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大筐小篼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筐篼】拜谒昭君墓(散文)

精品 【筐篼】拜谒昭君墓(散文)


作者:一盏茶心 探花,13806.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876发表时间:2013-09-18 12:59:29
摘要:少女时代的昭君,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达到这一点没有过人的天赋、超凡的聪明是无法企及的。满腹诗书为她的大智慧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文化支撑。再看她的请行和亲:她不是为了逃脱黄金牢笼莽撞冲动之下做出的草率之举,也不是贪图个人享受追求自由之身的轻薄之念,她比其他宫女站得高、看得远,以自己过人的胆识,冷静、清醒、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她是把个人幸福、民族团结、国家兴旺完美结合、有机统一的成功典范;出塞后,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克服了各种困难,适应了截然不同的生活与环境,并且积极传播汉民族文化,与胡人亲密友好相处,从而得到了呼韩邪单于的珍爱尊宠和匈奴人民的爱戴敬仰,被封为“宁胡阏氏”。由于昭君出塞和亲,使汉匈边境结束了两百年战乱不断的历史,开创了“交欢玉帛,天下一家”和平局面。

【筐篼】拜谒昭君墓(散文) 其实,我一直想写写王昭君,可总是在忙着写其他文字,一拖再拖。
   借这次内蒙古之行,拜谒了昭君墓,为她写一篇,觉得是时候了。
   ——题记
  
   众所周知,王昭君是中国的四大美人之一,而且被排在了首位。论容貌,貂蝉、西施、杨贵妃三人与王昭君不相上下,都是倾国倾城之佳人,琴棋书画各种才艺样样叫绝。可为什么,王昭君位居第一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把王昭君当作美的化身,是和平的使者,民族团结的象征!王昭君以“和”、“美”为精神内核,它发端于王昭君的故乡兴山,遍布于内蒙,辐射南北乃至全国,影响甚至到达海外。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所作出的非比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题昭君图》诗云:“玉筋嘀红别汉京,天骄含笑拟长城,旁人莫讶腰肢瘦,犹胜嫖姚千万兵。”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王昭君的形象,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追溯王昭君的出生地,发现竟与屈原故乡是同一地方,都是湖北秭归。只不过屈原与王昭君生年相隔约200年左右。屈原不仅开创一代文风写出“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文章,而且也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和崇高品德影响及感染着后世的人们。他忧国忧民、忠君致治,面临当时的黑暗形势,不同流合污随波逐流,而是不屈不挠与邪恶势力做斗争。他这种忠烈和刚正的品行为世人所赞赏。幼年的昭君饱读诗书,作为屈原的同乡近邻,受屈原的影响颇深。屈原的著作,屈原的人格,屈原的品德,增长了她的才智,纯洁了她的灵魂,陶冶了她的情操,铸就了她高远的视野,成了她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可以说,屈原对王昭君的性格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汉元帝建昭元年,征集天下美女进后宫,王昭君就被选入宫。王昭君虽然是锦衣玉食,住的是绮窗朱户,但不过是笼中之鸟,池中之鱼而已。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按理要轮到皇帝召幸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而且即使轮到了又能怎样?在充满硝烟的后宫,宫门深似海。谁又能保住永远处于不败之地?但王昭君,不想安于现状,听天由命,过着墨守成规的生活。她敢于寻找自身的价值,不屈服命运的安排。于是当呼韩邪单于“愿婿汉室以自亲”,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她毅然放弃“锦衣玉食”实则毫无幸福可言的宫女生活,选择到匈奴去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也许,匈奴恶劣的气候条件,迥异的生活习俗,陌生的人文环境,她不知道前行的路究竟还会怎样?但她一定知道,如果不拼不闯,甘当附庸,顺其自然老死深宫后院,这对于一个妙龄少女的人生来说太残酷太可怕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拼一拼闯一闯!有了这股拼搏精神,她勇敢地迈出了人生道路上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成就辉煌人生的关键一步!
   这可能与王昭君从小就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个性有关。王昭君自幼在大自然的山水怀抱中长大,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较豪门贵族的女性自然要少,所以她养成了不喜欢被束缚被压制的性格。皇宫后院并非快乐天堂,在这个等级森严蚕噬人性的地方,昭君肯定感到无比压抑,甚至让她感到窒息。所以一旦机会来临,为了获得自由,自愿请行出塞和亲与游牧民族相融相合,就成了王昭君当时所处的特殊政治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最佳选择。
   王昭君有着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也有着菊花般傲世的风骨。她个性倔强,品行高洁,不喜欢讨好谄媚,不屑于阿谀奉承,又是个囊中羞涩的“冷美人”。王昭君在后宫,地位低下却没有趋炎附势,没有卑躬屈膝。在民间传说中,很多宫女都在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想让毛延寿把自己画漂亮一点得到皇上的召见,惟独王昭君不肯。于是毛延寿恼羞成怒,在为王昭君画像的时候,故意点上丧夫落泪痣,丑化王昭君,这就造成了她每每不被举荐、屡遭排挤而无法受到皇帝宠幸的境遇。
   我们可以看出,在王昭君的身上,有一种封建女性极为罕见的刚正不阿、志向远大的豪气。她渴望自己也能像男儿一样到边疆建功立业,用自身能够实现的方式以身报国。清朝陆燿在《切问斋集·王明君词序》中说:“夫始之不以色进,有班姬辞辇之贤;继之不以难委,有冯女当熊之勇;至其去后而赴绝域,偶殊类而辑边陲,有翁主和戎,木兰从军之义。”他赞美王昭君不以美色侍奉皇帝,就像班婕妤,不俗不媚,折射骨气;自请出塞,体现勇气;和番救国,彰显英雄之气。骨气,勇气,英雄之气,共同构成了王昭君的性格特质和魅力核心。20世纪30年代,民族英雄吉鸿昌拜访昭君墓时,曾写下“懦夫愧色”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千百年来,王昭君都是无愧于这四个大字的。
   少女时代的昭君,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达到这一点没有过人的天赋、超凡的聪明是无法企及的。满腹诗书为她的大智慧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文化支撑。再看她的请行和亲:她不是为了逃脱黄金牢笼莽撞冲动之下做出的草率之举,也不是贪图个人享受追求自由之身的轻薄之念,她比其他宫女站得高、看得远,以自己过人的胆识,冷静、清醒、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她是把个人幸福、民族团结、国家兴旺完美结合、有机统一的成功典范;出塞后,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克服了各种困难,适应了截然不同的生活与环境,并且积极传播汉民族文化,与胡人亲密友好相处,从而得到了呼韩邪单于的珍爱尊宠和匈奴人民的爱戴敬仰,被封为“宁胡阏氏”。由于昭君出塞和亲,使汉匈边境结束了两百年战乱不断的历史,开创了“交欢玉帛,天下一家”和平局面。由此足见王昭君的聪明和胆识。还有,“昭君再嫁”也可以反映出她的聪明机智。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胡俗须“父死妻其后母”。同样是嫁给匈奴君主,但王昭君深知这与当年的“和亲”截然不同,这一习俗在汉族被归之为“乱伦”,从道德层面是绝不可以接受的,毕竟她的根是汉族;可匈奴人民一贯对她敬重有加,入乡随俗更在情理之中。面对此情此境,聪明的昭君想出了一个一箭三雕的好主意——上书汉成帝。她这么做至少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保全了自己的声誉。如果皇帝命我不嫁,人们会赞扬我的名节;如果皇帝命我再嫁,人们会赞扬我的精神;二是不得罪匈奴君主与臣民。王昭君让匈奴人民知道,嫁与不嫁,完全是按皇帝的旨意办事,没有个人独断专行引起的误会与过错;三是巧妙地突出了汉朝的权威。虽然“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但王昭君就是王昭君,没有数典忘祖、舍义忘本。她的这一聪明之举,不仅成功地绕过了伦理关,而且更加赢得了汉匈人民的拥戴和尊敬。
   王昭君之所以这样做,是体现了她的一种人文胸怀和爱国情操。纵观昭君一生,无论是闺阁才女时的昭君、别乡进宫时的昭君,还是汉宫幽怨时的昭君、请行和亲时的昭君,抑或是塞外流芳时的昭君,身上折射出来的“真、善、美”和以人为本的“大爱、和合”精神无不充分体现出她的人文胸怀。她的一生是不断追求人格尊严、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生。她自请出塞,是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地为民请命。她与黎民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所做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为了百姓的安宁和人民的福祉。而王昭君是劳动人民出身,又具备劳动人民扶弱济贫、助人为乐、勤劳善良等优秀品格。正如作家陈鸿所说:“昭君审美之根,不是她身体的美,也不是她奉献的美,更不是她才性的美。而是她的平民意识,她的人文胸怀。”中国历史上和亲公主不在少数,如刘细君,解忧公主,文成公主,但为什么都没有像平民女子出身的王昭君一样流芳百世、广为传颂甚至被奉为“神灵”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昭君具有能够与穷苦百姓产生情感共鸣的人文胸怀。
   同时,王昭君还秉承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她和屈原一样,怀才不遇。虽然地位低下,但是心系国家,渴望为国家出力。有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她弱肩担道义,碧血写春秋,系天下安危于一身,独自远赴冰霜遍野、风沙匝天、饮血啖膻的蛮夷之域—胡地。和亲匈奴后,始终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终其一生乃至几代人的努力竭力开创与维护民族团结友好事业,从而改写了汉匈两族战乱不断的历史,换来了天下太平,谱写了中华民族关系史上“交合结好”、“同生共荣”的完美篇章。
   王昭君死后,出现了多个昭君墓。除呼和浩特的青冢外,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她具体葬在哪里,已无人考证。还是历史学家翦伯赞说得好:"王昭君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而我们这次参观的昭君墓,也仅仅只是昭君的一个衣冠墓。里面埋着的是昭君娘娘的一只绣花鞋。传说当年昭君出塞路过黄河渡口时,因为河水湍急,昭君所骑的白马受到惊吓,嘶鸣一声,前腿立起。昭君急忙拉紧缰绳,身体前倾,一不留神脚上的一只绣花鞋脱落了,随后滚进了河里。昭君的送亲队伍走后,当地的百姓纷纷下河打捞,终于找到了那只绣鞋。百姓们把它当作吉祥之物埋进了土中,以示敬重。多年后的一天夜晚,黄河渡口突然红光乍现,瑞彩升空,紧接着一声巨响,在埋着昭君绣鞋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一座巨大的坟茔,简直就像小山一样。后来百姓们才听说,昭君娘娘在匈奴胡地已经去世了。大家感怀昭君“客死异乡”的千古悲哀,遂把这座一夜之间突兀而出的大型坟茔当作昭君的真正坟墓来祭奠了,这也就是今天的昭君墓――青冢。
   矗立在我们眼前的昭君墓,青冢兀立、巍峨壮观,远远望去,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迷人景色,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它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相传,昭君死后,汉匈人民都非常悲痛,纷纷赶来送葬,人们用衣裳襟包着土,一包一包地填在她的坟上。由于送葬的人成千上万,络绎不绝,每个人都想多捧几包土寄托自己的哀思,所以到最后竟垒成了一座形似小山的坟墓。
   因为每年秋季,附近的树都已枯黄,而昭君墓四周却依然绿草青青,所以又称“青冢”。
   墓前立有董必武题《谒昭君墓》诗碑,诗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诗碑后侧还竖立有历代歌颂昭君功绩的石碑7通。诗碑前方有新近落成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马上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雕像高3.95米、重5吨,形态逼真,两匹骏马相依,呼韩邪单于双目深情地凝望着他的阏氏,英姿勃勃的面庞后难掩那份爱恋和喜悦;此时的昭君已是匈奴人的装扮,她双目低垂,略带羞涩的面容后透着一份从容和但定;整个塑像沉浸在一片和睦、喜悦的气氛之中。
   我看到他们如此幸福甜蜜,恩爱有加。想到一些骚人墨客几乎一口咬定王昭君在塞外是受苦受难,所以跟着也伤心同情。只有柏杨先生认为王昭君当时条件下的选择是正确的,他说,中国固然繁华,但与王昭君何干?她只能困在宫廷的小小天地。而宫廷的小小天地,在匈奴汗国也是一样,拥有顶尖的享受。并且,就在王昭君辞行后当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奭就死了。如果把她留下,最好的结局不过一个被汉元帝偶尔玩过的普通小宫女而已。她将守着灵枢,老死坟园。事实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她的幸福才真正开始,她成为匈奴汗国单于最宠爱的妃妾,因她的花容美貌和她的来自中国的强大背景,在匈奴汗国宫廷中有极为尊贵的地位。相形之下,她留在长安,只能囚在坟园。塞外却有广阔的苍穹,使她拥有丰富的爱情和人生温暖。
   我沿着昭君墓旁侧的蜿蜒小路,一口气直达墓顶。墓顶宽敞平坦,建有琉璃瓦攒尖八角凉亭,精工细雕,瑰丽雅致。我伫立墓顶,极目远眺,阴山逶迤峥嵘,平畴阡陌纵横,墓草青青,古木参天。昭君墓周围景色宜人,让人心旷神怡。听导游卓娅说,昭君墓有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时时都有变化。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西如纵”,也就是说,早晨像个山峰,中午像个大钟,傍晚像个鸡從更增添了昭君墓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
   当我静静地站在王昭君汉白玉雕像前,这个生长在巴山楚水地区的一个山中女子,竟引起历代文人的心灵共鸣,把中国文坛搅得风雷激荡。多少人赞美她,歌颂她!我面对她的冰清玉洁、她的倾国倾城、她的端庄淑静、她的飘逸秀慧,本想坐下来和她作一次深刻的对话,但她如此伟大、高贵、美丽,我只能卑微地匍匐在她的脚下,无比虔诚地用头颅叩响她脚下的大地。
   我想,这位奇女子,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这其中,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出塞的那条路上,芳草上可曾闪烁你坚毅的泪水?那马蹄下滚滚烟尘可曾托满你无尽的辛酸?那茫茫大漠中,可曾留下过你傲然卓立的身影吗?我完全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你望着漫天黄沙,孤雁南飞,不觉幽思自叹,无限感伤,便弹起琵琶,一首《出塞曲》寄托了你浓厚的乡愁和一丝憧憬,声声催人泪下,就连南飞的大雁听着凄婉的琴声,都纷纷扑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
   一曲《出塞曲》,穿越了近两千年,穿过了层层历史的迷雾,我仿佛听到了你琵琶声里,有思乡,有慨叹,有惆怅,也有勇敢与坚强!
   听,风中,是谁在唱:
   北风卷关山月残/梦醒五更灯火寒/琵琶叹痛到心坎/不忍回想是长安/金雕栏如花美眷/谁曾相思年年盼/盼倾城只恨太晚/试问谁情何以堪?
   思念的泪眼望断南飞雁/风雪几程匆匆又过万重山/天给的注定爱为家国担/纵然今生一去再也不归还!
   ……

共 546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该篇是作者继《游成吉思汗陵》之后的又一浑厚力作!旨在讴歌为中国史上为民族大融合做出巨大贡献的“昭君出塞”中的女主人公——王昭君。作者借内蒙旅游之机,贴近并重温了这位可敬的历史人物,同时系统地梳理了与人物有关的这段历史,用崇尚自然的笔力和亲和力,为我们呈现了这位民族女英雄不太被后人注意的成长背景和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人物命运:王昭君自幼在大自然的山水怀抱中长大,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较豪门贵族的女性自然要少,所以她养成了不喜欢被束缚被压制的性格。皇宫后院并非快乐天堂,在这个等级森严蚕噬人性的地方,昭君肯定感到无比压抑,甚至让她感到窒息。所以一旦机会来临,为了获得自由,自愿请行出塞和亲与游牧民族相融相合,就成了王昭君当时所处的特殊政治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最佳选择。纵观昭君一生,无论是闺阁才女时的昭君、别乡进宫时的昭君,还是汉宫幽怨时的昭君、请行和亲时的昭君,抑或是塞外流芳时的昭君,身上折射出来的“真、善、美”和以人为本的“大爱、和合”精神无不充分体现出她的人文胸怀。她的一生是不断追求人格尊严、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生。正如作家陈鸿所说:“昭君审美之根,不是她身体的美,也不是她奉献的美,更不是她才性的美。而是她的平民意识,她的人文胸怀”。事实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她的幸福才真正开始,她成为匈奴汗国单于最宠爱的妃妾,因她的花容美貌和她的来自中国的强大背景,在匈奴汗国宫廷中有极为尊贵的地位。相形之下,她留在长安,只能囚在坟园。塞外却有广阔的苍穹,使她拥有丰富的爱情和人生温暖。作者在文中不仅揭示了历史的严酷性,还高度赞扬了王昭君于女性中少有的大智慧和勇于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不凡气宇,同时也收获了爱情和皇上的赏识以及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感谢佳作呈献筐篼,推荐共赏!【编辑:笺上蓝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92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笺上蓝蝶        2013-09-18 13:02:57
  该篇是作者继《游成吉思汗陵》之后的又一浑厚力作!旨在讴歌为中国史上为民族大融合做出巨大贡献的“昭君出塞”中的女主人公——王昭君。作者借内蒙旅游之机,贴近并重温了这位可敬的历史人物,同时系统地梳理了与人物有关的这段历史,用崇尚自然的笔力和亲和力,为我们呈现了这位民族女英雄不太被后人注意的成长背景和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人物命运。作者在文中不仅揭示了历史的严酷性,还高度赞扬了王昭君于女性中少有的大智慧和勇于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不凡气宇,同时也收获了爱情和皇上的赏识以及民众的尊敬与爱戴。问好茶心,祝福中秋佳节快乐幸福安康!
回复1 楼        文友:一盏茶心        2013-09-19 11:18:13
  姐姐辛苦了,好好抱抱!
2 楼        文友:笺上蓝蝶        2013-09-19 09:26:08
  又出游了?几天不见动静,玩的开心点,中秋快乐!
回复2 楼        文友:一盏茶心        2013-09-19 11:18:33
  姐姐,中秋快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