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别样存在的东方母系文化(散文)

精品 【家】别样存在的东方母系文化(散文)


作者:素馨 进士,969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64发表时间:2013-09-26 23:15:32

去泸沽湖,依然选择“越野者俱乐部”。一行十六人,来自八个小家庭,或父母带孩子,或小两口,或母女。
   领队是个纳西族小伙,人称“猫哥”。他的开场白有点意思:“俗话说‘十年修得同船渡’,咱们一车人能够聚在一起,也是十年修得的缘分。你们呢来自八个小家庭,今天就由我猫哥带着,去看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家庭——高原明珠泸沽湖畔的女儿国。”
   关于这个女儿国,第一次感知是从那个戴红花的女子写的《走出女儿国》。虽说她是个引起非议的人物,而且给女儿国的摩梭人和摩梭文化带来了诸多误解、曲解和负面影响,但是估计很多人都是从她的书里或嘴里,了解到那个神秘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还有“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走婚”习俗。
   渴盼近距离地走进泸沽湖,走进女儿国,走进摩梭文化,是多年来的一个梦想。而今真的启程了,领队的这个开场白,无疑是勾人魂魄的。
   心心期盼着,用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脚,还有一颗滚烫的心,全方位地去感知,那个别样的存在。
  
   在小洛水村,参加摩梭家访。
   摩梭人的房子,俗称“木楞房”。我们去的是四合院,正对门楼的是老屋,据说有上百年的历史。只有一层,矮小陈旧,屋顶缭绕着缕缕青烟,烟熏火燎过的灰黑色木墙,掩映在绿藤黄花中,两相映衬里更显沧桑。其余三栋房子都是两层,包括花楼,是后来因为旅游开发新修的。不大的院坝里随处是花草,紫红的大丽菊,在圆木掏成的大花盆里,肆意绽放。
   我们参观的是老屋里的“祖母屋”。祖母屋是摩梭大家庭里掌权的“老祖母”的居所,也是家庭饮食、待客、议事、教养、敬神、祭祀及举行“成年礼”等的地方,是摩梭大家庭里最神圣、最重要的所在。它浓缩了摩梭人的生老病死,更融汇了摩梭文化的精华,有着不可替代的尊贵地位。
   沿着老屋前残破的石阶上行,是较狭小的一扇门。进门后是同样狭窄的走道,光线暗淡,墙上掏了一个龛,里面码着摩梭美食之一的“猪膘肉”。与那扇门稍错开的对过,又是一扇门,矮、窄,而且门槛奇高。我们进门都得低头躬腰,同时高高迈腿。听领队讲解后,我才得知,门楣低矮进门躬身,表示对老祖母的尊敬;而门槛奇高,则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
   跨过门,我们就进了祖母屋,里面更加晦暗不清。整间屋子只开有一扇天窗,时近六时,一束淡若烟的光柱,斜斜地打在地上,增添了一分朦胧的神秘,和无言的神圣。正对门的屋梁上,挂着几个黑黑的气球样的东西,领队说那是猪尿泡,摩梭人根据它们的鼓胀与否来判断天气情况,相当于他们的天气预报台。而对门的墙壁上,挂满了绣有佛像的唐卡,中间小龛里供奉着一尊佛像,敬奉的香柱升腾着若有若无的烟。领队介绍说,从天窗射来的光束,会随着时间的不同,打照到不同的唐卡上,那时唐卡上的佛像就有如罩上了闪闪的“佛光”。心怦然一动,为摩梭人心思的精巧。
   祖母屋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火塘。火塘一侧靠着墙壁立有小柜,框框格格里放着吃食和用品。火塘上方是被烟烤得油黑的熏制腊肉的木架子,缭缭烟雾打着旋儿由天窗钻出屋外。正方形的火塘里,一角煨着一只大“南瓜壶”,满覆烟尘黑得发亮;红红的火炭忽闪忽闪,映照着我们好奇探究的脸庞。据说,火塘是祖母屋的心脏,代表着家屋和祖先,家中重要的仪式和聚会,都在火塘前举行。故而,火塘是终年不熄的,始终照耀着摩梭人的生生死死,明明灭灭,寓意着家族命脉的绵延不尽。近距离感受着火塘传递的融融暖意,摩梭大家庭的那种祥和与安宁,便弥漫开来,又一点一点地沁入骨髓。
   火塘的周围,与小柜对着,立着两根又粗又直的木柱。领队告诉我们,左边的是“男柱”,右边的是“女柱”。它们取自同一棵向阳坡上生长的古树,一截为二,顶上的一节刨成男柱,根部的一节刨成女柱,象征女性是大家庭的“根”,男女同根同源,和谐平等。摩梭人的“成年礼”,就在男柱、女柱前举行。男柱那边的墙角,是老祖母的卧床,老式的柜式大床,架子和顶棚上雕刻着古朴精美的花纹,底座厚实,大家庭所有值钱的东西,还有对每个成员具有纪念意义的物件,都被老祖母藏在底座里。经领队提醒,我们发现与卧床相对的墙壁上,还有一扇漆黑的关得死死的木门,一边悬挂着一把清冷的宝剑。那是“生死门”。经过这道门,摩梭女子在门后的小屋里生产,挣扎着于鬼门关前走一遭;去世的家庭成员尸体也在门后的小屋里停置,经过一些仪式后再选择送出回归天堂。
   临出门前,这家的舅舅进来火塘边倒水,点烟。一个略显清瘦的汉子,披肩卷发,戴着大毡帽,身穿长袍,脚蹬马靴,斯文、腼腆,又不失精干,和从骨子里冒出的野气、爽直。恍惚中,就看到他牵着马跋涉在茶马古道来养“家”糊口;他在火塘前谆谆教导自己姐妹的孩子识礼仪、懂风化;他在男柱前主持自己外甥的成年仪式;他在摩梭男女的集体聚会上,对自己心仪的“阿夏”柔情地唱情歌,挠手心;他在同样中意他的阿夏花楼前对暗号,爬墙壁,钻窗户……
   家访的最后是品尝摩梭美食。这一顿,相当于摩梭人的年夜饭,虽不一定合我们的口味,却丰盛至极。猪膘肉肥而不腻,带着特别的香气。最好喝的是“苏里玛酒”,说是摩梭女人喝的酒,有点类似我们的米酒,微黄,酸酸甜甜,香醇可口。好客的摩梭女主人笑盈盈地说,好喝吗?管够!
  
   来泸沽湖前,做过一段时间的“功课”,对摩梭人的历史和泸沽湖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行程和家访中,领队又给介绍了一些。虽说都只是皮毛,但也算是揭开了女儿国神秘面纱的一角。
   摩梭人,属元代蒙古军南征时候留下,居住在云南、四川边界一带的蒙古人。现在,云南一带的摩梭人被划为纳西族的分支,四川的摩梭人则被归为蒙古族的分支。它并不作为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而存在于中华民族大家庭里。
   在泸沽湖畔的永宁聚居区,大概生活着一万多摩梭人,他们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家庭由最年长或最有能力的老祖母掌握权力,女性在家庭中有着无比尊崇的地位。他们男不娶,女不嫁,走婚所生的子女终生跟着母亲生活,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家里没有翁婿、婆媳、妯娌、姑嫂、叔侄等关系,母亲的姐妹都是孩子们的妈妈。
   “天上飞的鹰最大,地上走的舅舅最大”,在摩梭家庭里,舅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舅掌礼仪母掌财”,家庭的喜庆祭典,较大的交换或买卖,除婚姻爱情以外的社会交往,都由舅舅作主。舅舅负责养育自己姐妹的孩子,教导他们礼仪,规矩他们成人。
   摩梭人的母系家庭一般来说人口较多,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分家意味着对祖辈老人的不恭敬,意味着争夺财产,这是十分耻辱的事情,为旁人所不齿。这样不分家的家庭,虽然很庞大,但由于全部成员都是同一母系血缘,少了一些纷繁的关系和利益冲突,而且他们崇尚道德约束自我,又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所以,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尊老爱幼,谦恭有礼,宽容仁爱,相处得和气和睦,家庭气氛自然祥和、温馨。
   泸沽湖摩梭人这种社会体系和家庭模式的产生与存续,和泸沽湖的地理位置、经济水平、人均占有耕地数、生产劳作及分工分配方式等,有着莫大的关系,是人顺应自然的结果。这种顺应,造就了东方社会体系中的一朵奇葩。
   摩梭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有自己的宗教“达巴教”,与纳西族的“东巴教”相类似,但更原始更带图腾性质,靠口授代代相传。同时,他们又信奉藏传佛教。虔诚的宗教信仰,使得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厚重的精神食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他们良好道德修养的养成,使他们的社会文明、稳定,并能传承至今。
   摩梭人以十三岁为成年。孩子们长到十三岁时,要举行成年礼,女孩叫“穿裙礼”,男孩叫“穿裤礼”。成年礼在农历正月初一清晨举行,男孩站在祖母屋男柱前,女孩站在女柱前,左脚踩猪膘肉,右脚踩粮食口袋,象征吃用不尽。穿裙礼由母亲施行,穿裤礼则由舅舅执行。穿上新裙或新裤的孩子,还要把狗唤进屋来,给狗喂饭团和猪肉,并念叨:“狗能活六十岁,人只能活十三岁,咱们换个岁数,我才能长命百岁。”
   这换岁数的说法,来源于一个在摩梭人中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远古时期,人与动物杂处,都没有固定的寿命。后来天神要规定生命年限了,他在大年三十午夜喊岁数,谁答应就把相应的岁数给谁。结果第一声喊一千岁,白鹤应了;第二声喊一百岁,水鸭应了;第三声喊六十岁,狗应了;直到喊十三岁,人类才惊醒并应诺。可人类觉得寿命太短,求得天神允许和狗的同意后,与狗交换了岁数。故而,人类为了感激狗换寿命的恩情,在成年礼时都要喂狗。——摩梭人用这种方式,教孩子们学会感恩,给孩子们上了生动又深刻的人生一课。
   所有仪式结束后,大人们带着孩子在村子里转一圈,接受村民的祝福和贺礼,同时也宣布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可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了。当然,要想走婚,至少得到十六岁以后。
   摩梭人的走婚,是最让外界关注的,也是外界最感兴趣的。这个走婚,并不是戴红花的女子传递给人们的“乱伦”、“随便”,也不是男人们梦寐以求的“遍采群花”,“随意尝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更不是泸沽湖里花开满湖、随波荡漾的“水性杨花”。摩梭人的走婚,其实是严肃的,认真的,负责的,是历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孕育的产物。与大众化的婚姻制度相比,它只不过是没有一纸婚书的约束,带有更多浪漫和自由的成分。
   摩梭人有很多节日,譬如“转山节”。节日聚会往往给年轻男女提供了表情达意的场合,他们会对自己喜欢的对象唱情歌,并趁跳舞的机会悄悄挠三下对方的手心,如果对方也有意,就回挠手心三下,约好会面的时间和暗号。到了晚上,男子戴着毡帽,系着长腰带,骑着马,迫不及待地通过走婚桥,赶赴自己阿夏的花楼。对上暗号后,阿夏会打开窗户,让自己心爱的“阿注”爬上花楼,并在窗户外挂上一顶毡帽,提醒旁人不要打扰。第二天天不亮,阿注就得赶在女方家长起床前离开。情投意合的两人,一直采取这种夜聚晨散的方式约会,双方家长均不予干涉、阻扰。孩子满月时,女方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孩子父亲被邀请参加,郑重对外宣布他与孩子的血缘关系,既可防止乱伦的发生,又避免了孩子连自己的亲身父亲都不知道是谁的尴尬。两人关系存续期间,双方都是忠贞的,伴侣都是唯一的。农忙时节,男子需到女方家里帮忙。如果一方或者双方觉得感情淡漠,不合适了,男子不再去爬花楼,或是直接说“我不再来了”,女子不开窗户,或是直接说“你不要再来了”,两人的情侣关系就宣告结束,又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阿夏、阿注,不存在一夫一妻制社会麻烦的经济财产纠纷、子女抚养纠纷。
   有的走婚,男子看上女子后,会找媒人提着礼物上女方家里求亲,女方家长征得女子同意后,才决定是否收授礼物、承认关系。这种方式看起来比较正式,但前提还是男女双方有感情基础,有绝对的自主权,与汉民族的包办婚姻着实不同。
   特殊情况下,泸沽湖永宁的摩梭人,也有男子入赘女家、女子外嫁他乡的。泸沽湖以外的摩梭人,因为杂居、民族融合、地理疏隔等原因,少有走婚习俗,实行一夫一妻甚至多夫一妻制,而且是父系社会。
  
   网上搜集来的,和领队实地讲授的,终归算是道听途说。当我现场见识了一场名为《花楼恋歌》的摩梭歌舞表演后,与摩梭有关的知识,便一一链接起来,并得到印证。
   这场表演,由指路经、摇篮曲、成年礼、毡帽舞、爬花楼、花楼恋歌等部分组成,以歌舞的形式,演绎了摩梭人的出生、成年、婚恋、死亡,及与之相关的日常生活、宗教祭祀。整台表演,演员全是当地的摩梭人,舞台布景是放大版的祖母屋,观众席两侧是两座花楼。虽是商业的模式,而且也不一定就是原汁原味,但还是多少还原了摩梭人的生活情状和独有文化,对外界游客起到窥斑见豹的功效。
   表演开篇是一个摩梭女子对摩梭人和摩梭家庭的概括介绍。话音里,老祖母手摇转经筒,舅舅、妈妈、孩子们,一大家人围坐在火塘边,交谈着,欢笑着,其乐融融。接着是孩子的出生,伴着泸沽湖汩汩的水声,和初生婴儿嘹亮的号角,一群红衣白裙的摩梭成年女子,众星捧月般呵护着怀抱婴儿的蓝衣女子。女子手捧婴儿,无限温情地对视,母性的光辉和圣洁,在那一刻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妈妈们的爱护和舅舅们的调教下,孩子们如雨后春笋般变得粗壮了,挺拔了,秀丽了,该举办成年礼了。在祖母屋的男柱、女柱前,母亲为女孩脱去旧的麻布长衫,穿上漂亮的金边衣、百榴裙,系上绣有花卉图案的宽腰带,给她盘缠发辫,配上项链、耳环、手镯等饰物;男孩则由舅舅帮忙脱去旧的长衫,穿上新的上衣和长裤,扎上宽腰带,佩上腰刀。孩子们踩着猪膘肉和粮食袋,给长辈们行礼,给狗喂食,由舅舅领着接受村民的祝贺。
   其后,穿插表演了一些反映日常生活和祭祀等的特色歌舞。等到表演走婚爬花楼时,高潮来临了。一高一矮两名男子,戴着毡帽,系着宽腰带,在各自伙伴的簇拥下,急火火地,又满心欢喜地,来到自己阿夏的花楼下。随手丢一个塞满猪肉的松果给看家狗,狗叼着松果跑开慢慢剔缝隙里的肉了,顾不上对着来人吠叫。摆平了狗之后,男主角开始对着花楼吹口哨,或是学鸟叫。几次三番后,花楼黑乎乎的窗户终于变亮了,躲在后面观望的阿夏们打开窗户,闪出袅袅婷婷的身影,飞快地扔下一条长长的腰带。阿注们接过腰带,借力跃上木垒墙,蹭蹭蹭几下,一个像灵巧的猴,一个如敏捷的猫,我们还没反应过来,他们已经钻进窗户,窗户紧闭,窗外只挂有一顶毡帽,继而灯也灭了……
   婉转悠扬的花楼恋歌及时响起:
   阿哥哟阿哥哟
   月亮才到西山头
   你何须慌慌地走
   ……
   人世茫茫难相爱
   相爱就该到永久
   ……
   纯美、深情的绝唱,宛如天籁之音,绕梁不绝。在耳畔萦绕的柔美,犹如和煦的春风轻轻拂过面颊,吻过肌肤,润了眼窝,酥了骨头,软了心扉。
   等从沉醉中醒转,台上台下已经舞成了一片,闹成了一堆。桌上的一壶苏里玛酒,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我喝得点滴不剩。
   于是,心生慨叹——现实的风花雪月啊,摩梭人,真正是一辈子都在恋爱,真正是为爱而生!
  
   离开泸沽湖的那天,天公作美,大晴。有缘,我们窥见了她的绝美。
   一方水土一方人。
   望着那纯净如婴儿眼眸的蓝天、白云,那一汪千变万化、风姿绰约的蓝眼泪,和那集雄壮、妩媚、神奇、瑰丽于一体的格姆神山,不得不佩服摩梭先人的眼光——
   只有如此的仙境,才配得上如此别具一格的摩梭文化,才有资格做东方母系文化的大家园,也才能让这大家园里的最后一朵红玫瑰,在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之后,依然艳丽,芬芳……

共 579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行走的地方皆是风景。这篇作品,以轻松的格调,和特别的用心,写出了摩梭人古老的文化和特殊的风土人情,把泸沽湖畔那个神秘的“女儿国”尽显笔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温馨、祥和又独特的“大家庭”。庄严而神圣的“祖母屋”、隆重的十三岁“成年礼”、浪漫的“阿夏走婚”……一一呈现,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摩梭人重视宗教信仰和道德修养,时刻怀有一颗悲悯、感恩、仁爱的心,同时又追逐自由的爱情,让人慨叹。作品语言精致、诗意,结构有序、流畅,把“女儿国”比作东方母系文化家园的最后一朵红玫瑰,形象而动人。非常大气的篇章,让人荡气回肠,倾情推荐赏阅!——酒家:小乔【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9273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乔        2013-09-26 23:19:10
  素来不喜读游记类作品,但近期读你的游记,目光随着你的文字到处游走,这让一直很宅的我对各种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许是太在乎,写按的时候总小心翼翼,总怕写不好。
   姑且这样吧,我会加油。晚安。
是不是,每一次都要让我泪流满面?
回复1 楼        文友:素馨        2013-09-26 23:29:58
  唉呀,别,你这么晚了还要来编辑,太辛苦了,我说谢谢都来不及呢。你大胆地写按吧,不要顾忌,只要是你写的按,都是最好的,也是我最喜欢的。抱抱!
2 楼        文友:小乔        2013-09-26 23:20:06
  我很希望,我明天一觉醒来,看到的这是你的第99篇作品。
是不是,每一次都要让我泪流满面?
回复2 楼        文友:素馨        2013-09-26 23:33:15
  旅游是玩乐,旅行是学习。我喜欢到处跑,边跑边看边想。这次在云南待了一个月,总觉着应该写些什么。故事社长上次说期待我写出云南的美来,我很惭愧。彩云之南的美,我的拙笔写不出来,但为了给自己的这次旅行一个交待,我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在记录,在诉说。等把这些散文弄完,再回归我最钟爱的短篇小说。
3 楼        文友:小乔        2013-09-26 23:20:33
  改正一下,第99篇精品。
是不是,每一次都要让我泪流满面?
回复3 楼        文友:素馨        2013-09-26 23:34:48
  哈哈,托你吉言啊!不重要,把自己想写的写出来了,就好。
4 楼        文友:冰城深雪        2013-09-26 23:55:28
  话说,这个走婚很有趣。
   想起那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摩梭人这里,是一场“说走就走的婚礼”。
   直接被秒杀。
   哈……
执执念而死,执执念而生,是为众生。
回复4 楼        文友:素馨        2013-09-27 11:58:10
  哈,深雪是不是也想“走”哈啊?
5 楼        文友:冰城深雪        2013-09-26 23:56:37
  跟着素馨的文字做了一次旅行,还是免费的。
   挺美。
   哈……
执执念而死,执执念而生,是为众生。
回复5 楼        文友:素馨        2013-09-27 11:59:01
  那就与美来场美丽的约会吧!
6 楼        文友:山泉        2013-09-27 10:28:29
  那些传承的习俗,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
   惋惜的是,很多奇异的习俗,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渐渐被汉化。
   我知道的是,“女儿国”只剩下传说和表演了,正如我们这里名噪一时的花腰傣文化。
   读素馨的文章,去感受那些人文风情,自有一番不同的况味。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回复6 楼        文友:素馨        2013-09-27 12:01:21
  山泉老师好!是啊,所以作为喜欢旅行的汉人,很多时候也纠结,既贪美景,又觉着罪恶。
7 楼        文友:山泉        2013-09-27 10:31:52
  作为游记散文,感觉标题有点长。
   《别样存在的东方母系文化》,妥否,供素馨参考。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回复7 楼        文友:素馨        2013-09-27 12:02:26
  谢谢山泉老师!我也觉着标题太啰嗦了。接受您的建议。遥问秋安!
8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3-09-27 10:32:38
  老公去过泸沽湖,于是就在今天清晨,一边听着他的解说,一边看素馨的文章,我真心佩服素馨功课做得充足,还有游览时的细心,和惊人的总结能力,若是我的话,可能会胡言乱语,说半天也说不到点子上。所以,我一向不会写游记,但却喜欢看游记,跟着作者的步伐去游览,以文为景,有一种别样的幸福感。可以略去现实中的嘈杂,可以附加一份随意和安然的心境,让旅途更加的惬意和完美。
   今年去桂林的时候,在侗族寨子里,坐在那古老的建筑里,聆听过侗族女孩讲“走婚”的习俗,她们对女子的那种尊敬和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给我深深的震撼,让我都有一种留下来,做一个志愿者的欲望。今天看到素馨文章中更加详尽的介绍后,对这种风俗有了更深的了解,她绝对不是“随意”,而是用另一种方法去珍惜。
   反射到我们普通人,其实有很多心态可以借鉴,但并不见得就是女性至上,而是相互的尊重和敬仰,而是齐心协力的一起向前。
   这一朵最后的玫瑰,芬芳,诱人,期待它可以永世相传。
回复8 楼        文友:素馨        2013-09-27 12:05:29
  谢谢平淡姐到访!泸沽湖的美既在她的自然又在她的文化。可惜的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她已经不知不觉、情愿不情愿地改变了模样。说老实话,不知道下一次想去的时候,她又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太大的信心!
9 楼        文友:温柔小娴        2013-09-27 11:21:35
  我也感觉题目有点长,山泉哥哥的建议可以思考下。
一个热爱文字而不靠文字过活又不甘平凡的伪小资,一个不断在文字中寻找自我完善自我的80后母亲。喜清宁,崇尚简单。
回复9 楼        文友:素馨        2013-09-27 12:06:26
  娴好!话说有哪位编辑可以帮这个忙,按山泉老师的意见改过来呢?
10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3-11-01 16:36:32
  长了见识,喜欢这样的文。
   问好素馨。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10 楼        文友:素馨        2013-11-01 17:27:58
  谢谢故事,你能喜欢就好。行走的过程,就是长见识、学习的过程,我始终这样认为。即使没有马上显现出来,终归还是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