,仿佛我与高温日极度有缘。妻子又在无奈与关切中目送我出行。我和她挥挥手,潇洒依旧。
   顺着南环往东,于公路桥向南,向南,可以直达“生态路”。由于生态路还在修建中,所以路上车辆极少。一个人骑了摩托车在路上疾驰,天地显得那么宽广!我放声歌唱着民歌山歌,不时把路旁歇息的鸟儿惊吓得扑翅而飞。
   不远处出现了一个村子,是什么村呢?反正是出来踏山的,上去瞧瞧再说。山村不大,山环树绕的,房子依了山势碎玉般散落在各处。让人不觉想起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句。
   我把摩托车停在路边,目光从天空的白云直落下来,飘在建有古堡和烽火台的山顶,落在只有诗里才出现的村子里。
   一个人一群羊走过来,羊蹄子把滩里的石子踢得“啦啦啦”作响,很有节奏感,仿佛什么音乐大师正在演奏一曲曼妙的打击曲。
   “你从哪里来?干什么呢?”牧羊人一边看着他的羊,一边问我。
   “滋润。滋润乡,去过吗?”我的祖籍是滋润,我出门一般不说从城里出来,而是说滋润。他听了,摇了摇头,表示没去过的样子。接着他又甩了一下鞭子,鞭子抽裂了空气,发出尖利而清脆的声响。一只跑远的山羊条件反射地返回来。
   “这是个啥村子?”我没有回答他我来干什么,又问了一句。
   “这边是何庄,那边是泉子沟。”他一边用手指着一边回答。
   “看起来好像一个村子呀!”我说。
   “以前是两个村子,后来人多了,房子也多了,两个村子就差不多合在一块儿了。”牧羊人的“枪法”很准,他用羊铲射出一块石子,石子在一只跑远的山羊身边落下,“啪”的声响和着牧羊人的责骂,山羊吓得回到了队伍。
   “哦。”我应着,看着牧羊人被阳光晒得酱赤的脸。
   “你来这里干什么?”他又问道。
   “我想找个人,找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你们这里谁会讲故事?”我说。
   “讲故事?”牧羊人听了笑了,“你不是来听讲故事的,说句实话吧,你究竟来干什么?是不是来收古董的?上次就来了一个和你差不多的人,说是给人算卦,后来从古堡里挖了些东西走了。你还是走吧,我们这里不喜欢外人。”牧羊人点了一支烟,很惬意地深吸了一口。
   “哦,那是盗墓的。”我补充道,“我不是干那行的。我想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写篇小文章。”我的解释得到了他的信任,他不再警惕了。
   “你来迟了。”他又把一块小石子扔向一只打算偷食玉米苗的山羊,“以前村里倒是有一个会捣古记(故事)的老汉,去年老了(过逝了),没人会捣了。人家有文化的人,有本事的人都走了,村儿里也没几口人了,剩下这些个老弱病残,还捣啥古记。”
   “村里还有多少人?”
   “也就是个六七十口。——今年天儿旱,你看庄稼都蔫了。”
   我四下里看看,才发现坡上的庄稼确实不比川底的,一棵棵禾苗有气无力地打着卷儿,仿佛困倦得厉害,该好好地睡一觉了。
   “五月没下雨,六月日头毒巴巴地晒,庄稼也不行了。受上一年,也收入不了几个钱。人家走出去的都是能耐人。唉。”末了,他看看我说,“你去八岔口吧,人家村子大,人多,会捣古记的肯定有。”我问清了去八岔口的路,向他道了谢,一路向前奔去。
   八岔口很快就到了,这缘于生态路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村口一座屋墙上却写着“王化庄”三个大字。一个正在村口打水的中年人告诉我,说旧社会的时候,这个村子叫八岔口。他用手比划着说,你看,这山沟多像个八字,这是一撇,这是一捺,人们在口子上住着,不就叫八岔口了。新社会了,村名也改了,现在叫王化庄。我说我听过化庄,倒是第一次听说过王化庄。中年人说,化庄在离城20多里的地方,他的女儿就嫁到了那里。一对老年夫妇也过来提水了,一头健硕的骡子拉着一辆小平车,小平车上端放着一个用大汽油筒改制的水桶。
   “这水从哪里来的呢?”我指着井问。
   老头子没有直接回答我,反问道:“你是谁家的(客人)?干啥哩?”我说我是滋润的,来这里看看山。他于是现出很不屑的神情:“经常有人来,这干石头大山沟的,有啥看头。噢,你是说这水从哪里来?从山上的泉子送下来的。前几年我们吃水还得进山去拉,后来国家拨了钱,用管子把山上的泉子引下来了,最后流在这个大池子里。现在吃水方便多了。”
   那是一个直径约四米多的大水泥池,一根PVC水管里“哗哗”地流出清澈的泉水来,很有情趣。
   “这水好喝,我女婿是你们那儿小霍家营人,每次来了喝水,都说是甜的呢。我们也喝惯了,没啥感觉。你们川底的水不好,苦咸苦咸的,越喝越渴。”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了,一说一大堆。
   我看着他年龄大了,打水很吃力,于是提了井边的另一个水兜帮忙。老人说:“你年轻,用不了这玩艺。”我说我小时候用过的,您看我都把水打上来了。一边说,一边打水。因为用水人多,天儿好长时间没下雨,水池里蓄的水并不多,每次也打不了一个满兜,凭着半兜半兜地打,装满那个庞大的铁桶,我们用了好长时间。老两口很不好意思的样子,说跟你也不相识,就这么白白地让你打水。时近中午,烈日扑头盖脸而来,汗孔大张,大滴的汗水无遮拦地倾泻下来,砸在坚实的水泥台上铿锵有声。
   水桶终于装满了,老年夫妇感激地邀我吃午饭。我谎说吃过了,要进山看看。他们说,要进山得早点来,早上六点多就得进,这大热天儿,热不死也得脱一层皮。我谢过他们的好意,正要走,老丈从车上拿下一个大饮料瓶,给我装了满满一瓶水,说,进山没吃的不怕,就怕渴了没水喝,让我把水拿上。
   要上路了,两个初中刚毕业的小伙子简单地跟我攀谈了几句,后来竟乐意给我当向导,说山里哪里哪里好,哪里哪里没必要进去。
   我们仨兴高采烈地出发了。
   一路上,两个小伙子见什么就给我讲什么,兴致颇浓。他们说,顺了这道沟一直往里,左侧共有九座山峰,夹成八道山沟,每一沟叫一岔,共分岔,所以这儿叫八岔沟。
   他们讲解的时候,每次都把那个“岔”字去掉,说这是第一,这是第二……第二里还有几户人家,刚洗过的衣服搭在外面,给人宁静的生活气息。当我问及第二的相关情况时,两个小伙子争先恐后地说:“别看我们村的庄稼旱着了,这第二的庄稼可没事,你看,嫩着呢。第二前几年还有电呢,后来,有人把电线偷走了,时下只好点蜡烛照明。你看那棵松树,都有十几米高呢。人们说那是棵神树。再往那里边,有一口好大的泉子,第二人吃水就从那里挑。有一年我们村的水管被冻住了,大家也到这里挑水,那水不多不少,恰好够十几户人吃……”
   没想到第二竟是如此小的一个村子,没想到在我们认为生活如此艰辛的地方,他们竟很是幸福地生活着。没有平整的公路,没有现代化的电器,没有时下流行的一切,一个荒凉的地方,竟神奇般地再现了一幅“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中国山水画。
   “他们的孩子上学吗?他们怎么吃饭呢?”
   “上呢。我们在哪里上,他们就在哪里上。吃饭嘛,人家就到我们村里磨面,挺方便的。这里没什么看头,我们上第六吧,那里有第六庙。”
   小伙子不愧是山里长大的,腿脚很麻利。我实在跟不动了,于是大家都说歇息歇息吧。坐在被太阳晒得热乎乎的青石上,喝口水润润喉咙,环顾四周,但见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苍鹰盘旋,青松翠柏静默,于此地此景,谁人不会想起《与朱元思书》这段精彩的描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那边,对,就是那儿,有石碣(悬崖)的地方。那是灯笼山,高着呢,我们都从未爬上去过。从这边看,你看那个山顶,像不像一只大蛤蟆,那是头,那是腹,那是腿,都快跳起来了……”小伙子的叙述很生动,加之一边说一边比划,那些奇峰怪石,仿佛活了一样。置身其间,不觉间生出许多想象来,这难道不是《西游记》里所描述的景象吗?
   走过第五的时候,我实在累得走不动了,小伙子给我鼓劲儿说,第六里有高大的七星树,很粗壮,两个人都抱不过来。那里还有一座庙呢,他们村的一个人前几年还在那里看过门儿。庙西有一口泉子,汩汩地冒,一年四季水流不断,甘甜着呢!
   听了小伙子这番话语,我的力气又来了,于是一鼓作气向第六攀爬而去。山间不时跃过壮实的野兔,草丛中被惊动的石鸡扑簌簌地飞向它认为安全的地方,蛱蝶在花丛中漫舞,不时落在人的肩膀上,头上,你可以从容地捉了它,放在手心里,它呼扇着磷光闪闪的美丽的翅膀,大方地呆一会儿才飞去了。起风了,草木起伏,摇曳不定,松涛阵阵,宛若拍岸的惊涛,奔腾的马群。轰然的喧响,有如大自然高亢激昂的交响乐。看看手表,正是午后三点,那本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分哪,我们在林中却只感觉到了清凉与舒畅。
   高耸的林木越来越多,枝条茂盛,阴翳蔽日,再不见半点暑气。忽然,林荫之间现出一堵石墙,一声“到了”,让我们倍感激动。啊,这就是第六庙了!据说,以前的第六庙很宏伟,香火很盛,只是“破四旧”的时候,庙被毁掉了,现存的庙可能是后来重建的。庙不大,四周院墙全无,庭院内荒草杂生,一片狼藉。有两块完整的石碑立着,碑记的文字,尽显古人石刻镌秀俊逸之美。也有倒在丛中的石碑,做了滴檐石的石碑,残缺的扔到四处的石碑……西侧间已然圮塌多年,石散瓦落,椽腐檩朽,让人看了不觉生出草木荣枯,花开花谢,人聚人散的种种喟叹。
   庭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棵参天巨松,树围约3米,高达20余米,树干笔直,绝无旁枝逸出,树皮光滑坚实,表皮为蟒皮图案。树冠虬枝豁然四出,枝条平展交错,针叶繁茂,似天然华盖,遮天蔽日,颇有气势。
   坐下来,才觉口渴难挨,所带的水早已喝尽,当时以为山上有泉,也不珍惜。小憩片刻,四下里找泉,好不容易找到位置,才发现今年的干旱让这儿的泉子也现出了龟裂的形迹。无计可施,一个小伙子在近处大呼,原来他找到一蓬叫刺梨梨的灌木,上面长满了青橙色的果实,看着就很眼馋。不过,这种果实很不好采摘,一则灌木本身长着许多硬刺,二则果实上也满是小刺,就跟海里的刺猬鱼一样,给焦渴之人一种狗咬刺猬——无处下口之感。
   姚姓小伙子一边做示范一边说:“你把刺梨梨轻轻地放在嘴里,用舌头小心地送到牙齿上,上下一用劲儿就可以了。”随着一声脆响,一个刺梨梨便被咬碎了。看着他大块朵颐的惬意劲儿,我却没勇气那样吞食。虽极其小心地采摘,还是被刺儿扎着手指,痛彻心扉。姚姓小伙子说:“其实刺梨梨也不是那么难以对付,只是你越怕它,它倒是越会扎着你。你看——”说着,又是一声脆响,一个果子又被他吞进肚子里。我羡慕不已,鼓起勇气小心地尝了一个,果真一个果子下肚,全没有被刺中的危险。掌握了这种技巧,我和他们俩大吃一顿,酸酸甜甜的果子让我们口底生津,焦渴顿解。
   看看手机,不过5点,但第六里已有了黄昏的迹象。我提议下山,小伙子说:“难得来一趟,没什么可忙的,多呆一会儿,好好享受一下大自然。”
   下山的速度分明快了许多,往第二之下一小点,小伙子领着我找到一处泉子。泉眼无声惜细流啊。一小池一小池的泉水就像一个个盛满美酒的玉碗,层层叠放在缓坡之中。水满了,溢了,溢到不远的地方就渗到红沙之中,涸了。泉边舞着五颜六色的蝴蝶,飞着嘤嘤而韵的蜜蜂,长着青翠欲滴的水草,一切都是画中的景致。喝一口甘泉,凉意都穿透五腑六脏了。
   出村了,和两个小伙子挥手而别。沿着生态路一路西行,很快就远离了八岔口。真的再不来了么?不,我还要来这个美丽的地方,下一次来的时候,恐怕就不是我一个人了,我要让我所认识的人都认识一下八岔沟。愿八岔沟不再是世外桃源,希冀她是世人皆知的朔州旅游景区。
  

共 47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次探险,一次采风。作者把进山看到的景致以及人类生存联系起来,和环境与古文物保护结合起来,又从古诗词文赋里寻找着合拍的节点,于是,这篇别有兴致的采风纪实就展现在这里,读后回味无穷。一个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几个沟岔,几片山林,能有这样引人的乐趣,可见在于发现和欣赏。欣赏,拜读。【编辑:欣雨文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918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3-08-17 21:07:12
  很有生活气息的文章,山不在高,看透则清,文不在词,写细则精。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2 楼        文友:铁禾        2013-08-18 15:42:28
  好地方就是那么令人神往,羡慕.
铁禾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