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指间】东扯西拉话宗教——“资本主义精神”的归宗(杂文)

精品 【指间】东扯西拉话宗教——“资本主义精神”的归宗(杂文)


作者:能读懂 秀才,222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77发表时间:2013-09-10 10:03:41

资本主义制度首先出现在西方,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社会富足,国力强大,特别是美国。这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人们寻找,研究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思想,精神所致?各种说法,观点充斥于道。
   马克斯韦伯研究后认为,是由于“资本主义精神”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成功。资本主义制度源自于资本主义精神,这说得通。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呢?马克斯韦伯在他那本著名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开头就说:“要给资本主义精神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还真是有些困难。”于是他引用了富兰克林的一大段话来说明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
   对于富兰克林的大名,我们是如雷贯耳:他是科学家,发明家,居然敢把霹雳闪电用风筝引到屋里,并由此想出了避雷针的妙处;当然,我更钦佩他是哲学家和政治家,美国独立宣言和宪法的起草者。这位政治家对资本主义的制度研究的非常透彻,有着别人难以比肩的独到先见之明,韦伯就是引用他的“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中的一大段话来说明什么叫做“资本主义精神”:
   “时间就是金钱。假如一个人凭自己的劳动一天能挣十先令,那么,如果他这天外出或闲坐半天,即使这期间只花了六便士,也不能认为这就是他全部的耗费;他其实花掉了,或应说是白扔了另外五个先令。
   信用就是金钱。如果有人把钱借给我,到期之后又不取回,那么,他就是把利息给了我,或者说是把我在这段时间里可用这笔钱获得的利息给了我。假如一个人信用好,借贷得多并善于利用这些钱,那么他就会由此得来相当数目的钱。
   金钱可生金钱。孳生的金钱又可再生,如此生生不已。五先令经周转变成六先令,再周转变成七先令三便士,如此周转下去变到一百英镑。金钱越多,每次周转再生的钱也就越多,这样,收益也就增长得越来越快。谁若把一口下崽的母猪杀了,实际上就是毁了它一千代。谁若是糟蹋了一个五先令的硬币,实际上就是毁了所有它本可生出的钱,很可能是几十英镑。
   善付钱者是别人钱袋的主人。谁若被公认是一贯准时付钱的人,他便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聚集起他的朋友们所用不着的所有的钱。这一点时常大有裨益。除了勤奋和节俭,在与他人的往来中守时并奉行公正原则对年轻人立身处世最为有益;因此,借人的钱到该还的时候一小时也不要多留,否则一次失信,你的朋友的钱袋则会永远向你关闭。
   影响信用的事,哪怕十分琐屑也得注意。如果债权人清早五点或晚上八点听到你的锤声,这会使他半年之内感到安心;反之,假如他看见你在该干活的时候玩台球,或在酒馆里,他第二天就会派人前来讨还债务,而且急于一次全部收清。
   行为谨慎还能表明你一直把欠人的东西记在心上;这样会使你在众人心目中成为一个认真可靠的人,这就又增加了你的信用。
   要当心,不要把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视为己有,生活中要量入为出很多有借贷信用的人都犯了这个错误。要想避免这个错误,就要在一段时间里将你的支出与收入作详细记载。如果你在开始时花些工夫作细致的纪录,便会有这样的好处:你会发现不起眼的小笔支出是怎样积成了一笔笔大数目,你因此也就能知道已经省下多少钱,以及将来可以省多少钱,而又不会感到大的不便。”
   为了节省篇幅,韦伯把几个“切记”去掉了。
   “时间就是金钱”......这一段话我们太熟悉了,我国八十年代后,连小孩子都会说的。富兰克林这段话现在似乎已经是经商必须遵守,而成功的金科玉律了。可见,资本主义精神在非资本主义制度下也有市场,是啊,“谁跟钱有仇”呢?当然,对于富兰克林的观点也有大量的批评意见,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的功利主义观点:只要有用,有利于赚钱,积累财富,就是美德,而人应该还有其他的美德,但是在富兰克林那里,全都因为没有用而抛弃了。
   批评的人没看到富兰克林只是在谈生财之道,谈积累财富的美德,至于其他美德,那应当在其他地方谈的这个事实,所以,我这儿也跳过“其他美德”不谈。
   韦伯认为,正是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一套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如果你按照这一套来做,那你就能积累财富,反之,你就只能做个穷人,生活在穷国。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规范,法律都是在资本主义精神的指导下产生。
   从富兰克林的描述,我们会产生疑问:人怎么会有去拼命赚钱,而赚了钱又不花,不去享乐,一如既往的劳作不息的精神呢?,换句话说就是,人的资本主义精神是从哪里来的呢?
   韦伯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精神来自于宗教,确切的说是来自于基督新教,是新教的加尔文教派。
   韦伯发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前,曾经发表了好几篇关于宗教比较的论文。他认为,世界几大古老的宗教,比如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包括东方古老的印度教和佛教几乎都是指向出世的,都对现实世界具有否定性,用韦伯的话来说是,拒斥世俗世界的。他说,天主教也同样对世俗世界采取一种冷漠的态度,早期的基督教是世界第二大拒斥世俗世界的宗教。而佛教和印度教,特别是佛教,在在救赎学中是最彻底的,完全否定了世俗世界的一切。亚洲几大宗教都把世俗生活视为邪魔横行的领域,所以儒教提倡“适应俗世”;佛教“拒绝俗世”;伊斯兰教则是“征服俗世”。他指出:这些宗教“......不去搅动特权共同体的生活模式,肯定他们对各自身份的认同”。“特权共同体”指的是极权统治的当权者们,也就是皇亲贵族,在基督教哪儿还加指教皇、主教等特权阶层,因为中世纪以来,罗马教廷具有和世俗君王一样的权利,甚至还要高。这些宗教不去碰世俗世界的这种生活模式,就是认同、肯定了特权阶层的统治。
   特权阶层眼光短浅,靠手中的权利压榨人民攫取财富;他们只顾挥霍,享乐,他们的“生活模式”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正因为权贵们的权利不受约束,各种腐败,丑恶,如同毒瘤蔓延全身,无法控制。古老宗教斥责俗世,宣扬来世,就是不愿意触动特权阶层,这是韦伯所谴责的。
   但新教则完全不同,新教是反对极权,拥抱世俗世界的。
   什么是新教?
   我们知道,在耶稣及以后的两三百年,基督教是受打击的。直到罗马皇帝康斯坦丁发布所谓的“米兰敕令”,基督教被正式承认。在罗马城,耶稣的大徒弟彼得殉道的地方,罗马人盖起了一座大教堂,即举世闻名的“彼得大教堂”,以后漫长的日子里,围绕彼得大教堂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圈子”,当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后,基督教有了最高统治者--教皇,教皇就在彼得大教堂办公,教廷也就在罗马形成。我们称之为“天主教”。天主教认为,教皇是上帝在世俗的代理人,而以教皇为代表的教廷对基督教教义拥有不可替代的最高,最终解释权。
   到了中世纪,教皇,教廷的权力越来越大,不仅在宗教事务上,而且在世俗事物上也拥有,甚至比统治君主有更高的权力。这个权利是不受约束的,国家法律也无可奈何它,因为教皇说,他们的权利是直接由上帝授予的。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就借那位好色神父的口说:世俗法律到教堂门口为止。
   为了攫取钱财,教皇在宗教的名义下发动了多次“十字军东征”,表面上是征服异教徒,实质上是掠夺其他民族、信仰者的财富。他们利用宗教,残酷的压制不同思想,烧死布鲁诺,侮辱伽利略......。教皇,红衣主教,和各教区的主教们逐渐形成了一个贪污腐败的权利网,他们干涉世俗事物,疯狂的攫取钱财。教皇和宗教权贵们的贪得无 厌和倒行逆施,引起了教内人士的抗议,分裂不可避免。
   中世纪,教皇攫取钱财最有名的一项就是发行“赎罪券”,人们花钱买“赎罪券”,就可以赎罪,买的多,赎的罪也就越多,不管在俗世作恶多端,只要有钱,就可以逃避惩罚,死后还可以上天堂,与上帝为伴,甚至可以花钱为自己的亲朋好友来赎罪。这在今天我们听起来是多么的荒唐可笑,可当时信徒们却信以为真。不过也有人不这么认为。十六世纪,德国的一位神父马丁路德,认为教廷的做法太荒唐,跟圣经的说法大相径庭,就是在亵渎圣经。路德把自己的意见总结了九十五条,写出来,贴在德国大教堂的门口,供大家讨论。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罗马教廷立刻宣布路德的话是对教皇的大不敬,是异端邪说,要路德收回自己的意见,这也惹恼了路德,他继续与教廷的荒诞谬论作对,连续发了三篇檄文,数说教皇,教廷的“罪孽”,向教皇,教廷的“权威”挑战。这三篇檄文是路德一气呵成,檄文将教皇和教廷的卑鄙行径一点不漏的揭露出来,并大加鞭笞,读来令人酣畅淋漓,热血沸腾。
   路德的观点总结起来有这么几条:对教义的解释,只能依据圣经,教皇和教廷在信仰上面,没有权利来判断谁的解释正确谁不正确,具有判断权的只能是上帝;教皇不是上帝在世间的代理人,所有信徒都是直接面对上帝,不需要,也不可能有中间人;教皇不具备任何世俗的权利;教皇和各主教们的作用只是带领信徒们做礼拜,祷告,忏悔,其他没有任何权利。
   路德完全否定了教皇的权威,让教皇和教廷的颜面扫地,教皇多次向德国君主要求引渡、惩治这个叛逆的神父,但是世俗的君主们反而觉得路德的话有道理,因为罗马的教皇将敛财的手多次伸到自己的口袋里来,这摆在谁都会觉得不舒服。信徒们向教皇缴纳的钱多了,那么君主们的钱就会减少,德国大公们早就心怀不满了;教皇派出的红衣主教们肆无忌惮的干涉世俗皇室们的生活和统治,这也让欧洲的所有君主们很不满意(大仲马的“三剑客”就是描写了法国皇帝与红衣主教之间的斗争)。路德所在的的德国政府不买教廷的账,明的,暗的庇护路德。以路德为代表的基督教思想很快在欧洲“蔓延”,教徒们纷纷脱离罗马教廷,于是“新教”形成。
   史称从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质问”开始,为基督教宗教改革的开始,现在一般称新教为基督教,罗马的哪个叫“天主教”。
   新教主要集中在德,英,美。以后,新教内部也形成不少派别,影响较大的是加尔文教派。
   加尔文教派在英美有很多信徒,因为激烈的反对天主教,在英国,多次要求将天主教势力从英国驱逐出去,他们信奉“禁欲主义”,即拒绝挥霍享受,所以,也称清教徒。清教徒的运动受到英国国教的打压,很多都逃亡到了美国,所以,美国基督教基本上是以清教徒为主。
   清教徒对教义的解释基本上与新教一样,只承认上帝,圣经是唯一的权威,坚决反对天主教的教皇制度。不过加尔文派的清教徒走的更远。据说,职业这个词是在清教徒以后才有的,本来的意思是“上帝的召唤”,即,职业是上帝的安排,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都是天职。在清教徒看来,世俗间的事物都是合理的存在,都是上帝安排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清教徒们与以往任何宗教不同在于:认为在世俗世界工作生活是天经地义的,这就与其他宗教厌世的观点有了本质的区别,加尔文就说过: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这样,自然就不会排斥对财富的追求。但是清教徒有着严格的“禁欲主义”要求,视挥霍,浪费和纵欲是对上帝的背叛。
   清教徒有一个特别的信仰,就是加尔文派的“预定论”。清教徒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但上帝也是要对人的罪行进行救赎的,但是救赎那些人?上帝预先有安排。上帝安排救赎的人都是有着不一般能力的人,是上帝的财富委托管理人。但是上帝并没有指明哪一个是这样他要救赎的人。所以,人必须以自己的行动和成果来证明:自己是不同一般,是上帝预先设定要救赎的。说白了,也就是证明自己是受上帝青睐的人。
   清教徒认为,在世俗社会,一个人的能力是以财富的多少为衡量标准的,当然财富应该是通过正当的商业,职业渠道而获得。因为清教徒的禁欲主义,所以当他们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积累了大量财富的时候,他们是不会去挥霍的,而是再投入,或用于社会福利公益和教育事业。
   在清教徒看来,贪念财富与追逐利润是完全不同的。贪恋财富是将财富据为自有财产,供自己享乐;而追逐利润是聚集财富,这是证明自己是上帝造就,不同于一般人的结果。聚集财富为的是完成上帝的意图。
   韦伯仔细的研究了清教徒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取得的成果,认为是清教伦理衍生出了“资本主义精神”。美国是清教徒最多的国家,所以,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社会财富也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韦伯认为这正是新教伦理产生的资本主义精神作用的结果。
   我们也看到,美国老一辈成功的企业家中很少有贪图享乐挥霍无度的,他们在教育后代的方式也是依照新教的伦理来进行,我们都很熟悉的洛克菲勒的教育子女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希尔顿的某一个孙子辈的,哈哈),在美国,你极少看到所谓的“富二代”炫富,招摇过市。炫耀财富,名声的基本上都是娱乐界的成功人士,不过可以理解,职业需要他们用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为的是赚取更多的钱。在美国(也包括欧洲)有名的大学,几乎全是私人投资建设的,你还能看到一个现象:在美欧的很多著名大学,不管是理工科为主,还是文科为主,学校的中心位置,最古老的建筑一定是教堂,一定是神学院,后来的各个分科都是围绕着中心的神学院展开的,这都是基督教徒们为了感恩上帝的救赎的“杰作”。

共 644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与翔实的材料来阐述“资本主义精神”,指出“资本主义精神”来自于宗教的清教,但与极权分离。同时,又将其与佛教、儒家作比较,指出“资本主义精神”的异同与不可言说之性。文章脉络清晰,从外在与内在剖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林林种种。说理透彻,读后耐人寻味。【编辑:付欢春】【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911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付欢春        2013-09-10 10:06:24
  时间就是金钱!想不到这名言就是“资本主义精神”的附体啊。呵呵
文字,犹如我的一位知心挚友。十来年如一日,她在我的脑中盘旋,在的我手中卷写。随着我走过春夏秋冬,在我的粗茶淡饭中,总不忘文字。
2 楼        文友:云台文经        2013-09-19 09:22:13
  这个话题正是我感兴趣的话题,资本主交精神源自宗教应该是一个方面,或者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基督徒占美国国民的绝大多数,和儒家文化影响中国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应该是中美体制截然不同的最根本原因,也是中美国民价值观,利益观不同的最主要原因。
愿作云中台上客 一画文章经纬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